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最著名的两场神战之一的涿鹿之战,是黄帝最终一统华夏的关键之战,这场神战的细节过程一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最终杀死蚩尤的是黄帝联盟的战神应龙。
然而又根据《繹史·》引用已经佚失的《黄帝内传》中的内容,在应龙杀死蚩尤之前,黄帝曾使用过一种“秘密武器”重创了蚩尤,这可能也为应龙最终杀死蚩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么这个“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咱们的文章就来掰扯掰扯它的故事。
涿鹿之战中黄帝的敌人蚩尤,绝对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传说中的这位九黎战神,长得是“八肱[gōng]八趾”、“铜头啖[dàn]石,飞空走险”。蚩尤有八条胳膊和八条腿,长着一个铜脑壳,以石头为食物,而且还有腾空飞行的绝技。
《太平御览》引用已经佚失的《龙鱼河图》中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蚩尤像
蚩尤不仅自身强悍,还有兄弟八十一人也是和他一样“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对付这样神异的对手,即使是大神黄帝,如果不拿出看家的本事恐怕也是没有绝对的胜算。
《绎史》原文
《绎史》原文
《绎史》引用失传的《黄帝内传》中说: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
夔牛鼓
为了遏制蚩尤强力的攻势,黄帝用上了九天玄女为他赶制的秘密武器——八十面夔牛鼓。击打这夔牛鼓,产生的震动可达五百里,如果连续击打的话,震动可以传到三千八百里开外,威力巨大堪称是一件足以御敌的秘密武器。那么问题就来了,夔牛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黄帝又是怎样用这件秘密武器击败蚩尤的呢。
夔牛
事情还要从上古的神兽夔说起,它被记载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原文是这么说的:
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夔牛
这种形状似牛只有一只脚的神兽,每当进出水中的时候就会风雨大作,而且它的周身光芒万丈,吼声如同打雷一般震耳欲聋。
大荒东经中接着又说: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jué]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
夔牛鼓
黄帝将夔牛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之骨作为鼓槌,这就是最早版本的夔牛鼓。
根据《山海经·中次九经》中的记载,夔牛并不是单一的神兽,而是一个种群,原文说: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
夔牛
夔牛产自岷山,虽然它未必就是现在甘肃西南延伸至四川北部的岷山山脉,但是根据张步天教授的研究结果,古岷山很有可能就位于甘肃西南的四川松潘附近。而关于夔牛的记载,也不止于山海经,后世仍旧偶尔出现过它们的身影。
东晋的郭璞曾说:“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晋太兴元年,此牛出上庸郡,人弩射杀之,得三十八担肉。”
公元318年的东晋太兴元年,夔牛在上庸郡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十堰竹山县地区出现,被人射杀后割肉,竟然得到了两吨多的肉。
黄牛
现在一头正常的良种黄牛,体重在一吨左右。按照郭璞的记录,夔牛的体重竟能达到普通牛的至少两倍还多。
事林广记
宋元时期流行较广的一部日用类书《事林广记》中也说:“岷山多犪牛,今蜀山有之”
可见夔牛产自岷山已属于公论,而后世多生活在蜀山中,这也与山海经中记录的夔牛产于四川一带的岷山相吻合。
岷山山脉
说不定这种夔牛真的是某种曾经存在的物种,各位看官认为夔牛有可能是现实中的什么动物,请评论或者弹幕告诉我们。正因为夔牛是种群动物,所以在涿鹿之战的时候,九天玄女才能得以用夔牛皮制作了多达八十面夔牛鼓为黄帝助阵。
广成子
广成子是传说中黄帝的老师,是个据说活了1200年的远古神秘人。
黄帝问道广成子
《山海经广注》引《广成子传》中说:
“蚩尤铜头啖[dàn]石,飞空走险。以馗(夔)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
当铜头会飞的蚩尤率领部族发起进攻的时候,黄帝就下令以雷兽之骨槌击夔牛鼓,八十面夔牛鼓登时鼓声大作,这鼓堪称是远古的声波武器,一击能震五百里,连击能震三千八百里,震得整个涿鹿之野地动山摇、天昏地暗。
在连续槌击夔牛鼓九下之后,巨大的冲击力终于让蚩尤部族受到重创,蚩尤也顿时失去了飞行和奔跑的能力。在此之后,虽然蚩尤率领余部撤退至青丘山负隅顽抗,但虚弱的蚩尤已经无法抵御黄帝联盟的进攻,最后被战神应龙所击杀。
战国时期的史籍《世本》中说:“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
世本中说位于现在河北涿鹿县的古彭城,是黄帝之都。那问题就来了,黄帝为什么要将帝都取名叫彭城呢?
说文解字对于“彭”字的解释是:彭,鼓声也。
彭
“彭”的古字形,左部像鼓,旁边的部分“彡”[shān]描绘的是鼓所发出的声音。
黄帝把都城命名为“彭”,极有可能就是因为夔牛鼓在涿鹿之战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绎史》原文
除此之外,《繹史·卷五》引用失传的《归藏》中说: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nào]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惊》,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枭争》,七曰《壮士夺志》,八曰《熊罴哮呴》,九曰《石荡崖》,十曰《波荡壑》。”
《棡鼓之曲》也叫《棡鼓曲》,是涿鹿之战之后,黄帝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而令人创作的一首鼓曲。棡,指的是一种木质坚硬的落叶乔木,应该就是黄帝用来制作鼓身的木料。
《棡鼓曲》一共分为十个章节,具体鼓乐内容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不过从归藏所记录的章节名称来看,很有可能表现的就是涿鹿之战的战争细节。
战国的史书《竹书纪年》中曾说: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可见鼓曲的第二章《猛虎骇》和第八章《熊罴哮呴》,呈现的应该就是虎豹熊罴在战场上的表现。
而早在《周礼·夏官·罗氏》中就记录过:“罗氏掌罗乌鸟。”所谓罗氏就是专门训练禽鸟的官员。因此在北齐的《刘子》中就有:貔貅戾兽,而黄帝教之战;鹰鸇[zhān]鸷鸟,而罗氏教之击。可见鼓曲的第三章《鸷鸟击》和第六章《雕枭争》,呈现的应该是对阵双方空中力量的争夺。第四章《龙媒蹀》和第七章《壮士夺志》,可能呈现的是双方此消彼长的士气和斗志。而第一章《雷震惊》、第九章《石荡崖》和第十章《波荡壑》,呈现的则可能是战争前后战场的气氛和场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五章《灵夔吼》,毫无疑问表现的就是黄帝的秘密武器夔牛鼓,在战场上发出怒吼的卓越表现。
《棡鼓曲》在黄帝之后,也能找到零星的文字记载,不过早已发生变化不是鼓曲原本的模样了。
金鉦
唐代魏征主编的《隋书·》中说:“棡鼓一曲十二变,与金鉦同,夜警用。”
鉦[zhēng]是古代的一种青铜制的钟形乐器,在军队行军时使用。根据隋书的记载,此时的棡鼓曲可能已经增加至十二章节,并且与金钲一起作为军队夜间警戒使用。
时间到了宋代,诗歌类著作《乐府诗集》中也提到了:
“棡鼓金鉦一曲,夜警用之。大鼓十五曲,小鼓九曲”
棡鼓曲夜间警戒的作用没有改变,但是内容又有所增加。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棡鼓曲》就渐渐地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土鼓
华夏鼓文化的发端是非常久远的,最原始的土鼓是从敲击石头发展而来,后来土鼓又发展成用陶土或木材制成的鼓腔。
革鼓
而蒙上兽皮鼓面制成的“革鼓”,则是鼓的一次重要飞跃,这种制鼓的方法延续了至少数千年直至今天。早期的鼓主要是与远古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以及巫文化的祭祀活动有关。
当时的人们把鼓与天空中轰鸣的雷声、气候的变幻万物生长等等他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联系到一起,认为鼓“具有通天的神力”,鼓声像春天的雷声一样可以带来雨水,季节的更迭。所以《易经》中有“鼓之以雷霆”的说法。
黄帝所制造的夔牛鼓,是已知有记载最早的“革鼓”,而夔牛鼓在涿鹿之战中的使用,同样是已知将“革鼓”应用在战争中的最早记录。只可惜远古的《棡鼓曲》早已失传,我们今天已不可能再领略它的雄壮风采,不过战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543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魚「魚」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