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以“侗族大歌”闻名的小黄村与黄岗毗邻。它们原本是两个很近的村寨,却很少会被同时提起,因为按行政区域划分,小黄属于从江县,而五公里之外的黄岗,却划归给了黎平县。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黄岗有五座鼓楼,和肇兴侗寨的鼓楼数量相当。

位于从江、黎平两县交界处的黄岗,过去是个三不管地带,直到近几年才开通进村的水泥公路。也正因此,这里的侗族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

节日前

这一次来黄岗,我是专门来参加喊天节的。

“喊天节”,侗语里称“谢萨向”,意为祭雷婆。黄岗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举行喊天节,是当地是最为古老的祭祀活动。这一天,村子里的鬼师会登上祭坛,施法求雨,祈求雷婆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黔东南一带,以求雨为主旨的喊天节为黄岗所独有。当地人说,喊天节的神奇之处在于,如果仪式之前是晴天,那么仪式后一定会下雨。

第二天才是喊天节,寨子里已经熙熙攘攘。主街上摆起了多个摊位,有点像乡间赶集,又比赶集热闹,顾客大多是从附近村寨来过节的侗民。

小黄村富裕起来后,很多都已盖起砖混结构的房子。而在黄岗,整个寨子除了学校没有一间水泥屋,建筑以木结构老屋为主。

黄岗村三百多户人家,鼓楼的数量有5栋之多。在我去过的侗寨里,全寨有5坐鼓楼的,肇兴侗寨之外,唯有黄岗。肇兴侗寨因为拥有五座鼓楼而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黄岗的五座鼓楼,却一直低调不为人知。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准备好过节的衣饰

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即议事、聚会的公共空间,也是宗族和房族的标志。黄岗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姓吴,共同供奉吴公闹为祖先。村里的吴姓居民,分属于五个不同的房族,一个鼓楼代表一个房族,每个鼓楼相当于一个家族村社。

以鼓楼为中心,村寨的规划者们用溪流做为划分各个房族的边界,先后布置了风雨桥、萨坛、戏台、民居、碾坊、水塘、禾仓等公共设施。这些建筑承载着不同功用,使得整个村寨景观别致,繁而有序。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女孩们忙着在镜子前梳妆打扮

黄岗大约有七八家客栈,平常游客不多,但对于喊天节这样一个当地最重要的节日来说,自然是供不应求。来之前得打电话预定,否则会没地方住。我到的时候正逢响午,客栈老板小吴赶紧热情招呼我坐下,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吃饭。

喊天节虽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举行,但对于黄岗人来说,这个节要过三天(14、15、16)。也就是说,今天已经开始正式算过节了。

每年的“喊天节”都是黄岗全村请客的重大日子。每家至少要摆两到三桌的酒菜,各家各户都会邀请邻村的客人前来参加。除亲友以外,无论认不认识,进门都是客人,都可以坐下来吃饭。通过酒桌,结交朋友,是侗族人过节的特色。

牛肉因为昂贵,很少作为家常菜,一般只在过节吃。所以,今天桌上主菜没有别的,全部是牛肉,分别是生熟两种做法的“血红“(煮的熟牛肉和牛杂),再加上糯米饭。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鼓楼上的绘画

小吴说,喊天节第一天只吃牛肉,因此每一道菜都与牛肉有关,其他菜上不了席的。

在黄岗,村民平时不会杀牛,只有在喊天节这样的节日里,为了招待前来过节的客人,他们才舍得杀牛。杀的一部分是村民自己养的牛,另一部分则是向外村购买的。

我问今天寨子里杀了多少头牛,小吴说基本上每十户人家共杀一头牛,再将牛肉平均分配。寨子里有三百多户人家,你算一下?

“血红”,也叫“红肉”,就是用生血来拌牛肉。我在其他侗寨看到过用放了辣椒的生血拌熟牛肉,而用生血拌生肉的做法还是第一次见。小吴笑着说,黄岗人爱吃生肉是有名的,他们认为,这是牛肉最好的吃法。

不过任凭主人怎样怂恿,对我来说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既然生牛肉吃不了,我夹了几块熟的牛肉到碗里,吃起来有些苦,是我以前没吃过的味道,后来我明白这里面放的是牛瘪。

何为牛瘪?其实就是从刚杀过的牛胃里取出还没消化的青草饲料,用手挤出里面黄绿色的液体,那就是瘪,也叫“百草汤”。把牛瘪和新鲜的牛肉,牛杂放在锅里加入佐料一起煮,熟了后就是当地人认为待客上品的“牛瘪”料理了。

其实牛瘪的味道,吃起来可以接受,只不过由于心理作用,我打算浅尝辄止。除了血红和牛瘪,桌上还能吃的就只有糯米饭了。侗族爱喝酒,酒是待客的必备之物,每个家庭的用酒量都相当大。在黄岗,家家户户喝的酒,都是用自己种植的糯米亲手酿造。

“糯稻之乡”

在从江,黎平一带的侗族人心目中,黄岗最有名的不是喊天节,不是侗族大歌,而是品质最好的糯米。

据说黄岗的得名,是每年秋天收禾季节围绕着寨子有序排列的层层禾晾。挂满金黄色稻穗的禾晾,使得整个村寨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金黄色山岗。

黄岗村是南部侗族地区种植传统香禾糯稻的代表,这里不仅海拔高,古老的梯田土质肥沃,非常适宜糯稻的生长。黄岗人经过不停的育种和培植,出产一种能够广泛种植的香禾糯品种,在侗语里叫做“苟黄岗”,意思就是“黄岗的米”。不像其他村寨,由于田地少,不能全部种植糯稻,一般只是在过节或者招待客人的时候才吃糯米饭,而黄岗人则天天吃、顿顿吃。

黄岗人以糯米为主食,跟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这里有着广阔的田地,但这些稻田大都离家较远,需要翻山越岭。黄岗人上午去田里劳作,一般就是用饭篓或树叶包一大团糯米饭,带到离寨几十里外的山坡上去吃,然后再干活到天黑才回家。

糯米便于携带,易保存,同时不易消化、扛饿,对于早出晚归的黄岗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黄岗的糯米饭,早上蒸好过后,放在那里一天吃起来还是很软。以前黄岗人也尝试过吃普通大米,带上山去的米饭变得又冷又硬,很难咀嚼,所以后来黄岗人就只以糯米饭为主食。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青年男女们在稻田里捉鱼,庆祝节日

糯米在侗家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除了做日常主食之外,还可用于节日庆典和红白喜事。黄岗人在祭祀活动时,比如喊天节,祭品里必须有糯米。用糯米还可以做成甘甜的糯米酒,小吴说,每个家庭的用酒量都很大,因为黄岗人把吃不完的糯米基本全部用来酿酒。

糯米并不是稻田里唯一的收获,黄岗人在稻田里还养鲤鱼,当地人叫田鱼。在侗族社会,鱼和稻是分不开的。每年九月糯稻成熟的季节,正是田鱼肥大味美之时。收稻子时,村里人都会准备好装鱼的竹篓,一边收稻子,一边顺便抓鱼。

喊天节第一天,下午的主要活动就是跟着敲锣打鼓的人群,去村外一片公共的稻田里捉鱼。

这是黄岗的青年男女们每年自发组织的节日活动。他们和衣跳进水田,有的直接用双手摸鱼,有的借用竹箩筐和网兜,一边抓鱼,一边还不忘记对歌,最终发展为一场稻田里的狂欢。捉到的鱼主要用于晚上招待贵客和第二天的祭祀。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祭品:茶、酒、腌鱼和糯米

喊天节的由来

黄岗的喊天节,以求雨为主旨。然而黄岗村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缺水。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出现极端干旱天气的概率较低,为什么会保留这种祈雨仪式呢?这也和黄岗的糯稻种植有关。

糯稻的生长需要大量水。而黄岗村的稻田大多位于山腰或山顶,需要依靠自然降水来满足糯稻的生长需求。农历六月,是禾苗生长的关键时节,这个时期雨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因此,祈祷风调雨顺就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民间仪式。

历年来,主持黄岗村集体活动与节日的主要人物,就是黄岗村的寨老吴政国和鬼师吴广兴,每年的喊天节由他们两人共同主持。

吴政国是黄岗村的寨老,过去做过多年的黄岗村长和支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和村里世袭的鬼师吴广兴一起搭档,主持喊天节,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寨老(左二)和鬼师(右三)

吴政国老人向我介绍“喊天节”的由来。

几百年前,黄岗遇上了持续一年的大旱,河水断流,庄稼颗粒无收。遭此天灾,黄岗人陷入极度的恐慌。当时黄岗的寨老叫吴为民,他去找来附近极有名气的鬼师吴万想为黄岗民众求雨,吴为民就答应在农历的六月十五为黄岗举行祭天仪式。(可能因为吴万想和吴为民同姓吴,两人在网上大部分介绍中,身份颠倒了。)

六月十五这天,吴万想让寨老吴为民准备一头120斤重的猪用来祭神。然后,他走上喊天台,用侗语对天大声喊出祭词,很快,天空阴云密布,下起大雨,缓解了黄岗的旱情。后来,为了感谢这次降雨并纪念鬼师吴万想,从此黄岗人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这天举行喊天节,并宴请四方,祭拜苍天。

今年68岁的鬼师吴广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喊天节”的传承人,同时他也是这一带知名的鬼师。

鬼师就是掌握人神对话权力的巫师。鬼师在侗族社区里非常重要,不但负责村内一切祭祀性的活动,村民生病一般会请鬼师去看,遇到亲人去世也得请鬼师做法事。

鬼师是世袭制,侄子也可以成为候选人。成为鬼师的人,从小就接受上一任鬼师的教导,需要掌握包括阴阳五行、历法、风水和医疗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男孩们十分活跃

吴广兴的爷爷就是寨子里的上一代鬼师,并且留有传承喊天法术的书籍。吴广兴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掌握鬼师的各种技能,二十多岁时,他已经是村里最厉害的鬼师,经常出去帮别人画符驱邪或主持法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村长吴政国请他为黄岗主持每年的喊天仪式。两人搭档至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的吴万想和吴为民。

求雨仪式

喊天节当日,天还没亮我一阵杀猪声中被惊醒。一时间,此起彼伏的猪嚎声笼罩了整个寨子。

喊天节是要杀牲祭祀雷婆的。这天一大早,据说先由寨老带领,烧香烧纸祭祀一番后,全寨人开始大规模杀猪,有的一家杀一头,有的几家共杀一头。这些猪肉除了招待来客,每家还要挑选一块上好的肉,摆放到寨子中间的祭坛,用以祭祀上天。

早上起来后,去寨子里四处逛逛,村民的家门口,溪岸边,到处都是“血淋淋”的场面。他们把杀死的猪直接扔到火堆里,用这种方式给猪褪毛。然后用溪水清洗猪肉、破膛,把内脏取出,猪血留着用来做“血红”,再几个人一起分肉切肉,动作麻利,他们要赶在喊天仪式开始之前分好猪肉。

男人们在分肉,女孩们则为了上午的演出,在忙着梳妆打扮,换上节日里的盛装。这一天她们全都身着白色襟衣,百褶裙,系上缀满银饰的围兜,发髻高高盘起,上插银簪,脖子上挂着看起来沉重的银项圈和项链。

喊天节在上午九点开始,八点多钟村里的人数已经达到顶峰。一部分是来拍照的游客,多数是黎平、从江两县各个村寨赶来过节的人。不止附近小黄、占里、高增、四寨的人,还有不少肇兴,甚至岜沙的客人。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鬼师吴广兴带队前往喊天场,并不时喝一口茶喷向空中

喊天节仪式位于专门的喊天节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一个造型特别的木质梯台。仪式还没开始,围观的人群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广场旁边几栋木房子,早被一些摄影爱好者占领。

而喊天场的北侧几百米处,穿戴盛装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已经陆续在村委会门口集中,这时候鬼师和寨老也已经坐在人群里等候,待会他们要从这里列队去往喊天场。

通过和村民的聊天我得知。喊天节仪式其实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祭萨岁“,在侗族的信仰体系里,萨岁是全侗族的保护神。早上,首先鬼师吴广兴会前往萨坛祭萨,通过一个仪式告诉萨岁,他们将在今天开始求雨,并希望得到她的保佑和支持。

这是喊天节仪式的第一部分,此仪式不向外人展示,只是鬼师和寨老参与。祭萨之后才是喊天节的第二部分,也是待会向公众展示的部分。

一切准备就绪,九点整,芦笙吹响,仪式开始。在鬼师和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排着队向喊天广场移动。

鬼师吴广兴,左手托着一壶烧了符纸的水,右手执一把长叶芒草,走在最前面。在前往祭坛的路上,他念念有词,并不时的喝一口茶,然后喷向空中,似乎是在模拟一种下雨的效果。

后面跟着寨老吴政国以及三位萨坛主事,他们手上提着仪式要用的祭品,再之后是抬猪的、芦笙队、以及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歌队和小孩。

入场之后,鬼师带领着游行队伍绕场三圈。然后来到中间的喊天台停下。其余的芦笙队和歌队的男男女女,都退到喊天台后面。

三位萨坛主事开始摆放香、纸、腌鱼、生糯米、杯子等祭品和用具,然后倒上糯米酒和茶水。只见巫师和寨老坐在祭祀台前,插上香烛,点燃纸钱,口中念念有词。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寨老坐着念祭词,鬼师负责喊天

简单的祭祀仪式之后,鬼师吴广兴和吴政国走上喊天台。鬼师站着,寨老坐着。仪式开始前,按照传统,要先杀猪见血。一头120斤的大猪被抬进祭坛,然后几名壮汉按住,将其当场宰杀。利刃一下戳进猪的心脏,血流一地,猪被抬走。

有了贡品,“喊天”仪式正式开始。鬼师先用力敲鼓三下,然后坐着的吴政国念出祭词,吴广兴则挥舞手中的长叶芒草,用侗语对着天空高声呼喊。寨老念一句,鬼师喊一句,祭词大意是祈求雷婆保佑,风调雨顺之类的内容。整个喊天过程大约持续四十分钟左右,中间不再击鼓,直至最后喊完。

因为听不懂侗语,后来,我找黄岗小学的老师把喊天节念的祭词翻译成汉语,内容大致如下:

“天啊,地啊,祖先落地,雷公上天。十二个小孩都分散到各个地方住了。十二个人都同意,在六月十五这天祭拜天上的雷公。”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杀了一头大猪,请你为我们下雨。我们杀这头猪来祭拜你们。祭拜萨岁、雷公和龙王。每月初一,十五送你酒、茶、腌鱼和糯米给你们,请你为我们下大雨。”

“为什么求你降雨呢,地上的草和木,没有水都已经干死了,我们种的庄稼也都枯死了,田里养的鱼都干死了,请你们三个共同把雨降下来,不光是下雨,而且要下好雨,叫我们的稻田和棉花都长得旺盛……”

祭词当中,“十二个小孩”,指的就是侗族最初的十二个祖先。其他的内容都浅显易懂。祭词的内容还显示,求雨仪式所祈请的对象不止天上的雷婆,还包括龙王和萨岁。

喊天仪式当日,天气非常好,阳光猛烈,场外围站的观众纷纷打起了遮阳伞。不过远方确有一片乌云正朝这里移动,人们不时看看乌云,又看看台上的鬼师,期待着一会能见证下雨。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仪式结束后,人们围着吴广兴合影

有那么一刻,天确实完全阴了,还刮起一阵风,让人感觉马上就要下雨。然而等了一会,雨终究没落下来,乌云又飘去了其他地方。等这块云飘走后,鬼师仰天看了看四周,击鼓三下,喊天完成。

有些参加过喊天节的人说,以前仪式后都是马上下雨的,最近这几年有点不确定,有时下,有时不下。也有人说,大概来的游客太多了,就不灵了。还有人说现在不下,晚上肯定会下的,对于这一点,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异议。

喊天完毕,祭天场里所有寨民一起高唱祭神内容的侗族大歌。多个声部一齐唱响。这个场合下,唱侗族大歌的主要以男性为主,女性只是在一旁附和。最后,大家手拉手,主客共同牵手踩歌堂,以示仪式结束,游客纷纷围上前与鬼师合影。

村民们开始回家做饭,暂时下不下雨这件事已经不重要,毕竟马上就要中午,每家每户都有很多客人要招待。客人不够的话要当街拉一些客人去家里,节日期间,来的客人越多脸上越有光。

“黄岗好声音”

喊天节当日,村委会通常会组织一个以侗族大歌为主的文艺晚会,表演节目在节前就开始向村内公开征集。过去演出开始的时间是在晚饭后,这两年因为来的游客增多,所以提前到了下午两点,地点就在喊天场对面的戏台。

对于游客来说,这也是当日的重头节目,午饭后戏台下就聚集不少人。不过此时村里各户人家的宴请仍没有结束,虽然表演马上就要开始,歌手们似乎都还没有到位,村长不得不打电话和找人把他们从酒席上拉过来。

唱大歌是侗族的主要娱乐活动,表演单就贴在戏台柱子上,我数了数,有近50个节目,内容基本上是侗族大歌,也穿插有男女对唱的情歌。参加表演的以黄岗村自己的歌队为主,占百分之七十。还有百分之三十,则来自小黄村的客家歌队。

黄岗与小黄村距离仅五公里,两个寨子之间活动往来频繁。黄岗最大的节日是六月十五喊天节,小黄则是农历八月十五大歌节。节日期间,两个寨子几乎倾巢出动,到对方寨子去过节做客。

喊天节:一个古老的求雨节日

寨老吴政国和鬼师吴广兴上台,合唱一段节日的歌谣开场

如今,小黄已是闻名的“侗歌之乡”,黄岗其实也是。小黄以传承女声侗歌为主,黄岗则是男声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这里的村民们个个都是唱歌的好手。我在酒席上、鼓楼里、还有去稻田里捉鱼时,充分领略了男声大歌的魅力。

演出耽搁了很久才正式开始。黄岗小学的学生作为报幕员,首先是寨老吴政国和鬼师吴广兴上台,合唱一段节日的歌谣开场。接着,参与表演的歌队依次登台,全部身着民族服装,各个年龄段的歌队都有,每支歌队上台演唱五分钟。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演唱时主要凭借歌手之间的默契和熟练度。侗族没有文字,所以他们主要依靠侗歌来传承自己的文化。

歌手们唱完之后,几乎都是游客在鼓掌,而台下的村民们只站着围观,既不鼓掌,也不喝采。大概唱歌这件事在他们眼里太过平常,这里人人都会唱。

前面的节目还有些年轻歌队,十几只歌唱完以后,上来的已经全部是中老年歌队。旁边的村民笑着说,老年歌队才唱的好啊,她们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演出要持续四五个小时,我没有坚持全部看完,打算早一点离开。在路边搭上一辆回肇兴的车,正好顺路带我去从江高铁站。车主一家是从肇兴来这里过节,他说以前喊天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求雨,现在来的人越来越多,增加了许多节日化的内容,稍微有一点变味。

我说可惜这次没看到下雨。他说晚上肯定要下的。每年喊天仪式之后,就算现场不下,当天晚上肯定会下,从来没听说哪一年不下过。晚八点,我已经在回程的火车上,留在黄岗的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说下雨了,真的下了,而且还不小……

【编后】黄岗村,位于黎平县双江乡南部,坐落在一片海拔760米的山间谷地,连片的山林环列于村寨四周。这里有八百多年的建寨历史,住着三百余户人家,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2012年,黄岗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247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