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禳灾祈福,祝祷吉祥
人类为了生存,总希望躲避灾害,战胜灾害,获得幸福,走向吉祥。自古以来,禳灾祈福就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见于记载最早的春联是《蜀梼杌》载孟昶作“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传说当年(965年)宋太祖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掳走,还委派了一个叫吕馀庆的人做成都的地方长官。同时,宋太祖还将每年的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曰“长春节”。这样,孟昶的春联一经附会和别解,仿佛未卜先知,成了宋灭后蜀和自己亡国的先兆。事虽纯系巧合,但古代人们多认为贴春联可以祈祷和应验。如到唐代,则正式出现了“书门左右”的春联:
福庆初新
寿禄延长
宝鸡能避恶
瑞燕解呈祥
为什么鸡能避恶呢?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载“鸡主以御死避恶也”,《山海经》说“祠鬼神皆以雄鸡”。古人认为岁起东方,“日月阴阳互藏其宅”,鸡为日中“金鸡”,属东方之牲(杨慎《艺林伐山》)。新年以东方之牲为祭,可助阳气,可示吉祥。唐代就有“元日贴画鸡于朱户”的风俗。
至于燕解呈祥之说,《诗·玄鸟》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汤的祖先有娀氏女简狄,沐浴时拾燕卵吞而有孕,生下了商的始祖契。所以,古人把它作为皇室求子的高禖神,《礼记·月令》载:“仲春二月,元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
至于古人心目中祈福避邪的物事,首推消除黑暗、报告黎明的金鸡,其次是和春天一起飞来的瑞燕。旧时用绢纸或面泥做成的金鸡、瑞燕常常成为人们欢度新年的供奉品。
除标举金鸡瑞燕外,避邪的另一方法是爆竹,古时以火燃竹毕剥有声,用以驱鬼,称为爆竹。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心辟山臊恶鬼。”后来以纸卷火药,也叫爆竹,或称爆仗。在唐代,春节爆竹或燃放爆仗的风气也很盛行。刘禹锡《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爆竹在有的诗中又叫作“爆竿”。来鹄《早春》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花月痕》第三十一回写到韦痴珠才华横溢,但却仕途失意、落拓潦倒,迎春的爆竹又使他振奋起来,题了一副春联:“别梦梅花萦故国,迎年爆竹动边城。”康熙举人黄任亦撰有春联:
爆竹几声除岁
桃花半亩迎春
金鸡、瑞燕、爆竹是春联祈福的应景之物。由此看来,春联起源的文化心理在于禳灾祈福,颂祝吉祥。后来,这个文化心理一直成为春联最重要的主题。
求什么福呢?中国古代有所谓“五福”的说法。《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来人们又称福、禄、寿、喜、财为五福。旧时又流行着“三多”的祝语,谓多福、多寿、多男子。于是产生了“梅开五福,雪兆三多”的春联。敦煌遗书联语中就有“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一联。祝福盼吉祥便成为祈福的第一大内容。流行的联语如:
政清人觉晓
春暖燕知归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吉星高照,家迎百福
春光辉耀,户纳千祥
云涌吉祥,风吹和顺
花开如意,竹报平安
这些联都是以福寿、吉祥、和顺、平安为主旨的,虽然传统老套,其间亦能体现时代特色,如1955年春节,陈寅恪先生亲自撰写了一副喜气洋溢的春联:
万竹竞鸣除旧岁
百花齐放听新莺
因为这以前广东京剧名旦新谷莺曾带人到中山大学看望过陈寅恪教授。再如1984年春节,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撰作一副春联,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春满九州,大庆欣逢卅五载
人迎四化,小康定看两千年
因为该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故上联称“大庆”。当时,党中央要求在公元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故有下联的祈福。此联对仗工整,声律考究,又能体现时代特色,堪称春联佳作。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祈求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上自国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概莫能外。于是,楹联中便少不了颂祝丰收的内容: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三江四海,五谷丰登
甜酒糍粑,送走丰收岁
龙灯花鼓,迎来幸福年
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
岁又岁,岁岁人寿年丰
“人寿”和“年丰”同祝,“年丰”了,才能“国泰民安”,才能出现“盛世”。所以,祈求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祈求尧舜盛世,一直成为祈福的重要内容。在旧社会,处于贫困艰难之中的人们每逢春节亦要借联祈福,当然这种“福”的标准极低。如旧戏班的春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于漂泊的生活、艰难的处境中又透出七分无奈,三分希望。最为传颂的是民国元年(1912)春节,郭沫若为家乡乐山县沙湾镇亲友写的一副春联:
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服
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此后休嗟蜀道难
上联活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春水”,象征辛亥革命胜利的更新景象,“秦衣服”比喻一切陈规旧制。下联巧借李白《蜀道难》诗句。“铁马金戈”,比喻雄师锐旅,“回地轴”指推翻帝制后翻天覆地的变化,“锦城客”指诗人李白,实有自况之意。此联写出了民众对民主革命胜利的欢欣,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此外,三百六十行在新春伊始之时也都要讨个吉利,祈求行业兴旺,行业联的张挂多集中在新春佳节。行业联品类繁多、内容丰富,我们将在后面详论。
第二节 时序更迭,除旧布新
从时间上说,除夕夜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两日之交,又是两年之交,所谓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腊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两句话本来只是记录了时序更迭的实事,却成了有名的历来讽诵的春联。
正月初一则更具特殊意义,它既是一月之始,又是一年之始,《初学记》说:“正月为端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是所谓“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因此,联语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说法,春联中又有“三阳开泰”的说法,敦煌遗书联语有: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三阳始布
四猛初开
“三阳”即春天的开始,《易》以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于是人们用“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作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四序”即为四季,南朝梁何逊《寄江州褚咨议》诗云:“自与君别离,四序纷回薄。”此外,春联中还常常出现“四猛”。“四猛”即“四孟”。为每一季第一个月,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合称。
为了使字面缤纷多采,春联写节令常又同物候连在一起,把时令风物作为吉祥物来描述。入联最多的风物是梅和雪:
梅传春讯
雪兆丰年
雪映丰收景
梅报胜利春
接天瑞雪千家乐
献岁梅花万朵香
春为岁首,梅占花魁,爆竹辞岁,飞雪迎春,一般春联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体现时令的风物虽是春联中不可少的点题之物,但也不必每联都用,一联之中也不必尽用风物为对,更应避免生拼硬凑。有些春联只用风物点缀春意,却能开拓出新的意境:
喜报闹新春,从头数二十四番花信,锦绣铺大地
东风掀日历,放眼看一千万里江山,阳光照红旗
联中的“二十四番花信”写物候。我国古代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全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其计算方法为,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天;每五天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一花,如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谷雨节三信:牡丹、酴醾、楝花。因其花期一直要算到谷雨,所以人们在寒食清明联中也用: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除旧布新,贵在一个“新”字。岁增一春,人添一岁,于人、于家、于国,新年新岁都要有个新局面。人们的追求也好,颂祝也好,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内容,春联也就要有新的主题。“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自然还可以写,但毫无新意;“斧头砸烂旧世界,镰刀开辟新天地。”却只能唤起对工农革命时期的回忆。相反,“国存二制,新春新事新形势;邦归一统,好雨好风好山河。”人们一看便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春联。
在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上,社会现实影响和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时代的经济政治必然要反映到文学作品之中。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春联,作为民间抒写百姓愿望,反映百姓呼声的通俗形式,与现实的联系尤为紧密。明清楹联故事中的春联多挖苦贪得无厌、好吃懒做的人。晚清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春联,突出的一类是穷苦人民悲惨境遇的写实,一类是讽刺朝政的谐联。解放以来的春联,从其内容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几个时期:建国初期的欣喜若狂、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感激;“文革”时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改革开放以来昂首阔步的姿态、国富民强的图景。
年年写春联,如何常写常新呢?这里录清末民初联家吴恭亨的几副春联,以显其“间有旁皇周浃之用意”,以供读者学习揣摩:
一九○五年春联:
岁首为春,吾国亦地球六十三国之一国
欧元殊亚,今年是耶历千九百年又五年
一九一六年春联:
九万里绕日地球,又一周改岁
十三国轰雷炮火,今孤注看人
一九一七年春联:
盼未来春秋三世升平,定月球殖民,欧亚弭战
记过去一年吾国大事,有赵佗窃帝,翟义起兵
一九一八年春联:
如火如荼协商战云,美利坚加盟,俄罗斯革命
可惊可愕过去政局,宣统帝复辟,零陵郡起兵
可以看出,吴恭亨不愧楹联大家,所撰春联各年不同,都能结合时势,以联纪史。这应该是春联作者的追求。
第三节 姓氏春联
人们的祈福追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孕育和形成的,多数春联又贴在家里。伦理学家认为,自周秦以来,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以家族关系、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以礼义为中心,自然和社会一体、家庭和国家同构的文化模式,而对伦理道德的追求才是人们最根本的追求,这种追求虽然主要不是祈福,但作为一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却大量出现在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们的春联中。其内容涉及志趣气节、廉正清明、律己奉公、珍惜光阴、刻苦勤学、诚信交友、择邻治家等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这一类春联常常以同姓氏的先贤典故为题,或直接从经典名句脱化而出,多具有格言的性质。如佚名撰韩姓春联:
文价早归唐吏部
将坛今拜汉淮阴
“唐吏部”指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曾任吏部侍郎,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汉淮阴”指西汉大将韩信。韩信是淮阴人。刘邦曾择良日,筑将坛,拜韩信为大将。联语祖述韩姓先人,文武均名高天下,引以自豪与自励,殊合姓氏春联之旨。一个“早”字,一个“今”字,颇有家世今承,代不乏人之意,尤为得体。又如曹姓春联:
平阳世守三章约
子建才高七步诗
“平阳”指汉代名相、平阳侯曹参,他任相后,对前任萧何原制定的一切规章,全无变更,使民安定。“子建”指曹植,植才高八斗,《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他七步成诗的故事。又如佚名撰陆姓春联:
官无长物唯求石
家有遗书何用金
上联写三国时郁林(今广西桂林一带)太守陆绩,清廉自守,卸任归家时,身无长物(多余的物件),以至船太轻,不能渡海,只得载石增加重量。人称其石为廉石。下联写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还著有《渭南文集》等著作七种,共计一百六十九卷之多。又如佚名撰王姓春联:
黄槐绿竹宜新植
紫燕红鹅说旧家
此联连用四个历史典故,来表达王姓的故实。“黄槐”指宋代王祐植槐。王祐宁触宋太祖之怒,也不愿诬陷别人去获取信任,以至被贬华州十二年。将行之时植三棵槐树于家中,并说吾子中必有为王公者,后其子王旦果为宰相,人们遂称他家族为“三槐王氏”。“绿竹”指东晋王献之。他每于空宅中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耶!”“紫燕”,据宋刘斧《青琐高议》记载,王谢航海,船覆,至鸟国,与紫燕成婚。“红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性爱鹅,曾有以书换鹅的佳话。此联从王姓祖先名人中,选择了王祐植槐,王献之爱竹,王谢抚燕,王羲之换鹅四件事,从家风、品德、韵事、文艺等方面,说明王姓祖泽之丰厚。联中运用“黄”、“绿”、“紫”、“红”等颜色字,不仅巧为工对,而且也增加了联语的新禧气氛,堪称佳作。
第四节 生肖甲子春联
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很多,干支纪年不仅为民间所熟知,而且也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用十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用十二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次循环一周,是为六十甲子,也称周甲。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所以又叫花甲子或花甲,唐赵牧《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六十甲子最初只是用来纪日,后来用作纪年。
地支十二字也称十二支。古人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叫作十二属,也叫十二属相。汉人王充的《论衡·物势》、蔡邕的《月令问答》、《抱朴子·登涉》已有这种说法。南朝陈沈炯写了一首《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运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
从此正式有了十二属的名目。
用干支纪年,每年都有一个地支字,每年也就都有一个动物相配,人们习惯上只以地支字或相应的动物名称年。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无事,怡然有感,因成四章》诗云: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李商隐《行次西郊》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
宋代诗人苏辙在壬寅年有一首《守岁》诗:
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
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
寅年属虎,据《左传》载楚人称虎为於菟,所以虎又别称於菟。虎年已经过去,用绳子也拉不回来了。下一年是癸卯年,卯属兔。接下去便是辰年、巳年,所以说“顾兔追龙蛇”。这是直接用生肖称年的例子。
既然已有人以生肖甲子之字入诗,有人在春节时以生肖物为题作诗,人们在撰写春联时以生肖甲子之字入联便是自然的了。
生肖甲子联的基本方法是嵌字,即把当年的干支字或生肖字组成词语,编入联句。其原理与嵌字联的技法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下边几种类型:
第一类:六十年干支嵌字联。
其基本嵌法是出幅开头嵌天干字,对幅开头嵌地支字。如:
甲第连云欣发展
子午遍地庆丰收(甲子年)
乙木逢春枝繁叶茂
丑年得草体壮膘肥(乙丑年)
丙鼎焚香腾瑞气
寅宾出日应春风(丙寅年)
丁帘延旭日
卯户启熙春(丁卯年)
戊与茂通万物有
辰因芳著四时春(戊辰年)
己为能克人心净
巳以上名天气新(己巳年)
庚辰日暖长春树
午院时开次第花(庚午年)
辛夷花蓄迎春意
未易才成济世功(辛未年)
壬为巧令人宜远
申报繁仍岁屡丰(壬申年)
癸水连城春意活
酉溪近合夏生凉(癸酉年)
干支字也有嵌在中间或后边的:
雪花献瑞,玉龙鳞甲飞大地
绿酒添欢,家人父子庆丰收(甲子年)
光耀东方,庚星孕李
春回南亩,辰日种花(庚辰年)
添丁延寿称心过
上巳清明转眼来(丁巳年)
芝宇宏开,星杓见丙
芳声远播,露綍重申(丙申年)
也有以上年干支字对下年干支字的:
才饮甲子丰收酒
又扬乙丑跃进鞭(乙丑年)
丙寅喜报丰收岁
丁卯欣迎改革春(丁卯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字除少数几个很少单独成词,组词的机会也不多,与之相关的现成语词和典故极为有限,在造句时要尽量选择能够成词的、为人们熟知的词语,少用生癖的词语典故,更不要为了嵌字而生拼硬凑。
第二类:以本年地支字配生肖。
一般于出幅句首嵌本年地支字,对幅句首嵌生肖物:
子时岁交替
鼠节春更新(子年)
丑时春到户
牛岁福临门(丑年)
寅时春日晓
虎岁国运昌(寅年)
卯门生喜气
兔岁报新春(卯年)
辰居其所众星拱
龙腾于天万国欢(辰年)
巳日春光弥海宇
蛇珠宝气漫山川(巳年)
午岁初临创大业
马年正酣著先鞭(午年)
未时骄阳艳
羊岁淑景新(未年)
申年梅献瑞
猴岁雪兆丰(申年)
酉生丰稔岁
鸡报艳阳春(酉年)
戌岁祝福万事顺
狗年兆丰五谷香(戌年)
亥时春入户
猪岁喜盈门(寅年)
地支字只有十二个,又要与生肖物凑成对仗,没有多少文章可作,所以这一类春联易显得千篇一律,难于写出新意。
第三类:以上年生肖物与新年生肖物相对为联,体现岁序更迭、辞旧迎新的主题。
这类联一般以出幅嵌旧岁生肖字,对幅嵌新年生肖字:
金牛奋蹄开锦绣
乳虎添翼会风云(虎年送牛年)
玉兔欢跃锦绣地
金龙飞腾艳阳天(龙年送兔年)
金鸡司晨,日月照华夏
义犬守夜,升平固乾坤(狗年送鸡年)
狗年已赢十分景
猪岁更上一层楼(猪年送狗年)
龙腾丰稔岁
蛇舞吉庆年(蛇年送龙年)
有的只在出幅中嵌入旧年和新年的生肖字:
豕去鼠来新换旧
星移斗转岁更年(鼠年送猪年)
鼠去牛来辞旧岁
龙飞凤舞庆新春(牛年送鼠年)
有的既在出幅嵌入旧新两年的地支字,又在对幅中相应的位置嵌入旧新两年的生肖字:
子去丑来,三阳开泰
鼠亡牛健,万事亨通(牛年送鼠年)
丑去寅来人益健
牛奔虎跃春愈新(虎年送牛年)
第四类:只嵌新年生肖字。
这类春联只嵌入新年的生肖字,这个生肖字的位置可以不受限制;与之相对的字也可以不受限制;相对的字,即使是生肖字,也不一定是上年或下年的生肖字:
龙吟国瑞
虎啸年丰(龙年)
万里春华开锦绣
九州龙虎会风云(龙年)
四柱撑天宇,神州崛起
五星耀中华,巨龙腾飞(龙年)
马逢伯乐驰千里
鹏过高天展万程(马年)
金猴奋起,十亿人民奔四化
玉宇澄清,九州大地乐三春(猴年)
凤纪书元,人间改岁
鸡声告旦,天下皆春(鸡年)
以生肖物入联,遣词造句比干支字容易得多。因为这十二种动物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围绕这些动物形成了许多生动优美的故事传说。诸如:鼠咬天开、牛耕地辟、虎啸空谷、玉兔归月、龙兴风雨、蛇称小龙、马跃千里、羊致清和、猴显灵通、金鸡报晓、犬荐黄羊、猪入福臻……宋以后,历代都有人撰写十二属相诗,其中引用的与十二种动物相关的典故不胜枚举。撰写生肖联时,如能恰当地以典入联,创造一些吉庆祥和的意境,比起单纯地说个“牛年”、“马岁”要生动得多。如前引丁卯春联“丁帘延旭日,卯户启熙春”。虽然也表达了去旧迎新的意思,但仅仅含有时序更迭的意思,谈不上有多少趣味。另一幅丁卯年联就不同了:
丁卯桥边春水活
酉山穴里古书香
“丁卯桥”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城南,唐代诗人许浑退居于此,故名其诗集为《丁卯集》。“春水活”引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意。酉山在湖南沅陵县,上有秦人藏书洞。此联从“诗”与“书”两方面着笔,上联占明春季到来,暗示学有源头。下联用“酉穴藏书”典,暗喻为“书香之家”。嵌字连词,自然贴切,而又耐咀嚼,艺术容量大大增加,喜庆色彩浓郁多了。
此外,有些动物又有别的称呼。虎名李耳、又称李父、伯都、於菟,号为山君;马有骐骥、骅骝;狗称盘瓠、地羊、黄羊;猪称乌金、黑爷。这些别称为我们属辞创意提供了自由的天地。
第五节 其他岁时楹联
作为岁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楹联于春节之外,时或出现在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这些岁时节日联重在描述民风民俗,特色极为鲜明。
①元宵联
紧接着春节的是元宵,又称上元。民俗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的主要活动是晚上观灯,所以上元夜也称元夜、元夕。《旧唐书·中宗纪·景元四年》载:“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服观灯。”宋代灯会的规模甚大,观灯的风俗也最盛。辛弃疾、朱淑真都在词中描写过元夜灯会的盛况。元宵联主要描述这种景象,如:
万户春灯报元夜
一天晴雪兆丰年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佚名撰元宵联则云:
月缺月仍圆,佳节每逢都欢喜
花开花易谢,少年相戒莫蹉跎
这是一副格言式的元宵联,因语重心长,富有教育意义而流传至今。
②寒食清明联
春季的节日中,民间一直沿袭下来的要数寒食和清明。寒食据说起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此不赘言。一般说,寒食在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但依旧历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古诗中写寒食即有“时当一百五”的说法,也有“初过寒食一百六”的说法。古人从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到清明重起火,叫作新火,古诗中有“昨日邻家乞新火”的句子。寒食清明联的内容大致与此相关: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廿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联中涉及的槐火、杏酪、榆羹、石泉等都是古时风俗。《周礼·夏官》中有“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的记载,所谓冬取槐檀之火,称槐火。王勃《守岁序》说:“槐火灭而寒气清,芦灰用而春风起。”所谓春取榆柳之火,称为榆火。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诗》:“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杏酪就是杏仁粥,据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二月仲春》载,人们于寒食“捣杏仁煮作粥”,稍后则“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榆羹是用榆荚或榆皮做成的粥,古代医书中有“初生荚仁,以作糜羹”的记载。石泉是石头缝隙间流出的泉水,屈原《山鬼》中有句云:“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现在,人们在清明节踏青扫墓,追思先贤,缅怀英烈,楹联的内容也就有了变化。
③端午联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午”、“五”古通用,所以也叫端五、重五,自唐代以来为中国大节。一般人都认为端午节同拯救屈原、纪念屈原有关。端午活动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龙舟竟渡,传说是为了打救屈原,如今已成为一种水上竞技运动。二是包粽子,古称粽子为角黍。《初学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并没有说要搭救屈原。现在,粽子已成为一种风味小吃。三是农村插菖蒲和艾叶以避邪。讲究点的做成艾人,南朝梁中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有的还把艾做成虎,或剪彩布为虎贴上艾叶,戴以避邪。宋周紫芝《永遇乐·五日》词:“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据元陈元靓《岁时广记》载,洛阳一带人家还有“作术羹艾酒”的习惯。上述种种,为端午联常写的内容:
日逢重五
节序中天
酒酌金蕾满
盘盛角黍香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千里欢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乘龙
④中秋联
阴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俗传统的中秋节。这一天往往皓月当空,群星璀灿,银光遍地,枝影扶疏,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因而中秋联多写月夜景致。又,古代把乐器分为金、石、土、草、丝、木、匏、竹八类,谓之八声。其中“金”居其一,清越悠扬。音乐中又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据认为,金、商两者是与秋天的乐律相对应的声调,所以,也就成了中秋联常用的物事。如: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又清
⑤重阳联
重阳为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月九日九相重,所以叫重阳。杜甫《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因是二九相重,又称重九或九日。晋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宋苏轼《丙子重九》之一:“登山作重九,蛮菊秋未花。”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说,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讲,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一般人认为这就是重九登高的来历。重九联的主题多为饮菊祈寿:
黄菊倚风村酒熟
柴门临水稻花香
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现在把老人节定在重阳古节,人们敬老尊贤,组织秋游,多少也表现了登高遗风。除了文人之外,一般也不吟诗作对了。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45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