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分析正文

蝴蝶单飞八字 蝴蝶 八字

二日立春人七日,

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

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

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

何由得见洛阳春?

—— 白居易

  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两个日子赶在一起的确很特殊,正月初七为“人日”,而“立春”又是孟春时节的开始。两个都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在今天是面条、春饼同吃呢!

  

  相传女娲开天辟地在第七天造出人来,因此正月初七为“人日”。这天中午吃面条寓意祝人们健康长寿,面条擀得要又细又长,谓之“拴小孩儿”,其实表达了人们保护孩子、祈福迎祥的美好祝愿。

  

  立春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下边和小编一下来赏析有关“迎春图” 纪念币

  

  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迎春”系列,始于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为张春晔设计与雕刻的“宫灯”,背面图案“迎春图”由白文均创作,画面为三位燃放爆竹迎接新年的儿童。该套纪念币共6枚(3金3银)。1998年“迎春”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继续沿用张春晔的“宫灯”图稿,背面图案“迎春图”为赵樯创作,同样三位儿童,新春季节相约到郊外放风筝。该套纪念币共5枚(3金2银)。1999年“迎春”彩色纪念银币的正背面图案与1997年大致相同,由本色变为彩色。

  “迎春”系列贵金属纪念币的正面主景图案都是由张春晔设计的“宫灯”图案。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精制银币正面

  宫灯的结构,最容易被造型艺术团设计所表现。传统的宫灯多以绘制各式各样喜庆、祥和、吉瑞、圆满寓意的图案为主,身在宫廷既有富丽堂皇的表露,流入民间也有小家碧玉的希冀,显示出追求幸福美好、团圆和美的不同阶层的共同意愿。宫灯种类很多,有一团和气灯、和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妻财子禄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人们通过这些内容不同的宫灯制作,寄托心中的愿望。

  

  1998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普制银币正面

  “六角宫灯”是明清两代宫廷最常见的宫灯形式,图案选用正统的六角宫灯造型,6个对称面,分为上扇、下扇两层界面,上扇立面窄而横面宽。由于宫灯极为工巧对称,虽然画面只能看到三面四柱,但犹似全景如见。宫灯在制作上讲究技艺全面,雕、镂、刻、画,缺一不可,币雕移花接木,对宫灯上的装饰性雕刻纹饰,都做到了精益求精的原景重现。借鉴玉雕中薄意浮雕的工法,高度降低,层次减少,画感反而愈觉饱满适度,迎面的花卉素描,线刻的层次升沉显晦,以轮廓取胜,刀法精湛,运用娴熟。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精制银币正面

  宫灯结构为木质骨架与上下扇的长短画屏,上扇六角有6根短立柱,上边各自伸出6个雕琢精巧的龙头,六角悬有彩色穗坠,短立柱之间还镶着6块小画屏;下扇窄,有6根长立柱,立柱外侧都有镂空花牙,内侧镶着6块长方形画屏。币面上巨细无遗、细致入扣地以浮雕加以体现。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精制银币正面

  从灯四周的外缘开始,空间及设计上展示了灵活性,向四周呈辐射状的光线以喷珠做亮,在光线延展的近处距清边等距离形成一个放射状内圆。构图极为重视宫灯的细节丰富,如灯穗细微之处的变化,垂直而稍稍向一侧偏斜,轻盈灵动,无风自摇,稍加经意地刻画,使整个空间充满活力的气息,不仅扩大了空间的视野,同时营造出温软的感觉。正是这些纯粹的元素组合构成了主图的丰富多变。

  

  1998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普制银币正面

  欣赏这盏在纪念币上光芒四射的六角宫灯时,我们仿佛畅游在全国各地的年节庙会灯会之间,仿佛听到耳边传来的嬉笑之声,看到家家老少团圆的聚会场景。

  作为古代祭礼之一,“迎春”是具有浓烈官方色彩的盛大仪式。而在民间,“迎春”更通俗的意义就是迎接新年。“迎春图”系列纪念币所表现的正是“春节”主题。该系列以童趣类人物年画风格为主,表现幼稚天真的孩童嬉戏场面,如孩子放风筝、放鞭炮等,侧重于展现传统民俗场景,从春节期间我们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角度切入,展现中华民族的真、善、美。

  

  作为“迎春图”图稿的核心,燃放鞭炮只是一个引子,而所有充满活力的细节,则是通过这个引子具体而生动地展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个儿童的不同姿态。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精制银币背面

  燃放者自然最大胆,但大胆也不是盲目,而是半蹲于地,上身前倾,左手持火捻子,小心翼翼凑向置于前方的炮仗。女孩无疑是其中的弱者,八字还没一撇呢,就用双手把耳朵紧紧给捂住了。又想看,又怕看,弓着身子,偏着头,好奇神态跃然纸上。手持灯笼的小子,更像是动口不动手的指挥者,虽不身体力行,但一张嘴也没有闲下来。就是如此平平常常,就是如此普普通通,“迎春”的气氛自然而然充盈于币面。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精制银币背面

  不仅如此,凡画面烘托处,也同样带有浓浓的年味,后期的浮雕制作,又利用细节进行缜密而独到的处理,把这浓浓年味推到极致。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普制银币背面

  其中小孩身着的新衣新帽,有样式,有纹饰,也有冬衣的“棉”和“厚”的质感;男孩与女孩梳理的发型,因性别而异,有民间的地道和诙谐。这些,与贴有“春”字的灯笼,与盛开于冬末春初的梅花,与闻知春天气息南归的燕子,又共同构成季节交替的“迎春图”。主题由此点破,不仅鲜明,而且突出。

  

  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精制银币背面

  1999年迎春彩色纪念银币与1997年迎春金银纪念币采用了同一套设计图案。但由于采用了彩色移印工艺,所以它比1997年迎春图本色金银币在画面色彩表现上更为出色,三位娃娃的服饰用色以墨绿、靛蓝、绛红为主,红灯笼、腊梅则以大红、桃红等偏重,前者用色质朴烂漫,后者则艳丽而不俗套,整个画面淡雅清新,雕刻手法流畅自如,彩色移印工艺水平极高。

  

  1999年迎春彩色银币

  点了鞭炮,挂上灯笼,春姑娘似乎悄悄地走近了,那我们该放风筝去了吧。“放风筝”,是1998年迎春图金银纪念币表现的主要内容。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放风筝的风俗也流传很广,清道光年间的竹枝词曾经描绘道,“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也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1998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普制银币背面

  设计师巧妙地将新春各个喜庆元素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画面当中,将风筝和可爱的孩童融入一个画面中,整个纪念币画面洋溢的都是幸福、喜庆与祥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迎春”这个主题。在画面的构成上,侧重于表现真实民俗活动中感受来的意境,画面生动形象而富有趣味。背面是三个胖胖的调皮的小娃娃,一个正在奔跑,放飞身后的风筝,一个身背风筝,正在向前凝望;第三个已经迫不及待,把解下的风筝放到地上,接上丝线,准备放飞。

  

  1998年迎春金银纪念币1盎司圆形普制银币背面

  这套币的主要画面同样也是呈三角形位置安排的三位胖娃娃放飞风筝的场面,同样是面容丰满神情灿烂的小女娃,背风筝、扎风筝、放风筝,她们姿态各有不同,视线交汇着向币面前方汇聚,手上背上的蜻蜓风筝、金鱼风筝、蝴蝶风筝代表着民俗活动放风筝中最常见的风筝样式之一,等风来等春动,这是一个完整的放风筝过程,也将至善至美的祈福放飞于天际,将贺岁新春的祈愿放飞于未来。

  童年关于春节的回忆,总是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能闻到一股硫磺的味道,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在鞭炮声声、欢声笑语里渐渐远去了。所有人对于春节的最初认识,并不是古诗里的“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垄高低紫燕飞”的山野美景,也不是“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的小儿女情怀,只是那一串串的鞭炮,一声声的噼啪,一个个的小伙伴们。我们的心徜徉在快乐的童年回忆里,在纪念币中找寻那些许消逝的东西。

  

  有关“迎春图”纪念币我们就赏析到这里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 国藏文化” 微信号:guocang4008768881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1761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