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刘氏起源在哪?刘氏又是怎样来的?第一刘氏又叫什么名字

  得姓始祖:刘累。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

  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是为陕西刘氏。

尧、舜、禹一脉相承。当年尧过世之后,舜把尧的小儿子源明封于刘邑,建立了刘国(今河北唐县),久而久之,尧帝的小儿子这一支家族,便以封邑国号“刘”为姓氏。

有关于刘氏受姓始祖的说法,至今不一。尧帝共生有十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其中十个儿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氏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

第二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监明的儿子刘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朝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

第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

第四种说法认为,刘氏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儿子丹朱。

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姓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数百年后夏王朝的尧帝裔孙刘累。此说在刘氏源流史上,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六种说法认为,刘氏的受姓初祖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氏人物,是夏王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

  到了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4年),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了主管刑狱、讼禁、法典的大夫士师。

从隰叔之子芏蒍开始,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士氏。传到芏蒍之孙士会,就是著名的范武子,他辅佐晋文公姬重耳、晋襄公姬欢(姬环)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氏,是为陕西刘氏,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祁姓刘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创持四百二十六年大汉王朝天下的汉高祖刘邦。

第二个渊源:源予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宣王姬静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建立了郑国。此后,郑国日益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国。估计祁姓刘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在这一历史时期被郑国吞并。刘氏族人世代居住的刘地,此时已变成郑国统治下的一个小邑,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

周桓王姬林八年(公元前742年),周桓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邑等四处地方,使之变成周王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这便是《左传》中记载的“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之事件。再过了一百多年,到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将刘邑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

  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姬季子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

姬季子,亦称王季子、刘康公,是周定王姬瑜的弟弟,周顷王姬壬臣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因称王季子。姬季子曾出任周王朝的卿大夫,在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他建立起姬姓刘国,子爵,因称刘子国,姬季子逝世后被赐谥为“康”, 因此史书又称其为刘康公。

  其后裔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刘氏,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看来,当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刘邑一带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如今在河南省的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部有一座恢弘的刘累墓,而在偃师县南部还有刘累城,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的刘庄。

作为周王朝王族的重要分支,春秋时期的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氏。于是便生成这支刘氏。

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氏。

  再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氏,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氏的。

刘邦对项伯、娄敬思等人,以赐姓和加封来报答他们的忠义之恩。因此,赐姓是刘氏人口增加、支脉增多的另一重要条件。

⑴。赐项伯为刘氏,封射阳侯:

公元前206年冬,攻破函谷关进驻长安以东新丰鸿门的项羽大军,与早巳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夹霸水对垒互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张项羽和刘邦和解,在鸿门军帐中举行会谈。

  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便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第二天清早,刘邦在张良、樊哙的陪同下来到鸿门,见到项羽后立即装出谢罪的样子,语意城恳,项羽信以为真,随令摆宴款待。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项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动。

  范增急了,便离席急召项庄前来舞剑助兴,以借机杀害刘邦。项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图,也立即站起挥剑上前,和项庄共同舞剑,以保护刘邦,使得项庄无法下手。这次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一命。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同时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姓名无查,封邑待考),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此后,项伯、项襄、项它等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氏,世代称刘氏至今。

⑵。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

娄敬,齐国人,公元前202年农历5月被征发到陇西戍守。路过洛阳时看到正大兴土木修建楼舍,大搞建设,经打听知道刘邦称帝要在此建都。

  娄敬认为以洛阳为都实有不妥,便找到一位同乡名叫虞将军的朝官,请他引荐去拜见刘邦。刘邦接见了娄敬,认真听取了他对建都的意见后,并又征求众大臣的意见。众臣中惟独张良十分赞同娄敬的见解,并力劝刘邦移都长安。于是,刘邦决定将汉朝都城迁往长安。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并把他留在身边为官,还封他为关内侯,同时赐姓为刘氏。

  此后,娄敬的后裔子孙皆以帝王赐姓为氏,世代称刘氏至今,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貙劉,属于以官称为氏。

貙劉,即貙刘,即行祭的屠吏,是汉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具体负责主持秋祭之时一应事务,全称为“貙刘令”,属于既具临时性、又属常例的官职,一般由王室长者担任,或由太宰、谒者分别担任。

秋祭,即汉朝时期帝王于立秋之日实行射牲以祭宗庙,这是汉高祖刘邦亲自制定的汉室宗法典制。

在史籍《后汉书·志·礼仪》中记载有:“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硃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麛。

  太宰令、谒者各一人,载以获车,驰驷送陵庙。于是乘舆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貙刘之礼:祠先虞,执事告先虞已,烹鲜时,有司告,乃逡巡射牲。

  获车毕,有司告事毕。”

在长期担任貙刘令的官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貙刘氏,以炫近宗之耀,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刘氏,汉廷亦予以默认,世代相传至今,但该姓氏的正确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ㄌㄧㄡ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汉、匈联姻,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对其采取了和亲政策。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不顾大臣娄敬的劝阻,亲自挂帅北伐匈奴,结果在剽悍的匈奴骑兵面前大败。

  这使他认识到汉皇朝刚刚建立,目前还难以战胜匈奴的入侵。于是他向娄敬讨教,娄敬建议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提出具体建议,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还要嫁礼丰厚,以满足匈奴的欲望。可是吕后不同意,因为她和刘邦只生了这么一个女儿。于是,刘邦决定用宫中宗室女子充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派娄敬前去和亲。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单于冒顿,“和亲”成功。由此,按照匈奴贵族从母姓的习俗,冒顿单于的后裔子孙皆姓刘氏,后发展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刘氏支脉,正确读音作líu(ㄌㄧㄡˊ)。

直到五百年以后的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所创建的前赵政权赵光文帝刘渊,还称自己是汉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孙。

得姓始祖:刘累。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562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