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结婚没多久,老婆的肚子便一天天地鼓起来了。他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让两边的父母都资助一些,过一两年再生第二胎、第三胎。
现在,给孩子起名成了他的头等大事。为了起个别致又有韵味的名字,把字典都翻烂了,从未读过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也都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最后也没有找出一个能让他满意的字词来。
“京观”石刻
突然有一天,他兴奋地说,名字起好了,叫“京观”,既顺口又响亮,还不会跟别人重名,又有美好的寓意。
我问此名的寓意美好在哪里?他打开手机,刷出一则新闻让我看:《我市优秀代表受邀赴京观礼》,还说“希望孩子长大了也能去北京观礼,像这些优秀代表一样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闻听此言,我赶紧劝阻:“千万别叫这个名儿!”
何为京观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其字形是一个高楼或高丘的形状,极言其高大。
“京”字的演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京部》释“京”:“人所为绝高丘也。”意思是指人工筑成的高丘。
北宋官修韵书《广韵》:“京,大也。公羊曰:‘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辝辞言之。’”
由于“京”有高、大的含义,便取其墙高、房高、人多繁华这一特征;将国都叫做“京”。
因此,在古代汉语中,“京”字有“高丘” “国都”等含义。如《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诗经》注本《毛传》:“京,高丘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
《诗经》
又《诗经·大雅·公刘》:“乃觏于京,京师之野。”第一个“京”是高丘,“京师”的“京”是京城。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高冈放眼望去,京师美景一望尽收。
《说文解字·京部》释“观”:“谛视也。”即仔细地看,“凝视”的意思。如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尔雅》则说:“观之为阙。”指高高的台榭。如《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参加蜡祭,蜡祭结束之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禁一声长叹。
将“京”和“观”联系起来,则为“非常仔细地观看人工筑成的高丘”,或者是指一种巍然高耸的建筑物。
无论哪种解释,“京观”这个词的确是非常“美好的”。
《康熙字典》“京”字条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京观”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它与战争如影随形,是杀戮、血腥和残暴的代名词。
魏晋时期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这样写道:“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
在中国古代,对于战场尸骸,特别是战败一方军人的尸骸的处理,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处理方式,即战胜的一方经常将战败方将士的尸体或首级收在一起,堆积在大路两侧或战场上,然后覆土夯实,形成一个大大的土堆,这种方式被称为筑“京观”。
河北易县燕国故都遗址
今天,在河北易县燕国故都遗址,我们还可以看到代表“京观”这一建筑物的“骷髅台”。
燕昭王28年(前284),燕军大败齐国,士兵在得胜返国时,将齐军士兵的头颅带回,积于京师,土盖泥封,为“骷髅台”数十座。
京观起源于何时京观的起源很早,目前学界大多将其追溯至《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的一条记载。 当时晋楚两军会战于邲地(今河南郑州北),晋军大败,史称“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
战后,大臣潘党进谏楚庄王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潘党建议将晋军的那些尸体堆积起来建成京观,目的就是炫耀武功,让后世记住这次伟大的战争。
春秋战国车马浮雕
楚庄王则拒绝了这个建议,并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圣王征战是为了讨伐不敬者,然后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最严重的惩罚来警告那些继续做恶的人。而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晋国将士都是为了自己国家而尽忠的,我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呢?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断,早在此之前,“京观”就是战胜者处理敌军遗体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说,楚庄王提到的“封鲸鲵”,即上古象刑之一,也就是“京观”的前身。
古代战争
鲸鲵,就是鲸鱼和鲵鱼,晋代杜预注《左传》说 :“鲸鲵,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后来便把“鲸鲵”比作凶恶的敌人。
《汉书·翟方进传》记载:“其取反虏逆贼之鲸鲵,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封以为大戮,荐树之棘。建表木,高丈六尺。书曰反虏逆贼鲸鲵,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
我国古代地方对中央采取敬的相处模式,如果彼此不合,就叫不敬,视为反贼,朝廷打败了“反贼”以后,采用“封鲸鲵”的方式来惩罚他们,也就是做出鲸鲵形状的器物以象征诸侯,树立在大路边,并封土掩盖,表示大戮。上面树以荆棘,还立一根木头,木头上书字“反虏逆贼鲸鲵”几个字,表示震慑。
后来,人们舍弃了这种方式,对待敌人采取一种非常残暴的方式——筑京观。
为何要筑京观据上文所引《左传·宣公十二年》可知,京观,也叫“武军”,单从这一名称就可以看出来,战胜方之所以要把战败者“积尸封土其上”,就是为了向世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
古代战争
《北齐书·斛律光传》载,河清三年(563),周朝大司马尉迟迥、齐公宪、庸公王雄等率十万人攻打洛阳。斛律光率骑兵五万人去增援,战于芒山,尉迟迥等人大败。斛律光亲自射击王雄并杀了他,尉迟迥、齐公宪逃得性命,“(斛律光)仍以死者积为京观。世祖幸洛阳,策勋班赏,迁太尉,又封冠军县公。”
这段记载明确提到了与空口无凭或夸大其词不同,京观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证,证明了杀敌数量的多少和战功的大小。可以说,筑造京观是斛律光受到皇帝赏识,被升为太尉这一武官中的最高职,并封为冠军县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册府元龟·立功第三》中也记载了唐将伊慎受德宗之令,率军士七千人讨伐叛将杜少诚,“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五百户。”
如果筑京观仅仅是武功的证据,那么三国时期司马懿领明帝之令,大败在辽东形成势力的公孙渊之后,“既入城,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筑为京观”,把与战争毫无关系的百姓诛杀并筑成京观的行为,就令人难以理解了。在任何时候,无论屠杀多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对于军人来说,都不能称其为战功。
古代战斗场面
所以说,筑造京观的目的和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公开的惩治”和“精神的攻击”。
司马懿之所以屠杀平民百姓、筑造京观,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以儆效尤,从而使其丧失斗志,防止辽东出现第二个公孙渊这样的反魏势力。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司马懿筑京观还有着压胜敌人灵魂的巫术意义,意在不让他们出来复仇和作祟。
至于“精神攻击”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旧唐书·太宗本纪下》“秋八月甲辰,遣使毁高丽所立京观,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这段记载中略见一斑。
古代战斗场面
隋朝曾经四次出兵高句丽,每次都是要么不得其果而退,要么大败而归。不仅如此,大量的隋朝士兵还被高句丽屠杀,筑成了京观。
为了消除这种先祖遗体于异国他乡被凌辱的屈辱感和恐惧感,唐太宗特意派人前往高句丽毁掉前朝士兵的京观,并收回遗骨加以吊唁,从中可以看出,高句丽筑京观给予隋朝的精神攻击,甚至延续到了唐朝。(张文平)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61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马年男孩起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