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宋婷

我的家乡——和顺,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坐落于太行山巅,是个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的山区。和顺县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记》中记载的“阏与”就是现在的和顺,和顺县百备村的姑岩天险不仅是古时的要塞,还是现在山西与河北省的分界线。和顺还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之一,牛郎峪村和南天池村至今还留存着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喜鹊山等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遗迹。和顺县的人们确实像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一样勤劳、善良,也与县名“和顺”一样温柔和顺、安土重迁、与世无争。由于和顺县是山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因此和顺人民至今还保存着很多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传统与习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首先我从和顺人的“春节”说起。和顺人民向来爱热闹,过春节当然也不例外了。记忆中的春节一般开始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止于农历二月初二。和顺县的海拔比较高,冬天异常寒冷,人们在冬季基本上是呆在家里的。我的老家是和顺县李阳镇南李阳村,虽然我从小在城里居住,但是因为经常回去看爷爷奶奶,因此对老家这边的习俗还是比较了解的。南李阳村的春节似乎过得比较早一些,腊月初一就开始有过春节的年味儿了。腊月初一这一天,人们起得都很早,家家户户都要炒莜麦、炒黄豆,说是吃了自己家炒的莜麦和黄豆就可以一年都不生病。我小时候经常能能吃到爷爷奶奶用大柴锅炒的莜麦和黄豆,还挺好吃的。过完了腊月初一转眼就是腊月初八,腊八节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由八种谷物混合在一起熬成的,据老人说喝了可以抵抗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王八”就是指的这个。在和顺,还有一个日子比较重要,就是“腊月十八”。和顺县自古多产煤,煤炭产业是和顺的支柱产业。有煤就会有煤窑,煤窑会在每年的腊月十八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什么要祭祀呢?原来腊月十八是太上老君的诞辰,而太上老君是管煤的神,煤矿主为了祈求煤矿在下一年能安安全全生产,就会在这一天请来四方的红火(民间艺人)来庆祝老君爷的生日。还有很多附近村庄的人也会来看热闹。我虽然没看过,但是听父辈们讲过,听说闹红火的气势还不小呢,不亚于过社火节。接下来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大家都知道这一天也叫“小年”,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的日子,人们为了让他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要说人们的坏话,就会在这一天做很多好吃的供奉灶王爷,还有的家庭会熬一些糖浆抹在墙上挂着的灶王爷画像的嘴上,意思是要粘住他的嘴,不要说老百姓的坏话。腊月二十三同样是南李阳村赶集的日子。南李阳村在过去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古时和顺县一个比较大的货物集散地,千百年来就流传下了腊月二十三赶集、买年货的传统。每年的这一天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商贩来这里摆摊做生意,众商贩会自觉地沿着街道安顿自己的位置,从来不会与身边的商贩发生矛盾。当然了,南李阳村和附近十几个村的人都会过来赶集并且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年货。作为一个有着乡村情结与爱好热闹的和顺人,我也会在这一天早早洗涮完和爷爷奶奶去赶集。关于赶集,还有这么一个顺口溜:“二十三,去赶集,小(男孩儿)要帽,妮(女孩儿)要花,给咱妈买个大手帕。”从这句顺口溜可以看出腊月二十三这天的赶集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是多么重要。腊月二十三过后,人们就要真正进入过“春节”的热闹氛围里了。人们会在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刷墙、擦玻璃,腊月二十六要烧红烧肉和做豆腐(都是在自己家做,做法比较古老,但做出的豆腐很有嚼劲儿,香甜可口),腊月二十九会捏很多的白萝卜馅儿莜面饺子(是为了在正月里的早上吃),大年三十全家人都要回来在一起熬年。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最有意思的一天,我们一般在这一天就换上了新衣服,在自家的煤炉子上熬一些白面做的浆糊,然后准备写好的或买好的春联,就要开始贴春联了。农村的院子一般是四合院,每道门上都要贴春联,就连鸡窝、狗窝都要贴春联,用爷爷的话说“动物也要过年嘛”。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贴春联要选在中午贴,因为天太冷会把浆糊冻住的。为了把春联贴好,我们要全家出动一起来帖,谁都不能偷懒。说实话,贴春联是个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但在贴春联中可以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过年的喜悦。贴完春联就到了下午了,爷爷奶奶会把家谱拿出来挂在东屋的墙上,把准备好的枣山(一种贡品,用白面蒸的,表面嵌有枣,象垒起来的山)和花花(一种用于祭祀的油炸食品)拿出来供奉祖先。我们家的家谱是长方形的,有点像画卷,家谱的上方画着一个很大的南天门,下面是按辈份排列好的祖宗的名字。在家谱下面的供奉台上会有已逝先人的照片和牌位,还有香炉、蜡烛。春节期间,我们要把做好的饭放在牌位前先让祖宗“吃”,祖宗品尝过后我们才可以开饭。挂好家谱就该准备年夜饭了。农家的年夜饭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也很讲究。一般是男人当大厨,女人当下手,要做十个以上的菜,还要有猪肉大葱馅儿饺子,鸡鸭鱼肉全要有,肉丸子、春卷、排骨是我最爱吃的了。大人们在厨房忙着做菜,小孩子在厨房忙着偷吃,我小的时候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刚炸出的丸子。当然,小孩儿还会在院子里玩儿各种“提提芯儿”——就是有一端可以握在手里的一点就会冒出火花的小烟花爆竹。大人们忙活一下午就到了晚上。这时,我们会围坐在一个很大的桌子旁一起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有讲究的,必须是长辈先动筷子,然后小孩子才能跟着动筷子,在餐桌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谁如果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谁要交好运了。吃过年夜饭大家会统一坐到热乎乎的大炕上,一起熬年、守岁。到了晚上十二点整,家家户户要放爆竹和礼花,我们家还会在院子里点燃一个很大的旺火,祖孙三代所有人都要围着旺火唱歌、跳舞,直到玩得累了才会躺在炕上一觉睡到天明。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大年初一是正儿八经的过年了,在这一天我们不会睡懒觉,因为老人说“初一睡懒觉,年年睡懒觉”,不能在新年的头一天就养成不好的习惯。起床后就要吃莜面饺子了,莜面饺子是和顺人春节期间必吃的早餐,因为这种饺子既耐饿又便于消化,和顺人一般要吃到正月十五才会停。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吃完饺子后,我们会挨家挨户去拜年(以前是这样,现在已经很少这样了,只是去关系比较熟的家里),等到回家时口袋里会被塞满主人给的糖果和炒货。大年初二是女儿女婿回丈母娘家探亲的日子。新婚的夫妇还需要在这一天还要探望所有的亲戚,要买一些价格不高但是好吃的礼品送到所有的亲戚家,这个就是俗称的“走亲戚——认亲”,当然作为被探望的亲戚家也要拿出一点现金作为新婚夫妇的压岁钱。在以前,送的礼品多是馒头,个数还必须是九个,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都是不吉利的。现在探亲的礼品可以是任何食品,只要价格不要太贵就好。探亲主要是为了拉近亲戚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对长辈的尊敬。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初一到初五小孩子不能拿针和剪刀,只有失去父母的人才可以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很快就到了大年初五,初五俗称破五,初五的早上一定要放炮,这一天商店都会开始营业,很多过年期间的禁忌也可以打破了。正月初七是老家这边上坟的日子,记得爷爷奶奶会回到自己父母和祖宗的坟上去烧纸(现在已经不允许烧纸了,只能买一些祭品,有些地方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上坟,和顺县各个乡镇的人们上坟的时间并不一致),是要跟已逝去的家人一起分享过年的喜悦。初七过完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元宵节在和顺人民看来可是个非常重大的节日。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各家各户先是在自家门前挂上吊(一种印染的染纸,由四个相同形状的纸片组成,上面写着表示吉利的四个字,用以祈求吉祥),然后就忙着在自家的大门口或者阳台上挂上火红的灯笼。不管是城里还是村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炮龙灯”。“跑龙灯”一般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了,会持续到正月十八左右。听爸爸说,以前跑龙灯的人会和“迎共——迎接共产党”的人一起到每家每户表演,表演完后主人会献上香烟和现金以表示感谢。除了跑龙灯,还有搭“塔塔火”和挂花灯、猜灯谜、社火游行等很多活动。我们当地的“塔塔火”是在自家门前和街道旁搭的,主要是由砖块垒成空心状,再用秸秆和烧土混合起来的泥土抹在搭好的框架上,里面放上大块儿的碳,由专门的人生火和看守,到了正月二十左右会自行拆除。人们在十五观灯时会到“塔塔火”旁烤手取暖,非常人性化。记得小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会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出来观灯,大部分的灯是老百姓自己用彩色纸糊的,也有的地方是买的比较先进的能够自动转动的高科技灯具,有的是动物形状的,有的是神话人物,有的就是普通人物的造型,别说还真的活灵活现的。观花灯也要猜灯谜,猜准就可以得礼品,不过这是十几年前的习俗了,现在已经没有人组织了。正月十六是丢病的日子,无论天有多冷,我们都会出来边散步边观灯,如果有兴致还可以去绕黄河——一种类似走迷宫的游戏。这些还不是重点,重点是闹社火。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和顺县的社火在晋中市是有名的,听爸爸妈妈说已经有三十五六年的历史了。社火表演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和顺县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举办社火节,这一天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街上观看社火文艺游行,是真正的万人空巷。和顺县的各个单位会在腊月二十五六就开始选拔社火表演的演员,小到小学生大到六七十岁的民间文艺人都会积极参与,人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演员选完后,各单位会在正月初六开始组织演员进行练习,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游行的当天,中间十几天都是在紧张的排练中进行的。在今年之前,几乎每个社火节我都参与,同样我也要排练十几天才可以上街进行社火表演。社会表演有各种各样传统的文艺,如凤台小戏、弦弦腔、跑莲灯、背棍、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快板儿,还有很多的现代歌舞表演。当时那种热闹的气氛和精彩的表演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正月十五过完差不多就没有什么大型活动了,到了二月初二龙抬头,人们会吃龙蛋——鸡蛋(为了吉利叫龙蛋),春节差不多算是过完了,人们也红火够了,就该开始好好劳作了。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春节过后比较大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在端午节,人们会在早上五六点钟登山,在县城里的人们会上云龙山(县城西侧的一个森林公园)烧香拜佛。云龙山上有座很漂亮的寺庙,叫做佛光寺,里面有一些僧人长期住在这里,善男信女可以在闲暇时跟僧人一起吃斋念佛。每年的五月端午,云龙山都是人山人海,寺庙里更是挤满了各地前来烧香祭拜的游客。人们在寺庙里拜过佛后会登上云龙山巅的九龙柱眺望和顺城的全景,那种登高望远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在和顺,过端午除了要登山外,还要系臂簌簌——也叫五色绳(大部分地方是系红黄两色绳儿)来辟邪。老人们说系上这种绳儿可以防止蛇虫的侵袭。对了,我们还会把在山上采摘的艾草戴在耳朵旁,听说这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好运。当然,我们也会吃自己家包的粽子和凉粉儿,这两种食物似乎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了。关于端午节,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吧。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除此之外,和顺还有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前面提到,和顺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之一,每年的这个时候和顺县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来表示庆贺。这一天,东关的小吃一条街异常红火,人们会到这里品尝地道的和顺小吃,直到把这条街所有的小吃铺都逛遍。松烟镇的百姓还会在这一天拜织女(就是所谓的乞巧)、唱戏。县政府会举办晚会让人们观赏,还会请会织粗布的艺人进行现场表演。现在,和顺县还有很多心灵手巧的民间织女,她们能秀出很多美丽的鞋垫、画幅,有的远销天津、北京,她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艺,还使和顺的刺绣工艺声名远播。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和顺人的婚丧嫁娶也十分讲究。由于我对丧事不是十分了解,我就说说和顺的婚礼是如何举办的吧。和顺人结婚的过程比较繁琐,却比较热闹。结婚的第一个步骤是定亲。青年男女如果到了结婚的年纪,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的话就要考虑定亲了。先是男方家和女方家人在一起吃一顿饭,一般是女方家去双数女性亲戚(新娘包含在内),吃完饭后要商量好给女方的彩礼钱和结婚的日子(根据属相和生辰八字确定)。和顺的彩礼钱不高,一般是两万一千八,寓意两家一起发。结婚的日子确定后就要开始准备买结婚的用品了。男方家会准备新房、手工缝的被子、褥子、请客的烟酒、饭菜,女方家除了准备这些还要准备不少于36双鞋垫(男女双方各18双)。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所有的结婚用品准备好后就等结婚的日子到临了。到了结婚的那一天,新娘要早早起来化妆,男方家要在上午10点左右接新娘过门。而新郎则会在结婚当天的清晨去祖坟上祭祀祖先,因为这是延续后代的大事儿,祖先们是必须要知道的。新郎上完祖坟后才可回家准备迎亲事宜。然而,娶媳妇儿可没有这么简单,不经过重重险阻是不行的。新郎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后先要往门里塞红包,门里站的是新娘的兄弟姐妹们,如果红包塞得不够多,新郎就不能进去,直到塞的红包足够多为止。进了新娘家的大门后,还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找新娘的鞋子,如果找不到鞋子,新娘是不会跟新郎走的。在新郎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会有一个人偷偷地告诉新郎,新郎知道后要再假装找一翻才可。找到鞋子后,新郎和男方迎亲的人要在女方家吃饺子,吃完饺子新郎要向新娘求婚,到了11点左右,新娘会由自己的哥哥或舅舅抱上婚车,跟随新郎和迎亲队伍到达婆婆家。如果在路上遇到同样结婚的婚车,新娘会把包着顶针的手绢儿扔出去,寓意逢凶化吉。因为在和顺人看来两家结婚的婚车遇在一起不吉利,必须用顶针才能将对方“顶”过去。到了婆婆家,新娘要让公公背着走一段路才能回到婚房。在背媳妇儿的路上,会有民间艺人敲锣打鼓,也会有男方家的姑姑婶婶、叔叔伯伯穿着类似古装的红衣红裤和纸扎的帽子跳舞迎亲,样子十分搞笑滑稽。当然了,这些迎亲的人会被看热闹的群众围起来起哄,折腾一番后才能到新郎家。到了新郎家后,送亲的人(一般是新娘的弟弟和妹妹)会把嫁妆塞满柜子,然后把柜子锁住,寓意锁住多财多福。新郎的家人会把枣、花生、桂圆、莲子这四种食物撒在新娘的床上(也叫撒帐),寓意早生贵子。同时,新郎的姐姐会拿一个油糕让新娘往开掰(里面放绣花针),新娘掰开的如果是针尖就是生男孩儿,掰开的是针眼就是生男孩儿。同时新娘会把自己带的糖果分给新房里的小朋友,等众人退去,要换上拜堂的礼服。中午十二点是拜堂的时间,新郎和新娘会来到堂屋进行拜堂。新郎的所有亲人会排成几排坐在新人面前,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还要把几乎所要的亲戚拜一遍才可收场。拜完堂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向前来参加婚礼的所有亲朋好友一一敬酒。敬完酒就到了下午,新郎新娘稍作休息后就要准备入洞房了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在和顺,众亲友一定不会早早退去,他们会闹洞房——捉弄新郎和新娘。一般是要让新人吃很辣的饺子、拌汤,还会几个人一起抬着新郎新娘的四肢来回在床上或者炕上摔,当然是象征性的摔,不能摔太重。直到闹到晚上八九点钟众人才会离去,新婚夫妻才可以好好休息。其实,和顺人的婚礼远比我描述的繁琐和丰富得多,我只是说了个大概。

上面说完结婚,我再说说和顺人是如何上坟的。和顺人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是有些遗存的,因为我是女孩儿,上坟的次数是有限的,有时候在我再三央求下,我会被允许上一两次坟。和顺人一年一般要上四次坟,分别是正月初七、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有的乡镇会提前一两天上坟,各个乡镇上坟的日子并不完全一致。家人上坟一般会买一些吃的祭品、纸钱和用纸做成的衣服,在清明节和十月初一会带上自己剪的“罗纸条”(一种可以插在坟上的由彩色纸剪裁、翻套后做成的长条型立体纸品,有点像结婚时屋顶上挂的镂空的彩绸)。罗纸条象征着衣服,给亲人送五色罗纸条就相当于送换季的衣服。记得小时候跟爷爷上坟时,爷爷会先在坟头前的空地上放几个很响的炮,意思是告诉祖先我们来看他们了。然后爷爷会将准备好的祭品放在坟头的供桌上,点燃三柱香,再将五色纸和纸钱烧掉,同时还会把酒倒在坟前的空地上,所有的这一切做完后才可以向祖先祷告。爷爷祷告着祷告着就哭了,哭得很厉害,平时从没有见过爷爷这样,我看着看着也会不由得哭起来。看着众多的坟冢像土馒头一般,觉得人活一世不容易,到头来只能睡在土堆里。以上这些是上坟的步骤,其实每年的清明节,爸爸叔叔们会到我们家的祖坟上翻新土插新柳,还会在坟旁栽一些漂亮的松柏,听说这样可以使子孙后代福禄永延。说到坟头,我们老家的上了年纪的人会提前把墓穴造好,我们当地叫“圏葬”(具体不一定是这两个字,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等到归西之日可以直接下葬。我没有进过墓穴,但是爸爸妈妈进去过,里面很黑,氧气很少,很适合储存人的遗体。

以上我所介绍的都是一些民间节日,下面我介绍一下和顺的地方传统特色戏曲——凤台小戏和弦腔。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凤台小戏”是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小剧种,也是山西惟一一个特色剧种。它是由二、三人扮成角色的民歌表演唱形式,因产生于和顺县凤台村而得名。凤台小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凤台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因而流布不广,建国以后才逐渐流传至和顺境内的其它村镇。据资料记载,“凤台小戏”是由说唱“西厢曲”发展而来的。传说在清末明初,一个陈姓商人由南方来到和顺县以卖笔墨纸为生,后来娶妻生子在凤台村落户,在闲暇时间,他常常给村里人说唱“西厢曲”。所用的曲调都是江南民歌小调。起初仅有《银纽丝》《茉莉花》《张生和莺莺》等南方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主要以口头说唱为主,形式和音乐也很简单。据当地老艺人追忆:在民国初年,当地有一个叫卢德芳的艺人家里有一本麻纸的凤台小戏的手抄本,上有凤台小戏剧目30余个,后来遗失。民国初期,凤台小戏已经形成,一是有了成熟的剧目,故事形成了完整的情节;二是行当已形成,有了生、旦、丑行,而且生又分出了老生、小生和须生,旦分出了老旦和小旦,也有青衣和丑旦;三是演出形式多样,有本戏、折戏,也有歌舞表演。有的一剧一曲,有的一剧多曲;四是出现了业余班社,尤其是自乐班活动十分踊跃,如清末民初的“扒头山小红火班”,每年冬天教戏,春天演出,年年都要组织活动,凤台村周围的村子每年都要请他们到村里演出。凤台小戏非常受和顺人民喜爱,可是由于年轻人忙于工作,很少有人去学习,凤台小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我来谈谈和顺民俗

在和顺县城东南35公里外的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坐落着一个名叫夫子岭的小山村。这夫子岭传说是孔子游学到此小住而得名,所以村中有夫子庙、夫子关等遗址,还有许多关于孔夫子的美好传说。夫子岭村的人会唱戏,据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种戏的名称叫做“弦腔”,始于明代,流传至今。据村中的老人们讲,弦腔是明朝时由一位河北落魄艺人传过来的,原戏种系河北丝弦戏,传到夫子岭村后又与当地民歌、方言融合,逐渐演变成了当地独具风格的“夫子岭弦腔”。 300多年来,夫子岭弦腔仅存在于夫子岭村内,周边村镇几乎人人会演唱,它的传承方式就是家庭相传、师徒相带。因为没有专门的曲谱和台词,只有依靠师傅唱一句,徒弟跟着学唱一句来学习,所以要学会唱弦腔除了靠自己的领悟和勤奋外,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这个仅有400余人的小村子里,弦腔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真是让人难以想象。依然健在的一些老弦腔艺人甚至连一个字都不识,但他们却能将整台大戏的台词和曲牌牢记于心中,实属不易。腔乐器由文武场组成,文场乐器主要是板胡,配有四弦、二胡、小三弦、横笛、唢呐、笙等;武场乐器以板鼓为主,配以马锣、铙钹、小铰、小锣、鼓、小镲、云锣等,没有梆子。演出始终由板鼓统领全局,起着整台戏的指挥作用。弦腔的唱腔结构属板腔体,它有10余套板式和30余首曲牌。唱腔与过门曲牌往往连环式交替运用,形成了唱腔真假声演唱艺术特点。弦腔的传统剧目有50多种,大多为朝代大戏,反映宫廷内部忠奸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它的代表剧目有《吊梅山》、《大进宫》、《罗裙记》、《访洪调》、《两狼山》、《孙膑下山》等。

说到乡愁,我还是很有感触的。每一个背井离乡到外地求学的游子最害怕但也最钟情的就是乡愁了。每逢过年过节,那种思念家乡而不得的乡愁就愈加浓烈。作为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和顺人,我对家乡的民俗记忆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太过繁琐,并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上面所记述的都是我亲身经历过和比较了解的部分。虽然在外求学多年,关于家乡的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俗话说,和顺的娃娃离不开妈妈,的确是这样,不仅是我,和顺的很多人都不愿背井离乡到外地去谋生,纵使自己的家乡再不好,它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外出求学是为了以后回到家乡,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这种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物的拔地而起,而是文化、民俗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虽然现在和顺人的生活比较富裕,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可是那种植根于世世代代血脉的民俗记忆却越来越淡了,我很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以前的春节都很热闹,人们也都会聚在一起过年,而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嫌过年繁琐而选择独自在家过年,并不与亲友在一起团聚。在我看来,过年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这种日子很难得,我们要珍惜,亲人在身边的日子会越来越少,我们能培他们度过的日子也屈指可数,所以不管怎样,我们尽量在家假日回去多看看家人,尽量给家人更多的温暖,同时不要忘了老人遗留下来的一些民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667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