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雏燕:神灵在崖城的山野奔跑(散文之二)

神灵在崖城的山野奔跑(散文之二)

文/雏燕

崖城乡山勾河从山间岭缝中流淌出来,绕过座座像感叹号一样的山岭,峰回路转,河谷有两个小村庄,徐坝和三台,背倚叠嶂,三角峰就在两村之间。在元朝至大四年武宗皇帝即位期间,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元帅石吉连率蒙汉探马赤军与向东扩张的西吐蕃军队展开激战,吐蕃军队当时已经占领了制高点距三台五里远的木树关,三角峰上炮声轰鸣。元军寡不敌众,处于劣势,节节败退,战情对元军处境十分危急。石元帅和元军退缩到了一个谷地,三面是刀斧削齐的悬崖,再没有了退却的道路了。吐蕃军蜂拥而来,石元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蒙汉探马赤军眼看就要被吐蕃人歼灭。石元帅暗暗叫苦。突然,石元帅跃起站立在马背上,眼睛鼓得胀胀的,挥动开山斧,大吼一声,腾空跃起,他朝半悬崖上猛砍一斧,只见顽石火星四溅,落斧处石崖豁然裂开了一条大缝,石矢如雨。石元帅双脚抵住石缝,用尽全身力量猛用力一蹬,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两边石崖被推向两端,如敞开了两扇门,蒙汉探马赤军蜂拥而入,成功突出重围。从此,当地人把这里取名石门。至今,石门仍在,上面树藤盘缠,密密麻麻,蛇蝎活动期间,远远望去真是两扇石门。《礼县县志》载:木树关是礼县五大关隘之一。学者陈泽在他的著作《西垂西畤考》说:“按照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所标地理名称,西陲西部应以礼县崖城乡木树关为界。”崖城东西北部的大山,是秦人戍边的天然屏障。礼县博物馆馆藏的在崖城出土的秦陶鬲,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赵元成先生确认为是西周时期的,这说明崖城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早有人居住。崖城最少也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在修建礼武公路时,在徐坝、三台村附近挖出了一块石墓碑,碑身开头写着:“同治十年九月谷日”正中篆书“靖忠诸勇”四个大字,后面刻着十二个死难者的姓名:史学林,张占彪,陈昌吉,吴金隆,张得贵,张明辉,王凤其,赵玉隆,杨占魁,康贺喜,张得胜,金家南 之墓。后面署名:督带宝胜营徐王修立。立碑时间是公元1871年9月。据本地老人说,三角峰上打过仗,峰顶上还打过大炮,死了许多人。崖城“北而襄武,西有西戎,南接宋境”是“古岷之巨镇也。”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命征行大元帅按竺迩设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军民元帅府﹙治所在今礼县﹚并任首任元帅,驻兵崖石镇(现今崖城),历时六帝七十四年。崖石是崖城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名。后历任元帅石吉连,石麟等都在今礼县崖城一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政治,宗教,文化等活动,至公元1339年崖石东岳庙建成时止的一百余年时间里,从按竺迩开始历任元帅主动参与汉族宗教文化活动,为巩固蒙古政权在本辖区社会秩序保持安定所做的业绩,在今礼县崖城乡九泉山的泰山庙石碑碑文《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中记载详细。时任奉训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周夔撰文,按竺迩之曾孙时任亚中大夫,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副使野峻台亲笔书写碑文并篆题。可见二人对崖石东岳庙的落成是极为重视的,也说明当时统治者主动参与汉人道教活动,增进蒙汉文化融合与民族团结,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元崖石东岳庙的落成就是元朝地方统治者为了加快社会安定巩固政权的产物。碑文记载:“崖石古岷之巨镇也。先是天戈西指,金虽亡,北而襄武,西有西戎,南接宋境,皆劲故焉!丙申,上命秦国忠宣公按竺迩镇抚三方,开帅于西汉阳天嘉川要冲,是镇为属。旧伫东岳灵祠,雨汤灾多,有祷必应,有文实乐府纠察司也。国公思有以主持者,难其人。戊戌,经理川蜀,得昌州天庆观道士毋混先者,道行高洁,以祝祓御患为心,喜而纳诸祠,命挈其事。”这就是说,崖石镇曾辖属岷州的一个大镇,地理位置也重要。“岷州,西魏大统时置州,因岷山得名。治所在溢乐﹙今岷县﹚。公元8世纪中叶曾属吐蕃。宋熙宁后辖今甘肃西和,礼县,宕昌,岷县,甘南一带。绍兴中改名西和州,移治所白石镇。元朝期间复置岷州于今岷县。明初改为卫,清初改为厅,雍正中复为州。1913年改为县。”﹙《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可知,如果从公元535年西魏大统年算起到元时置礼店元帅府,岷州已有七百年的置州历史。这里含有吐蕃占领岷州的信息。按竺迩曾对元太宗说:“西汉阳当陇蜀之要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崖石又是“北而襄武,西有西戎,南接宋境”成为西汉阳要冲之要地,因而按竺迩以及历任元帅屯兵崖石具有重要军事意义。襄武,古县名。汉置襄武县,三国时魏陇西郡治所,在今陇西县西南部。公元254年6月,姜维击败魏将徐质就是在此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东汉名将来歙率领马援等击败大盗傅粟卿是斯地也。西戎就是占据元朝西南边境的吐蕃人﹙西藏族的祖先﹚,当时占领着青海,四川和甘肃西南一带,是元朝西南部边境安全的主要军事威胁。崖石东北二十多华里的木树关就是礼店元帅府抗击吐蕃人的一个重要关隘。崖石镇南靠宋境,又是南宋抗击元朝军队的军事缓冲带。崖石镇东岳庙神“有祷必应”十分灵验,可惜没有主持,这本不是件啥大事,却引起了元朝地方统治者的格外注意,按竺迩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找到一个满意的主持人选,一直到了戊戌年(公元1298年)按竺迩与长子赵国瑶(彻里)二次进军四川镇叛时,在昌州的天庆观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洁”的道士叫毋混先,他就让他做崖石镇东岳庙主持。按竺迩千里征战,百忙之中没忘崖石镇东岳庙主持空缺一事,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和苦心,由此可知,崖石镇东岳庙在西汉阳的影响和他对元朝统治者的忠诚程度,远在四川平叛厮杀还没忘几千里之外的西汉阳社会秩序的安定。按竺迩慧眼识人,毋混先也不辱使命,崖石东岳庙果成大气候。碑文记载:“唯时毋混先承命,焚修甚谨,继后其祠之前创‘集真阁’,以栖九真,道廊庑以居列圣,斋库庖湢咸集其事。”可知毋混先在主持崖石镇东岳庙时,精心道事,一心修身律己,并且,在原祠的前面的空地上修建了陈装道教经书的“集真阁”,在其所有的过道,走廊,正房对面以及两侧房子都陈列着道家圣贤,斋房,库房,厨房,净手室的墙壁上都有表明这些道家圣贤事迹的壁画及文字,可谓起熏陶潜化的效果。可见道家弟子毋混先他心系道宇超度一方众生的苦心。毋混先坐化升天以后,其徒严慧昭继承主持,比其师更为勤奋,操劳崖石镇东岳庙道事。严慧昭在其师建造的规模上再度扩修,地点是东岳祠后,他“遂卜筑高岗,妥岳灵”,从仁宗年丁已﹙公元1257年﹚开始,历时四年,到英宗时期辛酉年﹙公元1261年﹚完工,届时仁宗,英宗二朝可谓工程浩大,规模不小,“是神各有栖,人怀其吉。”完工后,严慧昭恳求周夔作一篇记文记崖石镇东岳庙修建始末,时任奉训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的周夔十分满意严慧昭在崖石镇的作为,于是写下了这篇《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称赞历代国公对崖石镇东岳庙的关怀,以及毋混先,严慧昭师徒的功德,把他们与古代名流一样评价,碑文有:“与夫矧肯构、矧肯获之流,有可同日而语也!”句,这是何等高的评价啊。他对严慧昭的高度赞誉,实际上是对他在崖石镇利用宗教维护元朝统治阶级政权的功绩的表彰。到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崖石镇东岳庙主持严慧昭已德高望重,被称为“金栏紫服希文凝妙玄微大师”,可以推知其威望。这一年是已卯年。这年农历九月,严慧昭再一次组织扩建崖石镇东岳庙,完工时立起了这块石碑。“大元崖石镇东岳庙石碑”在崖城经历了近七百年的风风雨雨。这年,严慧昭在崖石镇东岳庙当主持已满花甲时间,他当时至少已过了古稀年纪,真可谓道行高深,终身献身道事。

崖石镇东岳庙大致经历了:祠—阁—观—庙的兴修扩建过程。最初应是“祠”,碑文记载毋混先增建集真阁是在“其祠前创‘集真阁’”的。《封禅书》记载:“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崖石镇东岳庙地址的位置正应合此说,其雏形可能在汉朝前后,最迟可能在公元1292年以前已有祠的建筑物,直到严慧昭期间达到鼎盛阶段,一直到“文革”时毁坏殆尽仅存石碑一块。现在被人推倒成为两截,令人可惜万分。崖石镇东岳庙在这近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共扩修或重建四次:第一次,毋混先创“集真阁”为主体的工程。第二次,严慧昭在东岳祠后的扩修,这次历时四年规模很大。第三次,严慧昭在公元1339年主持的扩建,“大元崖石东岳庙碑”就是在这次工程中立起的。第四次是“文革”后民间自发修建的,现今面貌的崖城九泉山泰山庙,但今非昔比呀。据老人们回忆说,崖城泰山庙建筑宏伟,在山门前,筑有四十八台台阶,象征着管辖着的四十八个村庄;接着就是钟楼,有一个几百斤的一个大钟,悬挂在楼阁里的支架上,每逢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撞响,据说在礼县城里也能听到,可惜,该钟毁坏于大炼钢铁的时代。进入山门,柏树参天,百鸟鸣叫,有一棵三个人抱不住的古柏,上面有一碗口粗的藤缠绕其上,盘旋到树端.山门正对大殿,殿内塑有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的金身.进入第二个院子,左面柏树下塑有生死判官,一手持生死簿,一手持朱色巨笔;右面塑有一煞神,手拿狼牙棒.进入后院,就是正殿,内塑东岳泰山诸神,正殿两侧是僧人的日常生活的住宅,净手间,库房,厨房等.所有墙壁上都有壁画,人物姿态万千,如云如幻.

崖石镇在元朝以前曾属岷州管辖地,同时是岷州的一个大镇子。崖城在当时处于元朝西部边境附近不太远,在军事上屯兵,随时能运兵到边境扼制吐蕃氏羌的武装蚕食和扩张,保卫元朝边陲安全,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地理位置很重要。崖城一线附近是军事缓冲带。

礼店文州蒙汉军西蕃军民元帅府积极参与当地汉民族宗教活动,修建庙宇,起到缓解紧张的民族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教结合政治双管齐下成为元帅府公务之中心。崖石镇东岳庙修建就是历史的见证,是西汉阳修建的道教寺庙之一。从碑文的撰写,书写及蒙汉官僚的名单可以看到蒙汉官员共同参与和立起“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的石碑的事实,可知元朝统治者对汉族的此政策有利于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在崖城九泉山泰山庙里供奉的泰山神不在正面,而在侧面,正面供奉的是一位崖城本地的家神,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中说:“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泰山神是掌管人间生死的神,当时又尊称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为何不把至高无上的泰山神至于正牌位,而把一个地方小神放在主牌位上?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联合崖城地方汉族势力,使蒙汉官僚在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和睦相处,取得人心,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蒙古地方政权。

碑文记载,严慧昭在公元1339年农历九月主持扩建时,供斋助工施主共有一百四十八人,石碑上刻有名单,按古今惯例每户出一个工,即说明当时崖石镇至少有一百四十八户人家,如果每户按6至8人计算,崖石镇总人口至少应在一千五百人左右。碑文中有:“崖石镇古岷之巨镇也。”很显然,崖石镇是西汉阳西北的一个重要镇子。从供斋助工施主的名单上看,崖石镇的姓氏有:卢,王,张,李,何,文,漆,韩,范,史,郑张,庞,白,南,沈,彭,贾,顾,帅,苟,赵,柴,高,马,辛,严,姚,冯,刘,邓,金,郑,陈,薛,吴,问,郭,袁,阎,杜,年,雍,贺,柳,侯,苏,任,万,田,毋,崔,郎,徐,余,康,梁,罗,黄,魏,钱,曾,丁,石,包,鲍,谢,门,朱,骆,弓,杨,殷,吕等七十多种,有一些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这也反映了崖石镇当时的居民中有一些“客籍”姓氏,估计是元朝大量移民的结果。崖城民间流传说崖城人是山西大柳树和陕西大柳树人。很显然,崖城当时的居民已经氐族汉族化了。那段历史可见一斑。

在元朝(后)至元年间即公元1339年前后的一段较长时间里,崖城一带自然灾害频发,夏秋两季暴雨繁多。碑文有记载,崖石镇“雨汤灾多”。

从上述碑文中可知,崖石镇东岳庙里的斋房,库房,厨房,净手室以及过廊,正房和所有小屋的墙壁上都有列位道家圣贤的画卷,其意象反映着道家故事及九真玄理,还有道家圣贤的塑像,而不是花草鱼鸟之类的图画,那是多么丰富的艺术宝库,可惜,毁于“文革”,真是个无法弥补的大损失,已难以恢复其原貌了。

当时,参与崖石镇东岳庙兴建的官员除了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军民元帅府的元帅和其他官僚外,还有四川,陕西,巩昌〔甘肃〕等地官员。在道教关系上,与护国观,关王庙,兴隆观,玄妙观,观音院,玉泉观等寺院有关联,他们遍及广元﹙四川﹚,沔州﹙陕西略阳﹚,阶州﹙甘肃武都﹚,巩昌﹙甘肃陇西﹚,秦州﹙天水﹚,威戌〔四川内江〕等地的寺院和这些寺院的道法大师和法师。由此推知,那时崖石镇东岳庙里的香火鼎盛程度,以及庙院禅事的隆重盛大。崖石镇东岳庙在上述区域内,在道教活动中的显赫地位就可知可见了。这个区域相当于今天的甘肃中南部地区和陕西西北部、四川北部的广大地区。

总而言之,《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记载了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的历任元帅在西汉阳的业绩和大元崖石镇东岳庙兴建的状况。庙寺兴旺,崖城也名声大噪。宗教的繁荣拉动崖城社会的进步,宗教服务于政权统治,是崖石镇繁荣的最重要的原因。由此得出:崖石镇在元朝时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宗教上的发展都到了繁荣时期,加上人口较多,地理位置的重要,加上元朝地方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石吉连,石麟等人,崖石镇的社会取到了较大的进步。换一句话说,元朝时期崖石镇的社会进步发展较快,这是崖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当然,这一时期也是在礼县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大概元朝开始不久,崖石这个地名就废止不用了,可能就把崖石改叫崖城了。崖城的地名有犯了官忌之嫌,因为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的历任元帅汉族姓氏是姓石。蒙古草原上的冬不拉和马头琴在崖城的山风中唱和,巴思加的后裔就清唱出了蒙汉和谐的交响乐,交汇成了九泉山上道观里嘹亮的磬釜声。

雏燕:神灵在崖城的山野奔跑(散文之二)

【作者简介】

何郑,笔名雏燕,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政协礼县第九届委员、常委,江山文学签约作者,陇南市中小学一级教师,陇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某刊评论员,编委,《中国爱情诗刊》终身荣誉称号,某文学团体的特约作家。曾获陇南市红色文艺作品优秀奖”云屏三峡,碧玉两当“全国征文大赛散文优秀奖,甘肃省文联文艺助推精准扶贫专刊奖作品三等奖等。有作品散见于《飞天》《星星》《百花园》《人民文学》《甘肃日报》《北方文学》《百花园》《文学月刊》《北方作家》《台湾好报》《关睢爱情诗》《小小说选刊》等。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991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