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谯陵寺村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的谯陵寺村为田庄、罗桥、大张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西北部,北部与张店乡接壤,西部与谯东镇毗邻,全村由14个自然庄组成。谯陵寺村的谯陵寺是亳县原七十年代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是曹操练武的地方,村名来自寺名,称谯陵寺村。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赵屯社区赵屯位于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以前叫赵旗屯,传说北宋时期,真宗赵恒尊老崇道,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率满朝文武驾临亳州真源县太清宫朝拜老子,并派宰相丁谓提前实地勘察筹备,修建天静宫。丁谓一行到真源县沿涡河东下,在赵屯考察,安排赶制朝拜礼仪所用的幡幢、旗帜。从此,这里因造旗闻名,而称“赵旗屯”。

红城村红城村位于亳州市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东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城旧址”内,是蒙城较大的古聚邑之一。红城村自春秋至西晋一直是淮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3月,光武帝刘秀消灭了割据睢阳的梁王刘永。同年7月,刘永手下将军苏茂、周建扶持刘永的儿子刘纡为梁王,败逃至此。因见此城依山傍水,退可守,进可攻,便定都于此。他们利用春秋时期所建的固有城池,在此扩充、训练军队,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室、楼台、亭阁,修筑了内外两道又高又宽的城墙,开挖了又深又阔的护城河,以图东山再起。

建武四年7月,刘秀驻谯陵督战,派兵攻打此地,因城池坚固,城内粮草充裕,兵勇将猛,久攻不下,后以火攻之。大火连烧十余天,城墙土尽赤,也无济于事,只好撤军。此战过后,人们因城墙被大火烧为赤红色,便又称此地为红城,沿用至今。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马拉车庄在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有几个行政村,听村的名字就很有讲究。

先是三个姓马的村庄,分别是马明庄,马小庄,马楼;三个马庄两头,有两个“车庄”,东边的叫“东车庄”,西边的叫“西车庄”。

长久以来,两个车庄很穷,人丁也不兴旺,古人迷信说都是“一马拉一车”,现在“三马拉两车”,“马”跑得快,车跟不上,没把“车”拉散架就已经万幸了,哪里还指望发达?

于是车庄人在“车庄”和“马庄”之间招了几户姓“夏”的,成个“夏庄”,希望能化解马庄的压力——因为只要“夏(下)雨”,车重路滑,“马”就拉不那么快了。

从那以后,两车庄的日子真的一天天好起来,能植瓜种果,也能成就个事业,算是找到了平衡点。不过,还是姓马的繁衍快速,现在,光一个马小庄已经近两千口人,而两“车庄”加上“夏庄”,也仅有六七百口人而已。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柴村柴村是涡阳县曹市镇所辖的千年古村,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柴村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高柴,他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高柴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他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393年,在世128年,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在世时间最长、为官时间最久的弟子。

根据史书记载,高柴本人是高姓的祖先,而他和妻子所生的孩子为柴姓,以后成为柴姓的祖先。据典籍碑刻记载,柴村历代居住孔门弟子高柴后裔。高柴后裔分有高姓和柴姓两大姓氏。据了解,曹市镇柴村及其周边村庄,高姓和柴姓居民甚多,如高长营村、高土楼村和林场柴楼村等。

据《新五代史》记载,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第七子柴熙诲被封为蕲王,即今宿州蕲县镇,史书称其不知所终。而据历代相传和碑刻记载,蕲王系前朝君臣,为躲避北宋诛杀,隐居蕲县西偏远乡间,即柴村。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安溜村安溜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的千年古镇。

关于安溜村的名字,有因水得名之说。“安”即平安、安稳之意;“溜”在水文上指汇合之水很快、很顺畅地流走,不会旋淤冲击而造成水患,人们希望永无水患,于是起名安溜。又说因安姓人家起居河流湍急之处兴集而得名。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魏石槽寨魏石槽寨位于古城集南龙德寺以西,靠近淝河沿上,原名叫魏寨,大多数是姓魏的村民。魏石槽寨名称的来历与狐仙有关。

亳州民间历来有个风俗,每逢下暴雨,打炸雷,家家户户都关门闭窗,还不准点灯。说这是妖怪在渡劫,天上打雷,是雷公受玉皇大帝指派,下界打那些成精的妖怪。

魏寨有一户农民叫魏五,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往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不好过。有一天下暴雨,天上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一道道闪电刺得人睁不开眼。魏五想,难道雷公爷爷打妖精?就专门把堂屋门打开,点上一盏油灯照亮,存心接待妖精上门。一道闪电过后,只见一溜火光,打正南跑来一只披毛狗一样的东西,一头钻到屋里不见了。

当天夜里,魏五做了一个梦。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自己就是白天躲“雷劫”的狐家大仙,救命之恩,必要回报。从那日以后,魏五家里就暴发了,空粮囤里向外冒粮食,箱子、柜子、桌子、椅子,各色家具凭空而来;院子里经常掉下来金元宝。魏五买房子、买地、买骡子、买马,娶了媳妇,几年下来,就成了一个不小的地主。

一天夜里,魏五又梦见狐仙了,狐仙告诉他说,自己要搬家到终南山修炼去了,以后就在那边山上居住了,临走前,再为恩人做件事,看看还需要啥。魏五梦里想想,说,啥都不缺了,就是喂骡子、马的木槽不太结实,本地又不产石头,能弄个石头牲口的槽,就好了。半夜里,魏五听见院里扑通一声巨响,天明一看,院子里落下一副一丈多长的大石槽,底下还刻着一行字,请先生一念,才知道是千里之外的苏州府制造的。

自那以后,狐仙再也不来了。魏寨因从天上掉下一副大石槽,就被人称为魏石槽寨了。

沙土村沙土村位于谯城区五马镇。这个“沙土”与沙土镇毫无关系,是桥口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

这个村原名叫“小魏庄”,之所以改名叫“沙土村”,其中有个故事。

小魏庄以前也不小,几百口人家。但是不知为何,庄上老是死年轻人,孩子长到一二十岁,突然就死了,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一天,这里来个游方的道士,庄上人热情接待。村中族长询问道士:“老道长,可能解开我村的厄运?”并把近年庄上总死年轻人的遭遇说了一遍。道士捋着胡须说:“贫道也听说了贵村的事情,留心寻访,找出了毛病——无关风水,在乎贵庄犯了‘口煞’。”

族长忙问:“何谓‘口煞’?”

道士说:“你村这周边村庄,有七八个‘杨庄’,两个‘朱庄’。你想,你一个小小的‘魏庄’,老是‘喂羊’‘喂猪’,哪里能够‘猪羊’吃的?天天喂,天天吃,年轻人哪能不早夭?”

于是族长召开全族大会说:羊、猪,最怕的是屠杀,小魏庄从此改名叫殺屠庄,天天杀屠,足以抵挡‘喂猪’‘喂羊’的口煞了。

从那时起,小魏庄改名,不叫小魏庄了,对外一律称是“殺屠庄”人。你还别说,自从改名以后,庄上的年轻人真的少死了许多。

时间一长,“殺屠庄”慢慢叫“白”了,再说,那俩繁体字笔画又很稠,不好写也不好认,渐渐地,就写成了“沙土”,这就是今天的沙土庄了。

丹城《清统志》载:“丹城集在宿县西南仁义乡,即故丹城县也。”《宿州志》载:“周朝太子王子晋炼丹于此,故名丹城。”

扁担王村谯城区芦庙镇徐庙村有个王庄,人称扁担王庄。王庄自古生产“硝”,是有名“淋硝”之村。在科学尚未普及、化学品还不丰富的时候,“硝”,在生活中是离不开的产品,炸油条、做炮仗、卷烟花,都离不开“硝”

有一年,王庄的几个庄稼汉挑着挑子到城里去卖“淋”出来的硝,因为秤高秤低,和城里人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就动了手。王庄人少,被打急了,抽出挑担的桑木扁担,东扫西戳,一阵乱打,竟然打赢了。

城里人吃了亏,知道卖硝的王家不好惹,从此,就称芦庙卖“硝粉”的王庄为“扁担王庄”,轻易不去招惹。

马场村马场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东汉末年,亳州城西涡河南岸,有一片很大的场地。曹操曾在这里练过骑兵,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驯马场,简称马场。至今还有饮马池、拦马墙、拴马槐等遗迹。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古城汉朝时为思善侯国,思善县。光绪《亳州志》有如下记载:旧思善县,王莽改城父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有思善侯国,属汝南郡,晋省。《水经注》记载: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右,出东南流经城父县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夏肥水又东经思善县之故城南。据此可推古城应是城父附城,两城同一名称特别是附城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以现在地理位置,淝河在古城集南,古城应为思善故里。明史《地理志·亳州》注:南有西肥水,此即夏肥水,今亳之淝河是也。可见,古城坐落于淝河之畔,历史之悠久,盛时为侯国,为县。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战乱自然灾害盛衰交替,民众意识中为故城,久而久之,口中称为古城。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丁家花园村谯城张店乡有个丁家花园村,从前,就是个大花园,后来才成了一个大村。

传说,古代丁家有个财主,叫丁大秀,笃信佛教,苦修仙道,追求成仙,最最不济,也要修成肉身不朽。

为了修行,丁大秀在村外修建一个花园,广植花木, 幽深安静,自己住进去,远离妻子红尘。不仅修炼,丁大秀还广做善事,冬春季节,农村青黄不接,他在花园外支上大锅,熬上稠粥,每天施粥放饭,救济了很多穷人;寒冬,他给没有棉衣的要饭花子送棉袄;平日里,他四处查看,哪里桥坏了,路塌了,都及时花钱修桥补路,广积阴德。

终于到了晚年,丁大秀一生修行,竟然真的做到了肉身不腐。

他儿子按照他的遗嘱吩咐,在花园里砌了个佛龛,把爹爹的遗体放进了砖砌的佛龛里,用泥封上。

后来,他居住过的花园逐渐人口越来越多,行程了村庄,后人就把此地称为“丁家花园”。

韩老家村亳州城父南边有个韩老家村。传说王莽撵刘秀,撵到了城父,天黑了,王莽驻军在城里,刘秀跑到了南边龙凤沟北沿,被韩信七世孙用阵法所救。光武帝刘秀称帝后,不忘此恩,封此村为天下韩姓的“老家”,故名韩老家。

刘楼村刘楼村位于谯城区芦庙镇,刘家从山东逃荒到亳州之后,先是安家在沙土镇北边的刘楼,以后人丁兴旺,又分出一支到了芦庙,繁街出又一个刘楼,但“老根”,还扎在沙土刘楼,老祖先的坟墓还埋在那里,烧香祭祖、祠堂里续写家谱,都得在沙土刘楼进行。

李双井村李双井村位于谯城区芦庙镇,村民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来,李姓弟兄两个住在一起。因村中间有个大坑,坑东、坑西各有一眼水井,故称李双井。

孔庄村谯城区沙土镇有个孔庄,这个两千口人的孔庄大村,竟没有一户姓孔的,尽是姓杨的。

传说古代,这个村孔姓和杨姓各一半人口,土地也大略相等。过去规矩,村庄过年不禁赌,所以,有一年过年,大家都推起了牌九。那天,孔、杨两姓的族长,一个坐庄,一个下注,赌到了半夜。孔姓族长把身上的钱输完了,还立下不少借据,最后赌红了眼,不等庄家骰子离手,就下注:

“我押孔家全部田地,如果输了,我孔家全姓搬出孔庄,另谋生路!”

杨姓族长一掷骰子,孔姓族长赶紧抓过牌一搓,这下可糟了:起了一对“别十”。孔姓族长也够汉子,把牌往桌上一撂,大手一摆:“愿赌服输,等出了正月,我全族搬出孔庄。”

杨姓族长也不含糊:“老哥,咱就是个玩儿,不当真!”

孔族长一拱手走了。出了正月,到了二月十五,瞅一天夜里,孔姓二百多口人,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连夜搬出了孔家庄——到了天明,孔庄半截庄子已经空了,房门大敞,鸡犬不留。

姓杨的族长也够汉子,对全族子弟说:“人家姓孔的够意思,咱也不能装孬种,庄上虽然没有姓孔的了,咱也不改庄名,还叫孔庄。”

杏花村社区杏花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唐朝黄巾起义时,黄巢行军至此,为了防止大军过境骚扰百姓,下令门口插杏花的人家,一律不得骚扰。

村里人都折枝杏花插在家门口,黄巢的部队过境,整个村落便得以安宁。

由于这个村庄家家都插了杏花,人们就称此村为“杏花村”,一直延续至今。

牛集牛集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传说古时候,当地有个种地瓜的人,晚上梦到有人告诉他,有个大地瓜一定要等到百天才能摘,到了百天就可以用它来砸死金牛。于是,他等啊等,等到第九十九天时,他再也忍不住了,就把地瓜摘了下来,这时突然从地里跑出一头金牛,他就用地瓜砸金牛,可地瓜没长到百天,不能把金牛砸死,金牛就向东南方向跑了,跑时拉了一泡牛屎,金牛越跑越远,牛屎也越变越大,村民们为了不让牛屎变大,就在牛屎猛长的地方盖了一座庙,人们纷纷在这座庙前焚香祷告,祈求牛屎不要再长,眼看着牛屎长得慢了,大家认为是自己的诚心感动了神灵,便吸引了众多的人在此聚集,一时,香火旺盛,形成了一个集市,大家一合计,就叫牛屎集吧。后集市日趋繁荣,成为远近闻名的牛马交易集散之地,人们觉得“牛屎集”这个名字不雅,就把中间的那个“屎”字去掉了,便演变成现在的牛集了。

贾店子贾店子社区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办事处以东二里地,城区没扩大那会儿,叫贾店村,由前贾店子和后贾店子两个小村组成,传说魏武帝故宅就在那里。

王倒坐村王倒坐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村名的由来和村子南边的王墓有关。一般村庄的路,向南朝阳居多,但是,在该村村民心目中,王墓有神灵,不可冲撞、冒犯,所以这个庄的路不能向王墓方向的南面开,只能向北方修路,房子也都面向北方,所以村名叫倒坐村,又因为这个村的村民都是王姓,村名就叫王倒坐村。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朱湾、王湾、刘湾赵王河在大杨镇之西的大吴楼村后接受了清水河的汇入,向西,就分成了两股,西南的一支,是清水河,西北去的是赵王河。西行不久,就连拐了三个急弯。这三个弯都很急,几乎都是九十度,不仅拐得急,而且水面宽阔,水流很急,河水很深,河堤垂直,很有些大河的味道。这三个弯中,接连三个村庄,因处于河湾中,分别以村中大姓命名为朱湾、王湾、刘湾。

王集王集位于亳州市利辛县,传说北宋初年,越王孙钱俶朝觐宋太祖。归国途中,听说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就在当地一个小村庄暂住下来。他经常轻车简从,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体验民间疾苦,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世道多变,众百姓为保护越王的安全,就在小村庄的周围挖壕修寨。众人皆慕越王的为人忠厚,远远近近都来拜见,村子一时热闹非凡,渐渐成一集市,人们称之为王集。

压洼村压洼村位于谯城区十八里镇东南角,这个村原名叫高庄,后来才改了名。据说庄上出了个大力士叫高大壮,是个牛精转世,力气非常大。一次雨后,村民的辆车陷入泥洼,好几头牛都拉不出来,没想到高大壮一个人就给拉出来了。虽然粮车拉出来了,可是高大壮却累死了,村民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改成了压洼村。

余集谯城区谯东镇东边有个余集,从前是个大集镇。这里以前是一条大道,是亳州到徐州石磙山拉石磙的通道,路上行人日夜不绝,靠路近的人家,大车小车拉石磙“吱吱扭扭”的声音,吵得人夜里都睡不着。睡不着就起来做生意,卖茶、卖饭、卖旱烟,慢慢地,几户姓余的兴起了一个“集市”,居住了几百人,因为是姓余的兴起的集市,因为集上姓余的户大人多,所以就叫余集。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小奈集村芦庙镇境内有一个小奈村,是个小过路集子,原名叫“小难集”。小难集历史悠久,传说是古代神童项槖三难孔子的地方。后来,当地人觉得“难”是多音字,有“落难”的不吉之意,改为了“小奈集”。

大奈镇相传与南边的“小奈集”,都是因为当年孔子路过时被难住过,无可奈何地过去,因此而得名。

泥店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往来徐州一带行医时,又经常在此地落脚,并在街东头支了一张泥台子,为穷人诊病,就被后人称为“泥台殿”。大概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官道改线,村人写字也怕麻烦 ,又或者因为此地下雨时泥巴又粘又多,沦为小过路店子的小镇,逐渐被人叫成了“泥店”。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十九里镇十九里镇原名十九里沟,十九里镇北面,有一条凤尾沟,西起城西南,连贯“宋汤河”,东入涡河,沟南不远,就是十九里老集。这条凤尾沟入涡之处,如果从涡河大桥计算,恰巧十九里,故名十九里沟。

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原名涧清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建国后改为十八里镇,因集镇距离城区十八华里而得名。

九连庄九连庄位于亳州市谯城东南大杨镇,起初的九连庄是个低洼地,无人居住,因南有油河、洺河,北有赵王河,四周地势偏高,形似盆底,被称之聚财之宝地。随之便有人选择在此安身劳作、繁衍生息。先后聚集了郭、吕、何、程、董、刘、武、赵、王九姓人家。他们为了下田耕作、出行方便,在这片土地上分别修建九条路,在村内形成九个路口,并修建有寨门和篱笆门,又在各个路口附近挖掘建造了九眼水井,供本姓人家吃水使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过着平静的日子。但村子形成多年一直没有庄名,后经热心人联络九姓人家共同协商,就以九家姓氏联合取名为“九连庄”,庄名很快被传开,一直延续至今。

大寺大寺原先周边有很多庙宇,集上就有“凤凰寺”“龙王庙”“火神庙”“大乘禅寺”,周边各村也有不少庙宇,西有“梁庙”“何庙”;东有“马小庙”“贾庙”“关爷庙”;北有“铜关庙”“三关庙”等等,但都是小庙,都没有大寺的庙大。“庙”小而“寺”大,故称“大寺”。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寺有佛庙,是个大庙,名字叫做“大乘禅院”,名字中带个“大”字,故称“大寺”。

龙扬镇龙扬镇是1995年由杨店乡更名而来。在1992年的时候,当时的亳州市撤区并镇,析古城区为古城镇、立德乡、杨店乡三个乡镇,而杨店乡则是由原小杨店乡和龙德乡合并而成。合并后,名字中只有杨店,而隐去了龙德,许多人产生了说不尽的遗憾——原因很简单,这个传承千年的古集镇,怎么能在行政区划中没有一席之地呢?不仅龙德人不理解,杨店乡人心里也不是滋味啊。所以,在1995年乡改镇重新命名时,才有了“龙扬镇”这个响亮而充满朝气的名字。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凤头村传说汤王起兵征伐夏桀之前,有一只凤凰落到汤王宫殿附近的一棵槐树上,彻夜鸣叫:“桀无道,汤伐之……”汤王这才顺天应民,起兵推翻了夏桀的暴政。这棵槐树后来就叫凤凰槐,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凤头村,这件事后来人称凤凰来仪。

五马镇传说黄巢打亳州时,驻军在这一带。三月初七清早,黄巢带领部下在河沟里训练战马,几十匹战马在河滩上飞舞盘旋,十分矫健壮观,引起邻近庄上百姓驻足观看。

黄巢转战他乡之后,当地百姓怀念他,每逢三月初七,也骑着家里的马、骡等,学着黄巢的样子,在河坡上“舞马”。久之相习,人们就称这个沟为“舞马沟”——后来成了一个大集,“舞”字笔画太稠,换成了“五”,称“五马”。

观堂观堂的得名,一般人不易索解,全称叫“观音堂”——顾名思义,是因一座观世音菩萨的庙而得名,后来把中间的“音”字减掉,于是,就成了令人费解的字眼了。

钓鱼台村传说姜子牙曾在此处钓鱼,此处有姜子牙钓鱼台遗址,因此得名钓鱼台村。

火头楼庄据说从前村民在此地挖出一条大黑鱼骨架,并用黑鱼骨架盖了一栋楼。楼房盖好了,因为是鱼骨头盖的,又是一条黑鱼骨头,乡下称作“火头”,于是,就起名“火头楼”。又因为楼房出奇,远近乡亲奔走相告前来观赏,久而久之,就称这个村为“火头楼庄”了。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陈大镇大王店传说陈胜在此地被他的马夫杀害,部将驮着他的尸首逃跑。当时与部将一起驼着陈胜的尸首,其中有汉高祖刘邦和西汉开国将军樊哙。因他们同在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行列,虽是小将,但志向远大,起义决心坚定,为追随陈胜吴广,辞别妻子儿女,出生入死?后刘邦率义军,南征北战,取得彻底胜利。他登基做皇帝后,念念不忘,为感念当年追随陈胜吴广之恩,也为更好缅怀被车夫杀害涡河南岸此地的陈胜,即封“陈胜”为“陈隐王”,亦称其为“大王”。事后,还差樊哙将军在涡河南岸陈胜殉难的地方,派人建庙纪念,以赐名为“大王殿”。这也是该镇如今名“陈大”的由来。

张大柿树庄在双沟镇柴洼行政村有一个自然村,叫张大柿树庄。

在晚清时,这个村叫小张庄,一二十户人家,家家种地。村庄偏僻,没啥赚钱营生,所以家家都穷。几辈人穷急了,就想办法致富,有一个人到山西给人家放过羊,觉得山西的柿子不错,就带回了一棵柿子树苗。没承想,山西的柿树栽到亳州地里,竟然旺发起来,不到三年,长到碗口粗,结的柿子又大又红又好吃,个个像盏红灯笼。做成“烘柿”,甜得赛过蜜糖,担到集上,不单价钱好,而且卖得飞快,一季子下来,竟发了个小财。庄户人家,最容易模仿,一看这户种柿子致了富,庄上人家开始家家买柿树苗,户户栽柿树。

几十年下来,早期栽的柿子树都长到了一搂粗,满村都是高大的柿子树,成了远近闻名的柿子村,一村人都姓张,外边人为了好记,就称小张庄为“张大柿树庄”。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赞!仙乡药都亳州几十个村名历史故事,快看有没有你们村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108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