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茱莉
纪录片的好处,毋庸多言。
尤其疫情当下,
纪录片或许多少能缓解隔离中的匮乏感。
今天,小编推荐给大家6部自己私藏的宝藏纪录片,
从自然到科学,
从历史到人文,
应有尽有,
非常适合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观看。
话不多说,上干货!
所有片子的收看方式,见文章末尾~!
01
《绿色星球》
共6集,每集50分钟
B站评分9.9分!
适合年龄4岁+
BBC最新出品,一经播出便口碑炸裂。
随手截图,都是电影大片的质感!
总制片迈克·冈顿说:
“我们对植物知之甚少,因为在我们看来,
植物是静止的,它们似乎什么也不做。”
其实都错了。
我们以为植物是待宰羔羊,
其实它们每天都在拼命。
我们以为植物岁月静好,
其实它们时刻处在刀光剑影中。
这是湍急的河流中,用力生存的红河苔。
美得人心都要碎了。
这是一步步扩张势力范围的亚马逊王莲,
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是金戈铁马的战场。
这是沙漠中的巨人柱,
为了储水,拼命展开自己身体的褶皱。
这是沙地马鞭草。
无垠的荒漠中,可能10年才下一次雨。
但只要有一次雨,
这种草就能在几周内生长、开花、并结出种子。
种子坠入沙土,悉心等待下一次降水的到来。
一个隐秘的植物世界,如此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们发现,原来植物也会思考,有计划。
原来植物和动物一样有攻击性、竞争性,
并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幽静的湖水里,
植物们正在进行光合作用。
湖底的植物,正在大量生成气泡,
那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冬天,霜冻来临,
植物的根茎断裂、凋零。
但来年春天,
嫩芽会再次破土。
每一朵花,都在努力绽放,
给这个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希望。
真正神仙级的纪录片!
非常适合孩子们在这个春天观看。
02
《我们的星球》
共8集,每集50分钟
豆瓣评分9.8分!
适合年龄4岁+
仍然是BBC团队打造,
仍旧是我们熟悉的老爷子大卫·爱登堡主持。
很多人对它的评价甚至高过《地球动脉》。
看一组动图感受下视觉冲击力——
这是“网红”火烈鸟。
这是斑马在漫步。
这是蓝鲸母子依偎嬉戏。
这是海鱼群流泻而过。
不止画面本身壮阔,
很多细节更是令人惊叹。
下图中,
座头鲸正在用气泡阻挡磷虾的去路,
磷虾们无处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企鹅为了给小宝宝们找点儿吃的,
要穿过无数虎视眈眈的捕猎者,
九死一生。
漫长的自然进化中,
动物们发展出超越人类想象的智慧和勇气。
万物有灵且美。
然而,这些自然之美,
正在一点点消失。
极地冰川,
快速消融。
因为海冰变少,
海象们不得不密密麻麻挤在一起。
为了另寻空间,一些海象被迫爬上峭壁。
但坠崖事件经常发生,
海滩变坟场,触目惊心。
好在,片子同时也给了我们方向和希望。
纪录片尾声,摄制组进入了切尔诺贝利。
自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整座城市变成一座鬼城。
然而,当没了人为的破坏与侵扰后,
大自然却悄悄在复苏。
10年后,新苗发芽。
20年后,野生动物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一派勃勃生机,
这样的一幕,不能不让人深思。
回到这部片子的名字:《我们的星球》。
“我们”是谁?
是你,是我,是这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
看完片子,
一定记得告诉孩子,
这是我们共同的星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就像片中提到的:
“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
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03
《造物小百科》
豆瓣评分9.3分!
全25季,每季13集
适合年龄4岁+
这是探索频道的经典科普纪录片!
不管是用来涨知识,
还是用来磨耳朵、练习英语听力,
都是极好的!
片子会带领孩子们来到事物的背后,
亲眼目睹数千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从孩子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食物、日用品,
到高端技术如计算机,汽车,飞机等,
几乎无所不包——
⬇️面包的生产过程
⬇️冰淇淋的生产过程
⬇️牙刷的生产过程
⬇️牛仔裤的生产过程
⬇️铅笔的生产过程
当然,片子中,也不乏宏大的生产场面。
譬如,飞机怎么制造的:
公交车又是怎么造出来的:
顺滑的流水线,精确的装配,
以及鬼斧神工的技术,无不让人赞叹。
通过解析生活物品背后的工作原理,
让孩子们了解这些产品的来龙去脉。
就算是外行看热闹,
也会很容易激发好奇心!
04
《流言终结者》
豆瓣评分9.4分!
全16季
适合年龄8岁+
同样是探索频道的一档王牌节目!
为了寻找真相,
节目组几乎每集都要炸掉一辆车,
时不时要毁掉一条船,甚至一架飞机……
这种高成本的录制方式,
在其它任何电视、电影中都难得一见。
不过,他们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
这都是工作需要。
每期主题都非常有趣,
同时科学知识满满!
譬如,海盗为什么要蒙住一只眼睛,真的是因为“瞎”吗?
主持人们亲身测试。
厕所哪个地方细菌最多?
到底是用干手机烘干,还是用纸巾擦手更干净?
节目组非常严谨地取样求证。
车子掉进水里,到底要如何自救?
主持人直接随着车,沉入水中……
一张纸最多只能折7次?
节目组直接用一张超超超大的纸现场演示。
最牛的一次,
是粉碎“阿波罗号登月是骗局”的谣言。
节目组直接跑到航天中心的真空实验室,
还原登月现场。
最终验证:流言为假,登月是真!
这种“科学”+“娱乐”的风格非常受欢迎。
无数观众甚至政府和军方,
都愿意随时为节目提供支持。
一位豆瓣网友说得好:
“看到那么一群人,
用科学实验去刚一个个流言,
真的非常硬核,也非常励志,
强烈推荐!”
05
《如果国宝会说话》
3季共100集
B站评分9.9分!
每集5分钟
适合年龄4岁+
实属央视出品的现象级纪录片。
此生必看系列!
我们的印象里,
文物向来古老且严肃。
这部纪录片却彻底颠覆了认知。
萌。
是真萌。
譬如,博物馆闭馆后,
浓眉大眼的泥塑俑开始自报家门:
某叫郭文智……
紧接着画风一变,
自称“高昌百事通”,
并且放言:和高昌有关的事,拿出来都能上热搜。
还会有“唐代仕女俑”来跟你聊时尚:
包括,朱雀大街(长安主干道)当季最流行什么唇色?
最流行什么发饰和发型?
活脱脱一美妆博主。
很快,旁白话锋一转,
告诉我们:
重要的不是你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装扮,
重要的是,在唐代你拥有如此多的选择。
一个小小切入点,
就道出了唐代“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片中还时不时会有些小动画,寓教于乐。
譬如,讲甲骨文时,清晰地演示给我们看:
早上,丈夫起床,用发簪束发,
象征他担起了家庭责任,因此有了“夫”字。
妻子在家准备晚餐,
用来煮饭的炊具,圆肚子,且有足有耳,
因此有了“鼎”字。
抛开视觉效果和满满的历史学知识,
纪录片的解说词其实都美到窒息: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
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
“有时候,我们对着光源去看玉,
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样,
看他的清澈和透明,
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
“此刻,我们写的横竖撇捺,
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这样的文字太有魅力了。
孩子浸润在这样的视听盛宴中,
还怕写作文难么?
06
《我在故宫修文物》
共3集,豆瓣评分9.3分!
适合年龄8岁+
非常棒的人文纪录片,
充分告诉我们到底何为匠人精神。
小编一口气看完三集,
时时有泪目的冲动,
印象里,故宫就是庄严肃穆的。
但是我们却在纪录片里看到:
老师傅们云淡风轻地说一句:
“走,去慈宁宫。”
说得跟去别人家串门一样。
修复师们会在故宫的偏院种树,种菜,采果子吃,
闲时还会去喂猫。
不是一般的猫,
都是古代御猫的后代们。
这样有趣的细节,
跟故宫本身的厚重感,
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片子里最受欢迎的,
是钟表组的王津师傅。
有一回,王师傅去参加展览。
一位台湾收藏家,
兴奋地介绍一块刻有“伊丽莎白”字样的金表。
王师傅淡淡地笑,
体会不到、也无意追求收藏家的兴奋点。
在收藏家眼中,“伊丽莎白”意味着够贵重;
但“值不值钱”,在王津眼里却是最不重要的事。
木工组屈峰老师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
“很多人都一般认为,
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
所以他有价值,
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
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
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
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
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
这些身怀绝技的修复师们,
明明过手着无价的国宝,
却朴素、淡然极了。
他们远离外头的各种快节奏和纷扰,
每天,都耐心地沉浸在一份起色不大的工作里。
偏偏这样的人生,
走得好踏实,
好讲究,
又好生令人艳羡。
答应我,
一定要和孩子看看这部片子。
对孩子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也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
别忘了告诉孩子:
人这辈子呀,
真能做好一件事,
也是功德圆满的。
—— End ——
作者:茱莉,凯叔讲故事资深主笔。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769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警惕!披着“国学”外衣的传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