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东靠吉林省四平市,西接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南依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市、铁岭市,北边与兴安盟以及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为邻,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城市。
2016年9月,通辽市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通辽市
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
春秋时,燕国在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其他多数在东胡管辖区。
汉朝时期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至宋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
元明清时期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时期朱棣北伐之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万部众浩浩南迁,开辟嫩江流域的广阔牧场。历经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渐强盛,成为漠南蒙古诸部中的强悍部落。形成了"喜峰口外,至京师一千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里的三十六万公里"的广阔领地。从此通辽大部分地区成为科尔沁部落的驻地。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1932年至1945年(伪满洲国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
通辽上世纪40年代时是个镇,名字叫白音泰赉镇。后时任哲里木盟盟长蒙古王爷为白音泰赉镇建市取名"通辽"。
解放后
科尔沁区一角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
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总面积达到了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地理坐标是东经119°14′-123°43′,北纬[3]42°15′-45°59′。
地形地貌
通辽市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马鞍形。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占通辽总面积的22.8%,海拔高度400-1300m;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占通辽总面积的7.0%,海拔高度550-730m;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占通辽总面积的70.7%,海拔高度120-320m,其中在西辽河流域冲积平原与山地、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着起伏不平的沙丘和沙地,海拔高度200-400m。
气候环境
通辽市年平均气温0-6℃,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10℃积温3000-3200℃,无霜期140-16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左右,年平均风速3-4.4m/s,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0-30天。
水文环境
通辽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7条,自然湖泊600多个,有大中小型水库121座。水系以西辽河水系为主,分布在其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以及新开河,还有东辽河下游和辽河干流的一部分支流、大凌河和霍林河的一部分。由于连年干旱,通辽境内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常年断流,70多座中小型水库干涸,局部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匮乏。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11.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增速高于全区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4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122.40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863.123.1调整为14.262.023.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减少了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4和0.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902.27元,增长9.8%。
第一产业
通辽市
2013年通辽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7.4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幅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初实有耕地面积134.80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13.2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6万公顷,增长1.1%。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6万公顷,增长0.5%,占总播种面积82.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24万公顷,同比增加0.79万公顷,增长4.1%,占总播种面积的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99万公顷,同比增加0.34万公顷,增长7.3%,占总播种面积的4.4%;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7.45万公顷,增加0.0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6%,增长0.4%。
2013年粮食产量663.00万吨,比上年增产55.0万吨,增长9.1%。其中:稻谷15.99万吨;小麦1.80万吨;玉米607.23万吨;高粱20.30万吨。
油料产量11.71万吨,比上年增加0.40万吨,同比增长3.5%;甜菜产量11.86万吨,比上年减产2.97万吨,下降20.0%;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276.37万吨,增加5.46万吨,同比增长2.0%;瓜果类总产量51.33万吨,增加13.66万吨,同比增长36.3%。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888.04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1.61万头(只),增长10.0%。其中:牛253.93万头,羊1063.37万只,猪534.28万口,比上年分别增长11.4%、8.1%和15.0%。年末通辽牲畜实有头数1079.41万头(只),比上年末减少10.92万头(只),下降1.0%。其中:大牲畜191.97万头;羊624.20万只;猪263.24万口。年末实有家禽962.40万只,比上年减少24.80万只,同比下降2.5%。2013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0.84万吨,同比增长0.2%;生牛奶产量38.69万吨,绵羊毛产量1.02万吨,山羊绒产量0.14万吨。
第二产业
2013年通辽全部工业增加值10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幅比上年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2%,增幅比上年回落7.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6.0%,集体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9.0%。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达到73.8%,与同期相比增加2.3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重工业企业户数分别为262户和379户,增加值累计增长分别为21.8%和8.4%。从产品的产、销、存情况看,2013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2%。在进入目录的60种工业产品中,有33种产品与同期相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成品糖增长41.1%,化学药品增长79.6%,中成药增长38.3%,水泥增长19.0%,钢化玻璃增长8.1%,铝材增长28.1%,发电量增长16.9%。从十大支柱产业情况看,十大支柱产业企业户数达到383户,增加值总量占通辽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0.6%,累计增长17.3%。其中,煤电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累计增长5.2%,玉米生物科技产业累计增长33.5%,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累计增长34.6%,高技术煤化工产业累计增长10.8%,新型建材产业累计增长18.1%,装备制造产业累计增长19.3%,镍铬合金产业累计下降29.7%,现代蒙药产业累计增长0.1%,新能源产业累计增长37.7%,新材料产业累计下降14.5%。
2013年通辽641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67.04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13.97亿元,同比增长15.2%;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5.6%、11.9%、40.6%。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76.8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83.36亿元,同比增长11.8%;税金总额93.51亿元,同比增长3.4%。从大中型企业情况看,通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大中型企业90户,资产合计比重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0.0%,负债合计比重占57.6%,利润总额比重占49.4%,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43.3%,增加值累计增长11.6%,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15.0%,利润总额累计增长1.6%,应交增值税累计增长3.1%。
第三产业
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增幅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264.77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城区143.37亿元,增长7.4%;乡村实现零售额107.5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快于城镇2.1个百分点。按行业分,通辽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4.68亿元,同比下降5.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5.34亿元,增长14.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87亿元,增长18.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46亿元,增长14.7%。
2013年通辽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实现零售额128.24亿元,占通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4%。其中:限上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9.17亿元,下降23.7%;限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6.17亿元,增长3.7%;限上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7亿元,下降5.1%;限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3亿元,下降4.1%。
2013年在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经营户销售的商品类值中,有零售额的20大类商品零售中,除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及音像类、文化办公类、煤炭类、机电产品类下降外,其余大类商品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分商品类别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1%,服装类增长20.4%,日用品类增长8.6%,金银珠宝类增长49.8%,家用电器类增长14.3%,家具类增长35.6%,通讯器材类增长1.1倍,建筑及装潢类增长7.0倍。在销售市场占比较大的三类商品:石油类完成零售额56.79亿元,增长3.4%,汽车类19.32亿元,增长5.0%,煤炭类29.06亿元,下降28.5%。
2013年限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244.12亿元,同比增长21.2%,高于通辽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占零售额的65.6%。其中: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及个体户零售额194.69亿元,增长22.4%。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企业及个体户零售额49.43亿元,增长16.3%。
区域人口
2010年,通辽总人口310万,其中蒙古族138万,占中国蒙古族人口的1/4,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939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