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话说下四方村

四方河(今杭州路河)以东是上四方村,也称东四方村;以西便是下四方村,也称西四方村。明朝永乐年间,滕姓始祖从云南迁移到青岛,长支留在双埠村、南渠村,二支来到四方、沙岭庄。滕氏六世祖进明、进魁为同胞兄弟,进明为兄留在四方村,进魁为弟迁居四方河西岸,称为下四方村,四方村改为上四方村。由此可见,下四方村和上四方村的滕姓相差一百年。下四方村有滕、徐、刘、王四姓大土著家族。

话说下四方村

一百多年前,下四方村南的今四方机厂所在位置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云庵东侧是四方河的入海口,海水沿着四方河海云庵门前入海口,此处亦成为渔船泊集之处。下四方村村民原以种地打鱼为生,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胶济铁路(胶为青岛,济为济南)建成,德国当局为使用的机车于车辆,又兴建四方大场(今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后来,下四方村北有维新化工厂(今杭州路28号,青岛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址,今临安府小区位置)、丰田纱厂(青岛国棉四厂)、丰田铁工厂(今青岛纺织机械厂);村南有隆兴纱厂(青岛国棉三厂)、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青岛国棉二厂)、大康纱厂(青岛国棉一厂)等工厂,兴建这些工厂占了农民大片土地,农民们衣食无着,只好走进工厂做工,工厂还从山东农村招收大量工人,下四方村的人口也随之增加。那时村里的工人和农民在穿着上没什么区别,男人上边穿对襟褂子,下穿大裆裤;女人上边穿偏襟衣裳,下穿大裆裤,衣扣都是用做衣裳剩下的布条缝成圆带做扣鼻,在把圆带结成相互串联抽紧的结当扣子,一件衣裳要做五副扣子,取五福之意。男学生统一穿制服,夏季穿黄色,冬季穿黑色,衣领上镶嵌着校名,小学生戴着小沿儿帽,中学生戴着大沿儿帽;女学生夏季上穿士林蓝色偏襟小褂,下穿黑色百褶裙,冬季穿过膝棉长袍。

话说下四方村

海云街是下四方村的商业与文化中心,海云街位于海云庵旁边的中心街道。海云庵始建于明朝,相传一天夜里,下四方村几位老人同时梦到观世音菩萨从南海来这里普渡苍生,第二天一早他们来到西海岸边,看见海上漂浮着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尊观世音菩萨铜像,他们沿着海边拖树,顺河而上开始很轻,拖到这个地方在就拖不动了,于是便在此处修建庙宇,用海上漂来的那棵大树做庙宇大梁,据‘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的诗句取名为海云庵,俗称四方大庙。海云庵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增建东殿与西殿,东殿供奉着东海龙王;西殿供奉着关圣帝君和竭忠王关平,以及威宁将军、威宣忠勇公周仓,墙上有壁画关圣帝君骑着枣红马,手持青龙偃月刀,西庵角还建有钟鼓楼。每年正月十六为海云庵庙会,为期三天。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两次大修后,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场面越来越热闹,庵内香火旺盛,庵外游人和摊贩云集,小商品、手工艺品及各种食品应有尽有。因庙会在冬末春初,卖糖球的小贩很多,庙会又称为糖球会。四方河的干河床上,也是人山人海,跑旱船、踩高跷、唱柳腔、茂腔等各地民间戏曲、杂耍也都来赶场子。

话说下四方村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苏皖鲁剿匪司令、山东督军张宗昌残酷镇压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住在下四方村滕家巷与兴元街交会处一个门朝西的宅院里,这家女主人姓杨,是远近闻名的美女,她是张宗昌的一房小老婆。张宗昌住在这里的时候,胡同口都有卫兵站岗,村里卖烧鸡的伙计经常端着盘子,一路小跑往那里送烧鸡,就怕凉了受怪罪,还有面馆里的伙计也是提着食盒一趟一趟地往那里送。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9月3日18时22分,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在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枪杀张宗昌后,杨氏女人便断了生活来源,后来就去国棉三厂做工了。

话说下四方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下四方村南建起四方公园,公园与四方机厂毗邻,公园不收门票。一进园门有一湾小西湖,湖边有假山凉亭,有休闲的工人在此下棋。公园的动物笼里养着老虎,旁边的猴子上蹿下跳。湖南边有两尊北魏石佛像来自山东临淄县龙池村西北龙泉寺,据《临淄县县志》记载:‘本县龙泉寺在龙池村西北淄水岸上,尚有四尊石佛像,各高一丈八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日本人曾两次预谋将佛像盗回日本。此年7月24日,上海《申报》对此报道:‘临淄县龙池村,有石佛两尊(应为四尊),成化碑一座,碎碑一方,在数年前曾有中国败类,拟将佛碑等以三万元之代价售予日本人,为地方人士闻知,出面干涉,故未成交。此次日本占据济南及胶济路沿线以迄青岛,龙池是在日本人所谓之二十里以内。某日人垂涎龙池之古佛碑等已久,乃于本月十五日率人将佛碑一并劫取,运至淄河店车站,预备运往日本……’。惨案之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未敢将这批文物盗走,只将三尊小石像的头盗走。其余用草绳缠裹的石佛和石碑一直躺卧在淄河店车站任由风吹雨蚀。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青岛四方机厂厂长栾宝德听说后,亲自调拨专列将石佛像和石碑从淄河店车站请至青岛,放于四方公园内。

话说下四方村

这石佛像俗称丈八佛,每尊佛像重约3吨,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佛头做高髻,面型瘦削适中,大耳下垂过于常人,深目高鼻,眉宇间有白毫相,面含微笑,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下置四方形须弥座,座的前后刻有许多小佛像。大佛内着僧袛支,外着方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右手前伸,手心向外。大佛的雕刻技法娴熟,作‘施无畏与远印’,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1979年7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两尊北魏石佛和两座石碑请至位于市南区大学路的青岛市博物馆,收藏并对外展出。2000年将两尊北魏石佛和两座石碑请至崂山区新建的青岛市博物馆内,收藏并对外展出。

话说下四方村

海云庵门前原是一片空地,海云街与兴中街是下四方村最繁华的街道,海云街海云街是一条既短又窄的小街,沿街两侧都是普通的平房,最初只有十几家店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店铺逐渐多了,

有万诚糕点铺、三合栈蒸饺、大厂洋行四方机厂销售合作社)、药铺、聚仙亭饭馆、美新照相馆,还有银行、金货店、百货店、杂货铺、绸布庄、茶叶店土产店、理发店、包子铺、点心铺、小菜馆、粮店、修理铺、白铁加工铺、诊所等门头。两边有不少小胡同,许多暗娼等不良行业都隐蔽在小胡同里。海云街往东是一个开阔的空地,叫东安市场,这里一边是常年的门头,经营各种日常用品,还有小吃摊;另一边是临时搭建的地摊,有海产品、农产品。东安市场门外,还有一个苇席和油毡搭建的小戏院。抗日战争胜利之前,评剧名角儿新凤霞和柳腔名角儿张秀云在这里演出。海云街顶头是兴中街,全长不过二百米,这里诊所林立,有中医、西医、牙科,还有一栋二层楼的诊所,里面设有住院部。

话说下四方村

下四方村是由街和巷组成,街是东西走向,街衢之间又夹着南北走向的巷子,街宽巷窄,街大都在五六米宽,巷只有一两米,个别也有三四米宽的。巷有滕家巷、徐家巷、东王家巷、西王家巷、居仁巷、九如巷、半壁巷、石井巷、东莱巷、思明巷、勤业巷、志俭巷、永定巷、永乐巷、永顺巷、永利巷、永盛巷、九如巷、惜阴巷、北大巷、西南巷、三元巷、聚福巷、泰和巷、四维巷、遵雅巷、三曲巷、青云巷、小斜巷等。

住房是传统的四合院,正屋三五间不等,东厢房西厢房或有或无。进入大门便是照壁,照壁下有个小花坛,种些花草。村东北角有一处徐氏茔地,约为几亩。茔地西边有一个大照壁,过去可能有过围墙,村西南角是土地庙。

解放前,奉化路(今杭州路)是一条较窄的土路,两边各铺两行石条,以便木轮铁箍马车、皮囊气喇叭的欧式马车从此经过。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暗娼等不良行业予以取缔,其他行业继续营业,土地庙迁至村外北坡,也就是北山宿舍外面。海云庵由四方区文化局接管使用,正殿和西殿的神像集中请到东殿。后来,街道在海云庵建起铁丝制品加工厂,从此海云庵日渐衰落,门前的空地越来越小,庙会往东扩到今嘉定路、嘉禾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云庵后面是一家点心铺和照相馆。

话说下四方村

海云庵旁的四方河

四方河,今称杭州路河,当年是由东北沟、南沟、北沟三条不同方向的河沟汇集而成。东北沟,源自孤山流经东北庄;南沟,从北岭流经上四方村到四方小学附近南北横穿奉化路(今杭州路),在维新桥东汇入四方河;北沟,又称维新河,原来是条明沟,源自北山穿过维新化工厂厂区(今杭州路28号,原青岛染料厂,青岛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址,今临安府小区位置),故称维新河,从兴元街东头汇入四方河。大暴雨时,滚滚河水顺势而下,有时漫过维新桥,人们不敢贸然过河,生怕让河水冲走。降雨过后,河水清澈见底,村里女人们端着盛衣、被面的木盆,到河边捶洗衣被。孩子们则在河里打水仗。村里有要修缮房屋的,基本都是从河底取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方河还颇具规模,最宽处可达20米以上,夏季大水来临,浩浩荡荡直泄大海。

话说下四方村

四方村旧影横跨维新河有一座小石桥,冲着石桥一门楼,房院很大,双院双门,进二道门走过过道右拐进了正院、厢房,共有房屋13间,这里曾是苏皖鲁剿匪司令、山东督军张宗昌账房大掌柜的私宅,后来卖给村民滕立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滕立顺的儿媳逝世后,后人将这座宅院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医生赵垒亭。

那时候,因为每家每户都去赶海,所以带回来的海产品卖价不高,在海云街时常能看见有赶海回来的孩子守着一大筐蛤蜊,一分钱一斤,螃蟹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那时候,人们手里的钱不多,要想卖个好价钱,那就得去市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过年时,下四方村村民得到上四方村尚德街以北、尚志街以西后街的滕氏支祠烧香祭祖。下四方村和上四方村的族茔都设在今昌化路,后来因城市建设原因,下四方滕进魁家族将族茔迁至徐家东山。下四方村和上四方村每家每户一定要听到支祠的火铳声响,才可以开始过年、吃饺子。九声火铳震耳欲聋,响彻周边村庄,这就意味着下四方村的新年开始了。据村里老人回忆,火铳到解放后还放过几年,只是那时候没有九声这么多了,响一声意思一下就是了,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就不再放火铳了。

下四方村大树不多见,除了海云庵中的大银杏树之外,只有几棵长在胡同口或大院子里的老槐树。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每个院子里,都有个茅房,这些茅房大都很简陋,只是一堵矮墙围着一个大粪坑。大都没有顶,下雨天方便需打着伞。周边种地户按时来挑粪,秋收时送一推车子地瓜或萝卜之类的,以示谢意。文革期间,古老的海云庵遭到破坏,庙会停办。1951年8月之后,海云庵周边原有简陋低矮的房屋渐渐没了,田地也渐渐变为房屋和街道。海云庵在1982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四方区政府筹集资金,对海云庵进行全面修复,将停办多年的海云庵庙会定名为海云庵糖球会。1990年正月,四方区政府牵头,举办第一届青岛海云庵糖球会。

话说下四方村

做为四方区域内重要排水、泄洪渠道的四方河,由于多年缺乏治理,河道淤泥常年沉淀,致使泄洪能力不强。每到夏天雨水季节,周边低洼区域居民都要承受水淹。1991年四方区政府进行初步治理,将原来的河道覆盖成为暗沟。1991年至1993年间,经相关部门同意批准,在四方河暗沟上建起部分临时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临时建筑早已超过批准时限,成为违法建筑。2010年四方区政府又投资1.2亿,用于四方河综合治理工程,拆除那些超过批准时限的违法建筑,对河道进行清淤、截污,环境改造,亮化绿化等工作。

下四方村归属方面也是几经改变,清朝时期这里隶属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下四方村隶属李村区管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与沧口区合并,成为四沧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5月,首次单独设立四方区;同年9月,四方区与沧口区再次合并为四沧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中华民国青岛特别市政府将青岛市划为四个市区和八个县区,四沧区为八个县区之一。解放后与上四方村成立四方大队,1951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进行市区调整,将四沧区分为四方区和沧口区;1985年四方大队改制为青岛四方华星农工商公司;后来,归属四方区兴隆路街道办事处或四方区嘉兴路街道办事处。2012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文件批复,对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组建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又归属市北区兴隆路街道办事处或市北区嘉兴路街道办事处。为了给老四方人留个念想,将嘉兴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四方街道办事处,四方人以这种方式将‘四方’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话说下四方村

下四方村民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搬迁改造,1994年后四方区政府又对下四方村及其周边地区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造工程,昔日低矮的平房、简陋的楼房均不见了,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下四方村随之逐渐消失了。自从开办第一届糖球会之后,四方区政府又在新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对海云庵及其周边地区不断进行改造和修建,实施亮化工程,使此区域旧貌换了新颜。近几年,青岛台东萝卜会(正月初九,原玉皇庙庙会)、市北贮水山元宵山会(正月十五)早已与四方糖球会合并,会场在海云庵周边。周边道路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摊位林立,万货齐集。路旁有捏五彩面人的、吹糖稀的,还有现场制作玻璃摆设的,等部分老行当老物件这里都能看到。海云庵门前广场有文艺演出和民间杂耍,也有剪纸表演以及摄影绘画书法展出,还有多家古董、字画、书摊。嘉禾路广场附近几条路是小吃街,路边一溜摆开许多高棚,高家糖球最显眼。每个摊前都是人头攒动,挤不进去,青岛海鲜、姑苏梅花糕,乌镇臭豆腐,韩国炸糕,内蒙古烤羊腿,东北甜玉米,泰国果冻和杭州笼包等各种风味小吃全部集结与此。游人不但来自本市各区、山东各地、大江南北,并且还时时可见黄头发、蓝眼睛、手中擎着糖球打着手势问价的外国人。

话说下四方村

话说下四方村

如今,杭州路与嘉禾路交接处过街天桥早已飞架上空,嘉定路、嘉禾路、遵化路一带商店林立,小吃店随处可见,而过街天桥西侧,不仅海云庵修葺一新,还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青岛民俗馆,海云庵、民俗馆门前便是大理石铺地、开阔整洁的休闲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这里游人络绎,音乐四起。广场上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有交谈的、有遛狗的。城市发展,岁月流逝,古老的四方河与下四方村,永远记载在青岛文献史料中,成为老青岛人、老四方人永久的记忆。

本文作者:邱若俊,曾用名邱俊龙,网名“青岛台东镇”,发表于2018年7月8日。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902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