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三代古巴华人家庭的中国故事

三代古巴华人家庭的中国故事

邝美云在个人作品展开幕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陈昊佺摄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陈昊佺)七十多年前的广东台山,一名20多岁的青年离开动荡不安的故乡,跟随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踏上前往西半球的漫长旅途。

在古巴定居下来的他做起了小生意,还找了个当地媳妇。他慢慢学会了西班牙语,并给自己改了个西语名字,但他原来的邝姓在当地人的口误中却变成了“冯”。

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从报刊的字里行间寻找着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消息。

1949年,他儿时居住过的土地上,新中国诞生,而他客居异国的家里也诞生了一个新生命。

七十年后的2019年,他的女儿邝美云带着自己的儿子李·多明哥·冯来到北京,母子俩现在都是古巴著名的华裔艺术家。

这已经是邝美云第四次来华了。1989年,她和一位古巴演员第一次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1997年邝美云在北京举办展览,对寻根念念不忘的她特意去了台山,第一次与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18个亲戚见面。“那次经历我这辈子都忘不掉。”她说。

多次到访中国,邝美云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变迁。“我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的上海之行,上海的繁华真的让我眼花缭乱。”邝美云说,“这次再来北京,我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一个耀眼夺目的大都市。”

每次从中国回去,邝美云都会向父亲讲述这里的变化,但由于各种原因,她父亲直到去世都无法完成回国的心愿。“他一直都希望回国,直到年纪很大的时候还在跟我念叨回国的事。”邝美云说。

在邝美云的儿子多明哥看来,中国的关键词也是变化。“中国的变化太让我震惊了,这个国家各个方面都在发展,包括艺术。”他说。

2007年,多明哥第一次来到中国。投身艺术后,他惊讶地发现在很多国际展览上都能看到中国艺术品、艺术家的身影。“中国艺术市场充满了活力,把这个国家的变化历程展示得淋漓尽致。”

今年6月,多明哥带着作品到北京参加第六届拉美艺术季。在作品中,他在抽象画的基础上融入具体形象,同时运用不同的材料改变画的肌理,表现自己的想法。

多明哥介绍说,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类似文字、符号这些很明显的文化标记,但在线条运用、画面留白等方面都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我创作的时候没想过刻意模仿中国画,但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说。

相对于儿子的隐晦,邝美云则在作品中直接展示自己与中国的渊源。6月25日,她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办了名为“加勒比的明代:图像、书法及诗歌展”的个人作品展。在作品中,她将抽象画、汉字、古诗结合起来,通过抽象艺术展示汉字和诗歌的故事。

三代古巴华人家庭的中国故事

邝美云作品《桃花屋之歌》。新华社记者陈昊佺摄

在一幅名为《桃花屋之歌》的画中,邝美云在桃色的背景中写下一个浓墨重彩的山字,来指代明代诗人唐寅隐居的苏州桃花坞,但山字上几间中式小屋旁却种着加勒比特色的棕榈树,而山下则是一片蔚蓝大海。“这个展览融合了我对加勒比和中国两种文化的理解感悟。”邝美云说。

邝美云说,父亲的影响让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过一段时间汉语,虽然最后学得不太好,但了解到很多中国文化知识,这些知识至今仍在给我提供创作灵感。”她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中国文化强调人要通过不断成长学习,追求正直善良的品德,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更像是一个中国人。”邝美云说。

如今,邝美云的父亲已经去世,但这个古巴华人家庭的中国故事仍在继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多明哥与中国画家吴晓林联合创作的中国-古巴纪念封《红色圣地》7月6日在北京揭幕,信封上井冈山和古巴早期革命根据地马埃斯特腊山峦峰相望,山上鲜花争奇斗艳。

而邝美云的作品《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则入选2019年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将于8月在中国展出。“要是父亲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他一定会很骄傲。”邝美云说。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890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