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就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1周年。
这百年间,中国从风雨飘摇,到干戈寥落;从弱民弱国,到国富民强;从守拙闭关,到改革开放......
直到今天,中国终于成长为昔日列强惧怕的样子。
这其中,离不开周总理,这位功勋级的开国人物。
他有着视死如归般的革命热情,每每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无论是决定中国共产党走向的遵义会议,还是后来文革中的艰难岁月,周总理都在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
1976年,1月7日晚11点,刚接受完人生最后一次手术的周总理从病榻中苏醒。
面对周总理的膀胱癌癌,医疗组也显得束手无策,最后一次手术,也只是拖延病魔而已,对于病程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到了晚上11点,周总理开始屏退左右,可能是内心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
“我这里没什么事儿了,你们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志吧。我想回家治疗,出来两年多了,真想回家住住。”
(1971年的周恩来)
两年前因癌症进驻解放军305医院,前后共经历大大小小13次手术,平均每2个月就要进行一次手术。
据主治医生吴阶平透露,膀胱癌是周总理身上最严重的问题,每次会报病情,也都只是讲癌症的治疗。
但除此之外,周总理还有严重的心脏问题。
自1966年开始,周总理就得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每天工作劳累时就发生心绞痛、心律不齐等问题。
(1975年6月,周总理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
在他的上衣口袋中,常年备着硝酸甘油小药瓶,并且有时需要吸氧来辅助呼吸。
办公室外常驻有专门的医疗小组,随时准备抢救。
繁忙的事务和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情等待着总理处理,使得他无法静心修养,在查出患有心脏病的同年,癌症也开始入侵了。
(1974年5月30日,周总理和毛主席最后一次见面)
据统计,在1974年1月至5月期间,周恩来的实际工作量为每日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此外,从3月中旬到5月底的两个半月内,除日常工作外,共计参加中央各种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
这么强的工作量,一个康健的人尚且感到吃力,更别说还在患病中的周总理。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71年开始,周总理就出现大便潜血等状况,发展到最后,每天失血至少100毫升。
但是,经历无数次战火的周总理却在病魔面前展现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
1976年1月8日,躺在病床上的周总理已经是气若游丝,张佐良大夫走到病床前看着前面的仪器,发现并没有什么异常。
但所有人都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周总理依然平静地躺在病床上,脉搏逐渐减弱,嘴唇开始发青,张佐良医生看到情况不好,按下了紧急铃声。
几秒钟内,等在外面的医疗团队立刻赶到总理的床前,准备做最后的抢救工作。
此时此刻,周总理已经进入昏迷,抢救前,医疗组的谢荣立主任,贴在周总理耳旁:
“总理,您的气管被黏稠的痰堵住了。阻碍呼吸 , 氧气进不去 , 很危险。马上给您从鼻孔插一根橡皮管进去 , 把黏痰吸出来 , 再大量输入氧气 , 就好了 。您同意吗 ? 您如果同意 , 请您点点头 , 或者睁一下眼睛。”
(周恩来夫人,邓颖超)
本来正在昏迷中的总理听到了这句话,竟然眨了眨眼睛。
但是,病魔已经吞噬了他多个器官,回天无术,心电图呈直线下降。
邓颖超趴在他的身上,哆嗦着双手抚摸着周总理的脸颊,无限悲伤地说道:“恩来,你走了......”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父母给他取名为“大鸾”,字宇翔,寓意鹏鸟一样,志向远大。
可当时的中国,危如累卵,“没有结果”的戊戌变法正在展开。
那一年,一张清朝的全局图足以说明那时中国的处境,周恩来出生之时,恰逢家国不幸之日。
少年周恩来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学堂,在一次课上,老师问读书所谓何事?
年仅13岁的周恩来清楚而有力的说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几乎是同一时期,从湖南长沙走出来的毛泽东也发出了相似的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天下无处不青山。”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寻找革命真理。
在留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转变成了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11月11日,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再次登上法国邮轮“波尔多”号,踏上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
在法国学习的日子,他参加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其中一员。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在最艰难的岁月中,周总理遇到了人生中唯一一个红颜知己——邓颖超。
那时的邓颖超还是一个搞运动的学生,同是心存国家危亡,两人一见如故。
(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无法抽身回家,两人相隔千里,周恩来将一朵海棠花留在了邓颖超的日记本中。
“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
每一个时代,哪怕是被时代描写得最光辉的伟人,也会有侠骨柔肠的一面。
他们结为夫妻,成为革命中的伉俪,到后来,收养革命烈士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孩子。
周总理这一生,简约到了极致。
他住在中南海的房子从来不让装修,又一次外出,工作人员偷偷地装了房子,回来被大骂一顿。
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连内裤都是打了补丁。
他的被褥用了几十年看,用到磨光。不管是去什么正式的场合,所收到的礼物,全部交给国家礼宾部,从来不挪为己用。
作为一国总理,他没有子女,没有房产,没有存款,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
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极其严苛的人,在对国家利益上,从来不退让半步。
建国初期,外有美国,内有台湾,国力孱弱。在万众瞩目的开国大典上,因为飞机数量不够,周总理说,那就让飞机多飞两遍。
如今,中国,再也不似从前。
“这盛世,终如你所愿......”
周总理,是永远不会被中国人遗忘的。
2015年,9月3日晚,阅兵典礼当日,一条七字微博被转发上百万——“这盛世,如你所愿”。
这条微博引发了无数人对总理的追思:
“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当年送你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生为华夏人,冠以炎黄姓,饮得黄河水,铭记龙模样,吾辈当谨记历史,自强不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盛世,我们帮您看了,如今国泰民安,祖国再也不会任人欺辱。”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贫困积弱的形象,在国际上异军突起。
《纽约时报》100年间的月度头条显示,从2008年伊始,美国的视野几乎从未离开中国。
2018年,美国最主流的媒体《纽约时报》几乎都在全篇幅的报道中国,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2008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那一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同时亚洲也开始爆发金融危机。
但自此,中国成为了强国最关注的国家,没有之一。
从2008到2018,这十年间,《纽约时报》的月度头条几乎都与中国有关。
这十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铁四通八达,即将进入5G时代,支付宝替代现金支付......
100年,很长吗?
从清王朝覆灭,到新中国建立,这百年间,我们民族所承受的一切苦难犹如眼前。
如今,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极大的转变。每一年都伴随着无比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周总理诞辰121周年后,我们缅怀也在思索,中国的未来将会如何?
这种带有“未来感”和“希望感”的社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惜,我们今天的社会来之不易。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090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