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原型来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杞梁妻”的故事:
齐侯带兵攻打莒国,令杞梁(或叫杞殖)和华周做先锋,但是被莒国打败了,杞梁也被莒国人杀死了。齐侯回国以后,在郊外遇上了杞梁的妻子,就派人在原地悼唁杞梁。杞梁的妻子却觉得她夫君为国战死沙场,齐侯这样悼唁实在太随便了,就说:“我丈夫杞梁有罪吗?如果有罪的话,就不配得到悼唁;如果无罪的话,他还有家宅在,臣妾不能接受在野外悼唁他。”得知这番话后,齐侯就乖乖的到杞梁家里,恭恭敬敬的再悼唁他一次。
杞梁妻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出言顶撞齐侯,成为了古代贞节烈女的典范。她的事迹屡屡被后世的许多大名人引用。《礼记·檀弓下》讲道:
蒉尚的亲人出殡,鲁哀公派使者来悼唁,双方在路上相遇了,蒉尚就在地上画了一个殡宫的图案,然后让使者在里面悼唁。曾子便引用杞梁妻的事例来批评蒉尚甚至比杞梁妻还不懂礼仪。
但是杞梁妻的故事和孟姜女的故事仍然相差非常远。《左传》中记载的故事没有出现最重要的哭夫的情节。最早将哭夫和杞梁妻联系在一起的文献是《孟子·告子下》,其中记载:“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将哭夫描写得更具体,并出现了哭塌城墙的情节:
齐杞梁殖之妻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遂赴淄水而死。
《烈女传》中虽然还保留杞梁妻斥责使者的行为,但故事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哭夫上面了。最后还讲到杞梁妻投淄水而死,这也与孟姜女自沉鸭绿江的说法相去不远。
这里哭塌的还不是秦长城,是无特指的城墙。西晋崔豹在《古今注》卷中说,杞梁妻哭倒的是杞都城城墙。而南北朝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六“莒子之国”条中说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国的城墙。杞梁是攻打莒国时死的,杞梁妻哭倒莒国城墙在逻辑上讲得通,但实际上一个女人如何抱着丈夫的尸体跑到敌国城墙下去哭呢? 这些都只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想法。
孟姜女的故事大致完备是在唐代,唐末贯休在《杂曲歌辞·杞梁妻》写道: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在这首歌辞中,被哭倒的城墙正式定型为秦长城,杞梁的死因也从战死变成了修筑长城而死,尸体被埋进长城里,这些都与孟姜女的故事完全吻合了。
“孟姜女”的名字取代“杞梁妻”也差不多是此时。唐五代时期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捣练子》写道: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但究其根源,“孟姜”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当中,是美女的代名词。如:《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古代中国女性地位极低,没有名字。杞梁妻虽然是故事的主角,但从《左传》开始一直都从夫,被叫做“杞梁妻”,而没有名字。这样对讲故事者始终很不方便,到了唐五代人们大概再也忍受不了“杞梁妻”这种叫法,所以创造出了“孟姜女”这个名字。
而民间传说又对孟姜女这个名字做了一番解释,说:
古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在自己家里种了一棵冬瓜。后来冬瓜藤长到了隔壁姓姜的人家家里去了,并结出了瓜。两家人为了争夺这只瓜而争吵不休,后来决定劈开,一家拿一半。结果劈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个女娃娃。两家人便决定共同抚养她,并给她取名叫做孟姜女。
而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也从“杞梁”演变成了“杞良”“喜良”“万喜良”。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776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