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宝应鲁垛的八大胜迹!你知道吗?

鲁垛位于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东荡地区,

处于宝应县圆心位置,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鲁垛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镇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

有鲁氏三兄弟在境内荡中垛上开荒种地,

繁衍后代,形成村落,

取名鲁垛。

01

石人头——位于鲁垛镇荡口村石东组。相传清末年间。这里居住何、冀二姓人家,有一条小河,架设一座小木桥直对何姓家大门。某日,一地理先生路过此桥,感叹地对何姓家住说道:“庄上南边有一道三岔河口,直对你家宅地,河何相冲,于直对人丁不利,要治度为安”。并指点,可以用石头刻一人头像,立于门前,石人面对三岔河口,挡住恶气,消灾免祸。何姓人家照做,人丁平安。后人称此地为“石人头”。石人头像,代代相传,至今仍然立于原地。

02

双善桥——坐落于鲁垛镇三新村韦庄,横跨郎儿河,民国二十五年(1926)由仲子美、周尚书二人捐资建造。砖拱机构,宽三米,长约十米。桥建成后,交通便利,百姓不再受渡船之苦。为赞颂仲、周二人造桥积善之美德,取名“双善桥”。1955年为泄洪清障,被拆除,后为交通便利,在双善桥原址北侧建了一座木桥,现今改为水泥桥。

03

陶林平安桥——明成化年间,陶林民众在成子河(今宝沙河)上建一大桥。为木质结构,桥两头各建一座凉亭,供行人歇息,晚间亭上有灯照明。两座凉亭倒映于清澈的河面之中,景色十分优美,清代诗人赞陶林十景之一“楼映双桥”,便是指两座凉亭倒映水中的情景。传说清代诗人陶徵(又名澄)来陶林游览风光,在此桥遇见一位仙人,故取名遇仙桥。后陶林常年发生火灾,百姓为祈求平安,遂改名为平安桥,光绪8年(1882年)重修。1954年后毁坏,现已无存。

04

鲁氏祠家——明洪武年间,苏州阊门鲁氏三兄弟被赶散至苏北宝应,老大在下舍鲁家大舍落户,老二在鲁庄定居,老三则在(鲁垛集镇)境内一土垛上搭棚立户,垦荒种地,繁衍后代,居民便称为“鲁垛”。至清朝年间,鲁氏家族兴旺,人丁增多,部分鲁姓迁至鲁垛东北一小舍定居。定名“鲁舍”。民国15年(1926年)由鲁树田、鲁益儒等人发起,集资建鲁氏祠堂。祠堂坐落在鲁垛老街河北,供奉祖先牌位,东西厢房各两间,前进3间,中间1间开八字大门,有两道门通天井至后堂。过道东西墙壁上各镶嵌一块石碑,阴文刻记鲁氏繁衍概况及鲁氏家训。每年清明时节,鲁氏人丁则聚会于祠堂内祭拜祖先。1945年,刘国梁(私营商业主)在祠堂里开糟坊。1953年改为鲁垛供销社用房,2008年又改为集镇居民居住区。

05

徐氏家祠——坐落在鲁垛镇五頃村后徐舍。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由徐氏族长徐少青秀才倡建,并自献耕地18亩,祠堂宅院占地6亩,四周园沟吊桥,正堂房屋3间,东西厢房各1间,前庭3间,计8间,砖瓦结构。大门两旁有直径88公分圆形石墩一对,石狮一双。前庭室内墙壁有石刻碑文数则,徐氏宗谱图一幅,后殿供祖先牌位80余座,院内天井有松树两棵,院后有竹林一片,宅院四周树林成荫。1953年拆毁改建后徐小学。

06

朱氏家祠——坐落在鲁垛镇朱斗村桥西组。建于1815年由朱氏第9代庄主朱万俊倡建。宅院四周环河,占地9亩,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前殿1间,计8间,砖瓦结构。殿内供奉神像和数十座牌位。毁于1940年。

07

鲁氏牌坊——清咸丰年间,鲁垛鲁张氏丈夫早逝,她不仅苦心抚育遗腹子鲁跃,使之成为清朝秀才,还代夫孝敬公婆二老,美德广传乡里。清朝朝廷曾为其在郎儿河东闸水湾处立一节牌坊,予以褒扬,现已无存。

08

孙徐氏牌坊——清道光年间,鲁垛村鲁舍孙有用不幸早故,其妇孙徐氏(时年23岁)遵妇道,遵守贞节,行孝道,苦心二子(孙宝树、孙宝和)成人。其孙孙树华(秀才)将祖母之事迹呈奏朝廷,请立牌坊。皇上亲允,下旨为孙徐氏立节孝牌坊。予以褒扬。节孝坊为砖石结构,高约丈余,宽约一丈五尺,坐落在鲁舍(今鲁垛村鲁东组)小河北。民国二十年(1931年)发大水时倒塌,现已无存。

宝应鲁垛的八大胜迹!你知道吗?

明代诗人朱应辰在《三湖曲》中云:

“指顾陶家林,来从鲁家垛”。

从诗中不难看出当时的鲁垛

已成为宝应比较有名气的乡村集镇。

历史给这方土地浓厚的色彩,

岁月磨灭不了它坎坷的印迹。

在现代发展的大潮中,

鲁垛这方热土正在彰显它迷人多彩的风韵。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694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