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超过30万人叫‘张伟’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那个超过30万人叫‘张伟’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近日发布的姓名大数据报告《2019姓名全景报告-中国人起名质量首次量化揭示》(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新生儿热度最高的名字分别是“子墨”(男宝宝)和“一诺”(女宝宝);最受欢迎的男宝宝名读音为“yìchén”,女宝宝名读音为yǔ tóng。
去年新生儿中“子墨”“一诺”最多
近几年宝宝起名最喜欢用什么字?
报告显示,2018年,子墨、宇轩、浩宇排行男宝宝热名前三,一诺、梓涵、诗涵排行女宝宝热名前三。这一年,最受欢迎的男宝宝名读音为“yìchén”,女宝宝名读音为yǔtóng。
男宝宝起名年度字为“奕”,年度名为“晟睿”;女宝宝起名年度字为“彤”,年度名为“雨彤”。
报告分析称,“奕”有光明、俊逸的含义,自带正能量和精气神。众多家长青睐它入名,寄望宝宝神采奕奕、光明坦途。对于“彤”字,报告称,不同于上世纪60-80年代时代烙印挤占了家长思考的“红”和“丹”,新一代父母更关注生活和育儿,在孩子名字中寄予了对“燃”的呼唤。
同一个时代,最受家长欢迎的起名用字,通常都会比较趋同。但每年新生儿起名,也有各自的特点。报告显示,2014马年,快速崛起的是“骏腾”“骏驰”“子骏”等名。2015羊年则流行“梓洋”“沐阳”“梓芃”等。2016猴年时兴“梓林”“宇森”“森”。2017鸡年最显著的新晋字,是一批别开生面的“米家军”:米、禾、籽、粒。到了2018狗年,备受家长青睐的是“鑫、鑫源、鑫泽、锦哲、锦泽、锦浩”等名,以及“心、沁、忻、惜、宏”等字。
“生肖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大,从报告可以看出,每年起名潮流最大的变量就是生肖。但生肖的本质是一种动物纪时法,并不是说生在什么年份,就跟当年的生肖有什么相似之处。至于网上的生肖起名宜忌,更是牵强附会,它是人为编造出来、吸引眼球用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报告发布方、起名通创始人张襦心表示。
“父姓加母姓”悄然兴起
针对女起男名、男起女名的现象,该报告也做了一定剖析。
报告称,“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最突出严重的是1990 、2000年代,而“2010后”名字的“性别区分度”已越来越泾渭分明。“男起女名”的比例减少了一半,“女起男名”的比例也下跌了三分之一。人们担心中的“更娘化”“更men化”的趋势并不存在。
“近些年,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现象在悄然快速兴起——名字为父姓加母姓。这是一个体现女性地位提高、性别公平的现象。”张襦心介绍,“父姓+母姓”这种“新复姓”起名方式也是报告关注的内容。
报告显示,2014年到2017年,新生儿尝试“新复姓”的比例快速增长,四年即实现了翻倍,男宝宝达到了2.51%。女宝宝也上升到了1.73%。
地域方面,“新复姓”走在最前面的是云南。京津冀、东三省、山东、河南这些区域,尝试比例则多年低于全国均值。
针对新复姓,报告还发现了两个特别现象。
首先,男孩新复姓比例一直明显高于女孩,但两者的比例差距在持续缩小。报告认为这反映了部分家长的意识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但是程度在减轻。
其次,2014年-2017年,新复姓比例都在节节攀升,但到了2018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新复姓比例双双下降。报告认为该现象与生育政策的变化有关: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一些心态开放的家庭开始让其中一个孩子直接随妈妈的姓,从而导致新复姓的比例不升反降。
最热四字名背后的“尬名现象”
伴随着新复姓现象,四字名也在当下占有一席之地。
报告显示,2018年起四字名(包含复姓、新复姓)的意愿,在女孩中占比约0.29%(包含复姓、新复姓),在男孩中占比约0.35%。
四字名中,以复姓“欧阳”的最多。排除复姓后,2017-2018,男宝宝家长最想起的四字名是“王者荣耀”。而女宝宝家长近三年最想起的四字名,都是“杨柳依依”。
报告认为,“王者荣耀”荣登男宝四字名榜首,明显是受到了“网游热”的影响,而“王”姓又为中国大姓,给了这类家长倾向如此命名的更多机会。
报告指出,排名第一的女宝宝四字名,出处是中国第一部诗词典籍《诗经》。2016、2017连续两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社会上掀起了品读诗词热潮,也影响了一些正在起名的年轻父母。
不过,四字名在开启“起名新大陆”的同时,也给父母的起名水准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如果创意巧妙得当,自能令人拍案叫绝。如把握不当,出现违和感的比例也会更高。如“王者荣耀”“王子殿下”“兰博基尼”“谢主隆恩”,正是新一代尬名(令人觉得尴尬的名字)的代表。
“起名者想要追求独特个性,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名字的育儿引导作用、形象塑造作用不了解,又不能很好地驾驭文字,就很容易跑偏,把孩子的名字变成文字游戏。”张襦心认为。 据澎湃新闻
健康地活到生命最后一刻
《新科学家》2019年4月27日 抗衰老方法
《自然》2019年4月25日 终于检测到了
《科学美国人》2019年4月 读心者
科学家们对治疗疑难杂症、争取长寿的各种探索和研究从未止步,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纵观近期国际主流期刊,其中提到的一种即将上市的新型抗衰老药物,声称可以“延年益寿”。这则消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真的可以“健康地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吗?我们真心地希望这不是一个“画饼”。
人类在探求长寿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不再简单地只追求延长寿命,这些研究还试图探究让人类一直健康地活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而即将问世的新型抗衰老药物或许能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它能让你更健康更长寿。
在1990年创立了生物技术公司杰隆(Geron)的迈克尔·韦斯特(Michael West),一次在飞机上跟坐他旁边的一位乘客讲了一个天大的消息。“那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就告诉了他。”那个人似乎是个很好的倾听者,韦斯特继续说,“但过了一会儿,那个人说:‘你一定在骗我!我什么都读过,可这件事情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太神奇了,太革命性了,如果它是真的,我早就知道了。’”为何身旁这位朋友会如此惊讶,是因为韦斯特跟他说了一个关于抗衰老科学方面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现下生物学家终于发现导致我们人类衰老和死亡的原因,像韦斯特这样的生物技术学家正一步步地接近治愈方法——接近一种治疗衰老的方法。韦斯特意识到他花费一生从事的这项工作急需塑造一下形象,“年轻化、年龄逆转——我完全相信这些都是能实现的。”
几周之后,将有一种新型的抗衰老药会被推出。而几年之后,第一批经过科学验证的抗衰老药物可能将会上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生物技术公司正将这一新发现商业化,投资者们正将大笔资金投进这个许多人预测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产业的领域里。
本期《自然》封面文章主要介绍了暗物质探测器 XENON1T 最新探测成果的相关情况。XENON1T 是公认的迄今最大最灵敏的暗物质实验设备,位于意大利拉奎拉附近的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
文章中介绍道,液氙合作组揭示了 XENON1T探测器装置记录下一种特别难以检测的核衰变过程。该研究小组首次观测到了罕见的氙-124原子双中微子双电子俘获过程,而氙-124半衰期大约是宇宙年龄的一万亿倍。
这个XENON1T探测器中装满了3.2吨的超纯的液态氙,通过该设备研究人员们可以检测到氙-124原子衰变为碲-124原子时所发射出的X射线。
当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同时从外电子层内吸收到两个电子时,就会发生这种放射性衰变。
而在这个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两倍剂量的能量,这被称为中微子的幽灵粒子。该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首次检测到这种罕见的独特的衰变过程,可以得到很多价值重大的关键数据。对此,研究小组表示,这对探测中微子双电子俘获过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有利于大家对中微子更深入的了解。
“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全身起鸡皮疙瘩。”“我看到一些奇怪的事情,不得不放下所有的东西去调查。”“苏格兰一家酒吧发生的鲨鱼咬人事件让我们想到了一些重建破碎尸体的新点子。”这些句子出现在本期《科学美国人》三篇由研究人员撰写的专题文章中。
通常,人们只关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很少有人会对这背后的各种曲折经历有过多关注,不过,这次你可以通过这些专题文章来找到答案。例如,什么会让神经科学家们起鸡皮疙瘩?
在本期《科学美国人》的封面报道中,理查德·安德森教授(Richard Andersen)写道,他看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瘫痪的人,用思想意念控制着电脑或机械臂。这些脑机接口可以发送和接收来自身体神经回路的信息。虽然现有的界面还不够精确或迟缓,但新版本可以放置在大脑区域,让它们能够推断出一个人的移动意图。这对那些患有残疾的个体来说将更加适用。可是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奇怪的,还让一个生物学家不得不暂停其他工作来特意观察一番?
还有电鳗令人震惊的攻击性强烈吸引着研究员肯尼斯·C·卡塔尼亚(Kenneth C.Catania)。
当一条鳗鱼用高压电击中水箱中的一条鱼时,附近所有的鱼3秒钟内顿时都静止不动了,就像一个个“小雕像”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我被迷住了。”卡塔尼亚在他题为《震惊与敬畏》文中写道,“我必须知道电鳗的攻击是如何进行的。”在一系列的实验中,他发现了鳗鱼是如何利用电场来追踪猎物并使其动弹不得的。而当受到潜在捕食者的威胁时,它会从水中跃出,以便加强所输送的电流。
在对再生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时,鲨鱼咬伤事件引起了研究人员凯文·斯特伦奇(Kevin Strange)和韦拉沃斯·尹(Viravuth Yin)的注意。他们不仅仅只关注咬伤事件本身,还关注了受伤海豚后来的情况。斯特伦奇和尹听说,一只海豚被鲨鱼咬伤,伤口有45厘米长,12厘米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海豚在几周内就痊愈了,没有任何感染的迹象。“是什么能如此快速地治愈组织?”这的确很令人激动。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601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