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分析正文

王羲之与苏轼的八字 苏轼和王羲之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几千年来山东文化源远流长,

这其中都有哪些文化世家让人瞩目呢?

山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志民教授

曾主编过一本《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

选取有代表性的28个文化家族深入挖掘。

小编吐血整理后,

不禁仔细想了想与文化世家有啥关系。

最后得出的关系是这样滴:

小编所在的单位很有文化,

同事中有临朐冯氏、诸城刘氏……

若问本人为啥这么有文化,

那可能因为夫家是泰山羊氏所在地。

……

28大家族名单

济宁: 孔氏家族、孟氏家族、颜氏家族、嘉祥曾氏家族、清代济宁孙氏家族潍坊:临朐冯氏家族、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明清诸城王氏家族、诸城刘氏家族临沂:琅邪诸葛氏家族,琅邪王氏家族、兰陵萧氏家族、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淄博:唐代临淄段氏家族、明清博山赵氏家族 明清新城王氏家族聊城:清代聊城傅氏家族、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烟台:明清莱阳宋氏家族、清代栖霞牟氏家族德州:苏禄王后裔家族、清代德州田氏家族济南:章丘李氏家族、齐州房氏家族菏泽:汉晋高平王氏家族、宋代巨野晁氏家族泰安:两晋泰山羊氏家族滨州:清代海丰吴氏家族

济宁

曲阜孔氏:天下第一家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大族,但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那样历经2500余年的岁月,并且不随朝代的更迭而沉浮,更不为统治者的政治风暴所动摇,世代相传,苗裔四布。

孔子的族人传承2560多年至今,已繁衍有82代。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孔氏家族修谱,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后人已达三百万人,是全球有史以来组织最为严密的家族。

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赏和褒扬孔门始祖--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后裔们也进行大加封赐,尤其自汉代之后,孔子后裔就受封为世袭贵族,从封君到封侯,等级各异,名目繁多。而自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府主人为世袭“衍圣公”之后的800多年间,孔氏家族一直享受着这种荣誉。

关于这个家族的名人,笔者感觉要详述很吃力。略。

邹城孟氏: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 因弑君之罪, 更为孟氏。又, 春秋时卫襄公之子, 字孟公,其支孙以王父字“孟”为氏。

孟子的母亲姓仉,曾经三次迁移其居,以激励孟子勤奋学习。后世奉为贤母的典范。孟子(前372~前289)名轲,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后世尊称为亚圣,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人。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曾于太学赋诗,一坐叹服,其诗属于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济宁(琅琊)颜氏:好学乐道

颜氏家族源远流长,属于名门望族。由于颜回以德著称于世,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颜氏族谱中,颜回被尊为一世祖。至春秋时期,颜氏家族成为鲁国的卿大夫世家。颜回第二十四代颜盛,在三国魏时,先后任青、徐二州刺史。颜盛在任徐州刺史时,把颜氏从原居的曲阜城迁到他治下的琅琊国的临沂城附近。

因颜氏代传孝恭,故人们称其所居处为“孝悌里”。至西晋时期,颜盛子颜钦任东莞、广陵(皆为西晋徐州郡名)太守等职。这样,颜氏在迁徙至临沂后才进入世家大族的行列。至颜含随司马睿南渡,颜氏在临沂共历四代80余年。

嗣后琅琊临沂颜氏家族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者代不乏人,在家训、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成就卓著,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

汉代,颜安乐与颜彭祖师从眭孟学习《春秋公羊传》,而后创立了春秋学“颜氏学”,成为一代儒学大师;产生了哲学家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和“颜李学派”的开创者颜元;颜师古曾参与《隋书》的编修;后裔中研习、擅长书法的人很多,其中名位最高、贡献最大的当首推书法大师颜真卿,以“颜体”开一代新风。

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共7卷20篇,是颜之推一生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嘉祥曾氏:孝悌传家,道传一贯

曾子名参,师事孔子,于圣人之道独得其宗。曾氏家族自曾参以来,至15代孙曾据世居嘉祥南武山,或耕读,或出仕,可谓耕读仕宦之家,其家族世系也有了较为确切的记载。而曾参又因其传道之功,为历代帝王所尊崇,作为孔子儒家学说的“嫡传”,曾参被皇帝封为宗圣。配享孔庙,规格居于其父曾点之上。

明崇祯年间曾氏东、南两宗联修《武城曾氏族谱》时,就把曾参作为曾氏家族的开派祖先,视嘉祥为曾氏家族第一发脉地。

在曾子庙宗圣殿殿门上方的匾额上,清朝雍正皇帝御笔书写“道传一贯”四个大字,在学者们看来,这是对曾参儒学传承于孔子的“高度评价”。对于孝道,曾子身体力行,终身不懈,留下了“啮指心痛”、“孝亲养志”、“不食羊枣”、“观礼泪涌”、“临终易箦”等感人泪下的故事,成为后人尊崇的孝道典范,为曾氏孝悌家风的形成奠定了厚实的文化根基。

曾氏家族出现了许多以“孝”著称的人物,如抚养弟妹“于委废单弱之中”的曾巩,“孝友厚族、信于朋友”的曾几、曾开兄弟,“庐墓三年”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继祖,养亲抚孤的曾鹤龄,提倡耕读孝友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等等,曾毓墫还专门撰写《家诫》一篇,规定出嫁之女为父母服丧的礼节。“孝悌”成为曾氏家族的精神连线和传家珍宝,代代相传。

济宁孙氏:半城财富是孙家

谁没吃过玉堂酱菜

“济宁州,十万家;四大金刚,八大家;百万富翁是吕家,东门扎彩的老王家,最盛还是老孙家”。对于玉堂孙家,济宁百姓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半城财富是孙家。半城大院是孙家。半城文章是孙家。半城人才是孙家”。

所谓半城财富是孙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一个三百年的玉堂酱园创造了多少财富。孙家的土地至光绪年间大约四万亩,有“骑马不踏外姓路,马饥不吃外田草”之说。

所谓半城大院是孙家。孙家的房子城里二百余间,乡里一百余间,合起来三百余间,即“城外有庄,庄外有城”。

所谓半城文章是孙家,半城人才是孙家。查查孙家的老祖宗,早期孙家也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的老百姓。到了乾隆朝以后,这个家族人才辈出,秀才举人进士不断涌现: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在清朝创造了累代甲科、兄弟鼎甲、三世一品、重宴恩荣、祖孙得谥的科名佳话。四代人官居要职,成为山东文化历史上的显赫官宦世家,一句“世世为儒”的教诲则印刻在这个中国式家族变迁的每个节点。

孙扩图生于公元1718年,是清代两江总督,一方名士,一介官位不高、口碑较好的循吏,且工古诗文 著作颇丰。

孙扩图是济宁玉堂孙氏家族兴盛的转折,在他之前,其父辈、祖父、曾祖父只是一般的秀才,都没有做官,他是第一个通过科举振家进入仕途的人。其子孙玉庭,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孙玉庭长子孙善宝,嘉庆年间举人,官至江苏巡抚;孙玉庭之子孙瑞珍,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孙瑞珍之子孙毓汶为榜眼,官至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孙瑞珍之侄孙毓溎,道光年间状元,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孙毓汶之侄孙辑,官至顺天府尹。可以这么说,清代山东名门望族,继诸城市刘墉之后,最盛莫过于济宁孙氏。可谓家门之盛,北方士族实属罕见。

潍坊

临朐冯氏: “北海世家”蜚声文坛

作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著名的科举望族之一,临朐冯氏家族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文人辈出,连续七代人中有进士,其家族成员仕途显赫,有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

整个冯氏家族在精神品格、文学趣尚的承传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冯氏家族精神与家风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修身济世,敦族睦宗”。

临朐冯氏以文学著称,特别是冯裕及其四个儿子,在复古风气弥漫的明中期诗坛,他们独标真情,反对模拟,尽管声势不显,却独树一帜。冯氏文学世家蜚声文坛,对明末清初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称之为“北海世家”。

诸城刘氏: “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明清之际,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姓号称“五大望族”。诸城刘氏不仅为诸城望族之冠,而且在明清山东六十世家当中,也是清代山东世家望族之翘楚。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被称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刘统勋、刘墉父子,他们父子两人先后入相,且为贤相。刘统勋被称为百余年名臣第一,在明清山东世家之中应属绝无仅有之例;而刘氏自五世至十四世,有7人官至二品以上,3人官至一品。

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对后人传播“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的理念,族人为官者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从清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

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诸城刘氏被称为“山东诗文世家”之一。刘统勋不仅诗文皆佳,还提携了大批后辈学者。刘墉更是学识渊博,被认为“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

诸城王氏:“家声赫然,冠海岱间”

据《世德名流——明清时期诸城王钺家族研究》一文的作者王宪明介绍,在诸城各大家族中,论人口之多、分布之广、门才之众,首推王氏。

在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即已“家声赫然,冠海岱间”,历乾、嘉、道、咸长盛不衰。民国以来,军政界文艺界学术界人才,如过江之鲫。这个家族在文化创造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如王溥长、王心源、王秀南的古琴学,王绪祖、王希祖、王维朴的金石学,王统照、王意坚、王希坚的文学创作等。单看一个人,也许他们的成就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就和影响则令人惊叹。

王氏家族中最为市民熟知的是近代王统照时代的诸城相州王家。诸城相州王家,被称为一个“神奇的家族”,在海峡两岸涌现出了六位著名作家。

王氏一门的显赫,离不开相州王氏家族创立的私立小学。其中王氏家族的四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姜贵(王意坚)都在这所小学接受过教育;而王家的三个党派人物王翔千、王乐平、王深林在这所小学受过教育,也曾在这所小学任过教;王尽美等共产党人曾以这里为舞台,进行过不少革命活动。

安丘曹氏:一门八进士,重忠孝节义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曹申吉的书法长轴

安丘曹氏自明代初年移籍山东以来,以儒起家,兴盛于明清两朝,不仅科举仕宦人数众多,政绩显赫,而且家风严谨,家学深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文学成果。

安丘曹氏家族是从农耕走向了仕途。明代初年,安丘曹氏以农耕为业。明中后期,安丘曹氏家族的科举仕宦逐渐兴盛,清代前中期安丘曹氏在科举、仕宦、文学等各个方面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期。安丘曹氏家族一门出了8个进士。

在家风方面,安丘曹氏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孝悌”与“节义”传家,以“忠贞”与“济世”兴邦。

临沂

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朝宰相

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之幼孙萧彪。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不排除之前有其他萧氏支系先定居于此)。传有四世出现了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位列三公的萧望之。后来萧望之迁居杜陵,萧望之八子中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长子萧伋袭关内侯,父子四人“一公三卿”。直到其孙御史中丞萧绍一支又迁回兰陵,萧绍即萧育子,而萧望之其他子孙仍世代居杜陵,是为杜陵萧氏。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

南北朝时期,南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个皇朝,走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

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可谓满门文武相兼,人才济济。

在唐朝萧氏更是拜相者达10人,萧岿一支更是有八人入相,即史称“八叶宰相”。西梁灭亡后,因萧岿之女萧皇后之故,兰陵萧氏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

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就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琅琊王氏:世代鼎贵,书艺世家

王献之《中秋帖》

琅琊王氏,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居于琅琊且闻名于世的琅琊王氏祖先被公认为是汉谏议大夫王吉,事迹详见《汉书》卷七二本传。传中说,王吉,琅琊皋虞(今山东即墨东北)人。《唐书》等则说他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费县东),子孙因以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为地望。

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

琅琊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士族集团的拥戴之下,于建康建立东晋,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王谢”。

生活在齐梁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说过:“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晋代书法,最具代表的人物与作品无不出自琅邪王氏家族。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王氏最精擅书法,其书家之众,书艺之妙,皆空前绝后,无可比拟。王氏家族在书法史上留名的书法家就有:王廙、王旷、王洽、王劭、王荟、王羲之、王珣、王珉、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

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故事的主人翁王祥,“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王览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王览就是“书圣”王羲之的五世祖。

琅琊诸葛氏:三国之主角

琅琊诸葛氏是汉末三国时期诞生于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的名门望族。

魏蜀吴三分天下,随着政权的更替,一些新兴的家族也成为三国中的一些主要势力。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概要算是琅琊诸葛氏了。

三国时人韦昭就在其《吴书》一书中指出: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东海徐氏:齐鲁多徐氏、徐氏多儒生

东海徐氏家族崛起于刘宋,在南朝一百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东海徐氏有五任宰相,四封三公,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出现了像徐勉、徐摛、徐陵这样的鸿儒和文学大家。

徐氏源于古徐国。齐鲁多徐氏、徐氏多儒生。两汉时期众多徐氏郡望出现在齐鲁大地,而东海徐氏则是其中的首望。

宋齐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是徐羡之一支。皇亲国戚的身份加上不凡的事功使东海徐氏贵隆显赫。徐羡之在宋文帝的“重压”之下三次辞官,但最终重返朝廷。但在显贵的同时却又伴随着残酷的杀戮,三宰相的横死终使徐羡之一支在齐末趋向衰飒。梁陈时期,东海徐氏家族以徐勉、徐陵等为代表,此时的东海徐氏已经失去了与皇族联姻的荣耀,但他们以踏实的事功和深厚的文化带动家族再次走向兴盛。

徐勉不仅是一代贤相“清白传家”,也是梁代声播遐迩的文化、文学大家。徐勉与萧统情同父子,他培养并影响了萧统的思想与文化倾向,尤其重要的是,徐勉对萧统《文选》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徐勉是一代鸿儒,他负责主持完成了规模浩大的《五礼》编纂工程,领修了七百卷的大型类书《华林遍略》。 徐摛好为新诗,是宫体诗的发起人。徐摛直接培养、影响了两位重要的宫体诗人:一位是学生萧纲,一位是儿子徐陵。

淄博

临淄段氏:家学传统以“杂”扬名

唐代临淄段氏家族因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等几代人在唐代历史上的独具贡献而享誉千古,在山东家族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段氏早年在西北征伐,立下赫赫战功,随着不断迁徙至内地,唐王朝建立后,其家族逐渐完成了家风由崇武到尚文的转变,并受惠于门荫制度,族人直接入仕。

他们几乎不关注科举,优越的家境让他们有精力去搜奇猎异,遂不以经学传家,反而杂融并蓄,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世家的“杂学”风格。其家学传统以“杂”扬名,以著述显现,以价值宝贵取胜。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以及段公路的《北户杂录》,三种以“杂”命名的撰著,从思想目的到内容风格,莫不一脉相承,而又各有千秋。

段成式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享誉青史。《酉阳杂俎》一直颇受历朝士人关注,征引其书材料者不计其数。可谓唐代文化史上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段安节以一部《乐府杂录》扬名后世,该书是在《教坊记》所缺的基础上完成的,将“《教坊记》亦未周详”的内补记下来。唐代的乐曲名称及内容,才能够以原貌呈现于后世。

段公路以著作《北户杂录》进入唐代文化名人之列,可谓唐代岭南地区物产的集大成。

博山赵氏:诗书兴家

博山赵氏,三百年间出九进士八举人,其文化成就成为齐鲁文化中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后人至今仍然遵行诗书兴家的传统不辍。

在北宋靖康年间,有一支赵姓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到了蒙阴。到明朝永乐初年,这支赵氏家族又由蒙阴移居益都的颜神镇,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大族。颜神镇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博山县,今为淄博市博山区。

因此,这支家族旧题益都赵氏,后称为博山赵氏。这一家族有进士三人。赵振业,明代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后相继担任过山西、江西布政司参议。

赵进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清朝入主中原后,官至福建按察史,诗名甚著。赵执信,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在文坛上更是赫赫有名,为一代诗坛领袖。

从赵振业、赵进美、赵执信三人的经历来看,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少年得志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为政清廉、为子孝顺、文采斐然则是他们被人称道的原因。受其影响,博山赵氏后人虽然没有再出现盛名之士,但都勤奋读书考取功名,且诗书传家的传统从没有中断过。

新城王氏:“王半朝”兴盛300年

明清新城王氏家族可谓大名鼎鼎,以一代诗坛领袖王士祯为代表。王士祯即王渔洋,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

明清两代,新城王氏家族先后出进士30余人,为官者超过百人。而且多有著述传世。作为氏族大家,王家前后兴盛300年,获赞“齐鲁望族”、“江北青箱”,王家甚至因为家族中为官人士众多,有了“王半朝”的称号。

王家家训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很大影响,立德、立言、立功、勤政、清廉等德才方面都有要求。王渔洋不仅为清初“诗坛领袖”,而且为官“清、慎、勤”,王渔洋的《手镜路》就讲了劝谕子孙做官的技巧和做人的道理。

聊城

聊城傅氏:“仁义胡同”传播仁义数百年

自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之后,傅氏家族仕宦辈出、享誉齐鲁、名满东昌,成为鲁西一带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近代,傅氏家族除了博古通今、学贯中外的傅斯年这位着名大学者外,还出现了傅乐成、傅乐焕、傅乐淑三位历史学家。

“阁老傅”家族的远祖傅回,原籍江西永丰,明朝成化年间出任山东冠县县令。傅回之子傅祥,始居聊城。傅祥及其子孙,靠经商起家。他重视诗书传家,督责子孙攻读举业。“从此,傅家有了世代相承的读书重文家风。到了清代初年,傅以渐考中状元,傅氏开始兴盛,此后逐步发展成为聊城的名门望族。”

傅以渐以后,“阁老傅”家族进士、举人、贡生等总计不下百余人,在朝为官者也代不乏人。傅绳勋、傅继勋是清中期傅家为官者的代表性人物。

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邻,有一条长约60余米,宽2米的胡同。

清朝康熙年间,傅以渐家人在东关家庙拓修时,新建的院墙盖住了邻居地基,与邻居发生纠纷,于是写信给当时任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傅状元,傅以渐很快回信道:“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主动将墙基退让三尺,邻居也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三尺,就成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六尺胡同。后来康熙皇帝驻跸聊城,闻听此事,遂书“仁义胡同”四个大字以倡义举。

聊城杨氏:藏书世家

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经过四代人的努力,使海源阁与皇史宬、天一阁、文渊阁并誉为中国四大藏书楼,成为清代私人藏书的典范。杨家作为聊城名门望族不仅影响了齐鲁文化,就其巨量藏书而言,对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重要贡献。

杨氏藏书由兴而衰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杨以增之父杨兆煜广搜东路书源,奠定了藏书基础;杨以增遍搜南北精品书籍而建立“海源阁”藏书楼;其子杨绍和扩大了藏书规模;其孙杨保彝精心保护、整理书目;其曾孙杨承训饱经战乱之苦,藏书损失严重。

烟台

莱阳宋氏:诗书传半岛

有别于其他世家,莱阳宋氏“诗以为继”,从宋琬到宋继澄、宋玫,明清之际,莱阳宋氏涌现出的是一个诗人团体。

尽管宋氏家族秉承的还是科举取仕之路,但他们积极引领莱阳的文化风潮,和当地的世家大族过往频密,形成了当时独特的“莱阳文化圈”,蔚为壮观。

那时候莱阳城大概三分之一的地方都跟宋家有关。彼时的大寺街是莱阳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整条街从南到北,都是宋家产业。

宋氏家族名气最大的当数宋琬。历史上,大诗人宋琬在分家后住到了距莱阳30余公里的崔疃村,修造花园,以为读写之处,并于此留下《安雅堂集》等传世名篇。

莱阳曾经一直寂寂无闻,在明朝中后期突然出现了“井喷式”的文化大爆发。明天启五年(1625),莱阳一榜竟然中了6名进士,随后在崇祯朝的17年间,莱阳又连续考取了19名进士,仿佛突然之间,人才辈出。这其中,尤以宋继登为要。宋继登,万历甲辰(1604)进士,官至南京鸿胪寺卿。继登又教授乡里,桃李满园。

宋继登门下仅莱阳一地受教的名士就有宋应亨(宋琬之父)、赵士骥、左懋第、姜埰、崔子忠等。不仅成名学生很多,自家族人也颇为争气。其二弟宋继发中了进士,三弟宋继澄成了举人,他的两个儿子宋琮、宋玫皆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

两个侄儿宋瑚、宋琏也早早中了举人。宋继登一门有四个进士、三个举人,盛极一时。

栖霞牟氏:凝聚力与变通

在山东栖霞,有一座与山西晋商大院和安徽徽商民居齐名的民居庄园,这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牟氏庄园,也是牟氏家族中一支的聚居地。

这个庄园其实是一个家族历经三个朝代更迭,遇到挫折而艰苦谋变的见证。从湖北北迁到山东的牟氏家族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一共经历了18代之久,康熙初年牟氏就成为栖霞四大家族之一。

这个家族早年的家训就是耕作传家,研究学术也是兴旺家族的一个重要方式,他家从第一代到第七代都是通过科举做官,一直是当地的当权者。但是清朝初年,牟家的8个孩子全部被清政府抓捕入狱,整个牟家遭遇了发展的重大挫折。这个时候,作为牟氏家族的一支认识到,兴旺家族不一定非要科举做官,于是开始转型为经商,这才有了牟家的中兴,以及这个牟氏庄园,这体现了一个家族面临困境,坚持而不溃散的家族凝聚力,同时这个家族的变通也向社会展示了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德州田氏:人文飚起,名卿蝉联

相传明永乐年间,德州田氏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始祖曰田畹,田氏后人尊称其为植德公,携弟田畴,迁居德州后,占籍崇五里二甲,从此之后,德州始有田氏。

德州田氏是明末清初德州地区的名门望族,该家族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诗书继世、科甲蝉联、一门风雅,诞生了田绪宗、田雯、田肇丽、田需、田霢、田同之、田徵舆等多位清史留名的文化名人。

其代表人物田雯(1635-1704),德州市德城区人,康熙三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是清康熙朝名臣,同时也是康熙朝诗歌名家,写诗崇尚奇丽,擅长古体,诗歌极具个性,与康熙朝诗坛盟主、山东桓台的王士禛(王渔洋)并称“齐鲁二贤”,田雯、王士禛又与诸城李澄中合称“山左三大家”。田雯一生勤于著述,有诗文集《古欢堂集》、地理杂著《黔书》、《长河志籍考》等行于世,并收入《四库全书》,是清代重要文献。

德州苏禄王后裔:外来的王室家族

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东国首领巴都葛·叭答剌、西国首领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国首领叭都葛巴剌卜三人,率领眷属陪臣340余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访问北京。这是明代中国政府接待的阵容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之一。受到明朝永乐皇帝盛情款待。回程途经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遂葬于德州城北二里处(现德州北营村),永乐皇帝还专门撰写祭文,其长子回国继任王位,王妃和另两个儿子就留在德州守墓并定居,其后裔在清朝获得中国国籍,取安、温姓氏,并逐渐融入回族,结束了在华客居生活。

史料记载说,王子跟随仆人学会了地方话,甚至很德州,当地人也对两位为父守孝的外国王子敬重有加。德州当地的家族文化逐渐影响着这个新兴的王室家族。此后,家族中出了十几位秀才,清初,温泮还成为家族第一位举人,官至广东按察司知事。温宪则通过科举入仕,累官至知府、道台。民国时期,安、温家族还在西北军中出了一位“不侍二主”的名将安树德。

济南

章丘李氏:李清照地位独一无二

李氏家族是书香门第,在当时倍受当地尊重,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的文学名士,而李清照更是负有盛名。

尽管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后来的金兵入侵等战乱原因,流传下来的关于章丘李氏家族的文字资料并不多,后世对李格非的了解相对较少,是因为他的文集大都散佚、相关文献资料流失,保存较少,但他在当时名声很大,当时提到李清照时一般说“名士李格非之女”。

李格非从游于苏轼,他与苏轼及其门下名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等结交亲密,彼此之间不是师执就是同门契友。苏轼本又是当时文坛的盟主,其他苏门诸公皆文学名士,这样无疑对李清照创作才能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28个家族只有李清照父女是唯一一个以女系发展为研究中心的。李氏世代以经学传家,儒学氛围浓厚,李格非父女二人志趣高远、淡泊自守、独立不倚。作为女性,李清照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过了当时一般的男性,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价值观,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影响了一代代后人。李清照不仅是位婉约派女词人,还是一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其夫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将赵的手稿《金石录》整理成书,其《金石录后序》曾获得历史上多位文学大家的欣赏。

齐州房氏:乡举里选房氏兴

清河太夫人碑位于历城彩石附近,该墓碑主人是唐朝大将房仁裕的母亲

与其他齐鲁文化世家相比,齐州房氏独特的“文武兼修”家风、独一无二的家族经营方式显得与众不同。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丹朱之子房陵的第四十八代孙房雅担任清河太守,定居于东武城,始有清河房氏。自此之后,清河房氏逐渐地发展壮大。南北朝时,五胡入华,群雄并起,清河房氏精英辈出,并随着胡族政权迁居至齐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齐州房氏。

说起齐州(今济南)的房氏家族,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宰相房玄龄。另一位代表人物房仁裕,参加过反隋武装,后来归于李世民帐下,以勇猛见称,曾历任潾州刺史、陕州刺史、扬州长史的人物,备受器重。除了房仁裕之外,在武则天和唐玄宗、唐肃宗时期,房氏一族还出现了一对父子宰相,即房融和房琯父子。

不管是清河房氏还是齐州房氏,基本上都是按照先通过农、商等方式在乡里获得一定的声望,乡举里选,使得家族后人能够入仕为官,进而继续服务乡里的方式发展的。

菏泽

高平王氏:为官与治学

在家族势力占社会主导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平王氏凭借其在政界和学界的杰出表现,成功地将家族的地方势力演化为国家势力。

在东汉末年,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龚是汉末名士,其子王畅是汉末“八俊”之一,其孙子王桀则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王氏一族随曹操迁往北方。之所以王氏一族在汉末长盛不衰,便是因为其在官场的口碑,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这成为世代官员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楷模,同时也是本地豪族发展为国内政治人物的一个范例。

在西晋年间,王氏一族逐渐转型学术,其中研究周易以及老子的王弼成为那个时代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将老子、周易从神学研究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巨大。

巨野晁氏:穿越千年是斯文

宋代晁氏诗书传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人才辈出,文献相承,蔚为一代大观。晁氏家族历数百年而家声不坠,

与其文化传承与文献相续密切相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晁氏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创修家谱,千年的家族历史绵延不断,家族忠贞尚文的精神也一路延续至今。

在晁氏家庙中,最显眼的是西汉汉景帝时的晁错,晁错也被晁氏后人尊为远祖。汉景帝时诸藩王实力强大,时有不臣之心,御史大夫晁错“为国远虑”,力主削藩,之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造反,迫使汉景帝下诏将晁错诛杀。但晁错死后,藩王们并没有停止作乱,汉景帝知道自己杀晁错不该,于是命令周亚夫等人平定了“七王之乱”。

晁氏后人遂避祸于世,为官者相对较少。直到北宋初年,晁佺担任大理寺丞,开始居住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之后晁氏为官者数量才再次达到顶峰。

仅仅宋朝,晁氏后人科第授职即达二百余人,其中官职最为显赫者就是晁迥之子晁宗悫,在宋仁宗时,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事实上的副宰相,入翰林为学士,封颍川侯。

晁氏家族一直能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塑造族人刚直守正的人格。晁迥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同凡响,《宋史》称其“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贵势无所屈,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晁迥之子晁宗悫以“亮直忠厚”“大公至正”为人们所称道。

晁氏族人晁端彦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创修晁氏族谱。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文集中多以“南阳”、“颍川”、“济北”自称,盖南阳、颍川、济北是晁氏的发祥地与郡望。

新泰羊氏:羊氏之流风

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500年,新泰有一个显赫的家族———羊氏家族。1993年,考古专家在羊流出土了南北朝时的义州刺史羊烈的墓志铭。这石碑历史上世代瓒缨500年的羊氏家族在新泰的最新物证。

羊烈是北齐时期人,他死时已到了隋代开荒年间。这就说明,这个地方不仅是汉晋时候的羊氏家族的祖茔,还是一个从汉晋一直延续到北朝到隋这样一个羊氏家族的墓地。羊氏一族是春秋时期晋国“羊舌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羊舌氏之后……秦乱,徒居泰山”。泰山羊氏家族,从汉安帝时羊侵开始,男子先后羊儒、羊续、羊祜、羊秀、羊规之、羊侃等多人位居高位,女子有羊徽瑜、羊献容两位皇后。另外,羊氏家族还有书法家羊欣、诗人羊士谔、围圣旗手羊玄宝等驰骋艺坛的人才。羊氏家族世守“羊氏清德”,形成了一种家族文化。

东汉时期,羊氏家族南阳太守羊续名垂青史。羊续任太守时,有府丞送来一条鱼,羊续认为却之不恭,就留下来悬挂在庭院里。后来府丞又来献鱼,羊续就出示所悬之鱼,拒绝贿赂,这便是“羊续悬鱼”的故事。公元189年,汉灵帝想提拔羊续为太尉,但羊续两袖清风,没有按规矩给皇室交礼钱,失去了提拔的机会。羊续生前留下遗言:对朝廷资助的丧仪和私人馈赠的丧礼一律不予接受。至此,汉灵帝才明白羊续为官之廉洁,非常感动,下诏书在全国予以褒奖,并接济羊续家人。

羊氏家族最著名的人物是西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羊祜,他是羊续的孙子。羊祜生活在三国鼎立时期,文武双全,西晋王朝建立后成为朝廷重臣。公元269年,晋武帝令羊祜坐镇襄阳,授官征南大将军。“新泰”地名也是羊祜所贡献:新泰在晋朝之前名叫平阳,因重名的比较多,羊祜就取新甫山之“新”字,泰山之“泰”字,把“平阳”改为“新泰”,这就是“新泰”一名的来历。

羊氏家族的所在地原名“秃邱”,后来因为“地有羊氏之流风”,所以改名为“羊流”,这就是今天新泰古镇羊流一名的来历。

滨州海丰吴氏:掇英撷秀,科甲如林

海丰吴氏家族,明永乐二年由直隶迁安县迁居海丰,从吴氏第十世祖光禄大夫吴永孕,到第十九世孙中宪大夫吴峋,自清代顺治王朝至光绪王朝,十朝皆列科名,九世累遗典籍;掇英撷秀,科甲如林,名宦贤卿方伯联第,素有“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二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

吴氏家族著述颇丰,第十八世吴重熹辑录的“吴氏诗存”、“吴氏文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素有“小四库全书”之称,可谓家乘万卷。激励子孙读书仕进,是海丰吴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科举望族”,乃至“官宦世家”独有的法宝。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3756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