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元【姓氏起源】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的父亲帝乙在当太子时,他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微子,名启。帝乙继位后,微子的母亲被立为王后,不久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受辛。受辛长大后,既聪明口才又好,且力大无穷,仅凭双手就可以击死猛兽,因此深得帝乙的喜爱。帝乙想立他为太子,可想到他的大儿子微子在前,立之无名。
太史元铣知道后,就对帝乙说:“按古法,王后有子,就不能立妃之子。微子与受辛虽是一母所生,但微于生时,其母尚未立后,所以只能立受辛为太子。”帝乙大喜,就立受辛为太子。帝乙死后,受辛继位,就是商纣王。元铣因有迎立之功,最后成为商末重臣。其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始祖。
另外,北魏时,皇族本姓拓跋,为胡人,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皇朝,传到孝文帝时,因古文中,元有开始、始祖之意,即改拓跋为元,意思是天下第一姓,成为另一支元氏。
【全国的分布】
我国的元氏虽然来源众多,但仍可归化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融入汉族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如纥骨氏、是云氏这两支鲜卑族人均改为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比较少,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他们的最初的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如今,元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
【姓氏名人】
元勰:本名拓拔勰,别名彦和,北魏著名诗人。太和九年(485年),封为始平王,后转中书令,改封彭成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迫自杀,死后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号武宣王。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为好友,他们二人共同提倡新乐府,时称“元白”。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著的《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悲剧故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天宝年间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世称遗山先生。他是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中州集》、《遗山集》、《遗山乐府》等。
【姓氏文化】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
中国古代姓氏有4个来源有最为常见:
1.以居住地为姓:如:西门氏,春秋时齐国、郑国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门,后代便以西门为姓;东郭氏,春秋时齐国的公族士大夫分别住在都城的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后来都成了姓氏。
2.以职业为姓:如:上官氏,战国时出国的子兰出任上官大夫之职,其后代便以上官为姓;籍氏,春秋时晋国有人专门管理典籍,其父子相传,后人就以籍为姓。此外,还有司马氏、司寇氏、司徒氏、司空氏等也都是以职业为姓。
3.以山河名为姓:如: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之滨,改姓姬;乔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后代为他守陵,就以桥为姓,后来又去掉了木字旁,成了乔姓。
4.来自祖先名号的姓:如孔姓有几个来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的孔父嘉。孔父嘉字孔父,名嘉。其后代避祸,以其字为姓,改姓孔。
【名人事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语最早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南北朝时期,东魏的孝静帝(即元善见)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但这之后他还是很担心,怕失去自己篡夺来的皇位。
公元559年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很是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又让刘秀夺去了?”袁绍说:“因为当初王莽并没有杀光刘氏宗室。”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后来,他下令杀掉了原皇室的宗室近亲近700多人,就连婴儿也没有放过。
高洋的残忍手段,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咱们不如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可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为他人的姓氏?”谁知胆小怕死元景安,竟然把元景皓的这些话告诉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指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自己。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也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顾【姓氏起源】
顾姓是以邑为姓。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他有六个儿子,其长子樊继父为帝。樊的子孙中有一支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到了夏朝末期,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到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姓。
另据《元和姓纂》所载,顾姓以封地为姓,源于姒姓。战国末期,越王勾践的七世孙瑶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封瑶继祖业为越王,瑶的儿子余被封于顾,人称顾余侯。汉武帝时,越国又被灭,顾余候的子孙留居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以顾为姓。
【全国的分布】
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发源于河南省范县的顾伯后裔;另一为南顾,发源于浙江省绍兴的顾摇后裔;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明初,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到了清代,在福建及广东居住的顾姓又迁居到台湾及海外。如今,顾姓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
【姓氏名人】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今江苏无锡)人,晋代著名画家。其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著有《论画》、《凫雁水鸟图》、《列女仁智图》、《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吴(今江苏苏州市)人,是当时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著有《通史要略》、《南史》等。所著有的《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
顾璘:字华玉,号东桥,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明朝著名官吏、文学家。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另著有的《顾尚书书目》今已遗失。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对音韵训诂有很多的研究。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顾贞观:字华峰,亦作华封,又字远平,号梁汾,初名华文。江苏无锡人,清朝著名词人。著有《弹指词》等。
【姓氏文化】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的无锡。北宋时杨时曾在此讲学,当时叫“龟山书院”,元至正年间废为东林庵。到了明代,顾宪成和弟弟顾允成重建书院,院内设有中和、丽泽、依庸三堂。中和堂祀孔子。院左修道南祠,祀杨时及宋明诸贤。
东林书院重建后,顾宪成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在此讲学。该书院公开批评朝政,反对当时太监魏忠贤,被人称为“东林党”。后来,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东林书院名列第一。崇祯六年,虽有修葺,但“未能一反其旧”。后来,直到明末才开始修复。
【名人事迹】
渐入佳境的顾恺之
“渐入佳境”一词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学识渊博,很有才气。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很多名家都很器重他。顾恺之的性格与常人不同,比较怪异,人们都称他“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从某种角度表现了这位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
据说,顾恺之喜欢吃甘蔗,但是他吃甘蔗也与常人不同。吃甘蔗时,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梢,而顾恺之是先吃末梢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的方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我已‘渐入佳境’。”
“渐入佳境”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来,人们比喻为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孟【姓氏起源】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公子庆父连续杀死二个鲁君,这激怒了鲁国臣民,庆父逃往莒国的汶水边。鲁庄公的同胞弟季友扶立僖公继位,这时,庆父派公子渔向季友请求宽恕,季友对公于渔说:“如果庆父自杀,那么我可以让他的子孙继承他的禄位,否则就要把他全家都赶出鲁国。”公子渔一路哭着回来,庆父远远听到他的哭声,知道已无希望,就在树上吊死了。
季友遵守诺言,向僖公建议,封庆父长子公孙敖于成,号孟孙氏,后来与叔牙的后代叔孙氏,季友的后代季孙氏三足鼎立,并执鲁政,史称“三桓”。后来,孟孙氏的后代简称为孟氏,奉公孙敖为孟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三国时期,孟姓分布于湖北、云南、甘肃、湖北等地;五代后晋时期,孟姓分布于四川、福建等地;今日孟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此外在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亦多此姓。
【姓氏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县(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有“亚圣”的称号。他的学说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著有《孟浩然集》。
孟称舜:字子塞、子若、子适,号卧云子、花屿仙史,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戏曲作家。他的诗文多已散佚,有杂剧和传奇10种,现存8种,其中成就较高的有杂剧《死里逃生》、《桃花人面》、《英雄成败》等。杂剧有《柳枝集》、《酹江集》等。
【姓氏文化】
儒家亚圣——孟子
孟姓尽管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代,但成为天下著名姓氏还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出了大思想家孟子的缘故。
孟子最初师从孔子弟子子思受学,后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哲学思想以“天”为最高范畴。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孟子这样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人,所以,孔子后来被称为“圣人”,他则被称为“亚圣”,在历朝历代中享受仅次于孔子的待遇。
【名人事迹】
水深火热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齐国当时势力强大,自打败了燕国后,齐宣王想彻底吞并燕国。但是,有的人劝他趁机吞并了燕国,也有人劝他不要攻打燕国。齐宣王左右为难,于是便去请教大学者孟子。孟子回答说:“如果你吞并燕国,燕国百姓欢迎你,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人不欢迎你,那么就不要吞并它,文王之所以不灭商也是这个缘故。”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打败燕国后,燕国的百姓举双手迎接你的军队,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过上好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会给燕国人民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么,燕国人就会起兵反抗你,那样,你也无法统治下去。后来,人们便用“水深火热”来比喻处境非常差,无法生存下去。
黄【姓氏起源】
据《说文解字》记载,汾水之黄的少昊为黄姓的始祖。少昊称“白帝’,其母“女节”,又称“皇娥”。传说皇娥来到一个叫穷桑的小镇,遇到了太白星化身的俊美的少年。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皇娥怀有身孕,生下圣子少昊挚。少昊挚长大后,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迁都曲阜。
后来,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台骀,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做了一个水官,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春秋中期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称为黄姓。
【全国的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望族;宋元时期,黄姓在福建、广东地区发展成为望族;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现今,黄姓分布尤以广西、四川、湖南和江苏等地居多。
【姓氏名人】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零陵郡泉陵人。三国时期著名吴国将领、郡守、偏将军。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代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著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山谷词》等。
黄道婆:为元朝时善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黄慎:清朝著名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姓氏文化】
江夏堂
江夏堂是为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黄氏的杰出子孙黄庭坚所立。位于江西分宁双井。祠堂门前写有“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的对联,歌颂江夏黄氏源远流长和兴旺繁荣,而又突出黄香开创的孝友家风和文章勋业。此为分宁黄氏建祠之始。
【名人事迹】
诸葛亮择妻黄月英
东汉时期,湖北沔阳人黄承彦生性豪放不羁,与诸葛亮相交很好。黄承彦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儿,头发枯黄、颜面黝黑,长得十分难看,因此很多青年男子都不敢娶她。虽说黄氏长得丑,却颇有才干,品德极佳。
有一天,黄承彦见到诸葛亮,听说他想娶妻,便对他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黄头发黑皮肤,但才能与你绝对相配。”没想到诸葛先生竟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同意迎娶。于是黄承彦便将女儿黄月英给嫁了诸葛亮。
听说诸葛亮娶了一个丑妻,当地人都拿这件事做笑料。而诸葛亮自得到黄月英这位贤内助后,受益匪浅,不但使他一生无后顾之忧,更使他在事业发展上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柱。因此,诸葛亮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474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