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人一生的“福禄寿”原来都在这里

富翁作恶却家道中兴,其子行善损子折财,一杆秤的因果!人一生的“福禄寿”原来都在这里

​一杆秤的因果

明朝时扬州城里有一位开杂货店发财的富翁;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生活相当富裕。

后来这个人病倒了。临终时,他拿出一杆秤,嘱咐守在身旁的儿子说:“这是我赚钱的绝招!这杆秤里面是中空的,而且还灌有水银,所以我在买卖上占了不少的便宜,今天才能拥有这么多财富。你可要好好利用这秤啊!”

他儿子听了,心中暗暗惊讶,没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做出这么不道德的事。可是父亲正病重,只好默不作声,不想在这个时候同父亲争辩。

他父亲死了以后,他儿子就将秤烧掉了,并且努力行善,救济贫困的人,以弥补他父亲的罪过。他这样真诚为善,不到三年,家产已经耗费了一大半,但对他来说,那倒是心甘情愿的。

可是没料到他的两个儿子小小年纪却相继死去了,这使他非常伤心,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从此以后,他常常埋怨唉叹老天无眼,行善不得好报。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地方,形状很像宫殿,见到一位官吏,坐在殿上,当面告诉他说:“你父亲能致富,是他前世施舍财物的结果。财富是命中应有的,其实并不必靠那水银秤;可是他心术不正,运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加了一身的罪业,至死不悟,现正自受苦报呢。天帝知道他用心贪恶,所以派破耗两星,投胎做你的儿子,以败毁你的家业。家业败了之后,还要加以火烧。而你呢?也会受到你父亲的余殃,不但衣食不足而且短命。你父亲以为有这么多的家产遗留给子孙,一定可以世代享受;可是他哪里知道:儿子不能长寿,孙子是来败家的呢?现在幸亏你存心善良,三年真诚为善,为你父亲偿还罪业,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天帝特别命令我收回这两个败家子,不久将另降贤子,以光耀你的后代,并增长你的寿命。你应该继续修善,不要埋怨天道不公平。”

他醒来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呀!”从此以后,他更加行善了,后来果然连生了两个儿子,并且长大都中了进士。

古代为何十六两为一斤中国形容两个不相上下的人常说:“一个半斤,一个八两”。一些年轻人听了很纳闷,半斤怎么等于八两呢,这人一定不识数。其实中国古代一直用的是十六两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十两称。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

这里面有大智慧!

传说16两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古代的杆秤用木头制成,杆上有16颗秤星,杆秤是由秤杆、秤砣、秤盘组成的。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而“权衡轻重”这个词,也是由此而来的。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再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

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据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古代人都知道“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

人一生的“福禄寿”原来都在这里

权衡人心的秤由此可见古人在发明秤时所费的苦心。这些秤星时时刻刻在告诫生意人:务必买卖公平,切莫短斤少两,否则等于是在伤害自己。其实这里讲出了一个越来越被现代人忽视的理,那就是积德行善福多禄全,延年益寿,相反则福损禄伤,折寿短命。近代的人们在追求钱财中,甚至到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程度。这实在是人类的悲哀。

古人一直告诫人们,要买卖公平,生财有道。因此秤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诸葛亮就说过:“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而这个说法已经超越了商市买卖,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

可见老祖宗创造的十六两,以及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不仅是衡量物体的重量,更是用来衡量人心的。无论是做秤的人、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这杆秤可以秤出人的诚信、正义,这也正是中华传统内涵的传承。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670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