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春雨

“如果你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努力去争取。”

这场20分钟的全英文演讲火了。站在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舞台上,95岁的叶叔华语气沉稳而坚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力量。演讲被发布到网络后迅速“出圈”登上热搜榜,目前微博热搜已经超过6亿。

叶叔华本身,就是一部演绎了女性力量的传奇。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正如她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打破性别‘玻璃天花板’,锤子就握在每位女性手中。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打破“天花板”的女科学家

“我应该是现场年纪最大的。大家能猜到我的年龄吗?”演讲开始前,讲台上的叶叔华抛出了一个问题。

揭晓答案时,她自己先忍不住笑了:“实际上,今年我已经95岁了。这真是个糟糕的数字。”台下旋即响起掌声和欢呼。

齐耳短发、衣着朴素,叶叔华发言的这场分论坛,叫做“她论坛”。她讲到了女性面临的职场困境:“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要让女性比男性更强,而是平等享有机会。但事实上女性要承担家庭负担,要照顾小孩和老人,女性并不容易。”

她也讲到了女性要努力去打破天花板:“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要勇敢地去争取它。这不像拳击赛,女性在赛场上并不会带来什么伤害。但对于女性来说,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机会……你要展示你的能力,只要我们女性努力做得更好,女性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事实上,叶叔华自己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不断冲破社会束缚的女性奋斗史。

此次演讲登上热搜之前,叶叔华并不为大众所知,但作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她的成果:“现在是北京时间7点整”这段准点报时正是源于她的研究。

作为主持建立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人和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奠基人,叶叔华也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鲜为人知的是,叶叔华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古文学家。

时针拨回到1927年。这一年,广州一个清贫的基督牧师家生了位女儿,伯仲叔季,排名第三,取名叔华。同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叶叔华也跟随家人在动荡中辗转于广州、香港、韶关、连县等地,在颠沛流离中读完了小学、中学。也正是因为这段颠沛的求学时光,让她对于后来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说下这样的肺腑之言:“只有体会过什么是亡国奴滋味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是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在国内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棒打不走、棒打不散;才会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叶叔华在会议现场 (图源网络)

在读大学时,成绩优秀的叶叔华想读古文,原因是“古文很美”,但她的父亲希望报考医学。两人僵持不下,志愿改了三次,最后就在学医和学文当中找一个平衡点,报考了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并以理学院全区第一名的高分,被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录取。

大一时,邹仪新教授讲的天文课深深吸引了叶叔华。大二分系时,她选择了天文系。这一选择,对叶叔华的影响至少有两样:一是成为当时国内天文界寥寥无几的女大学生之一,而也算是打破了当时女大学生的玻璃天花板,二是结识了后来的丈夫程极泰。当时,程极泰出于对天文的兴趣,在武汉大学上了两年后再转系到中山大学。

“为什么只招男性?”

新中国成立后,像很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叶叔华夫妇从香港回到内地,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

1950年暑假,叶叔华与爱人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求职。满怀希望的她却得到回复:只招一名男的。这对初入社会的叶叔华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但倔强的她没有退缩,而是给当时的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五个“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

在上海等待了4个月后,之前的那封长信终于发挥了作用,1951年11月底,叶叔华进了当时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在此之前,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工作人员。

徐家汇观象台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时间服务台。在这里,叶叔华和另一位年轻人轮班观测,通常一个晚上观测20多颗星,每天上午11点整和下午5点整把准确的时间用无线电发播出去。这并不是一份浪漫的工作。叶叔华身材矮小,需要站在一块小平板上才方便操作。观测室的屋顶可以移动,天一黑就得开着让设备散热,让室内外温度达到一致,减少热辐射对观测造成的影响。夏天蚊虫叮咬还能忍受,到了冬天,观测员在寒风中冻得手脚发麻,也不能戴手套,因为要保持操作望远镜时手指的灵敏。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1959年)(图源网络)

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叶叔华始终在坚持,因为她发现了这个“并不浪漫的工作”,对国家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通过对准天上一个个天体,报出精准时间。从1914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就参与了世界时的测定工作。虽然有基础,但1950年底新中国接管的徐家汇观象台使用的设备还是几十年前法国人留下的,已经处于常年失修的状态。测绘地图需要精准的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文台提供的标准时间精度不足,无法满足测绘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进行大规模资源勘探、水利矿山建设、铁路工程建设、精密地图测绘……对授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把时间工作做好。

“资源勘探、水利铁路、地面与空间导航……原来有这么多部门等着我们的数据。”1958年,徐家汇观象台着手筹建我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才32岁的叶叔华挑起了这个担子。经费不足、人员有限、设备落后,现在能听到的任何抱怨与失败理由,叶叔华都碰到了,可她带着团队不顾一切地去努力,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我国观测条件的方法——对观测员根据其误差的变化而取平均值。

1965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播。结果证明,它的精确度超越了由4个国家共17个台站参加的苏联标准时刻系统,仅次于巴黎天文台的“世界时”。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叶叔华和年轻的科研人员在一起(图源网络)

“北京时间”横空出世,举世震惊。我国综合世界时的数据处理方法持续沿用了20多年,叶叔华也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文革”时,叶叔华的工作被迫中断。几年后,她恢复了工作,第一时间跑到积满灰尘的图书室,在书堆里翻阅国外天文学杂志,了解新的研究进展。

在英文杂志上,她发现十年间国际上出现了很多新仪器、新技术,甚至有国外的同行已经在做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了。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的精确度比传统观测仪器提高了几十倍,而且可以用于天体物理领域。直觉告诉她,“如果不能追上去,我国时间工作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叶叔华想到做射电望远镜,因为国外同行使用射电望远镜和全新技术,取得很高的分辨率,把测量精度提高了几十倍。可射电望远镜太贵,当时国内根本没人敢想这事儿。为此,她跑去找中科院领导,希望能立项建造射电干涉仪。要知道,这台家伙可是至少两台相距千里、口径几十米的大望远镜。

当时,望远镜怎么造,叶叔华心里也没底,可她知道,这件事不做不行。1981年,叶叔华担任上海天文台台长,她也成为了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1986年,在叶叔华的带领下,上海天文台完成了《关于发展中国vlbi网的建议书》,规划了中国vlbi网的概貌。中科院同意据此立项,命名为“vlbi网二期工程”,并确定为“七五”期间重大项目,叶叔华为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次年,25米射电望远镜建成,为我国开展各项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叶叔华提议在中国建立三个VLBI站 (图源网络)

1988年,世界时间工作大转变,全球放弃传统的时间观测技术,改用人造卫星激光测距技术、人造卫星多普勒技术等新技术来进行时间测量。此时,上海天文台除了射电干涉,也已发展起上述新技术,保持住了在世界天文测时领域的地位。

如果没有当初叶叔华的“大胆”,我国在世界授时领域的地位,在那转变的一瞬间就被抹杀。正因为有了及时转变,中国天文界不仅保持了天文测时的先进地位,还发展起了精度达到厘米级的大地观测系统,开辟出天文地球动力学的新方向。

“叶叔华星”

对于叶叔华来说,打破玻璃天花板的“锤子”,她一直握在手中。

根据射电天文和深空探测的发展需要,叶叔华又带领团队提出了建设“65米全波段射电望远镜”的建议。这便是被命名为“天马”的亚洲第一射电望远镜。从2012年建成至今,天马参加过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嫦娥三号登月、嫦娥五号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发射等多项探月、探火任务,屡次立下汗马功劳。

凭着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和在天文学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叶叔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1981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至1994年连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天文界担任该职务的第一个人;1996年当选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主席。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和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得中国天文学会成立90周年最高荣誉奖以及首届“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1994年8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32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

如今,已经95岁的叶叔华,仍然在坚持工作。对于女性来说,“玻璃天花板”也许仍然存在,但无数女性用她们的努力,不断抬升着天花板的高度。正如叶叔华所言,“只要你锲而不舍地去做,总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素材来源:同济大学、科学网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冲上热搜的95岁女院士:打破女性的“玻璃天花板”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345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