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已有数天,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年关将至,节日的氛围愈来浓厚,即将迎来农历己亥猪年。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腊月是一年中的末月,可是十二月为何称之为“腊月”呢,“腊月”和过年之间又有什么关联?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随着几千年时间的不断流传演变,如今依旧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而民俗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学问,细细研究还别有一种触及历史沧桑、回顾古代先民生活的既视感。今天我们就以“腊月”为入口,走进中华年俗五彩斑斓的世界,从几千年人们的生活开始一步步了解历史,触摸时间留下的痕迹。
首先,腊月何故称之为“腊”。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腊,合也,合祭诸神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岁末年尾都是要搞一些祭祀活动,所以腊月在如果在字面语义上指的是祭祀之月。
其实,农历的十二月也不仅只有“腊月”这样的叫法,还有腊冬、残冬、穷冬、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等30多种称呼,历史的车轮滚滚,眼花缭乱的民俗叫法应接不暇,当然,我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还是“腊月”,其他的可能仅限于部分地域或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只记录存在于古籍纸张上。
而民俗文化中,“腊”具体指的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冬至后三戌祭百神”,这句话就是在说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秦汉时期在这一天的“猎祭”的风俗逐渐兴起,根据文献记录可以追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之为“腊月”。从历史上看,南北朝时期将这一天就已经固定在了十二月初八日,届时民间会举行大型传统的祭祀活动,人们猎杀禽兽,拜神敬祖,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样的祭祀活动就是所谓的“猎祭”。“腊”与“猎”通假,“猎祭”在记录演变中逐渐写成“腊祭”,所以年终整个十二月份就被称为“腊月”。
像现代的一些民俗活动如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这一天也是农历中的“小年”,祭灶节本来源于纪念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的燧人氏,然而后来在民间就逐渐变成了送灶王爷上天的活动了。《酉阳杂俎》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本是天上星宿,因触犯天条被玉皇贬到人间做了“东厨司命”。《后汉书·阴识传》载,宣帝时,阴子方于腊月见灶君现形,子方再拜受庆,且以黄羊祀之,自后累世,终繁昌暴富。于是,民间就效而祭之。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又说:“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从上一年的除夕夜就一直留在家里,监督一家人的作为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便会返回天庭述职,上达天听对玉皇大帝报告一家人的善恩作为,让天庭来奖惩,同时也把这家人在新年里祸福吉凶的命运交由灶王爷。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相信不少小伙伴在家里的厨房门前都会看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事,少打“小报告”,所以就变相的以糖瓜贡品“贿赂”,各自在家中摆上桌案,上面供奉着灶糖贡品,由于这类糖瓜粘性极大,所以借此象征着“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达到不说自己家坏话的目的。
而腊月的最后是三十之夜的守岁,这夜称除夕。这可是一年中的重头戏,辞旧迎新,是农历年的新旧交替之时。除的本意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的本意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它源于先秦的“逐除”。《吕氏春秋》说,古人在新年前的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西晋周处《风土记》最早言为“除夕”。《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时“土庶之家,围炉而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自古以来,这个夜晚是最不平凡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除了满满一桌精致的菜肴,最让人觉得幸福的莫过于一家阖家美满的欢乐气氛,一年到头,把烦恼忧愁全部抛掉,有着家长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幸福。
看了这么多有关“腊月”的民俗故事,你学到了吗?话又说话来,传统文化是积累几千年古代人民的生活沉淀,除了诸子百家还包括来自民间的民俗活动、神话故事,我们从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里可以看到古代人的生活风貌,也是现代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可不要觉得只要传统民俗文化都是守旧、封建的老思想,有些民俗活动还是很值得我们去传承发展。最后,年关将至,锦灵中文会持续分享相关的民俗文化,本期“腊月”释解就到这里了,提前预祝大家春节愉快!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283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