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钱塘江尽到桐庐

钱塘江尽到桐庐

图为陈俊摄

钱塘江尽到桐庐

图为王俐健摄

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在富春江畔的一长排诗碑上,在某家餐馆的墙壁上,在某个古村村口的碑记上,这些清隽的诗句不期然而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无边美丽做着生动的脚注。

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与水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幽殊绝的韵致,被誉为“秀丽天成”。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延展成为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画卷。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亲切可人,如同江水带给人的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尤其桐庐境内,赢来题咏无数。苏轼这样赞美它:“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而到了陆游,更是触目所及皆堪怜爱,“桐庐处处是新诗”,乃至生出热切的向往,“安得移家常住此”。

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不吝赞美,不难想象,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和源头。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桐庐的几天,与富春江时即时离,每次相逢也都是不同的河段,但不论是在哪里,只要看到一泓碧绿的江水,这些几十年前已背诵如流的句子,就会又一次鲜明活泼地跳进脑海。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江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隔江北望,富春江与其支流分水江交汇处,一座青黛色的山峰仿佛浮在水面上,林木蓊郁。这便是桐君山,旁边是桐庐老城。翠峰如簇,在宽阔澄碧的江面上投下浓重的倒影,又被阳光和江风撕扯成一缕缕一片片的粼粼波光,跳荡不已。几只白鹭悠然地掠过眼前的江面,转瞬间又隐没于不远处几株榕树茂密的树冠中。

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桐庐的地名也与这座山有关。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便是桐庐命名的由来,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

钟灵毓秀的风光形胜,丰盈飘逸的诗画情韵,桐庐的大自然构成了一种十足的魅惑。置身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更容易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观烟岚云霞,听松涛流泉,这样的诱惑,岂不是自然而然且难以抵抗?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在富春江最美的七里泷一带,江面宽阔,碧波湍急,翠峰簇拥,密林森茂。远眺江畔,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光(字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位光武帝,以盛礼邀严光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耕钓以终。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奔泻直下的溪流,振翅高翔的水鸟,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有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这些风景成为他生命的背景。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

一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穿越时空的阻隔,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严子陵甘愿做一名烟波钓叟,在大自然中寄托自己的灵性。这便是仰观俯察,静思默想,体味万物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提升。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说服力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喜,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辖地包括今天的桐庐、建德等地。虽然半年多后就奉命移守苏州,但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及《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几乎占到其诗文总量的六分之一,足以证明他对此地的深厚情感。

既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建功立业,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物我两忘。在范仲淹身上体现得颇为鲜明。他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亘古情怀。他知守桐庐期间的诗作,便充分表露了他对大自然和洒脱适意的生活方式的倾心。尤其是在《萧洒桐庐郡十绝》中,十首五言绝句的每一首,都是以“萧洒桐庐郡”开头,分别描绘了桐庐的山色、清泉、竹林、春茶等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此景此情,让他由衷地喜爱羡慕,感慨复咏叹:“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这既是心志的抒发,也不妨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宣言;既是他的丰满人格的生动表露,也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包容。

潇洒,通常是用于描摹人物的言行风度,称赞其清高洒脱、不受拘囿、不同凡俗。范仲淹用它来写照风景,不能不说独出机杼。显然,他从桐庐山水之美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它具有移心易志的作用。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属,不知不觉中失却了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像精神的自由舒展,却变得具有质感,真实而迫切。

也是范仲淹,在短暂的任职时间,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发自肺腑的钦佩和敬爱,表达了作者无限的心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曾经飘荡弥漫于某一片土地上的精神气息,也有自己向后世传递的通道。

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生活日渐富足的今天,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几天的参观游览中,这个词汇不但被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挂在嘴边,也在与普通居民百姓随意聊天时,数次听他们提起。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意义。这并非桐庐的首创,但桐庐更有理由做到这一点,而且的确也做得不错。

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步履所至的几个村庄,老宅、古屋、街巷、宗祠、池塘、水口、石桥等等,都得到完整保存或修缮。建筑多为徽派风格,白墙黛瓦马头墙,参差错落,映照着远处青黛峰峦,近旁潺湲溪流,一派秀丽古朴的江南田园风光。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创意独特,别有情致。碎石砌成的外墙,低矮的屋檐,木栅小窗,室内随处点缀着芦苇、野花等乡野常见植物……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小坐,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

在桐庐的最后一天,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的窗口望出去,晨光熹微,笼罩着高低起伏的一片绿野。这家乡村旅店,是由村民的三间相邻而独立的房子改建而成,取其谐音,起名“山涧房”。店名看似随意,却委实有匠心寄寓:山,是背倚一脉青翠连绵的山峦,涧,是下临一道波光粼粼的溪流。推门走下多级石阶,踩着宽窄不一石板砌成的小径,一直走进田野深处。草尖上的露珠被脚步震落,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

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会不会不经意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这是时代赋予它的。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一顶顶桂冠,熠熠闪亮。走在县城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

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远远望见积翠叠碧的山顶上,桐君塔清秀挺拔的白色身影。几天的行走,最深刻的记忆,都叠印上了灵山秀水的画面。此刻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就想到,大自然其实也是一味大药,可以疗治精神的疾患,祛除灵魂中的种种虚热症状。在尽情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后,吴均篇终言旨,在《与朱元思书》的结尾,揭示了此地山水对于生命的启发作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数百年后,明代的袁中郎也表达过相似的意思,只是说得更通俗些:“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逍遥林莽,欹枕岩壑,便不知省却多少参苓丸子矣。”星移斗转,人世更替,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却是不会变易的。

就要离开桐庐,在富春江边一个农家餐馆里午餐。一棵八百多年树龄的老樟树,树干粗壮,几个人才能合抱,树冠虬曲,枝干四处伸展开来,遮住了大半个小院。江流平缓,在天地交融的远方,山水一色,仿佛一抹清淡的水墨。大朵白云静止地悬垂在蓝天上,把浓重的影子投射到江面上,明暗之间,层次分明。忽然就想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一联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0日 08 版)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692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