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
2021年,优秀的共产党员谷文昌逝世40周年。40年来,谷文昌的名字被越来越广大的人民熟知,从福建海岛一位默默做事的县委书记,到名闻全国、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齐名,在他感人事迹的背后,也离不开记者、作家和用心者的接力书写、倾情讴歌。
一则超规格讣告,让这个名字再次夺目
1963年底,焦裕禄带领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治理流沙、种植泡桐时,谷文昌带着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改造自然已作为一个成功范例,登上人民大会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和全国人大代表们一起聆听教育部副部长韦悫作题为《福建省东山县——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的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地处前线的福建很多人没去过,对南端与台湾一水之隔的东山县更是陌生。韦悫开头引用民谣介绍昔日东山的恶劣生态,继而用数字说明今日东山的壮观成就,相信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海岛”。
韦悫专门去过东山,也接触了谷文昌,但在称道东山县委书记时,未点出其名。这也不奇怪,记者到东山采访时,谷文昌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而把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推出来。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开国上将叶飞,欣赏谷文昌的才干和品德,经他建议,谷文昌1964年走上了省林业厅副厅长的领导岗位。
1981年2月2日,《福建日报》头版刊出600字消息《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正在龙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省委领导同志项南……得知谷文昌同志为东山人民造福的事迹,深表敬佩……他于29日晚回到漳州,打算第二天一早去医院看望他,不幸谷文昌同志于当夜去世。”
其时项南刚刚主政福建。在场的《福建日报》记者徐明新,记下了项南向谷文昌遗体告别时慰问家属的话:“这次到东山调研,看了谷文昌同志在东山留下的功绩,很是感动。谷文昌同志南下来福建,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献给了东山人民和福建人民,人民是会永远怀念他的,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有事业心的好干部。”项南叮嘱,谷文昌同志逝世要发消息,对他的功绩要有个交代。
项南亲自审阅稿件,把原标题“龙溪地区副专员谷文昌同志去世”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厅局级干部讣告通常是在二版发个几十字的“豆腐块”,项南却特别交代,要见省报头版。这个重要讣告,让谷文昌的名字在沉寂十几年后,再次光彩夺目。
6月20日,《福建日报》4版发表记者许崇安的小报告文学《种子》。
“世界上什么东西生命力最强,种子,一颗颗小小的种子。不管在高山之巅,不毛之地,还是在巨石底下,沙丘之中,它都顽强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们把你——谷文昌比作种子,说你是一颗党的好种子。这不仅是你姓‘谷’,和金灿灿的‘谷种’形象连在一起;也不仅是你当过林业局局长、林业厅副厅长,亲手撒过许许多多树种,染绿山峦海域,美化了祖国大地;更重要的是,你把自己当作一颗普通的‘种子’,播种在群众的土壤中,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虽仅两千来字,却再现了谷文昌制服荒沙、改造自然的感人事迹,和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崇高品格。
第一位写出长篇报告文学的著名作家
1985年冬,北京市作家协会组织十余名作家赴闽南采风,第一个县就是东山。三天后采风团奔赴下一站,霍达却对领队说:“你们先走吧,我还想留下来继续采访。”
吸引她流连忘返的,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谷文昌。三天来走过东山岛,几乎没有人不提到他,叙说他的种种好处。一位离任20多年且已过世4年的老领导,何以有如此魅力?这引起了她强烈的探究欲。她在东山又采访了一个星期,走访了大量干部、农民、渔民。随后,她又到漳州采访了谷文昌妻子、同是南下干部的史英萍,目睹了一位十三级干部的清贫之家。她还到医院看望了与谷文昌搭档多年的县长樊生林,晚年多病的老英雄听说北京来的作家想了解谷文昌,与她一见如故。
霍达信中告诉我:“在东山和漳州的采访,最令我震撼的是谷文昌创造的三个奇迹:一是给‘兵灾家属’以政治生命……二是带领全县人民,战胜风沙,将寸草不生的荒岛变成海上绿洲。三是谷文昌惊人的清廉。这三者之中,任何一项都堪称惊世伟绩,而在我看来,以第一项最了不起,因为绿化造林和为官清廉是别人、别处也可能做到的,并且也不乏范例,唯有给被迫去台人员家属定名为‘兵灾家属’这一项,是中共东山县委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和政策的创造性发展,并且取得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放长远了看,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回京后,霍达完成万字报告文学《渔家傲》,发表于《报告文学》,引起强烈反响。海军副司令员周仁杰中将之女周丹读后,大学一毕业便从首都直奔东山岛,在岛上一干就是三年。霍达认为:“这不是文学的力量,而是谷文昌这个人的巨大魅力,感动了、震撼了具有良知和向善之心的人。”
此后多年,霍达屡屡重返故地。2002年12月,已凭借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得茅盾文学奖、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她,放下手中创作,再次来到东山,创作报告文学《走近谷文昌》,发表于2003年2月19日的《光明日报》。
她在后记中写道:“当年,我含着热泪写成报告文学《渔家傲》,作为我解读谷文昌的第一份答卷。此后的十几年间,我又多次采访东山,仿佛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那就是不朽的谷文昌精神,一代一代在他的继任者身上传递。”
2021年1月,霍达致函笔者,称:“从《渔家傲》到《走近谷文昌》,前后跨度十八个年头。《走近谷文昌》是《渔家傲》的普及版,犹如将老影片修复重映,或许还有其价值。从那时到现在,又是十七年,总共算起来已过去三十五年,其间又成长起来多少新人!让更多的人熟知谷文昌事迹,践行谷文昌精神,这是我的愿望、我的使命,也让我感到欣慰。”
一个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还如此在意这个小体量的作品,可见主人公谷文昌在她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省报记者一腔热血记丰碑
1989年初,福建省举办杂文征文。《福建日报》副总编徐明新所作《在谷文昌碑前》,高票当选一等奖第一名。
当年报道谷文昌去世的消息,就是由徐明新执笔。写作这篇杂文,缘于上年春天来到东山新建的谷文昌碑前,感慨真正为人民造福的人,人民永不忘记,进而联想到现实有些干部的所作所为,不吐不快。
1990年,东山县委着力发掘东山保卫战和谷文昌精神,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福建日报》女记者张红发现了新闻线索,马上深入实地调查。在昔日被称为“乞丐村”的山口村村口,张红拦住一位老农,问知不知道谷文昌。这位名叫陈三点的老人马上大声嚷起来:“怎么不知道?谷文昌是大恩人啊!我过去当乞丐,如今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谷文昌领导我们种树治住了风沙,房子才能住人,田园才能耕种啊!”张红还去了被称为“寡妇村”的铜钵村以及东山保卫战中被称为“英雄村”的后林村等。路经漳州访问史英萍回来,张红写就《神奇的动力——东山行见闻》。
1990年12月10日,张红又带领几位女记者奔赴现场目睹了东山青少年集资为谷文昌塑像举行的落成仪式。所见所闻,让记者们深受感动,张红甚至觉得东山有三个大海:岛外波光潋滟,是蓝色的大海;岛内林冠接天,是绿色的大海;而更加博大深邃的,是民心的大海,海中徜徉着一个伟大的海魂,这就是谷文昌!
1991年2月2日,张红受命带领三名年轻记者檀云坤、陈强、陈育进奔赴东山采访。他们冒着凛冽海风,沿着谷文昌的足迹走村串户,走进林带、踏上海堤、寻找当年沙丘的遗址……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手指写得发硬,手背冻裂,渗出血珠……他们又借来谷文昌在东山任内14年的行政档案和9大本《东山报》。
张红回忆当时情景:“档案用麻袋装,宾馆的标准间,一张床睡觉,一张床按年序摆放档案,床上放不下搁床脚,房间里塞得水泄不通。当年东山没有复印机,重要资料只能用笔抄录。年关逼近,诸事繁忙,东山的干部群众却召之即来,充满感情地为我们描绘了活灵活现的谷文昌,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我们也拼尽全力:上午、下午、晚上或外出采访,或开座谈会,采访完接着阅读档案资料,天天忙到下半夜,中午也不休息。”
2月14日是除夕。12日下午,张红带着三本字迹密密麻麻的笔记,返回漳州继续采访,大年二十九晚上她到漳州侨办主任家采访时,对方一边认真回答,一边忙着削过年用的萝卜。回到漳州宾馆,偌大的宾馆里只剩她一个客人。
大年初九,张红和陈强又奔赴谷文昌当年的下放地宁化县采访。身处逆境的两年多,谷文昌将个人命运置之度外,为当地群众做了两件大好事:引导群众科学种田,带领群众建成隆陂水库。
一路颠簸直奔向武夷深谷,险路尽头,一座高达30米的大坝跃入眼帘,两行热泪,顺着张红的脸庞流淌,眼前仿佛出现了20年前的谷文昌:跟民工一道睡通铺、吃一样的饭菜,参加工地上几乎所有的重体力劳动……一个词语油然跃上脑际:丰碑!报告文学,标题就叫《共产党人的丰碑——记党的好干部谷文昌》。
谷文昌事迹在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12月,谷文昌的故乡河南省委邀请福建“谷文昌事迹报告团”赴豫巡回报告,张红作为报告团成员和随团记者赴豫。
张红关注、采写、讲述谷文昌,持续至今。她说:“人生中能够参与用热血记下谷文昌这座共产党人的丰碑,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一篇长文,让谷文昌活在全国人民心中
谷文昌的事迹主要发生在福建,其精神为何能够弘扬到全国?
2002年5月,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央三讲教育办公室主任张全景由赣入闽调研,从龙岩经过漳州到福州时,陪同的同志告诉他,漳州这地方出过一个模范干部谷文昌,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到省城后,又有老同志向他提及,路过漳州有没有去看谷文昌啊,去世20多年后,东山群众每逢春节、清明都要“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这引起了张全景的高度重视:谷文昌何以受到如此爱戴?
带着材料回北京后,张全景连看数天,感动不已,遂于7月12日再次赴闽调研10天。张全景冒着酷暑,顶着大雨,深入谷文昌生前创建的林带、水库、海堤、盐场,深入东山和宁化的村庄、农舍、渔港,向谷文昌生前的战友、亲人、身边工作人员及普通群众了解情况。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大加赞扬,东山干部群众更称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
在东山抚今忆昔,张全景实在无从想象这个人间仙境当年竟是孤悬于东海的荒岛。他的脑海里不断闪回谷文昌当年面对多灾多难的百姓流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情景,想象他走遍东山大小山头测风力,走村串户和干部群众制定防沙方案,回想着他的铿锵誓言:“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一次次失败都毫不动摇,终于找到了适宜树种木麻黄。如今,东山的木麻黄已长成参天大树,为沿海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看到木麻黄,想起谷文昌”是群众共同的心声。
谷文昌的事迹,感动着觅史寻踪的老部长。张全景告诉笔者,调研期间,他还向东山档案馆等单位借阅了大量原始材料,经常研读到下半夜,思考为何谷文昌去世这么多年了,人们还在不尽地思念,甚至自发祭祀?那些天,他在时光的河流中徜徉,思绪飞扬,壮怀激烈。谷文昌,生动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在东山全程陪同并担任现场“翻译”的黄石麟,告诉笔者:“张部长在东山调研一周,连开几十场座谈会,恳谈人数不下百位。”
四易其稿,张全景写出万字长文《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经中央领导批示,2003年2月21日,新华社播发该文,《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和20多个省区市报纸全文转载,谷文昌的影响扩大到全国。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回忆,2003年初,他去探望刚做过大手术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病床上的穆青拿着报纸盛赞这篇文章。
如果说这篇文章助力谷文昌的影响扩大到全国的话,那么,习近平几十年来对谷文昌的持续评价,特别是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点赞,更使谷文昌成为和焦裕禄同等影响力的精神谱系人物。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多次倡导学习谷文昌,他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曾作《“潜绩”与“显绩”》一文,称赞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座谈,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再次深情谈到谷文昌。
此后,《人民日报》连发四篇评论,谷文昌的雕像出现在中共中央党校,谷文昌干部学院让人眼前一亮……在新的时期,谷文昌精神成为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感召。
获奖作品,追寻香炉背后感人故事
2017年,14万字报告文学《谷文昌》,获全国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
作者吴玉辉在东山土生土长,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变。小时候,长辈们向他描述昔日东山风沙肆虐的情形:刮大风时,风沙就像一堵堵行走的沙墙,东山百姓当时住的是低矮的破瓦房,一夜风沙,第二天门都推不开,猪甚至跑到屋顶上。一座座村庄消失在漫漫风沙中,为了活命,许多人只好漂泊乞讨。苦难的海岛如今变成宜居的海岛,得感恩谷公啊!
该如何寻找写作的切入点?谷文昌坟前所摆的一个插满香烛、上凿“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字的花岗岩香炉,深深吸引了他。他从寻找香炉的敬献者入手,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磊落而无私的精神世界。
采访中,有几个情节对吴玉辉的触动特别大。
一是山口村94岁的何赛玉老人,每年清明都要带着儿孙去给谷文昌扫墓。原来,她在前何村出生不久,就被丢弃在路旁,一位路过的好心人不忍心,抱着她走过一村又一村求人收养,经于遇到一位从山口村出来要饭的老阿婆,接下了快要断气的女婴,用讨乞来的地瓜汤救活了她。从此,何赛玉就生活在她家,而老阿婆却在一次乞讨时饿死于荒郊。长大后,何赛玉和当年老阿婆一样,提着篮子端上破碗到外乡讨饭,直到谷文昌到来,带着大家种木麻黄,她和整个山口村才有好日子过。老人说:“我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孙子、重孙加起来都有五六十个了。没有谷书记,就没有我今天,谷书记是我们的大恩人啊!”采访结束时,何赛玉的孙子开着轿车来村部接她,吴玉辉深受触动:何赛玉老人命运的变化,不正是山口村乃至整个东山岛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吗?
二是在隆陂水库采访时,当年的工地医务室医生董元芳含泪诉说一个“铁打的人”。说的是当年谷文昌身体不好,经常咳嗽、发烧,吃不下饭,却坚持不让食堂另外为他做饭;她看他经常饿着肚子带病上工地,拦也拦不住,只好为他打一支葡萄糖,帮他维持一点体力;民工是三班倒轮流交替,谷文昌经常是一人连三班,说是关键时刻,领导在不在第一线大不一样。
宣传谷文昌成了吴玉辉退休后最忘情的工作。此书出版后,吴玉辉用8万多元稿费在谷文昌干部学院捐种了两棵榕树,表达对谷公的敬仰和缅怀。
作品外译,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人风范
2020年8月,外文出版社以多种文字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系列丛书,孙永明所著《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名列其中。
他直言创作初衷:“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将谷文昌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有机结合,展示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让世界从谷文昌身上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
与前人相比,孙永明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在孙永明看来,出身于中国农业大省贫穷农民家庭的谷文昌,具有中国农民勤劳勇敢、富有爱心的美德,他深深地热爱土地,热爱土地上的人。当年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回忆起搞农会时的情景:“谷文昌和我们大家一起开秘密会,会中只要大小便,我们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反正下半夜嘛。他不,他每回都要跑到田里去,而且还让我们也到田里……”后来当县委书记时,谷文昌只要看到农民采用的耕种方式较为落后,就会卷起裤管下到地里,和农民一道耕种,并传授新技术。
谷文昌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打石,他的技术很快就超过别人;解决问题,他能够选择最好最快的方法。他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对事物的判断较为准确。几次抗旱时,他找水挖井一事带有传奇色彩,当地的老农民都找不到水源,而他这个来自河南林县的外地人却能找到。东山人民盼了几代绿,封建官僚想种树,国民党县长也尝试过种树,均无疾而终,直到谷文昌才把树种活了,种出了一个绿色的海岛。东山老百姓把这些故事组合成了一段美丽感人的现代神话。
建党百年之际,我也接力书写英雄
穿越时空的英雄人物,总有不同的作者为其树碑立传。建党百年之际,人民英雄的书写更是繁花似锦,我也接力上了关于谷文昌的创作。
当接到“人民英雄——国家记忆文库”出版工程的约稿邀请时,我有点犹豫。谷文昌已有多人写过,“崔颢题诗在上头”,还能写出新意来?看了方案,不料心有所动:第一辑21个书写对象中,有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靖宇、彭雪枫这些重量级人物。而2021年也是谷文昌逝世40周年。在这样的时刻,书写这样一位人民英雄,对身兼党史研究宣传、文学创作两任的我来说,义不容辞。何况,我在20多年前创作《叶飞传》《项南在福建》《一生求真——江一真传》及从事党史工作中,接触和采访过包括谷文昌妻子孩子等在内的大量知情者,查阅过大量档案,多次走进历史发生地,掌握了第一手权威资料,挖掘到许多感人故事和细节,完全可以写一部有别于他人的“谷文昌”。因此,有了《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和《谷文昌之歌》两部作品。
创作时,我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采访史英萍时,从谷文昌的笔记本上发现的珍贵手迹:“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我当时被深深震撼了。谷文昌正是用全部忠诚和行动践行了这一诺言。现在重读这段话,又有一番新的感悟,这,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吗?
谷文昌离我们很远,又很近。谷文昌精神正穿越时空,化作新时代、新征程催人奋进的能量。
(作者:钟兆云,系福建省作协副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967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