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也称龙城,从春秋末期到三家分晋,是整个中原的北大门。汉文帝“龙潜”晋阳,从东魏高欢,到以晋阳为根据地建立北齐。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建立大唐,留下众多辉煌历史印记。
太原的府城建制始于唐朝武后主政时期的公元690年。太原府系山西省下辖一个府级行政区,类似如今的太原市。
公元979年,宋太宗下诏焚毁晋阳城,并将太原府降为并州,移居榆次。同时,大批晋阳居民迁居阳曲县的唐明镇。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太原府。下辖6州22县,其中直辖13县:阳曲、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盂县、静乐、河曲、太原(今晋源区)。
明代的晋王府是太原城内非常重要的建筑群,显赫的晋王府几乎占了全城的六分之一。因而就有了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晋王府的外围则起名为南肖墙、北肖墙、西肖墙、东肖墙和上肖墙。
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十二日夜,已经有着270余年历史的晋王府突遭大火,内城的大殿、东西斋殿、灵寿宫等尽被焚毁。
此前,太原城内已经建了诸多郡王府邸,有宁化府、坊山府、临泉府、二府巷等,这些府邸占据了太原市最好的地段。这些建筑大都庄严华丽,与市内钟楼、鼓楼、牌楼及供奉各种神佛的庙宇形成封建社会城市的特有轮廓。
经过明清两代近600年的发展,太原府北至北大街,南至迎泽大街,东至建设路,西至新建路。
民国十年(1921年),阎锡山设立太原市政公所,辖区不断扩大,北至新城,南至大营盘,东至耙儿沟,西至汾河。
太原城历经了2500多年的历史,为几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有过非常繁荣昌盛时期,但也饱经太多磨难和沧桑的太原城,还历经了几次战火的洗礼,留下许多饱含历史文脉且有趣的街名、村名,归纳起来有以下10类。
以数字称呼的:
一人巷、二市场、三圣庵、四岔楼、五福庵(五拐巷)、六平巷、七府坟、八吊沟、韶九巷、十里铺;
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大营盘、二营盘、三营盘。
以建设的前后称呼的:
大濮府、小濮府,大水巷、小水巷,大二府巷、小二府巷,大东关、小东关,大南关、小南关,大马村、小马村,大王村、小王村、后王村。
以方向称呼的:
南十方、北十方,南肖墙、北肖墙、西肖墙、上肖墙,东校尉营街、西校尉营街、中校尉营街、南校尉营街,桃园南路、桃园北路,东米市、西米市,东羊市、西羊市,南华门、东华门、西华门,东夹巷、西夹巷,寇庄西街、寇庄北街,半坡东街、半坡西街,精营东边街、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天平东巷、天平西巷、天平南巷;
南大师、北大师,南固碾、北固碾,东太堡、西太堡,南瓦窑、北瓦窑,中涧河、东涧河,东桥、西桥,南坪头村、东流村、西流村、南黑窑村,前北屯、后北屯。
以颜色称呼的:
黑土巷、白龙庙、黄陵路、柳巷、黑龙潭、绿柳巷、红沟村、黑驼村。
以制作或售卖的商品称呼的:
靴巷、毡房巷、豆芽巷、柴市巷、咸肉巷、猪头巷、猪耳朵巷、棉花巷、铁匠巷、活牛市、剪子巷、麻市街、帽儿巷、馒头巷、鸡鹅巷、炒米巷、酱园巷。
以水域称呼的:
南海街、西海街、海边街、鱼池街、后小河、水西关、旱西关。
以寺庙或道观称呼的:
万寿宫、纯阳宫、皇庙巷、文庙巷、泰山庙、崇善寺、庙前街、神堂沟村。
以大户名门望族或历史名人称呼的:
崔家巷、侯家巷、智家巷、王家巷、郭家巷、大小袁家巷、狄梁公街、呼延村、郝家庄、郝家沟、狄村、程家村、李家庄、吴家堡、温家堡、郑家堡、贾家寨。
以花木称呼的:
上兰村、下兰村、伞儿树村、柏杨树村、棘针村。
以满族人居住地称呼的:
新城街(新满城街)、旧城街(旧满城街)、满州坟。
太原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他的每一个街名、每个村名的命名都有着一段段不同凡响的感人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和城中村的建设与规划不断发展变化,必定会有一些街名、村名消失与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这些街名、村名,我们可以看出太原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沿革与变化,也能加深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激励人们爱护和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对于太原乃至山西的经济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参考太原电视报“太原的前生今世”文)
(文奇、丽芳)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926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地名中的太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