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聊城高唐县梁村镇 各村庄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吗,你了解多少?

老乡们点右上角关注 聊城村村通,感谢!粱村镇简介

西与夏 津县东李镇相接。总面积5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2%。1998年底,全镇共辖50个 自然村,52个村委会。总耕地60800亩。总人口249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0人。1988年全 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0‰,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实现了负增长。 梁村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海拔24-29米,土壤多为轻壤土。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近年林果业、蔬菜业、畜 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该镇新的主导产业。  梁村镇属暖温带半于旱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 574.8毫米,气温13.1℃,日照2663.3小时,无霜期200天左右。

聊城高唐县梁村镇 各村庄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吗,你了解多少?

梁村镇交通便利,105国道穿境而过。唐公沟、官道沟、沙河沟3条沟渠纵贯全镇,干渠互通 ,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1988年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强化农业基础放在重要位置,在不放松粮棉生产的前提下,逐步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多种经营和高产优质农业上来,初步形成了粮棉稳定增长,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局面。199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比1988年增长7300万元;粮食总产量119798吨,比1988年增长62.7%。棉花生产在棉铃虫连年大面积发生,种棉比较效益降低的情况下,经全镇上下一致努力,近年出现了较大恢复性增长。1992年在省第二届百乡百镇双文明活动中,以人均贡献皮棉131公斤列全省榜首,并受到省政府表彰。1998年棉花总产量31540担。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蔬菜生产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制定鼓励政策,强化工作措施,使之有了突破性发展。1998年,全镇冬暖式大棚发展到400个,大小拱棚发展到3000余亩,大路菜7000余亩。1988~1998年,共发展和改善农田林网5万亩;果园面积发展到7000亩,是全市37个重点果品生产基地乡镇之一;全镇林木覆盖率达15%。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1998年,大牲畜存栏10494头,较1988年增长73.3%;猪存栏5206头,比1988年增长136.6%;羊存养8593只,比1988年增长67.9%。养鸡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该镇新的主导产业。

聊城高唐县梁村镇 各村庄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吗,你了解多少?

董姑桥 明朝末年耿楼有姓董的考中当朝 “探花”,他家姑娘出嫁张集,路隔马颊河,探亲不便,故在河上建一桥,取名董姑桥。本村以桥命名,其主要居民张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由山海关昌里县露根槐庄迁来。

张老庄 本村张氏先祖张汝清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山海关昌里县露根槐庄迁来,立村“张庄”,后因从这里分支干他村,本村乃张姓之源,故称 “张老庄”,1982 年元月更名为 “北张老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后孙庄 本村孙氏始祖孙还于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未,立村“孙庄”,为区别临近两孙庄,本村处北,故名后孙庄.

朱 楼 本村朱氏先祖于清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朱家修了座护院土楼,故名 “朱楼”。

前孙 本村孙氐先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孙庄”,因处临近 孙庄 (即后孙庄) 以南,故名 “前孙孙庄”。

后苦水李 本村李氏先祖李连献于清初从青州府西门外迁来,立村 “李庄”,因地下水水质苦,所以人们惯称 苦水李,为区别村南前苦水李,故称 “后苦水李”,

苦水王 据传,该村王氏先祖于明朝宣德年间,由青州府西门外迁来,立村王庄,因地下水水质苦,人们惯称苦水王

茶 棚 据传,该村古时老官道旁的茶馆,那时称茶棚,后来村子发展扩大,但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建村于清朝.其居民大都是由山西省武城县迁来的后裔.

前苦水李 本村李氏先祖李廷珍于清初由青州舟西门

外迁来, 立村’李庄”,因此地水苦,故名苦水李,又为和后苦水李区分,所以称前苦水李.

三十里铺 本村距高唐城北三十里,又是古驿站,故

名三十里铺。其居民高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1982 年元月更名为 “北三十里铺’,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盖 洼 该村盖氏先祖盖显于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

县迁来定居。因其村附近村庄稀疏,地势低洼,故以姓氏取

名 “盖洼”,

后 王 该村为王氏明万历年间所建,原名’王庄”,清朝中期王九爷开一处酒店,以优质酒创好牌子以后,酒盾逐渐变劣,故人们通称王九爷为王薄酒,村名也逐被称为“王薄酒庄”,解放后,为区别于前王,政称为 ”后王”,其居民大都是由本镇打鱼李村迁未的后裔.

琉璃庙 本村建于明初,村名”十里马庄”,明永乐年间,改为 “鲁家老庄”,明末又改为 “前赵庄”,清初在村东修了一应琉璃瓦庙,又改称 “琉璃庙”,其居民赵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鲁家先祖于清初迁来.

高 庄 本村高氏先祖高恩,高武于明末从山西珙洞县迁来,立村“高装”

皮户李 本村李氏先祖李俊相于明万历年间由山西洪

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立村小李庄. 后因本村多数农户善于熟皮,所以被人称为皮户李。

杜 屯 据传,本村系彭氏里长于明初在此建村,名彭里长屯,后彭氏绝,杜氏先祖杜明于清朝雍正年间由河南省福勾坚南关迁来,住于高塘城内,后又迁到夏津县邓庄,最后迁至彭里长屯,杜氏迁来后即将彭里长屯改为“杜屯”,

陈 屯 据传本村系彭氏里长于明初在此建村,名彭里长屯,后彭氏绝,陈氏先祖陈茂赏于清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立村 “陈屯”

梁 屯 相传本村系彭氏里长于明初在此建村,名彭里长屯,后彭氏绝,宋氏先祖宋伦,宋贤兄弟二人同时迁来,改名为 “宋家屯”,清末梁氏先祖文军,可先由平原曲庄迁来,还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支姓梁的,因姓梁的多,又改为“梁屯”,

刘 屯 本村刘氏先祖刘守印于明万历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刘屯”

北贾庄 该村贾氏先祖干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涧县迁来定居,立村贾庄. 1982 年更名为 “北贾庄”,

贾庄 本村贾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 “贾庄”。

魏 庄 本村魏氏先祖传庆于明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立村魏庄。1982 年元月更名为 “北魏庄”,现已恢复原名.

大刘庄 据传本村刘氏先祖刘彦清于明隆庆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刘庄”,后因区别附近两个刘庄,此

村较大,故名 “大刘庄”,

穆 庄 本村是穆氏立村,传说于明初来自青州府.穆氏已绝,尚有穆家坟为证,现居民以朱姓为多. 1982年元月更名为 “穆家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王 屯(王营屯) 本村原名叫“王营屯”,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相传本村乃督迁民来此垦荒的王氏官人所建。1982 年元月更名为 ’王屯'. 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前 王 据传,本村王氏先祖于清朝从平原县腰站附近的黄庄迁来,立村’王庄”,后因村民做豆腐的多,而且质量好,故被人们称为 豆腐王庄,解放后与村北后王相对而称 “前王” 至今。

北 镇 握传说穆桂英摆的四大阵之一,方向在北,叫北镇. 其他传说查无线索,因本村是杂姓村,哪家迁此最早,了解不清. 只传说是从山西省洪涧县迁来的.

后赵楼 本村赵氏先祖赵良臣于明成化年间由青州府罗安县西关迁来,立村后发家修了一座五层大楼,故名“赵家楼”,后因人烟逐渐增多,分支于原村后与村西各一支,本村位北,故称为 “后赵楼”

徐 庄 该村徐氏先祖玉功于清初由东北三墩塔迁来,立村徐庄,1982 年元月更名为 “徐家庄”,1988年3月月恢复原名.

西姜堂 该村姜氏先祖姜连于清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在村中修一华丽的祠堂,故被人们称为姜堂. 村子逐渐扩大,加之宗族分派,即以祠堂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祠堂

西为西姜堂,祠堂东为东姜堂.

东姜堂 该村姜氏先祖姜连于清末从山西洪县迁来.后在村中修一华丽的祠堂,故被人称为姜堂,村子逐渐扩大,加之宗族分派,即以祠堂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 祠堂东为东姜堂,祠堂西为西姜堂。

北范庄(范盛庄) 本村范氏先祖范某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范庄“,1982 年元月更名为 “范盛庄”,1988年3 月恢复原名。

孙 庄 握传,孙庄之前身是 “孙大联庄”,在今孙庄西北约2公里处. 清末因发大水把村庄冲毁,仅一户姓孙的幸存,移居于李楼北一里安家,立村 “孙庄”,

小李楼 明初李氏兄弟二人奉命由青州府益都县南关迁来垦荒,二人又善于经商,挣了一笔钱后,各在落户之处建了楼,兄所在村取名大李楼,弟所在村取名小李楼.

曹 庄 本村曹氐先祖曹龙. 曹虎兄弟二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青州府益都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立村曹庄,1982年元月更名为 曹家楼,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西王庄 本村王氏先祖王红于明末清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王庄,为区分其他庄,人们惯称 西王庄,

梁 村 本村原名兴国镇,因唐朝兴建的兴国寺得名.传说兴国镇是皇上的存粮点,所以人们惯称 粮村,后又沿变为 ’梁村”,其主要居民张姓先祖张明于明末清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

前赵楼 本村赵氏先祖赵良臣于明成化年间由青州府罗安县西关迁来,立村后几年皮家,修了一座五层大楼,名

“赵家楼”,后因人烟逐渐增多,分支于村西一支,叫西赵楼,村后一支叫后赵楼,此村位南故名 “前赵楼”,

小杨庄 本村杨氏先祖杨二姥于明成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杨庄”,为区分粱村两个杨庄,本村小,称小杨庄.

大杨庄 本村杨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由青州舟迁来,立村 “杨庄”. 为区别临近两个杨庄,此村较大,故称 ”大杨庄”,

东张 本村张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张庄”,为区分梁村镇两个张庄,本村位于填东故称 “东张”

西 张 本村张氏先祖张本于清初由青州府兰柳树迁来,立村’张庄”,1958平为区分梁村镇内东张,习惯称为’西张”

孟 庄 本村陈,孟二姓先祖均于清朝顺治年间从本省邹县迁来,立村 陈孟庄,陈迁居固河填李官屯后,才叫孟庄.1982 年元月曾更名孟家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郭老庄 据传郭氏先祖郭文、郭彬于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兄郭文定居于此,取名 郭老庄,弟定居子郭丰庄. 1982 年元月更名为 “郭文庄',1988年 3 月恢复原村名郭老庄.

和睦王 本村王氏先祖王文于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王庄”,1982 年更名为 “和睦王',

吴 庄 本村吴氏先祖吴天来于清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 “吴庄,1982年元月更名为 ”吴家庄”,1988年3

月恢复原名。

亚 庄 本村李氏先祖是个医生,于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因其行医很广, 外号“亚洲人”,所以他居住的村庄就叫起了 ’亚庄”,

于 庄 本村于氏先祖干六在清初由本县邵家庙迁来,立村 ”于庄”,1982 年更名为 于家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郝王庄 相传尹集一家姓郝的地主,在此处置买了很多土地,因距尹集很远,郝家在此盖了许多房子,委托一个姓王的长工给他管理这些土地,后来称“郝家王庄”,简称 郝王庄。

韩 庄 本村韩氏先祖韩龙. 韩虎兄弟二人于明万历年间,由山东诸城县西关迁来,立村 “韩庄”,

西 崔 本村原为两个小村,前为宋庄,后为崔庄。宋氏先祖于金朝由莱州府掖县先迁居夏津县周官电,后由周官屯迁居此地,立村宋庄. 崔氏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天津四槐树迁来定居,立村崔庄. 由于两村很近,都习惯称为崔庄,因梁村镇有两个崔庄,本村位于镇西部,故你 “西崔”,

西 屯 本村徐氏始祖徐文广系江苏徐州沛县人,于明朝成化年间随军奉命来此垦荒,立村军屯 ( 又名大军庄),解放后,人们惯称该村西半部为西军屯,后又简称 “西屯”.

东 屯 徐氏先祖徐国丙,系苏州人,后随军定居归县塔头镇。后又于明成化年间,跟随父亲随军奉命来此垦荒,立村军屯( 又名大军屯),解放后,人们惯称该村东半部为东军屯,后简称 “东屯’,

大李楼 本村李氏先祖李新等兄弟三人,于明未由山西洪洞县迁未,握说李氏是大户人家,修建了许多楼房,故名李家楼(村东三官庙钟上有记载). 后为区分两个李家楼,老大、老二居村名大李楼,老三居村为小李楼.

李化梓 李氏先祖李廷辉,李廷耀兄弟二人于无末由即墨县迁来,定居处因有一棵大柳树,取名大柳屯,后因村内人多了,又是独姓,改名李营。后因李氏后裔有叫李化梓的在官府为官,在民间很有威望,故人们惯称李化梓庄,以后又简称李化梓。

姜 庄 本村姜氏先祖姜文于清初由夏津县康寺迁来,立村 “姜庄”,1982 年元月更名为 姜文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村名姜庄。

潘 庄 本村潘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潘庄。1982年元月更名为北潘庄. 1988年3月恢复原名。

臧 庄 本村赵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取名赵庄,后来赵氏绝姓,臧氏迁来,改成藏庄.

邵家庙 邵氏先祖于清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在村东修筑了一座庙,故名邵家庙。

大杨庄 本村杨氏先祖兄弟四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人在此定居,一人去原赵庄乡杨庄定居,两人返回山西。因始祖姓杨,故取名杨庄. 后来为了区分两个杨庄,故又称大杨庄。

小杨庄 本村杨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杨庄。后来为了区别两个杨庄,故改称小杨庄。

黄 圈 本村黄氏先祖黄子变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

迁来. 因此地处赵王河东侧,受大水威胁,黄子变就定居在堤圈的高处,故名 “黄圈”,

王广庄 本村王氏始祖王倍. 王广兄弟二人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因老大叫王广,故取名王广庄. 后来王广迁回山西,所以王氏始祖是王倍。

柳 庄 柳庄原名叫柳树大屯,位于现在的庄北边。燕王扫北时此地扫平。后来邵家先祖于明末由夏津县小邹庄迁来,张、刘二姓也相继迁来,仍沿用柳树大屯之称,后沿变为柳庄. 1982 年元月更名为 “北柳”,1988 年3 月恢复原复原名.

二十里铺 本村处于南京通往北京的大官道上,距高高县城二十里,因古时设有驿站,故名二十里铺。

贾 庄 本村贾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贾庄。

白 庄 白氏先祖于唐高祖年代由张井迁到西关,随后又迁到韩寨,李自成起义时又迁于此,立村白庄.

刘百户 刘氏先祖刘升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未定居,因起名时本村已有数百户人家,故取名刘百户。

洼 李 本村李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李庄,因本村处一片大洼地,故人们惯称洼李庄,后又简称洼李。

郭丰庄 本村郭氏先祖郭丰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未定居,立村 “郭丰庄”。

田 寨 本村原名田家寨. 田氏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 后董氏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又后赵氏于清初由梁村刘庙迁来. 所以早有田家寨,董家寨、赵寨园子之称,因田家寨最早,故后两村名为前名所代,后人又简称田家寨为田寨,1982 年元月更名为田家寨,1988年3 月复名田寨.

张 庄 本村张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张庄. 后罗、孙两姓相继迁来,罗氏于明末由本县城东南罗寨迁来,孙氏于清初由本县城东孙五里迁来,仍沿用张庄之称. 于1982 年元月更名为张园. 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陈 庄 陈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陈庄。现陈氏已绝。 仍沿用此名,1982年元月更名为陈园,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韩 寨 本村韩氏先祖于明朝由山两省洪洞县迁来,因定居后修了围墙寨子,故取名 “韩寨”。

前李庄 李氏先祖李新. 李界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立村李庄,以后为区别于其它李庄,人们惯称 韩寨前李庄,解放后又沿变为前李庄.

十五里铺 本村处南京到北京的大官道上,距高唐县城十五里,古设有驿站,故名十五里铺. 居民氏赵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

东 崔 崔氏先祖崔元,由山东即墨县迁来,取名崔庄,至今已有四十代. 为区别本镇两个崔庄,该村处东,故名东崔.

代楼 本村代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代氏定居后,在村东修建了一应石楼,故取名代楼。

林 井 相传刘氏始祖刘坤于清初由大刘应迁来,定居在一片树林一口井附近,因而就以原地物(林和井) 定村名为林井.

马辛庄 忆本村龙王庙庙碑,马、申二姓修庙立村,村名马申庄. 后陈姓于清康熙七年由开封府迁未定居,仍沿用马申庄,后误称为马辛庄。

范 庄 本村原名袁家管,以袁姓命名. 袁氏绝,村后有袁家坟为证,后约在清朝初期,范氏由陕西省迁来定居,更名为范庄,1982年无月更名为范家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打鱼李 李氏先祖明善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看到此处西临马颊河,可渔可耕,因此定居于此,又因以打鱼为主,故名打鱼李.

亚 庄 本村原名“岳庄”,岳氏始祖于明万历年间由夏津五龙堂迁来定居,立村 “岳庄”,后人误叫做 亚庄。现岳姓已绝. 1982 年元月更名为亚家庄。

西赵楼 本村赵氏先祖赵良臣于明成化车间由青州府罗安县西关迁来,立村后,发家修了一座五层大楼,故名 “赵家楼”,后因人烟逐渐增多,分支于原村后和村西各一支,本村在西,故称 西赵楼。

本文内容由高唐村村通据高唐地方书籍、互联网、民间综合整理!由于信息量过大,难免有疏漏和不正之处,还望老乡们多多传阅、指正补充!谢谢!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关注,以示鼓励!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976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