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蔚
一声“启扉……”,孟庙大门徐徐打开。鼓槌落,雅乐起。
2022年3月4日10时,农历二月初二,一场祭孟大典在南孟故里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村原味再现,身着宋代传统服饰的祭官们缓步而入。香烟袅袅中,敬太牢(三牲),颂祝文,10位分别代表十世代的孟子后裔依古礼,传五谷,传儒学,传家训,传家谱,传金帛。
此时,一公里外的孟子小学里,操场上正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味。
临时搭建的露天灶台正在烹煮着“露天公米饭”。一锅饭马上要出炉了,小朋友们兴奋得搓手手。菜饭由同学们各自从家里带来,主食和配料都有,米、猪肉、青菜、萝卜、葱……这“吃百家饭,和百家菜”,象征“集天地之灵气,祈全年健康安泰”,也是南孟数百年的相传。
祭孔,很多人都知道,但祭孟,该从何说起?
祭孟,祭的是“亚圣”孟子,祭祀发端于宋。祭孟,一南一北,南孟祭礼以宋朝时迁入诸暨的孟子后裔为主,与山东孟子祭礼一脉相承,也属宋韵文化中的一脉。
实证宋韵,这一回我们来到诸暨应店街镇十二都村。
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1、北孟和南孟为何各有各的祭祀日?
大家都知道,邹城古称“邹鲁圣地”,现属山东济宁市。
据史书记载,第一个关心孟子后裔的人,是北宋仁宗在位时,在山东兖州任地方官的孔道辅。这位孔道辅恰是孔子的44代嫡孙。
兖州知府孔道辅在到任后第二年,就找到了孟子墓,并在墓旁修建孟子庙,还四处寻找孟子后裔。
公元11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孟子公祭的拍板人是宋徽宗,他钦定了公祭的乐器、乐章、服饰、程式。从此,孟子后裔一直按照宋徽宗钦定的祭祀礼制来祭祀孟子。
山东邹城孟子祭祀典礼,目前定在农历四月初二。孟子南北谱系均记载,孟子生于周历四月初二(今农历二月初二)。周历与农历(夏历)的区别在于,农历以一月为正月,为一年之始;而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
而南孟祭礼在明清时,有春秋二祭和诞辰、忌辰祭,分别是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农历二月初二和冬至。在上世纪60年代改为每年二祭,分别为诞辰、忌辰祭。
2、南孟一支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南孟祭祀也源于宋朝。对于孟子后裔南支的考证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宋史》中有载,“哲宗昭兹圣献孟皇后……”这位孟皇后的故事先前我们讲过,这位不起眼的皇后,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南侵、兵荒马乱之际,挺身而出,与一帮老臣扶赵构即位(戳这里,详读孟皇后与赵构的故事)。
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孟忠厚,孟皇后的侄子,孟子的47代孙。孟皇后在得知赵构在济州后,就派侄子持懿旨去河南商丘劝说赵构当皇帝。孟忠厚护帝南迁,开基浙江,他的子子孙孙从此定居江南一带,孟氏开始支分南北,南孟的族祖就是这位孟忠厚。
相传孟忠厚生有七子,其中幼子孟德载文武双全,面对金兵犯境,屡有良策,且身先士卒。他凭累累军功,封爵诸暨,传承了南孟的香火,子孙繁衍于夫概里(今十二都一带)。
2013年,《暨阳孟氏宗谱》重修圆谱,总计103卷,诉说着历史上诸暨十二都区域2万余名孟氏后裔的故事。
搞清楚大致的来龙去脉后,我们再回到2022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南孟祭礼。
考虑到疫情防控,今年的南孟祭礼,程式简而不陋,参加的有诸暨当地的后裔代表,也有从义乌赶来的同宗。老一辈带着小一辈,热情的寒喧问好后,是彼此顺一顺辈份——“我们两个是一辈吧,名字就看出来了”“他小嘞,他是七十七代,带来见见太爷爷”……
祭礼上,让我这个外人大吃一惊的是10位分别代表孟子第72代至第81代十世的孟子后裔进行的一套传承古礼,台上10个人,年纪最大的近八旬,年纪最轻的还是学生模样。
有意思的是,孟子后裔用的字辈,还能跟孔子后裔、颜子后裔、曾子后裔对起来。因为孔、孟、颜、曾,这四位圣人的宗族合用的是一套辈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官方认定的四个圣人后裔宗族。
这里又延伸出一段渊源——当年有孔道辅关心孟子后裔,而今有南孔与南孟跨越千年的握手。2019年的3月,来自衢州的南孔后裔与南孟后裔首次相聚诸暨,进行了两地文化交流。
南孟后人与孔祥楷先生合影
诸暨孟子小学还和衢州市尼山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当年4月,孟子小学的师生就赴衢州尼山开始了“南孔南孟研学之旅”。
南孟祭礼是第五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光是祭礼,在诸暨十二都,百姓都视“南孟风教”为民间信仰。
“天惶惶,地泱泱,母教子,大文章……”孟子小学的学生们都会朗诵《孟母教子经》,字正腔圆。
从南宋开始,十二都塾学“二月二”开学,新入学的学生要拜孟子像、行开笔礼,让他们在孩提时代就通过古风习习、庄重肃穆的仪式中,触摸中国文化的根脉,体验优秀传统的传承。
“南孟风教”涉及人物、地名、物产、风俗、村风族规、家庭教育等,核心是孟子后裔秉承先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
通过南孟祭礼、编撰家谱,传承孟氏家训、家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南孟后裔的精神追求、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敢为人先的闯劲和勤劳刚毅的秉性,承袭崇学、仁善、清廉的品行,形成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和谐相处的风尚。
“这里的村民,都为自己是南孟后人而骄傲。”诸暨市博物馆馆长孟琼晖是孟子第77代后裔,她跟我讲了几个月前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应店街镇幸福村村民孟科弟在整理水沟时发现了一块碑状石件,石件上残留的“三迁”两字遒劲有力,另外部分断裂。他上报后,费了好大劲儿,把残碑搬回家里,放在敞亮的大厅里,靠墙斜立。
经诸暨市文物专家方志良的鉴定,认为这是以前大户人家建房时的门额。
孟琼晖说,上世纪90年代,南孟故里曾发现了“业绍三迁”的门额。“业绍三迁”,“绍”是继承的意思,广义上可理解为继承“孟母三迁”的精神和先祖孟子的思想与品格。她认为,这块门额的题字大概率就是“业绍三迁”。在应店街镇,另外有两处刻有“业绍三迁”门额的地方,但比较之下还是幸福村新发现的残件更精致、书法笔力更苍劲。
“这对南孟文化研究很有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南孟文化的传承。”诸暨市南孟文化研究中心孟岳说,作为宋韵文化重要孕育地和传播地,诸暨保护传承好南孟文化意义重大。
仁礼并重,内外兼修,传承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仪式上,更需要践行在生活中。
在浙江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契机下,“南孟文化”的保护规划,可以同步为乡村振兴赋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041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