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祥麟
家庭成员
先祖:马援、马超 父亲:马千乘 母亲:秦良玉 妻子:张凤仪
马祥麟(1596年~1642年),官至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石柱宣慰使,骁勇善战,英俊神武,能文善书!穿银铠,骑白马,常单骑冲阵,取敌将首级。军中呼为“赵子龙”、“小马超”。 眼睛受伤后,又多了一个外号“独目马”。
史实资料
浑河血战,马祥麟眼睛被流矢射中,瞬间小马哥像是夏侯惇附体!他忍痛拔出眼睛里的箭,又向敌人射了回去,奔放的单枪匹马杀向敌军!死战不退,敌军都为之胆寒,大惊失措,马祥麟率军趁势进攻,秦良玉军大胜!
天启元年(1621年),秦良玉闻变,统精兵三千,与祥麟兼程守山海关。途中遇敌,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祥麟中矢,犹拔矢策马夺勇防御,不肯退,斩获如故,大兵惊退。授祥麟指挥使。(《南明史》)
1621年,重庆的奢崇明造反,四川震动!秦良玉派马祥麟表兄弟三人,带着胡明臣、禆将秦永成先出动!这一次马祥麟一下发了飙,斩杀贼军六千人。贼将张彤迎战,马祥麟挥刀斩之,趁着晚上夺回了重庆。四川东部基本平息!
1630年,随秦良玉勤王北京,没想到,这次与夫人出石柱县作战后,竟然是天人两隔!
勤王胜利后,秦良玉回石柱县,马祥麟和夫人张凤仪随秦翼明,保护孙承宗筑城!城完夫妻二人分兵进山西剿匪,山西剿匪成功后,又转战河南!不料情深义重,双宿双飞的夫人,张凤仪孤军苦战,战死候家庄!自此天人两隔!
马祥麟在剿匪路上,可谓骁勇善战,立功无数!
1634年,率军南回石柱县的时候,恰好遇到他母亲秦良玉率军大战张献忠!于是马祥麟率军参战,与秦良玉前后夹击,大败张献忠!
1640年,罗汝才再次进攻四川,马祥麟和母亲追到仙寺岭,战场上抢夺罗汝才的帅旗,擒渠虎塌天,前后斩敌有八千多人,踩死的尸体满山谷也不知道有多少!一时缴获的盔甲马和骡子都无法清算!
1642年,42岁的马祥麟受守襄阳城!就跟金庸小说里的郭靖一样!死战不退,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他在给他母亲秦良玉的信中说到:“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回信只有一句话说,好好好,不愧是我的儿子!
年马祥麟坚守襄阳,城破后殉国。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而秦良玉的回信只有一句:"好!好!真吾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明另类史》)
祥麟公传
在襁褓时,壮貌岐嶷。及长,雄躯伟干,勇力绝伦,胸罗经史,能诗文善书,随太保南征北剿,尝以单骑冲阵,俘获渠魁。浑河血战,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逐贼,斩获如故,大兵惊退。事闻,授指挥使,军中呼为“赵子龙”、“小马超”。援辽时,前军已发,公披挂装束,援笔大书于“建勋堂”之门,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之句,字高丈余,闻当时悬手直书,后人引梯仰视,目为之眩。改设后,笔迹犹存。后为旗人同知德明寓此,始行刷去。应袭宣慰司职,未任事而卒。
——《马氏家谱·十二世祥麟公传》
二. 傅山(傅青主)
没错,傅山(傅青主)和梁羽生、徐克“七剑下天山”作品中的傅青主是一个人。
傅青主,亦叫傅山,汉族,山西太原人。是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士。傅山为了反清复明而多方奔走。
傅青主
影视形象:
三绺长须、面色红润、儒冠儒服的老人,儒冠老者名叫傅青主,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剑法上有精深造诣。
—《七剑下天山》第一回 一女独寻仇 十六年间经几劫 群雄齐出手 五台山上震三军
文学形象出处: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另外在《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河洗剑录》亦有提及
身份:明末清初的神医国手、大儒,无极派大宗师,康熙初期三大剑术名家之一
绰号:无极剑
师兄:单思南
徒弟:冒浣莲、叶常寿
徒女婿:桂仲明
师侄女:刘郁芳
徒孙:钟万堂
曾徒孙:年羹尧、冯琳
朋友:武元英、冒辟疆、凌未风、石振飞
武功:无极剑法、飞云袖底剑、铁指禅、流云飞袖、无极拳、分筋错骨手法、铁布衫
小说与电影中,傅山是作为侠的形象出现的,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傅山的传记中说傅“性任侠”,指其有侠义之性。傅山自己也曾自述读《汉书》时,“每耽读刺客游侠传,便喜动颜色”。纵观其一生,傅山做事做人也确有大侠风范。
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因傅山身着红色道袍,遂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
傅山反清之心终不改。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时,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自谓侨公,那些“松乔”、“侨黄”的别号就取之于此后,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无国无家,只是到处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他们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筠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傅山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窑,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巩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后,傅山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又在皇帝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面对傅山如此之举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于此年六月十二日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八岁。
傅山不仅是书法家、画家,而且是晚明清初遗民的代表,北方学术思想的领袖,著名学者,甚至被传为“武林高手”。其人其事早已成为山西一带的神话传说。当时道教佛教均尊引为本家。
傅山在思想上有“学海”之称,仅就自学研究著作而言, 山西省博物馆现藏著作目录有:《老子注》《庄子注》《管子注》《荀子注》《列子注》《鬼谷子注》《公孙龙子注》《淮南子注》等。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遗逸二》
傅山,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冘。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一下,甲申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媿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於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曰:“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咸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卒,诗亦附焉。眉,字寿髦。每日出樵,置书担上,休则把读。山常卖药四方,与眉共挽一车,暮抵逆旅,篝灯课经,力学,继父志。与客谈中州文献,滔滔不尽。山喜苦酒,自称老糵禅,眉乃称小糵禅。
人物轶事结交志士不久后,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傅山开始了长期、秘密的反清活动,暗中发展反清力量,而宗教无意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为了更好的联络佛门道门志士,傅山穿朱衣道士服装,住在佛教的寺庙里,交友遍布儒道释各界,连伊斯兰教都有他的朋友。他愿意结交佛教道教方外之士,培养反清势力。
如此等等人物,原来他们都是披着袈裟的儒士或遗民,都是有抱负、有才能的人物,是明清之际一批不逢时运的志节之人。傅山月旦人物,所评难得一赞,而对这批人物却评价甚高,视他们为同道。由此,可以窥知傅山入道门交方外友自有其用心,与泛泛佞佛之辈、道教之徒根本不同,结交他们可以更好的为反清复明积蓄力量,并借助佛门道门的宗教力量促成了"遇仙传书案"、"朱衣道人案"等多次反清复明运动事件 。
隐居明亡后,傅山衣红衣,居山寺,改号朱衣道人,从事着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南明总兵宋谦在晋豫边界起事反清,事败下狱,成“谋逆钦犯”,虽遭严刑,却坚贞不屈,曾绝食九日,濒临死亡,后经营救获释,此案曾轰动一时,被称作“朱衣道人案”。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因江南已无法容身,“浩然有山东之行”,应傅山之邀,千山独步,天马行地,来到了太原。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克镇江,袭南京,张煌言攻安徽,江南反清形势似转机,傅山闻讯后,急忙南下,既至南京,郑张已败走,他只好带着又一次地扫兴回到太原,其后一直隐居于晋祠云陶洞。他曾作《宿云陶》诗:
雾柳霾花老眼憎,云陶稳睡拔鸡鸣;晋祠三日无吟兴,只忆观澜智勇生。
隐居期间,他吟诗作画,潜心著述,并与顾炎武、阎若璩、阎尔梅、朱彝尊等学人考证晋祠,感怀晋史。傅山待友必煮茶,故有人也将云陶洞称作茶烟洞,“石室茶烟”是晋祠内八景之一。景宜园距云陶洞数步之遥,园内“杂树交荫,希见曦影”,此地为傅山饮茶品茗处。
期间,傅山先生在此还留有许多书法作品,其中嵌于朝阳洞石阶下周柏旁壁间的“晋源之柏第一章”最为要紧,其字行楷中揉魏碑,舒缓里见矫捷,遒劲得力,练达通脱,一看便知是高逸出世、遗身物外之作,难怪能被阎若璩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亭内的“难老”匾、圣母殿廊下的“永锡难老”匾均为名题。嵌于文昌宫墙壁上的《文昌帝阴骘文》也出自他的手笔,全文446字,小楷写就,直师钟繇,工整不苟,玉润珠圆,是其罕有的小楷作品。另外,景宜园楹联“茶七碗,酒千盅,醉来踏破瑶阶月;柳三眠,花一梦,兴到倾倒碧玉觞”、同乐亭楹联“万竿逸气争栖凤;一夜凌云见箨龙”,“梧桐月白杯中照;杨柳风来画上川”,也均为傅山所书。云陶洞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真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之上联中的“日”与下联中的“月”合璧为明字,“珠明”则暗指朱明。
傅山对晋祠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书法、著述,更在于对晋祠操守的提升、品格的趋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云陶洞紧邻朝阳洞,占据着晋祠云至高。俯瞰全园,了然一目,远眺田畴,隐约可现。除去一年一度庙会里的纷杂熙攘,除去平日偶有挚友造访,这里少有游人光顾。园日涉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当石磴上青苔侵阶、隙间拱草,秋树下的扫叶人又把一季的春华挈走时,傅山先生慨叹感怀之余,却未倦慵喟然,诗作愈发激昂高亢,著述愈发精邃深湛,书法愈发奕奕神采,意志愈发贞固刚毅。他不是“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隐逸者,也非“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削迹仙。
论及晋祠的操守、品格,岂有不言傅山傅青主者也!
与酒傅山还是一位好酒的性情中人。他在取得巨大的思想学术成就的同时,也与酒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尤其是他与享誉国际国内的佳酿竹叶青,还有一段不能割舍的渊源。
傅山年轻时就嗜好喝酒。他在霜红龛读书时,曾作《红叶楼》七言绝句一首,其中一句就是:“傅山彻夜醉霜红。”明亡以后,由于感情郁积悲愤,傅山对酒的爱好也越来越浓了。明亡后的第一个除夕夜,傅山痛苦地写道:“无情今夜贪除酒,有约明朝不拜年。”傅山在长期的流寓生活中,除了书籍与笔墨之外,唯一不能离的就是酒了。当然,傅山与普通好酒的人不同,他除了对酒有种天然的喜欢外,还把酒作为发泄愤懑和交流思想的媒介。他和他的同道认为,酒是“真淳之液”,酒后能吐真言。
在傅山十多年的流寓生活中,汾阳是他寄居和活动较多的地方之一。而汾阳正是汾酒和竹叶青的诞生地,因此,傅山便与竹叶青有了修订和完善之缘。
说起竹叶青,它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这一年,山西酒行又要开酒会了,一东家吩咐两个伙计备好一坛新酒抬去参品。这天天气特别热,伙计俩走得又热又渴,到了正午,恰巧来到一片竹林,两人一商量,决定先在竹林里凉快凉快,找口水喝。可哪有水呢!伙计俩顺手从一株成竹上扯了两片大竹叶,捻成两个小酒杯喝起来。他俩喝完酒却傻眼了:只剩下半坛子酒,怎么去交差呢?
两人走不多远,又见到一片竹林,竹林里有个小水洼,上面飘着的一层竹叶将洼中的水映得晶莹碧绿,甚是惹人喜爱。这伙计俩赶紧把酒坛子放下,蹲在小水洼边,你一下,我一下地往坛子里加水,不一会儿就把坛子灌满了。
再说酒会上。就在各家的酒快要品尝完了,只见这伙计俩满头大汗地抬着坛子走进会场,东家揭开坛盖,舀了一碗酒,恭恭敬敬地捧到酒会会长面前。不用细说,这年酒会上,伙计俩送去的酒名列榜首!
后来,东家买下了那块地皮,将自己的酒坊迁去,在小水洼上打了一眼井,又从酿造技艺上努力改进,还在酿好的酒中加入新鲜的竹叶,终于酿出了别有色味的好酒,取名“竹叶青”。
唐代的竹叶青已经名气不小,武则天曾吟咏道:“酒中浮竹叶,杯中写芙蓉。”初唐诗人王绩也写道:“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可见,唐代的竹叶青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宋代,竹叶青的配方中已有了中药的成分。而竹叶青能有今天的独特品质,则是因为傅山对其配方的修订。
据记载,傅山经常往来于汾阳,他行医道,品美酒,并从保健和养生的目的出发,对竹叶青的配方进行了研究,还与许多酒工成为好朋友。一日,傅山看酒工浸泡药材酿造竹叶青酒,有深厚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经验的他便教酒工如何浸泡,如何搭配中药材牞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酒工们按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酿出的酒不仅味道芳醇,金黄透亮,医治经络疾病的疗效也显著提高。傅山将竹叶青的配制用药由过去的四五种改为十二种,保留了竹叶的成分,使竹叶青具有多种保健养生功效,成了今天名重天下的佳酿。
傅山流寓四方,喝过各种各样的酒,但他最欣赏的酒中,应该少不了自己亲自修订完善过的竹叶青吧。
顾炎武: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又酬傅处士韵》)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广师篇》)
读书不多,轻言著述,必误后学……虽青主读书四五十年,亦同此见。(《与潘次耕札》)
毕亮四:公他高洁,扫除百年芜秽靡蔽,一意孤行,不在龙门之下。(《西北文集》)
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
三. 煎海僧
煎海僧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明末清初时期一位武功高强的抗清义士。
已经无法查到资料,原来在某资料中看到过煎海僧的事迹,大概意思如下,江阴血战,阎应元带人突袭清兵,为煎海僧等众人开路,煎海僧带领500民兵突袭遇到清兵的弓箭手箭雨狂射,煎海僧早有准备,他带领30人举着提前准备好的门板在前面开路,煎海僧力气巨大,一手拿着门板,一手拿着一把铁刀,杀敌无数,他带领500人艰难杀出重围,并命手下得力人前往多处求取救兵,他又带领30人举着门板和城内里外合围,严重打乱了敌人阵型,后反复冲杀四次,煎海僧才前往他处求取救兵。江阴失陷后,煎海僧带领民兵在某小岛上煎煮海盐,贩卖海盐为生,继续召集抗清义士,几年后,朝廷派重兵围攻小岛,煎海僧不得已效仿田横杀身取义。
《煎海僧》
民国诗人沙曾达创作
提刀杀敌笑诸生,五百健儿抵万兵。
隐岛煎盐甘自给,相持高义学田横
江阴大屠杀中的铁刀僧(煎海僧)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清廷重兵攻城,江阴百姓在阎应元等人带领下浴血奋战。当时城中有一个秀才,自幼习武,刀术精绝,所用的铁刀重达数十斤,一般人拿都拿不动。清军围城之时,他带领数百人上城与清兵血战。他的妻子是个能书善画的才女,对他说:“不用担心我成为你的后顾之忧”,然后自杀身亡。清兵攻势猛烈,阎应元命他出城联系救兵。他手提铁刀,带领30个人,在清军重围中往返冲杀四次,安然无恙。江阴城破后,他杀出城外,乘船来到大海中一个小岛上,剃度为僧人。然后陆续召集来江阴城中的幸存者几十人,上岛定居,以煎煮海盐为生。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海盐到海滨集镇贩卖,竟然重达400多斤。几年后,清廷大员派人上岛招抚他投降,他坚辞不受,自杀而亡。
四. 智胜武僧
雍正年间,湖南某地出了一名武林高手,江湖人称胡六,擅长拳术。经常去河南办事,某天日暮,想投宿一所僧寺,一僧出迎说:“去其他地方吧,此地不留客。”胡六说:“住一宵何妨?我胡六不是盗贼,你们担心什么?”僧人说:“你就是胡六?师父常说胡六武勇,原来就是你,今晚宿在此地,应当与我们比试一下。”吃晚饭时,僧人有二十余人。胡六问他们师傅的名号,僧人回答是疯和尚。胡六早闻疯和尚大名,思忖他的武功在己之上,其徒必定不弱。加之二十余人,恐怕自己不能取胜。心生一计,对僧人说:“今晚比武时,实行暗战吧,地上铺石灰,熄灭灯火,暗中互相扑斗。时间差不多了就一声号令,彼此即停手,然后检查衣服上石灰痕迹之多少,来分决胜负。”众僧都感到新奇,都说很好。饭后,众人来到一所空旷殿内,地上铺满石灰。
当夜月黑阴雨,灯灭后伸手不见五指。众人暗战半晌,点灯查看,二十余僧人无不沾满石灰,衣服撕破,胡六则一点石灰不曾沾染。僧众大为叹服。后来疯和尚回来,僧人诉说胡六之勇武无敌,疯和尚入殿查看,笑说:“你们被他愚弄了。看看房屋大梁上之尘土,怎么有手指印?”原来胡六乘灯灭,就跃上屋梁,让僧众自相殴打,等到比武结束才下来。众人才恍然大悟。
五. 铜筷书生
顺治年间,无锡秀才胡迩光,精通武艺,善用铜筷,一时无人能敌,据说是得自江湖异人传授。他用的铜筷子有大有小,大筷子长二尺,粗如手指,临大敌才使用;小者长一尺余,和普通筷子差不多粗细,平时应急之时使用,一半藏于袖中,一半露出指端。一日他游逛街市,见到一个游方僧人在一家店铺索要钱材,对店主说:这个僧人相貌凶恶,必非善良之辈。店主就没有给僧人布施,僧人看着胡迩光咬牙切齿,迩光也没当一回事。
后来迩光和友人去往武当山,中途借宿在一所小庙宇内,僧众出来迎接,其中一人看上去有些面熟。晚餐已毕,迩光刚睡下不久,忽然听到刀剑轻轻撞击之声,心中一动。急忙起身查看,房门已被锁上,才回忆起那个貌似相识的僧人就是当年的讨钱僧。迩光此次出门走得仓卒,竟没有带防身的铜筷。
正惶急间,迩光见桌上餐具未收,有竹筷二双搁在碗上,就藏于袖中。接着僧人打开门,持刀而入,叫骂说:“你还记得当年事否?”挺刀直砍。迩光以竹筷抵挡,几个回合后就戳中僧人手腕,刀落堕地,僧人吓得跪地乞命。迩光说:“从此释怨,行了吧?”僧人见遇到高人,连连称谢,次日隆重招待迩光,而后告别。
文:董老师讲历史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302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濮阳记“疫”系列报道
下一篇:女人的战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