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获奖公示:小榄镇火炬区两地文学作品交流赛

获奖公示:小榄镇火炬区两地同题有奖征文(4月份)获奖公示:小榄镇火炬区两地文学作品交流赛

4月份征文主题 围绕传统节日清明节,以“清明的哀思”为主题,寄托对亲友的缅怀和哀思,从而激发我们对亲友的思念尊敬之情。散文、诗歌、小说都可以,散文2000字之内;诗歌一百行之内,最多三首,可组诗;小说以小小说为主。

出题者与评委肖志勇:笔名米涂,华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佛山市作家协会理事,顺德作家协会秘书长,容桂文学会会长,作品多次刊登在《星火》、《作品》、《今朝》《羊城晚报》《佛山日报》《中山日报》等刊物里面,在全国、省市级各种大型征文比赛多次获奖。

主办单位小榄镇菊城文学社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文学协会

本期获奖优秀作品1追远修身利国坚

(作者:杨伯钜)

清明节前夕,4月3日早上,太阳从云层中露出脸来,默默地看着斗门红旗镇湖东社区的纪念碑上部。海风徐徐吹来,轻拂着一排青松的枝叶,摇动的树影落到纪念碑上,像在抚摸着碑上的红字“抗台风暴潮殉职同志纪念碑”。纪念碑的碑座上刻着1972年11月抗台风暴潮殉职的36位同志的名字。纪念碑前,以镇长王军为首的一百多人正列队肃立,感情深沉地缅怀抗台风暴潮殉职同志。

镇长王军首先致辞。他简略地回顾了40多年前36位同志为抗击台风暴潮光荣牺牲的事情,表示决心学习他们一心为公英勇奋斗的精神。当然,他只能简略地回顾,那次抗击台风暴潮的事呀,三天三夜也说不完。1972年11月8日,台风袭击红旗农场军建分场。那天正值天文大潮。场员们陆续顶风冒雨走到面向大海的南堤。风越刮越猛,巨浪拍打堤坝的力度越来越大,堤顶外侧的挡潮小石坝逐渐解体了。水闸旁边出现了十多米大缺口,知青们赶忙运石头、装沙包、传泥砖来堵塞。可是,石头、沙包、泥砖一进缺口就被水冲走了。用人墙阻挡海水吧!一批人毫不犹豫地跳进缺口里的急流中,手挽手一字排开要阻挡汹涌的海潮。接着又走下一批人。“一排不行就两排,两排不行就三排,一定要阻挡海水、修复堤坝!”这成了现场人们的心愿。走下缺口的青年们组成三道人墙,手臂挽手臂面向潮水,任凭风浪迎面打来,其他人则赶紧用泥砖石块在人墙后边堵塞缺口。突然,暴风挟着一个几米高的巨浪凶猛地扑过来,几十个知青组成的人墙瞬间散架了,人们被潮水冲进围内,没了踪影。潮水像狂马一样冲进堤内,吞噬庄稼、房屋和一些青年的生命!就是在这个晚上,三十多位知识青年为抗风抢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悲啊!可惜啊!此后,场友们一提起这事就心痛、叹息,对为公牺牲的战友长久怀念,正是:罡风烈,摧堤恶浪兴殃孽。兴殃孽,惜夭豆蔻,恨为鱼鳖。 南堤潮水证高节,红旗辉地昭英杰。昭英杰,音容长在,缅怀难竭!

获奖公示:小榄镇火炬区两地文学作品交流赛

这件事一直铭刻在场友们心底,卅六位英灵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座上,供人们凭吊、缅怀。今年这次纪念活动的队列中,前排中间穿紫色上衣的老阿姨名叫陈金彩,是来自民众镇的知青。她当晚带着十个月大的儿子,没上南堤,而她的丈夫朱灿容上堤抢险就再没有回来。他本来有生的希望的,但让给别人了。在抢救堤围险段时,他的脚被石头砸破,鲜血直流。同志们叫他回去休息,他坚定地说:“没什么,抢救大堤要紧。”狂风恶浪铺天盖地压来,他和战友们一起被卷进浪窝。当他被急流冲到岸边时,他只要上岸就完全可以脱险。但他不顾身已受伤,重新扑入浪潮中,一次又一次奋力抢救遇上灾难的场友。就在他抢救最后一个同伴时,一排巨浪迎面压来。他被海浪卷走了。这之后,陈金彩学习和继承丈夫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拒绝了别人的求婚,独自艰难地抚养和教育儿子朱少东,少东长大后继承父亲遗志,参军获奖。现在,他(穿着横条文T恤者)严肃庄重地站在母亲旁边,面对纪念碑可以无愧地说:“父亲,我学习您的精神,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对呀,我们缅怀先贤,就要做好自己,认真学习先人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并且贯彻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在心灵上与先人相通,才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纪念方式,才最有利于民族和国家。陈金彩做到了,朱少东做到了,沙溪镇的郑镜雄也做到了。郑镜雄未过门的妻子何锦云在抗台风斗争中不幸牺牲。刚听到消息,郑镜雄心里凉飕飕的,跌跌撞撞地赶往牌坊,强忍悲痛脱下妻子遗体雨衣把她盖着,又赶回宿舍取了她最好的衣服和准备结婚时才用的布料放进妻子的棺中。自这之后,他一直视何锦云为自己的结发妻子,还把妻子的骨骸迁到自己的家乡。几十年来他每年都多次到锦云外家走亲戚。尽管从未同房,每次忆起妻子,他都感情深沉。“人非草木,亦非禽兽。心之所爱,永不忘怀!”他这样想,也这样坚持着。先人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贡献,对家庭的付出,对亲友的温暖,都值得后人记忆、缅怀、纪念和仿效。正是: 慎终追远知崇祖,饮水思源务感恩。践行百善先行孝,启后承前代代仁。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啊!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缅怀活动中少先队员代表致辞时也表达了继承民族传统的决心。少先队仪仗队绕场向先贤致敬,表达了所有在场人员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呼应了家属们的绵绵哀思。看到青少年们能传承民族传统,看到先贤们的精神品质获得肯定和延续,家属们都会颇感宽慰了。接着,他们向纪念碑敬献花篮,然后又按本地习俗在纪念碑前上果酒燃香烛烧冥镪拜祭。当然,这种仪式并不仅仅在此举行,这个月在很多陵园、陵墓、山坟地都广泛地进行。若问这有什么用意、有什么作用,请听这回答:

香烛光明献墓前,牺牢果酒孝而虔。

缅怀宗祖感恩德,祈佑后昆开锦篇。

深愿先人天府乐,诚呈冥镪子孙贤。

莫言迷信皆无用,追远修身利国坚。

清明,并不只是一个节气名称,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从战国时期以来的一个缅怀和拜祭先人的一个节日,是我们牢记根本、饮水思源、感恩怀德、修身洁魂的时机啊!

祈愿先人们安息,快乐!

获奖公示:小榄镇火炬区两地文学作品交流赛

点评:那些抗洪英雄的英烈,总需要铭记。岭南多水,因为有水,有的成了改革的弄潮儿,更多英雄选择默默无闻,他们甚至用生命去诠释上善若水的真谛,那就是向善的力量,那就是直面生命的光芒,有了作家的笔墨,这些英魂才会魂魄故里,万古流芳。

本期获奖优秀作品2清明故乡行(组诗)

作者:齐速

《清明故乡行》

泷江边的蕨菜

染绿了十里春风

老农种的有机稻

晶莹剔透,香甜软糯

仕坑村的春笋

甘脆爽口,清香扑鼻

喜鹊枝头叫

村道遇乡邻

乳名脱口出

思绪回到从前

欢声笑语

回荡在小山村里

清明时节晴方好

开往春天的列车

缓缓而至

《清明祭》

映山红红了

油菜花黄了

冬眠一年的耕整机

从梦中醒来

日子过得越来越快

刚赏过的油菜花已弯下了腰

没有等到夏天,也从来看不到秋冬

在春天,被镰刀拦腰斩断

大朵大朵的映山红

放入口中

“滋”的一声

喜欢,这又酸又痛的感觉

一座座斑驳的坟墓

数不清的蚂蚁

热火朝天地忙着

一个个墓主醒了

清明前的雨,细细密密

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

没有一丝风,可是

映山红大朵大朵地飘落

无声无息

铺满整片墓地

《阿哥》

你曾背着我在村中疯跑

你曾带着我去学校“陪”读

你曾带着我打斑鸠抓菜花蛇

你曾带着我钓乌龟摸田螺

你曾带着我钻深山摘野果

现在,你更多的是看着我

默默地在空中看着我

看我为生存奔波劳碌

看我痴迷于编文吟诗

或看着远方那片倒映着故乡的蓝天

时光匆匆,岁月苍茫

你,无法留住

点评:读着这些关于清明的诗行,那素朴的语言里饱蘸着思念滚烫的追忆,有了追忆,时间的亘古性才不会断层,透过诗人的眼界和心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久远生命的鲜活和绵延,有了这些诗行,我们对生命的荒诞性更具有敬畏感。

本期获奖优秀作品3童年的外婆地

作者:谢艺波

每到清明时节,我也总不禁地穿梭在外婆家的石街,穿过石街就到达的那口老井,不过在掉光漆的门,和那把锈迹斑斑的锁,已经锁住里面的景象,也锁住了那个出不来的童年。

外婆家那里的夜特别的黑。一到晚上,全村的人就好像困住墨水瓶里面,伸手不见五指。出去外面,要找到回去的路,就只能大约记住那盏煤油灯在外婆家所照出的光样。顺着光样找,才能勉强找到门口。

说起盏煤油灯,它如阿拉丁神灯一般,不是它的神奇而是它的样子,就像电视里的能幻化法术的宝瓶一样。它的质地是玻璃,中间肿大,经过内凹的弧形腰身到达底座,都是盛装煤油的地方;而灯的上面有一个青铜色的类似莲花状的盖子,中间探出灯芯头,其余的灯芯就自然弯绕在瓶子里。这灯在家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一到晚上,就得用“洋柴”点燃,点燃后的灯火,形状大如豆,别看它并不起眼,可是也能凿开这深邃的黑夜,使一屋子的人得到想要的光亮。外公,外婆农忙回来晚了,就用它照明生火煮饭;我们来了,就用它照明,打水洗澡。没有事的其他人就只能摸着黑在蹲坐在低矮的凳子上聊家长里短。我喜欢端坐着看这煤油灯,它刚点上时,火苗噗噗的,有响声,后来火苗越窜越长,还升腾出长长的“黑尾巴”,这“黑尾巴”向上窜时,把灯罩口都给熏黑了。这小小的光亮,摇曳着,也能散发出温热,引得附近田地的飞蛾争相跑来凑热闹。可飞蛾它们真傻,眼里只有那一团温热,也不顾罩在火苗上面的灯罩,每每撞过来,只听见“啪”的一声,掉落在地上,堙没在黑暗之中,可就是这样,它们却从未放弃过。

我也喜欢这团温热,我时常用手掌围着它,做出各种小动物的模样,一会儿是“狗”,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又变成“老虎”,一会儿又变了······要是还觉得不过瘾,我就一直变幻着,霸占着煤油灯,这样可没少挨妈妈的骂。我外婆是不会骂我的,她只会假装生气地“喝斥”,但看我坚持变化着手势,只能无奈地说了一句“管机(我们的客家话里是由着他的意思)”。

农村晚上睡得早,没有电灯,没有电视,点灯又费油,所以家家都早睡。 “漫漫长夜”对于农村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不过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长夜”并不算什么的。外婆家的夜,有萤火虫的点缀,可美了,它们飞来飞去整个村子都亮了起来。萤火虫飞过低矮的竹篱窜上外婆门前的石街,随着我们的追逐,它们忽高忽低。一会儿忽的隐去光亮,藏匿在黑夜当中,见我们不动了,忽的又亮起来飞走了,慢慢地消失在夜里。而无论我跑出多远,外婆总能在门前石街上把已跑远的我唤回来。

这样一晚的疯跑,总能让我在后来睡得非常安稳,尽管睡在池塘边的小屋子里,池塘边牛蛙的声音再洪亮,也从未撕裂过我童年的梦,一觉准能到天亮。每每起床时,整个村子都已升腾起炊烟,清早的寒气是在这个时候被吹散的。到可以吃早饭时,村里人多数会选择蹲在自个家墙根上吃饭,街坊四邻的都离得近,一顿饭下来,总能把该聊的话聊完,饭后就可以接着上工去了;村里的老人们则会走到日光能照射到的“地廊(晒谷场)”边上吃早饭,暖和他们不容易温热的身体,哪怕要走一百多米路也照样端着碗,夹好菜走过去,在回来的时候,碗就已经是空的了。这里的农村人都是散开了吃的,不会聚在一起吃的,条件也不允许这样的吃饭。我的外婆盛的第一碗饭总是外公的,外公那时还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需要保持饭量;也因为他的肠胃不好,所以他是第一碗满满的都是白米饭。等给外公盛过饭后,白米饭就要跟红薯丝搅拌在一起了,我们叫“番薯丝饭”。这可不是为了健康吃粗粮,而是经济生活不景气的缘故,红薯有的是,但白米还是紧缺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时常吃不饱,吃肉是不可能的,菜也只是青菜。那个时候我调皮,经常外头疯跑,晒得黑,加上又瘦,跟个猴似的,外婆总是像是亏欠一样抚摸着我的猴脸。

这些都掺杂在我对外婆的印象中,在我的印象中,外婆一直是瘦高的,没有见过她肥胖的时候,哪怕是红润的脸色。妈妈说以前外婆的娘家还是中农,算是比较“有的(有钱)”。可一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的她,并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养大儿子,养孙子,还得操劳我们这些外孙的活路,自己差不多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小镇,唯一一次去县城也只是因为自己身患重病。一辈子都在省,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从口里抠出钱填补家用;一辈子都在劳作,自己受累,也不想儿孙受累,自己能多做点,从不想儿孙沾手。

这就是我的外婆,宿命中的农村母亲,这就是我的外婆地,我童年的依赖,可当她离开时,我却未能见她最后一面,只能在梦里时常走进那片外婆地。

点评:每个人都有一个慈祥的外婆,关于外婆的故事,需要有熟悉的场域去体现,而本文作家,细腻地对外婆故乡进行书写,字里行间,更多的是赓续自己血脉相承的那份眷念,有了外婆地,所有关于童年的梦书写才有爱的温度。

本期获奖优秀作品4清明的哀思

作者:何生杰

《姑妈,我想您》

我拉回 昨日

斑驳的阳台

依旧 清澈

木棉还是那棵木棉

殷红的泪 早断了线

我弯下身子捡起几朵

这是您最喜欢的

我悄悄地把它们放在小方桌上

厨房里熟悉的声音 清晰可见

喜欢吃您煲的木棉花粥

还有您做的煎鱼饼

那温暖的味道

挥之不去 长留心间

记得那年过年的时候

我与您谈了很久很久

从儿时到 现在

温馨的场景 仿佛就在昨天

我拉着您的手

就像当年您拉着我的小手

上幼儿园一样

暖在心间

临走一刻 您哭了……

“保重身体 明年我再来看您”

今天 我来了

阳台还是那个阳台

木棉依旧

唯独那张小方桌

连同您的音容

已被风带走……

《我的祖母》

“孙儿,快看,枇杷熟了……”

祖母熟悉的呼喊

强闯进 我的眼中

我快步走出天井

正在捡拾枯叶祖母

站着

就像黄澄澄的枇杷果

一样鲜艳

我搬来凳子

摘下一扣 去掉皮核

把果肉 轻轻地

放进她的嘴里

祖母满足地笑了

屋檐下架着的锑煲

正飘着一缕缕饭香

饭面上蒸着 两颗酸梅

是我俩最爱的 饭菜

自从祖母摔断左腿后

行动很不方便

但每晚都会坚持 坐着

陪我写完作业才睡

虽然她没上过小学

但九因歌却背得很熟练

有时 我背错了

她就会在旁边一一给我纠正

她房间的灯总是一直

亮到天亮

只要灯亮着了

就知道她在

她常呼我进她的房间

让我看她的一个“宝盒”

这是一个锈迹斑驳的方铁盒子

里面装满了她的“宝贝”

这是耀表伯过年从香港带回来

给她的饼干与糖

她舍不得吃

全留下来 给我

每次我在吃糖

她总坐在床上看着

幸福地笑着

今天

我把祖母房间的灯拉着

把她最爱的“宝盒” 打开

天井的枇杷果依旧鲜艳

锑煲仍默默地盼着

孙儿 我

在等着您的呼喊……

《坟前》

祖母坟前 潇潇雨下

香结彩 烛生花

悲凉的雾

深锁着记忆的花

红烛的泪

似在诉说着祖母的苦乐年华

祖母啊 您

一生勤劳 含辛茹苦

岁月的苦难没能把你打垮

枇杷树下 洗衣造饭

风雨的煎熬不曾使你退下

潇潇的雨

已伴随我的泪落下

无尽的哀思

在坟前升华

祖母啊 你放心吧

孙儿已经长大

正走着自己的路

你不要再为他们牵挂

坟前

山花开了

祖母笑了

就像是七色的彩霞

点评:这是我看过的最朴实的叙事诗,其实又不仅仅是叙事诗,语言简洁,名词居多,这些平实的名词,个个都像星星,在人间天国里自曜其光,打动我们心思的不一定是那些华美的辞藻,或许,更多的是触动心弦的那份悸动,有了这份悸动,怀念的力量才更加雄浑和踏实。

本期获奖优秀作品5还钱

作者:紫小耕

眼前豁然一亮,太阳的光芒在高铁驶出隧道时,将坐在车窗旁的老李刺得眼痛。老李赶紧拉下窗帘。广播开始提醒乘客,下一站,荔枝湾,下车的乘客请准备。老李听了将信将疑,又一次拉开窗帘,眯眼确认了一下窗外的场景——一栋栋高楼朝他扑面而来,哪里有他似曾相识的景物?

为了确认自己不曾听错,他离开座位去问了乘务员,才忐忑地下了车。

上了的士,报了地名,司机麻利地将车子驶出高铁站,不久拐进一条大马路。老李忙碌地朝着车窗外,细细地辨认着方向,期望可以有蛛丝马迹的熟悉闯进自己的脑海里,与脑中的固存图像对接起来。让老李沮丧的是,直到下了的士,站在茫茫人海中,他还是分不清天南地北,当年的食店,当年门前那棵衫树,都没了踪迹。

杉树下,摆着八仙桌,上面搁着几瓶酱油,一盒子筷子,老板一颠一颠地进进出出,大声喊,“阿翠,一碗牛腩面。”

老板家的一碗牛腩面,在杉树下香飘万里,吸引来南来北往的多少顾客;或者,附近的居民们,谁饿了,第一时间想吃的就是小翠牛腩面。老李当年,晚上下班,肯定到老板家吃了牛腩面才回去宿舍。

小翠牛腩面面线金黄,细细的,有嚼劲,配上老板夫人小翠制作的酥酥糯糯的牛腩,上面一撮小葱花,一切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么些年来,老李没少在梦里回味过。

老李拦住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跟她打听起小翠面店。

你说的是跛脚夫妻开的面店呀?老李一听女人这样说,心里立刻燃起了能找到夫妻俩的希望。

早搬走了。

搬走了?老李佷着急,连珠炮地问,搬哪儿了?是这儿附近吗?

听说去了龙眼巷。

龙眼巷?老李知道这方圆百里取名多以水果命名,但至于哪对哪,他还真没去过。想当年,他一介农民工,起早摸黑,除了工厂就是宿舍,顶多就绕个小弯,到小翠面店吃个牛腩面,最多去的,也就是对面那个小公园了。说起那个小公园,老李羞愧难当,恨不得把自己就地处决了。

还不是那个周末——周末跟着工友去公园里瞎逛,认识了也常去逛公园的莲。老李那时候还是一个刚出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啊,莲长得温婉可人的模样,让年轻的老李一下子喜欢上了。更让老李心颤的是,莲说也喜欢他。老李当时感觉自己就像在做梦一样,那个欢喜,真是无以表达。

没钱请姑娘吃大餐,老李经常请莲去小翠面店解决肚子问题,好在莲佷体贴他,没什么怨言,还羞答答地说,现在节俭点,省下的钱以后过日子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说得老李对姑娘不仅掏心掏肺,也把自己那些年的微薄的一点积蓄,供出来让姑娘管理。

龙眼巷到了,的士司机提醒老李,把老李的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

好在龙眼巷只是一条佷简单的巷子,弯弯曲曲的,两旁是民居,屋子老旧。老李跟过往的人打听小翠面店,年轻人摇着头走了。巷子深处有一口井,一群女人在井边洗着衣服,洗菜。老李去打听。

跛脚的夫妻面店吗?一位老者反问。老李点头。

就在前面那家——老者指着右边一所旧房,他家门前有棵龙眼树,枝桠垂到围墙外面。

老李去到那所旧房门前,心里莫名地紧张,当然还有羞愧。他鼓了鼓勇气,伸手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个女孩。

您找谁呢?

小翠面店——跛脚的夫妻。

您有什么事呢?

我是李瑞,很久很久以前,我被一个叫莲的女人骗走了所有积蓄······后来家里急用,我借了他们夫妻俩的钱——我现在来还钱。

请等一下。女孩说,进屋拿了一个账本。

李瑞吗?女孩一边翻着账本一边说,请跟我来。

老李跟着女孩进去,亮堂的客厅上,老李一眼认出了跛脚夫妻——他们的灵牌上的照片。

点评:这是一篇素美的小小说,没有刻意的故事情节设计,但里面有一个硬核,超乎小小说技巧的硬核——爱,在里面打动人心,抚慰苍凉。钱,或者是一种善与恶的评价媒介,有了善和恶,钱才能寻找到它本身的价值。还钱,其实也是对自己过往的清算,当看到自己的债主灵牌的时候,又是对未来不可弥补的内心救赎。

以上入选作品排名按投稿先后次序

小榄镇菊城文学社月度征文英雄榜一月份:张鸣琦《春节,我想回家》

二月份:李永雄《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

三月份:杨伯钜《榄菊情思》

四月份:(小榄火炬同题)“清明的哀思”:杨伯钜、齐速、谢艺波、何生杰、紫小耕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134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