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须有名,名因地生,地由名而指代。
村名就像人的名字一样,总有起名的缘由。
今天海哥就带大家走进柳新镇
柳新镇
柳新镇位于徐州市北郊,微山湖西南岸,南距铜山区政府30公里。镇域东部隔大运河与茅村镇相望,南与徐州市泉山区张小楼办事处、铜山区拾屯办事处接壤,西部与刘集镇相连,北部以古桃园河为界与郑集镇、沿湖农场为邻。
柳新镇驻地柳新村,下辖柳新、唐沟、李庄、东城、孙庄、黑璋、马楼、刘台子、陈塘、杨场、苏家、中口、蔺家坝、魏庄、新桥、垞城、天齐、孙大庄、冯楼19个村民委员会,100个村民小组,90个自然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有12个少数民族。2016年底全镇在籍人口77286人。
柳新镇历史悠久,境内的垞城为古崇侯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明嘉靖年间,有柳姓人氏到此居建新庄得名柳新庄。后逐渐发展为当地商贸集散地,成为乡镇治所驻地。
柳新行政村
柳新村 原名柳新庄,镇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商贸、文化中心。2002年原柳东、柳西、蒋楼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境内有柳新煤矿、镇直级机关、中小学校、医院、县直属单位,柳新集市为徐州北大集,逢集商贾云集,吸引远近乡民,史称“徐州小北门”。
现辖柳新庄、钱瓦房、前赵家、蒋楼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7270人,有耕地1931亩。
柳新庄 明嘉靖年间,一柳姓在此建庄,取名柳新庄。后柳姓迁往外地,赵世彦买此地,并挖河取土筑台垫基。咸丰年间,家境败落,将垫好的宅基卖给拾屯村的拾世盘,拾世盘在此建大宅,盖成拾家大院,起柳新大集。咸丰十年(1860年),柳新建砦。解放前村四周有圩子,圩外有河。庄东有拾家陵园一处,墓地约几十亩地。抗日战争前后拾家在村北建棉业社,有轧花机几十部,是柳新地区最早工厂。
钱瓦房 柳新庄东200米。二百多年前,常州一钱姓在温州做知府,因参与贪扣沿河工程款,钱知府怕受株连,令长子全家迁往河南,次子一家三口人迁此,买下陈塘村赵本富此处瓦房住,改庄名为钱瓦房。
蒋楼 柳新庄东200米。约二百多年前,蒋姓10多户在此居住,有户盖上楼房,故取名蒋楼。
前赵家 柳新庄南,100多年前赵姓一家20多人从马坡迁此居住,取名前赵家。
唐沟行政村
唐沟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80年代中叶,被誉为淮北平原明珠,是省、市、县先进单位, 90年代名列徐州市工业百强村第6名,1995年评为徐州市首批小康示范村。2006年按新标准,再次被评为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文明村。
现辖唐沟、唐沟新村、万楼三个自然村,人口2164人,耕地903亩。
唐沟 明中期有唐姓15户、49人从后祁楼村迁居此地,取名唐家口。清初,黄河决口,在庄北头冲出一条西南东北向大沟,改名为唐家沟,后简称唐沟。
万楼 拆原址建新村,属唐沟村委会。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有万姓进士三家23口从南天齐村迁此,盖楼房数间,因之取名万楼。村后建有兴隆寺,1952年拆掉。90年代万楼村迁至唐沟村南0.5公里建新村,仍名万楼。
垞城行政村
垞城村 位于镇政府东北4公里,垞城相传为古崇侯国,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1927年为垞城乡,下辖23个自然村,1960年改为村,1966年拆分为垞城、新桥、刘家三个村,2002年将垞城、刘家两村合并。村南靠桃园河,东邻蔺家坝,西靠垞城电厂、煤矿,北与魏庄村接壤。垞城煤矿工人村在境内,有集贸市场一处,是柳新镇北部居民商贸集散地。
现辖:垞城、萧庄、李庄、徐家、杨家、刘家、付庄、钮庄,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707人,有耕地3659亩。
垞城 垞城历史悠久,据考证殷纣王灭大彭后,崇成虎在此建崇侯国。据传城南门在刘家村,天齐村处有祭祖庙,李楼村为其驿站。直到周灭商,崇国不在,至今三千余年。《方舆纪要》载:此处原是南北朝戊守之所,当年为水运之要塞。明嘉靖末年黄河北徙,垞城遂为漕黄交会之要冲,旧址遗迹渐不复存。又传垞城是古十八座连城之一,宋代黄河淤塞,河床逐高而决堤,泗水不复存在,形成微山湖,淹没18座连城。又传清乾隆暮年在此认一民间干闺女,招魏庄吴二百为婿,村内建有驸马府,遇水灾被毁。天齐村北有吴氏祠堂,魏庄吴氏后人曾有驸马府匾额,文革时被毁。
徐家 位于垞城西南,因徐姓人居住取名徐家。
杨家 位于垞城西头因杨姓人居住取名杨家。徐家杨家中间有一条河,河南徐家河北杨家两庄一河之隔,有统称为垞城。
李庄 位于垞城北萧庄东,因李姓人居住取庄名李庄。
萧庄 位于垞城北200米,因萧姓人居住取名萧庄。
杨庄 位于新桥村苏庄南,一百多年前垞城杨姓土地多在此处,在此按场盖屋留人看守,人舍逐增,取名杨庄。1966年后村人迁往苏庄,杨庄已不存在。
刘家 位于垞城南清乾隆年间,刘希颜(字景渊)、刘希曾(字景参)兄弟二人携眷属迁此建村,取名刘家楼,外称“三气努家楼”。兄弟于道光28年(1848年)春,为光耀门庭动工建一座堂楼,当时存田10余顷。开工不久,与张谷山窦姓打官司败诉,遂停工。外姓私议刘姓要破产,所以建楼停工。刘家闻讯,赌气借款动工,不久大雪封地被迫停工。翌年仲春又复动工,初夏落成。开工至竣工历时一年,停工两次。楼分三层,高三丈,方圆村落为最。刘姓自鸣得意,乘马到处宣扬:知道垞城南有刘家楼吗?人答曰:只闻有三气努家楼。清咸丰元年8月,黄河在砀山蟠龙集决口,此地水丈深,楼被冲倒。刘氏重新建房时,分东西两院,中间隔一条路,故称东西刘家,后连在一起,称刘家。
钮庄 在刘家东0.5公里。清顺治年间,钮姓11户迁此处居住,取名钮庄。
傅庄 刘家西0.5公里。清顺治年间,傅姓迁来,取名傅庄。村西北200米有几户人家居住,称小傅庄。1981年秋因采煤塌陷全部迁入傅庄。
新桥行政村
新桥村 镇政府北6公里,境内有垞城煤矿及垞城电厂。 新桥原名奶奶庙(自然村)1966年四清运动时更名为新桥村,并与垞城村分开建立大队,取名新桥大队。2002年将胡坑、闫小庄并入建立新桥村。1995年被评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2007年被授予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名列全市第14名。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罞庄为新农村村庄居住样板。
现辖新桥、陈庄、苏庄、赵庄、杨庄、闫小庄、瓦房、胡坑、罞庄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5145人,有耕地4433亩。
新桥 原为奶奶庙村。约300多年前村北有一座奶奶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七逢庙会。庙前住几户人家称为奶奶庙村。1962年村前建一石桥,1966年初改村名为新桥。
陈庄 位于新桥西,三百年前陈姓四户来此居住,取名陈庄。
苏庄 位于陈庄西200米,二百年前苏姓在此安一寄庄,住佃户,故名为苏庄。
赵庄 苏庄南200米,约300多年前,赵培富在此置地建房,后户增多,取名赵庄。
闫小庄 位于原秦楼北2公里。元世祖二年,镇守衙门武官闫理公看此地风水好,迁来2户10多人定居。因人少村小,故叫闫小庄。
瓦房 位于原秦楼西北1.5公里。清雍正年间,仲姓2户在村东300米建草房居住。取名仲家瓦房。后有赵姓在此种湖田,近邻仲家瓦房建房居住,取名赵家瓦房。一年微山湖发洪水,冲垮了仲家瓦房。仲家迁到赵家瓦房,两村合一,统称瓦房。
胡坑 宋高宗建炎9年(1135年),胡古盼从山西迁来居住,以打绳为生。屋东北角有大坑,取名胡坑。
罞庄 胡坑南1.5公里。四百多年前有2户王姓渔民在岸边盖屋居住,本地人称为“罞子”,故称罞庄。
李庄行政村
李庄村 以村委会驻地李庄取名,位于镇政府西南1.5公里,1960年1月建大队,东连东城村,南邻徐州市泉山区地界,西南为庞庄煤矿工人村,西靠唐沟,北与柳新、冯楼两村接壤,80年代以后,因采煤塌陷,耕地大面积征用,自然村搬迁,村内开始兴办企业,编煤笆,加工铝制品,兴建卫生材料厂等。90年代初,评为徐州市工业百强村第20名。1995年被徐州市命名为小康示范村。村内有卫生材料厂等规模企业3家。庞庄农贸市场在其境内。
现辖小李庄、姜庄、路庄、张庵子、蔡庄、小新庄、西堌城、赵堌城、水园9个小自然村落,3735人,耕地316亩。
小李庄 位于镇政府西南约一公里。明初,有李姓3户14人逃荒至此。后家族人丁兴旺,盖房20多间,聚而成庄,取名小李庄。
姜庄 位于小李庄北0.5公里。清初,姜姓兄弟5家38人,从山东迁徙建村,取名姜庄。
路庄 位于小李庄北1公里。清末,路姓2户11人迁此落名。
张庵子 位于小李庄北0.5公里。清咸丰年间张姓兄弟三家从山西逃荒至徐州,其三房在此地搭草庵居住,取名张庵子。
小新庄 小李庄西0.5公里处。民国初年,两家胡姓11人在此建房居住,取名小新庄。
蔡庄村 小李庄西北0.75公里。民国初年蔡姓一家9人,在此建房居住,取名蔡庄。
西堌城 小李庄南300米。世传为春秋时之互乡,处微山周围18座连城之一“堌城”的西侧,取名西堌城。
赵堌城 小李庄东1公里。清乾隆年间,马坡镇赵姓进士二子分家,老二一家40余人,迁此建村,取名赵堌城。
水园 位于小李庄西北500米处。清宣统年间居住一家6人,以种菜为生,有一口辘辘水井,取名水园,又名小姜庄。
东城行政村
东城村 位于柳新镇政府南一公里,东城村原名东堌城村,1981年与黑璋分开建立东城大队。因采煤塌陷,北迁建立东城新村。1995年被徐州市命名为小康示范村,后又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安全文明村、江苏省文明小区。2016年有较大企业2家,铜材厂是全镇骨干企业。
现辖东城新村三个村民小组,1508人,耕地326亩。
东堌城 原址位于距镇政府南1.2公里,因村居西堌城之东,取名东堌城。固城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考证,春秋时期微山一带有18座连城,其中之一即为“堌城”。明朝万历年间,村内建有能仁寺,1938年被日寇烧毁。1985年因采煤塌陷,老村向北搬迁,新建在柳新村地界。
黑璋行政村
黑璋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2公里。1960年一月建黑墇大队。东临马楼,西靠东城井,南与拾屯乡接壤,村境处采煤塌陷区,90年代耕地减少较多。村集体兴办多家企业,有砖瓦、造纸、编织煤笆等。个体运输从业人员较多。黑璋为柳新一带较大村落,古时农历二月十九为黑璋庙会。
下辖黑璋5个村民小组,2754人,全村耕地1220亩。
黑璋 元初,李姓家族为避蒙古族入侵战乱,与先来的吴姓家族傍居,共10余户30多人,结草为庐,开荒种地。因此地人烟稀少,野草丛生,野兽成群。隆冬时节,白雪覆盖荒野,至晚有獐群村头觅食。有村人猎獐取皮毛、獐蛋,至徐州出售。店家问村民何村人。村民说尚无村名,并介绍黑夜猎獐之事。店家即记为“黑獐”二字。从此叫开为“黑獐”。后村中私塾先生张世华以为黑獐二字不雅,遂改为“赫彰”(当地“赫”与“黑”同音),表示赫赫彰大之意。至清末,疏通河道,传村北挖出黑色璋玉一块,进献皇帝。皇帝赐庄名为黑璋。此后村名改称黑璋。
孙庄行政村
孙庄村 位于镇政府东一公里,1860年为孙庄砦(音同寨)下辖40个村落。1927年为均安乡下辖12个村落,1953年为孙庄乡下辖孙庄、黑璋、东固城;1960年1月建大队,80年代末因采煤塌陷老村部分搬迁进东城工人村西,建三个居住点,老村改造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孙庄集体工业快速发展,骨干企业为造纸,是柳新集体经济最富裕的村。20世纪90年代列为徐州市百强村第14名。1995年被命名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同年9月江苏省全省小康村建设会议到孙庄参观。2007年按新标准再次评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
现辖孙庄、孙庄新村4个村民小组,2468人,耕地917亩。
孙庄 清朝咸丰之前为三个相连小村,东半部叫北坡里,西半部叫陈堌城,东南角为卞家坑。孙姓家族清末民国时期在徐州北部比较有名望。咸丰十年(1860年)拔贡孙运锦联络三村人围村打一土圩子,同年建砦,取名孙庄砦,又名孙圩子,解放后改为孙庄。
孙运锦(1800―1878),字绣田,一字心仿,号铁围山樵、垞南老人,徐州铜山孙庄人。清道光乙酉科(1825年)拔贡,咸丰元年(1851年)举孝廉方正。笔耕为业,工诗善文,亦擅长文献整理与研究。孙运锦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版《铜山县志》的两位编纂者之一,他还辑印了万寿祺(年少)《隰西草堂集》等。有《搬姜录》《与我周旋斋文集》《所观书画记》《与我周旋斋题跋》《听秋馆文稿》《诗集》《诗余》《与我周旋斋百一诗录》《垞南诗草》《徐故》等著述,今多散佚。存世著作主要有《与我周旋斋百一诗录》《垞南诗草》《徐州府志�山川考》(清同治版)以及辑录的《摘录精义》《辑古要言》等。孙运锦开“徐州二遗民”研究之先河。
马楼行政村
马楼村 位于柳新村东南2.5公里。 1966年从原杜楼大队分设,建立向阳大队,1983年设立马楼行政村,20世纪80年代马楼村以科学种田闻名,多次获江苏省丰收杯奖,是市、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徐州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村。20世纪90年代名列徐州市工业百强村第43名,农村大包干后是徐州市唯一的推行双田制(口粮田、承包田)村。1995年评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是江苏省村级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较大企业为造纸厂、豆奶粉厂。另有多家纸箱包装厂、汽车修理厂等。
现辖马楼、黄屯、司楼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421人,耕地1978亩。
马楼 元末明初彭城马姓大户在此有农田数百亩,为便管理建一寄庄子,有房舍数十间,水井一眼,故取名马家楼。后家境败落,人丁不旺,将家产卖给杨姓人家,迁走。故马楼以后没有马姓人家。马楼自然村现存祠堂一处。
黄屯 位于马楼东南0.5公里。相传黄姓先辈曾任朝中运粮官,为囤积粮食在此落户,称黄屯。
司楼 位于马楼东北0.75公里。清嘉庆年间,有三户司姓人家迁来落户,为图生活富裕,小村取名司楼。
另传宋朝之前马楼村区域名叫黄集,是一个古代较大型的集镇,黄河决口淹没淤积了这片土地。近几十年曾出土大量的土陶器,发现染坊遗址,证明为集市遗址,并发现井下井奇观。
马楼村编有村志,较为完整的记录了马楼近代变迁。
刘台子行政村
刘台子村 位于镇政府东2.5公里处。1966年四清运动时建为杜楼大队,后更名为刘台子村。位于柳新庄东2公里,村内有酱醋厂,全村建筑工人较多。村东有京福高速公路出入口。
现辖刘台子、杜楼、王台子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293人,1563亩耕地。
刘台子 约250年前刘姓3家30多人在此处筑台子盖屋建村,取名刘台子。
杜楼 在刘台子东0.5公里。约270年前杜姓移居此处,取名杜楼。
王台子 在杜楼南300米。二百多年前王姓一家筑台建房,人丁兴旺,形成一个小村落,取名王台子。
陈塘行政村
陈塘村 镇政府东北2.5公里。1966年四清时建立光明大队,后更名为陈塘村。1954年该村首建光明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扩建成光明农业高级合作社,成为铜北县、铜山县农业合作社表率村民以农为主,种植蔬菜,在柳新率先发展奶牛养殖,有多家企业生产水泥预制品。境内宏环集团原是柳新镇较大企业。2014年,建立“欲信达开心农庄”,形成是徐州农业观光旅游地。
辖陈塘、李楼、张楼、前祁楼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748人,耕地2645亩。
陈塘 元朝世宗至元年间,陈姓一家6人迁居于此居住,居人渐多,取名陈庄,因庄后有一大汪塘,远近知名,久而久之被称为陈塘。
李楼 陈塘东0.5公里处,是一个古老小村。殷纣王灭大彭后,崇成虎建崇侯国,李楼处为驿站。南宋初一李姓官员在此建花园,并盖有楼房,有18人看管花园楼阁,后败落荒芜。有民居此,称为李楼。
张楼 紧靠陈塘村西。明万历年间,张姓5家21人,从陈塘迁此盖楼定居,取名张楼。
前祁楼 位张楼西0.5公。原名蔡庄,有5户24人。民国年间,祁姓人增多,为村中大户,祁德武盖座堂楼,因村北有一祁楼小村,改庄名为前祁楼。
扬场行政村
杨场村 以村驻地杨场取名,1956年建立光明一社,1959年改为杨场大队,后更名为杨场村。彭城电厂在村边。高速公路西绕城线从村中穿过。
辖大扬场、小杨场,西杨场、单庵子、丁楼、破楼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809人,耕地1668亩。
大杨场 位于镇政府东4公里。300多年前有杨姓在此种田,开一晒场脱粒庄稼。后在此安家,人丁聚多成庄,名曰杨场。因比庄南杨场大,故称大杨场。
小杨场 在大杨场南0.5公里。三百年前姓杨一家在此种田居住,称小杨场,也有叫南河杨场。
西杨场 200多年前杨姓部分人迁来成一小庄,因处在大杨西0.5公里,故取名西杨场。
单庵子 位于大杨场西南。200多年前两户单姓9人在此居住,建吉祥庙,起村名单庵子。
丁楼 位于大杨场北。约300多年前丁姓4房15人在此定居,后盖一楼,庄名叫丁楼。
破楼 在大杨场西北0.5公里。原名不详。明末,洪水冲倒全村房舍,仅存一楼框架,后人称破楼,久而久之传开,所以称破楼。该村有一奇特现象,全村房屋及大门朝向为正南正北,可距500米之外看,全部是斜向西南。传说宋朝抗辽名将杨六郎在此摆下哞牛阵。清康熙年间在村西南建玄帝庙,又名西方庵。
苏家行政村
苏家村 2002年与口上、苏家两行政村合并,以苏家自然村取名,位于镇政府东6公里,彭城电厂在其境内,村南是柳新机械工业园区。茅夹线铁路及京福高速公路西绕城线从其境内穿过。荣昌玻璃厂是县、镇骨干企业。村内建有别墅区。
辖苏家、庞家、西桥即奶奶庙、何家、口上、小口、小李庄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688人,耕地1888亩。
苏家 明朝一苏姓官员由安徽宿县苏湖迁来建村,取名苏家。据传说明朝末村内建有教堂“三教堂”。后改为三教堂小学。在柳新东部及茅村西都很有名望。
庞家 位于苏家西0.5公里处。清朝乾隆42年(1782年),庞姓一家从山西喜鹊窝逃荒到此安家。不久,浙江李姓一家避难逃到徐州西关,后迁此居住。随后李姓两门亲戚张、王二家也投靠迁此定居,形成四户三村。因向北0.5公里有一村名为奶奶庙村,遂称之为前奶奶庙村。逾30年,村人感到村内并无奶奶庙,村名不妥,且李姓有点名旺,遂改称小李家。称呼三十多年,因西北有小李庄村,外人时而对两村混淆不清。此时村庞姓人多,且落户早,遂定村名为庞家。
西桥 苏家村北0.5公里。明初,村西河上有桥,名曰“西桥”。桥东有一座奶奶庙。故取名西桥奶奶庙村,简称西桥。
何家 位于苏家村西北0.75公里处。明朝万历年间,何姓迁此居住,取名何家。
口上 苏家村西北1公里,大运河南岸。明万历十年(1582年),运粮河建18个闸口,西闸口有15户90多人居住,叫西镇口。因此处人多,又名大口,简称口上。村北有一座镇河庙,建于明嘉靖年间,后万历年间大水冲倒庙宇,旧址碑记尚存。万历年间还建有一座玄帝庙,遗址现已不存。
小口 位于口上村东南0.5公里,因闸口小而居民少,故取名小口。
中镇口行政村
中镇口村 位于柳新镇政府东7公里。2002年张圩、中镇口两行政村合并建村。东、北部邻京杭大运河,南靠万寨港和苏家村,西部紧靠彭城电厂。1990年起,村内栽植500多亩果园,主要种植桃、苹果等。20世纪90年代兴办多家小化工、皮鞋制作、甘锅、砖瓦等企业。徐州公交公司85路车附线直通村内。中镇口原为明朝泗水河边古河道。
现辖张圩子、中镇口、马家口、东镇口、小河滩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034人,耕地1886亩。
中口 位于镇东部6公里,大运河西岸。明万历年间,运粮河建18个闸口,此处位于中间,有两户在此居住,取名中镇口,简称中口。
张圩子 在中口村东南1.5里,大运河西岸。早前村东有一栏河坝,居民为盛姓人家,故叫盛家坝,村东南有几户盛家人居住,称谓前盛。后从小口村迁来几户张姓人家在盛家坝北而居,称东奶奶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本村建砦,名张家砦,辖12个自然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春,张正洪主持建圩墙,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00米,有200余户居住,庄名叫张洪圩子。解放后叫张圩。1958年开挖大运河,该村居民全部外迁,后因动工后河床东移,居民又于1961年陆续迁回,重建张圩村。
小河滩 位于中镇口村南。世传黄河决口在此淤积成滩,后有人在此居住,起庄名为小河滩,简称小滩。
蔺家坝行政村
蔺家坝村 以境内有蔺家坝节制闸取名,距柳新镇政府7公里,是柳新镇东北边缘村。大运河穿村而过,桃园河、顺堤河在此流入京杭运河,也是不牢河源头,苏北大堤的南端。北靠微山湖,东邻茅村镇班山村、洪里村、内华、茅村,南邻彭城电厂,西接陈塘村、垞城村、魏庄村。村境原有蔺山、张谷山(已采石消失),范山(埋在地表之下)三座山,故亦有称三山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建立蔺山大队,1981年分成蔺山、范山两个村,2002年并为蔺家坝村。村境内有蔺家坝船闸、桃园河闸,柳新镇电力抽水站,煤炭码头,另有多家小黄沙、煤炭码头。蔺家坝水泥厂年产60万吨水泥,主要船运销往江南等地。2015年拆除所有违建小码头。
现辖蔺山、张谷山、范山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4850人,耕地2548亩。
蔺山 位于蔺山西南坡上,前有大运河,北靠山坡,因蔺姓居住取名蔺山。传说宋朝杨六郎抗辽,曾在此布阵,取山名叫“安杨山”。
范山 其山在地下,仅有几十平方米山头裸露地面半米高。唐朝时称赵垞山。明朝初年,范姓从山西喜鹊窝迁到徐州,后有分支迁到赵垞山居住。清朝乾隆年间范姓有人居官,改庄名为范山。
张谷山 蔺家坝闸西侧。古时居民依山环居。传说公元前200年楚汉相争,张良随军攻打项羽,在此山存放粮草,故取名张谷山。又传说清康熙年间,有一官员张鹏押运皇粮进京,行到此处适逢大雨。晴天以后在山上晒粮数日,走时在山坡上刻“张谷山”三字,因而得名。有村民曾记得在山北“龟腚眼子”处有古体张谷山三个大字,后被开山所毁。1958年柳新公社建采石场开山取石,至1990年,石已开完,山已不存。
魏庄行政村
魏庄村 距镇政府8公里。2002年区划调整时,李场、秦楼、魏庄三个村合并而成。位于微山湖南岸,大运河、顺堤河、苏北大堤、沿河穿村而过,建国前有渡口,李场村抗日战争时期有地方武装马尔岚建立营房一处。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境内有徐州市自来水取水口。1996年动工治理境内采煤塌陷地,1996年为国家级三个复垦示范区之一,建有纪念碑。村内有万头养猪场、万羽养鸭场、万羽养鸡场,有近千亩养殖水面,另有众联玻璃厂,宏光机械厂等五家较大企业。90年代为全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被授为江苏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示点。2008年被评为铜山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李场自然村水蜜桃,畅销辽宁、吉林、黑龙江。村北建有南水北调工程翻水站,徐州亿吨大港顺堤河作业区、村内有徽派建筑一条街、以及别墅群,2012年授予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
下辖有李场、刘场、魏庄、闫庵、河套、段家、三岔河、秦楼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5269人,耕地4217亩。
魏庄 柳新镇最北边的一个村,毗邻微山湖。1859年有4户28人魏姓人来此居住,取名魏庄。
李场 三百年前小李庄李姓在微山湖种湖地,在此按场收脱庄稼,随后迁来几户人家居住,起名李场。
刘场 在李场村北300米。刘姓原住留城(古传说微山湖一带18座连城之一)。铜山县志载,因地震留城失陷,居民迁居梁山。刘姓为种湖田在此按场。清朝乾隆年间,刘姓5户30多人迁此定居,取庄名刘场。
闫庵 位于魏庄东。1632年有10多户闫姓50多口人以捕鱼为生,在盐河两岸搭草庵居住。时有知县经此,问村民是什么地方,答说没有庄名。知县闻听村民皆姓闫,遂起名闫家庵,至到民国初年简称闫庵。
河套 魏庄东南0.5公里处。明崇祯11年,有5家30多人在盐河岸上居住做生意。因该处环河,故取名河套。本村戚姓人家为多数,又名戚家河套。
段家 魏庄东南300米。1872年有一段姓的大夫,携7口之家到此行医,后段姓人增多,建起村庄,取名段家。
三岔河 原盐河从北部流到段家分岔,一股向南,一股向东,经过河套村。因而从前人称河套村、段家村统称三岔河。
秦楼 元世祖(忽必烈)9年(1268年),镇台秦飞常迁来九户定居此处。欲建楼一座,取名秦楼,后虽打基地却未盖楼。秦楼村名留下至今。原秦楼老村址已变农田,整村迁往魏庄西南0.5公里。
天齐行政村
天齐村 位于镇政府北2公里。1961年建立天齐大队,后改为天齐村,2002年天齐村、祁楼村,合并为天齐村。东邻陈塘、新桥村,南与柳新庄接壤,西与孙大庄村,北靠的新桥村,东北为垞城煤矿。桃园河从村中穿过,地下储煤丰富,土地多有塌陷。90年代,8个自然村因采煤塌陷陆续搬迁新建。1995年天齐村被评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
现辖:天齐新村、新韩庄、后祁楼、祁楼新村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786人,有耕地2061亩。
天齐 据说古崇侯国在此处建祭祖庙。明朝有陈姓等10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建有一庙,并从南九里山运来好石于村中建一座桥,村名“好石桥村”。后陈姓人渐多,改村名新陈村。清朝中期洪水吞没村庄,水退后桥淤没,庙宇尚好,故又改村名为天齐庙。后简称天齐。
吴家祠堂 原天齐村西北处。月200年前后,传说乾隆皇帝乾女婿吴老百在此建家堂庙,又住上4户人家,庄名称吴家祠堂。已和天齐新村连在一起。
念庄 天齐村西1公里处。二百多年前,此地住20户人家,“廿”为二十,读音为“念”,故称念庄。
王楼 天齐村西北0.5公里处。五百年前4户王姓在此居住,盖25间串楼。周围很远地方可看到,外地称“望楼”,实为王楼,村已不存。
圣楼 天齐村西北1公里处。乾隆皇帝乾女婿吴老百在此建花园亭楼,自取名圣楼,意圣贤之楼。后庄名叫圣楼,村已不存。
韩庄 位于天齐村西北1.5公里。明朝中期,洪水过后,韩姓20多户在此高处建房舍居住,取名韩庄。由于采煤塌陷,整庄搬迁至天齐村东,后祁楼村西建新村。
后祁楼 160年前为张大烈寄庄子。祁姓在此居住种地。原称祁楼。因南1公里有一庄改名前祁楼,故人称后祁楼。今小吴家、刘瓦房三村一起搬建新村,统称后祁楼。
小吴家 原址后祁楼村南0.5公里。200多年前吴姓16户从裴山迁此建村,取名小吴家,原村已不存在。
刘瓦房 原址小吴家村南,仅隔一条路。庄原名胡家,因胡姓无后,房产卖给刘家。约三百年前左右,刘姓从利国迁此居住,人愈来愈多,盖起瓦房,故人称刘家瓦房(即村名)。
孙大庄行政村
孙大庄村 位于柳新镇西北部徐丰公路东。原为学庄大队,1981年学庄大队分出董庄自然村,更名孙大庄大队。2002年与太平集村合并为孙大庄村。90年代兴办肉牛养殖加工,肉牛远销香港等地。村内建有铜山区养老中心。
辖1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694人,耕地4824亩。
孙大庄 位于柳新镇西北部,距镇政府6公里。四百年前,孙姓三户从北孙庄迁来居住,取名孙大庄。
学庄 位于孙大庄南1公里。原是拾家寄庄子,为办学用一片学田,故称学庄。村中有一条南北路,路两边分别称东、西学庄。
太平集 世传明朝有一庾姓隐士住此。因有些权势,无人敢欺,居民在庾宅东北聚居,取名太平村。清朝乾隆年间村起集,又改名太平集。集面方圆1公里,有酒坊、油坊、染坊、客店、粮市、牲畜市、菜市、棉市、铁炉等。咸丰元年(1851年)秋,黄河于砀山蟠龙集决口,铜沛皆洪水淹没,此村房舍被毁。水退迁回部分居民。村落呈东西向建房居住,故又叫东、西两个太平集。20世纪40~50年代农历3月15日为太平集庙会。
前园 位于太平集村东南,桃园河南岸。此地原为果园,二百年前太平集村一孟姓兄弟5人(木匠)分家,小房迁居此地,取庄名前园。
吴楼 位于太平集村南0.75公里。明朝一宦官姓武,在此建99间半楼,取名武楼。因谐音为吴,后人慢慢叫开吴楼。
陈小庄 又名老鸹窝。三百多年前,陈某在微山湖北老河口建林县任知县在此建村,取名陈小庄。村周围树密,树上鸟鸦(俗称老鸹)众多,其中一棵树上有18个窝,故又此村为老鸹窝。
万村 二百多年前为拾世盘的寄庄子。佃户农忙时来,农闲时走,杂姓众多,遂取名万家村,简称万村。
陈楼 明朝宦官陈某在此建三进院子楼房,取庄名陈楼。民国初年村东尚有烈女牌坊和石刻三道圣旨,今已荡然无存。
前周楼 三百多年前,有周姓5家在此筑台盖楼,取名周楼。后因村北建后周楼,故称前周楼。
后周楼 前周楼北,二百年前为拾家寄庄子。郝、刘等佃户在此种地,村中有拾家仓库,取名后周楼。
毕大庄 毕姓为清朝瀚林,原住郑集镇祁场村,后迁居此地,取名毕大庄。
冯楼行政村
冯楼村 以冯楼自然村取名。2002年与原董庄村合并,辖7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3924人,耕地3642亩,村东邻柳新庄,南邻唐沟村,西靠徐丰公路,北为孙大庄村,距柳新镇1.5公里。董庄自然村20世纪90年代农户多推豆腐,拉麦草短途运输。冯庄被称汽车运输专业村,有近200多辆大、中型运输卡车。
冯庄 原为胡庄、王庄、冯庄三个小村落。冯姓于明末避乱,从山西喜鹊窝迁此,后人口逐渐增多,三庄毗连,统称冯庄。
冯楼 明朝中期,山西冯姓一人在此当官,全家30多人也迁此居住,盖楼数间,取名冯楼。明朝期间建一座姑子庙,解放前有尼姑4人,建国后拆除。
丁楼 冯楼村丁楼自然村,原为明朝一官员丁三茂的寄庄子,有楼房数间,故取名丁楼。
师楼 原名祁楼,明朝丰县师寨姓师的有人在此地为官,全家迁来,盖楼房数间,改名师楼。
唐庄 清乾隆年间,唐姓一家12人迁此居住,取名唐庄。
董庄 早期董姓从山东白马庙迁至徐州,后又迁铜山县刘集,后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4户15人来此居住,取名董庄。邻董庄西南有张姓8家30多人咸丰十年(1860年)建房居住,取名小张庄,1958年迁入董庄。
闫海子 清咸丰十年二户闫姓来此居住,屋后有一坑,故称闫海子,其西有崔姓迁来居住,人称崔海子,两个小庄又有人称后董庄。
资料来源:柳新乡志、柳新村名考、马楼村志等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784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