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权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忍辱负重二十余年“谨事严嵩”。在最终扳倒权势熏天的严嵩,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之前又大胆启用张居正,从而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延续了明王朝的国祚,炳彪史册,流芳百世。后代史书为徐阶立传,均称之为松江华亭(今上海)人,这虽然没有错,但多遗漏或模糊了他在宣平(1958年撤县,今属武义县)的一段经历,而这段经历对他的一生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张廷玉等《明史·徐阶列传》云:“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五岁从父道括苍,堕高岭,衣挂于树不死。人咸异之。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予归娶。丁父忧,服除,补故官。阶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史书记载的这段文字,至少有三处史实没有厘清:徐阶周岁坠枯井三日而苏与五岁过括苍坠崖挂树不死,均发生在宣平而非华亭;“从王守仁门人游”,是徐阶在宣平完成了启蒙教育之后:正德十五年(1520),王守仁门人聂豹出任华亭知县,已从宣平回到华亭的徐阶曾拜他为师,研习王阳明心学,而此时的徐阶已年届十八。
光绪《宣平县志》县治城图。
其实,徐阶的出生地并非松江华亭,而是浙江宣平县衙。宣平地处浙江南部的千山万壑之中,明代隶属于处州(今丽水)府,这里的人民勤劳,民风古朴,素有“宣平老实”之称。光绪《宣平县志》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松江华亭人氏徐黼出任宣平县丞,“廉慎惠爱,卓有政声”,后宣人曾“建祠县大门内,祀黼,立瑞麟亭。”徐黼到任第三年(弘治十六年,1503),其妾于九月三十日子时在县署诞下一子,取名徐阶。
徐阶少时多灾多难。其父忙于县衙公务,无暇顾及,徐阶的一切均靠母亲一人操持。母亲因操劳过度,不久病逝,此时徐阶未满周岁。
徐阶周岁时,因无人照看,刚刚蹒跚学步的他在县署内玩耍时,不慎跌入一口枯井。待杂役发现将他抱上来时,已经昏死过去。大家七手八脚进行抢救,但无济于事,小徐阶仍沉沉昏睡。徐黼以为儿子已命归黄泉,悲痛不已。但到了第三天,小徐阶居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徐阶五岁时,有一天,徐黼去处州府办事,便带上儿子去外面见见世面。终日呆在县署的小徐阶开心极了,父亲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跟着,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鲜。路过括苍山,来到一悬崖处,徐阶探头往悬崖下看稀奇,却不料脚下一滑,坠入悬崖。徐黼闻声跑回一看,悬崖高达数百丈,深不见底,再也看不到徐阶的影子。徐黼急忙与随从绕道悬崖下面寻找,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忙乱中,徐黼抬头一望,只见徐阶悬挂在离地数丈高的一棵树枝上!大家赶紧攀援而上,救下徐阶,发现徐阶只是衣服被树枝挂破了一个洞,其他居然毫发无损。
跌入枯井昏死三天居然生还,坠入悬崖又衣挂树枝而不死,大家都觉得很惊奇:小徐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徐阶图像。
徐阶六岁时,其父在县城迎恩门外三元宫设馆延聘塾师,让徐阶入学启蒙。徐阶才智出众,聪颖过人,宣平县令萧彦《瑞麟亭碑记》称他“岐嶷不凡,过目成诵”。
正德四年(1509),徐阶七岁。据《宣平县志》《宣平历史文化丛书》等记载:徐黼奉命“移丞江西之宁都”。去任时,徐黼将“所育一子,留养于鲍家,初名鲍阶。”后来徐黼因长子夭折,又将寄养于宣平鲍家的儿子领回,并恢复了徐阶之名。此时徐阶已经十二岁。
徐阶不仅在宣平完成了启蒙教育,而且在寄养鲍家的五年时间里,时刻与宣平人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宣平人勤劳朴实、好学进取、忍辱负重的精神品格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他后来搏击宦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阶自十二岁离开宣平后,虽然再也没有重回宣平,但他与宣平的情缘并未就此结束。嘉靖十一年(1531),身处被贬福建延平推官低谷时期的徐阶,一往情深地为宣平县城的双门郑家写下了《正修括宣双门郑氏祠堂记》。宣平人民也没有忘记徐黼、徐阶父子,旧时奉他们为当地名宦,每年予以祭祀,曾先后建有徐公祠、名宦阁、报德祠、瑞麟亭等,其遗迹今犹在。
关于徐阶的母亲,虽姓名不详,也未能进徐公祠、名宦阁供奉,但民间一直流传着她创制宣平豆腐圆的故事。相传,有一次处州府太爷来宣平查勘,县丞徐黼负责接待。小县城既没有招待所,也没有饭店,徐黼只好叫自己的爱妾准备饭菜。徐黼爱妾一手抱着未满周岁的徐阶,一手提着个竹篮子上街买了一块豆腐和一些菜蔬,再称了两斤猪肉,可回来的路上一不小心菜篮子掉到地上,把豆腐摔得稀碎。
回到家里,徐阶母亲对着一堆碎豆腐,既不能切片也不能切块,看来做家常豆腐、炸煎油豆腐都不可能了。于是她灵机一动,干脆把豆腐捏得更碎,然后切下一块瘦肉剁成肉末,再把肉末和碎豆腐揉在一起,搓成了十几个豆腐圆。她把豆腐圆放进煮过肉的羹汤里,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慢煮透,然后盛在一个青瓷大碗里,撒上一些葱花熟木耳,一碗别致的菜做成了。
宣平豆腐。
吃饭时,府太爷被那碗诱人的豆腐圆所吸引,舀了一个品尝后,连声称赞,又问徐黼菜名。徐黼也是第一次见到这道菜,一时答不上来。好在徐阶的母亲在一旁,忙答道:“这是宣平豆腐圆。”府太爷感叹:“想不到豆腐还可以这样做菜,好新鲜!好味道!”说着,又吃了两个。因为有这道宣平豆腐圆,一餐简单的便饭,让府太爷吃得很开心。这还不算,府太爷回府后,又对同僚广而告之,以致此后处州府有官员来宣平,就指名要吃宣平豆腐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宣平豆腐圆由县衙走进民间,最终演变成宣平的一道著名地方小吃。
500多年后的今天,当你走在宣平的大街上,仍然可以看见不少小吃店门口支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炉膛里烧着文火,锅里煮着半个猪头或一整块猪肉与数十个白白胖胖的豆腐圆,香气扑鼻,诱人嘴馋。有人甚至会说,到了宣平如果没吃宣平的馄饨、豆腐圆和油饼三大名小吃,就等于没到过宣平。
近日,宣平人氏雷国强先生撰写出版的《秦余风味——武义传统饮食文化》一书,详细介绍了宣平豆腐圆的传说、制作方法及独特风味。从此,徐阶母亲创制豆腐圆的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也有了文字记载。
作者简介:教授,发表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944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