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梦回丹阳之记忆(十四)韦氏名人谱③

51.

韦济(生卒年不详)唐代大臣、诗人。唐郑州阳武(今原阳县)人。韦思谦孙,宰相韦嗣立第三子,少以能文知名。开元初为鄄城令,三迁库部员外郎。又历任户部侍郎,河南尹,尚书左丞,冯翊太守等职。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

韦济早年以文辞扬名,与大诗人杜甫、高适有交往。

开元四年(716年)任鄄城令。唐玄宗亲召新授县令,殿试安民策一道,韦济得第一名,因而擢为礼泉令。累迁库部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户部侍郎,累擢太原(今属山西)尹。天宝七年(748年)为河南(今洛阳)尹,迁尚书左丞,后出为冯翊太守。韦济为政有绩,颇为当世称道。

52.

韦渠牟(749--801),唐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少慧悟,师李白习古乐府。及长,为道士,自号遗名子,又为僧,法名尘外。贞元二年,为韩滉使府从事。八年,入为四门博士。历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官终太常卿。与皎然、颜真卿友善。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著有《韦渠牟诗集》、《贞元新集开元后礼》,均佚。《全唐诗》存其诗二二一首、联句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五0六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卷四九0权德舆《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旧唐书》卷一三五,《新唐书》卷一六七。

53.

韦总(548-576年)北周大臣,字善会,京兆杜陵人,北周太傅、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之子。聪敏好学,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纳言、京兆尹。

武帝尝戏总曰:“卿师尹帝乡,故当不以富贵威福乡里邪?”总乃正色对曰:“陛下擢臣非分,窃谓已鉴愚诚。今奉严旨,便似未照丹赤。岂可久忝此职,用疑圣虑。请解印绶,以避贤能。”帝大笑曰:“前言戏之耳。”五年,从周武帝东征。韦总每率麾下,先驱陷敌,遂于并州战殁,时年二十九。赠上大将军,追封河南郡公,谥曰贞。六年,重赠柱国、五州刺史。

子韦圆成嗣,后袭韦孝宽爵郧国公。隋文帝追录孝宽旧勋,开皇初,诏国成食封三千户,收其租赋。

54.

韦银豹(1496—1571),壮族,古田县凤凰村(今永福县永安乡凤凰村)人。其父韦朝威是一个贫苦农民,弘治五年(1492)率壮民起义,一举攻占古田县城。又在三厄伏兵阻击官兵的进攻,杀死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千户王珊等。之后,韦朝威与官军作战而死,韦银豹继承父志,与黄朝猛于正德十三年(1518)出兵再攻永福县城。明朝派太监付伦、副总兵张佑率兵四万七千余与义军决战。韦银豹退回古田指挥义军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与官兵周旋,义军大获全胜。银豹即自封为“莫一大王”。在古底后山建造金銮殿。提出口号:“独州立州,石笋立省,烂头立为校场岭”,与明朝争天下。嘉靖初,韦银豹与覃万贤、黄朝猛攻占雒容县城,封覃为战江王,黄为冲天将军。接着,银豹还踞古田,将其地划分为上六里和下六里,设官治理,里以下实行“一村一老”制,“有一老管十人者,又一老管二、三十人者”。

嘉靖二十四年(1545),银豹率领的壮族起义队伍,“众号数万”,不仅牢固占领古田县,而且还攻下义宁、雒容、永福、临桂、灵川、阳朔等县部分地区。使古田成为当时广西少数民族农民起义的中心地。

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二月二十四日,韦银豹率队伍袭击广西首府桂林,当晚银豹选出精壮的义军士兵,趁夜深人静,攀墙入城,直抵藩司库,夺取库银四万余两,杀死参政黎民衷,然后撤离。次年秋,再次攻入靖江王府,与王府羽林军激战,杀得官军尸横遍地。由于羽林军拼死抵抗,义军只得撤出王府,经此一战,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都御史吴桂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派遣古田守备卜祯、典史廖元持文抚谕。银豹不为利诱所动,“逆命如故”。

明王朝见桂林危急,于隆庆三年(1569),调江西按察使殷正茂巡抚广西,大征古田。合用监督司道官七员,统督将领官七员,都指挥三十八员,管队千百户七十二员,同时调河池、南丹土兵配合,以总兵俞大猷领兵一十四万,分七路进攻古田。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韦银豹率领义军奋力还击,节节退守。隆庆五年(1571)正月,义军退至潮水,用滚木擂石杀死大量官军。相持月余,官军见久攻不下,便派南丹土兵打入义军内部,又组织敢死队,赏以重金强行登山。义军缺粮缺水,终被内外夹攻而失败。这时殷正茂悬赏重金要韦银豹首级,一个貌似银豹的土兵毅然献出首级救主。银豹将该首级及自已的衣帽交给儿子韦良台去诈降。

官军得到首级,信以为真,宣布大获全胜。银豹趁机率领少数义军突围而去。

正当明穆宗传旨嘉奖有功将领之时,广西奏报飞至,称韦银豹又率众起事,殷正茂大为惊恐,立即向皇上请罪,一边捕杀验看首级的廖元、王纲,一边组织力量重赴古田。由于银豹兄银站及廖东贵出卖,银豹及其孙子扶壮于五月被捕,解送京城。同年九月被凌迟处死。

55.

韦保衡,字蕴用,京兆人。祖元贞,父悫,皆进士登第。咸通五年登进士第,累拜起居郎。十年正月,尚懿宗女同昌公主。

公主郭淑妃所生,妃有宠,出降之日,倾宫中珍玩以为赠送之资。寻以保衡为翰林学士,转郎中,正拜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不期年,以本官平章事。

保衡恃恩权,素所不悦者,必加排斥。王铎贡举之师,萧遘同门生,以素薄其为人,皆摈斥之。以杨收、路岩在中书不加礼接,媒孽逐之。自起居郎至宰相,二年之间,阶至特进、扶风县开国侯、食邑二千户、集贤殿大学士。十一年八月,公主薨,自后恩礼渐薄。咸通末,淮、徐盗起,素所怨者发其阴事,保衡竟得罪赐死。

56.

韦树模,男,汉族,广西平南人,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兴等人策划的广州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牺牲后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其父韦昌曾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有功被授军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很赞赏太平军的勇敢。1905年,与弟弟统钤(字香泉)、统淮(字义廷)、荣初一起加入广西同盟会分会。1910年结识了林盛初与李德山,他们共同联络志士,为革命活动做准备。次年4月10日,带三个弟弟和李德山一起到广州,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27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未获。随后又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因清军势众,进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为垒,与清军相持二日,虽饥渴交迫,仍英勇作战。后来清兵见久攻不下,便纵火焚烧该店,因弹尽援绝,弟兄四人同时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皆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一作柱模,字焕初。

其先人韦昌曾参加太平军,以战功得授军职。杨韦事变后归里,常述太平天国革命事,他深受影响。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古香奉孙中山命回广西成立同盟会分会,他与弟统铃(字香泉)、统淮(字义廷)、荣初经韦智、韦著等介绍,均入为会员。

1910年(宣统二年)夏,同县林盛初与罗城李德山至,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他相与结识。

1911年4月10日,与三弟随李德山到广州。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人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叠米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战。后清兵纵火焚烧该店,因弹尽援绝,兄弟四人同时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皆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57.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 ),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出身京兆韦氏,排行第二十三。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为建陵挽郎。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后历佐使府。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卒,年六十,赠太师,谥忠武。《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58.

韦述(?-757年)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京兆万年人。开元五年,中进士,授栎阳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乾常游其门。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天宝初年,历太子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

述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西京新记》五卷、《御史台记》十卷、《开元谱》二十卷,并传于世。

59.

韦道逊,京兆杜陵人。曾祖肃,随刘义真渡江。祖崇,自宋入魏,寓居河南洛阳,官至华山太守。道逊与兄道密、道建、道儒并早以文学知名。道逊,武平初尚书左中兵,加通直散骑侍郎,入馆,加通直常侍。

《全唐诗》收《晚春宴》诗1首,列为世次爵里无考作者。按韦道逊,《北齐书》卷四五有传,为京兆杜陵(今陜西长安县东北)人,寓居河南洛阳。早以文学知名。北齐后主武平初任尚书左中兵,加通直散骑侍郎。入馆,加通直常侍。卒年不详。《全唐诗》误作-收入。

60.

韦贵(生卒不详) 壮族,思恩府千夫长。嘉靖六年王受率兵攻陷思恩府城(今乔利),俘知府吴期英和守备指挥门祖荫,并封府库,留兵驻守,王受又带兵去攻打武缘(今武鸣)县城。守巡官邹挽率兵来解围思恩府,千夫长韦贵、徐五率健壮土兵夜潜入城内作内应,引官兵破城门,王受守兵败,夺回思恩府印及库物。韦贵、徐五率兵护送知府吴期英至宾州(今宾阳) 暂避,韦贵立了功。后韦又随王守仁带兵镇压八寨农民起义“有功”,嘉靖七年,被委为兴隆土司世袭土巡检,是兴隆土司第一代土司官。

61.

韦丰华(1821—1905),字剑城,别号大明山散人。为韦天宝“遗腹子”。幼年入私塾及被县令招入县署教读,后到桂林秀峰书院就读。书院中的教员多为其父同仁,对他比较看重,学习进步很快。回乡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县内民众“拜台习洪教”,组织堂会持械攻打府、县。韦丰华则在家乡组织团练“捍卫桑梓”。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奉县署令率团练到陆斡豆俎山(今陆斡村那豆屯)围剿堂会陆九成部,团练被击毙29人而溃败。咸丰九年,奉思恩府知府徐引的命令率团练配合官军,于罗波六塘大梁村堵截、围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太平军-撤往宾州。咸丰十年,以军功被授予“选用知县”,同年经县考试,取为拔贡。同治四年(1865年),持练卫团,多方联络,偷袭韦朗村堂会农军后侧,为被围的思恩府官军解围,后奉右江道统宪令,起团参加捣毁曾聚集堂会起义者上万人的据点韦朗村。战事稍平,为维持生活,韦丰华后半生从事清苦的教书生活。同治五年,在家乡倡议,得到父老支持,创办琴泉义学,并执教11年。光绪二年(1876年),任县岭山书院山长,经知县核准,召集邑绅、诸生募捐,历经3年修复书院屋舍,掌院10余年。此后,又分别执掌恩恩府学8年, 执掌府属阳明、西邕书院多年,直至80岁高龄始辞馆回乡。在学校教育中,他主张培养“学有根底,品端洁而行轨,禀性朴诚”的人才,“崇理学、敦德行”,即培养有知识、 品行优良的学生, 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声望。因此“远近学者争就之”、“郡属士子皆乐趋”、“造就情殷,成材者众”。韦丰华出生书香世家,虽有良好的家学传统, 仕途却不如父、祖辈顺利。在教书中,曾先后7次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其中一次为以拔贡身份参加朝考,但“秋闱七试不登科”,连举人也未考上,“选用知县”也未被选任实职。 一生写了许多著作,留下诗文数百篇。其主要著作,现存诗集有《今是山房吟草》7卷、《黯然吟集》1卷;文集有《今是山房吟余琐记》上下篇4卷,《耐园文稿》、《应酬杂著》 各1卷。今已散失的诗集有《崇祀乡贤纪思唱和诗词集》。今壮族文学史学界称其为清末优秀壮族文学家、诗人。他熟悉地方掌故,还广泛收集资料,编写了《增修武缘县志草》14卷,虽今已散佚,但清末及民国初县内编写的《武缘县图经》、《武鸣县志》已多处辑录,保留梗概,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史志资料之一。韦丰华晚年回乡,虽谢绝政事,但家乡团练要务, 仍必赖其主张, 获赏五品蓝翎顶戴, 思恩知府题赠“功在梓乡” 匾额。光绪三十年(190 5年)病卒,终年84岁。

62.

中国第一个电子女博士,韦钰(女)(1940.2.7- )电子学专家。广西桂林人,壮族。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她获美、英、加、日、港、澳等八校名誉博士。曾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韦钰博士在电子学领域工作了40多年,做出了系统的和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生物电子学和建立分子电子学学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获得了国内第一批生物组织的微波CT、超声CT、衍射CT和B/A非线性参量断层图象。她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创建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在国际上首先系统地阐明了分子器件和分子计算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率先采用分子器件分子设计的方法,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她在电子学领域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在分子组装技术和应用方面获得了多项成果和奖励。她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她在东南大学建立了新的跨学科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倡导了中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63.

韦执谊(787~850),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

韦执谊出身于京兆韦氏龙门公房,进士及第,早年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南宫郎、吏部郎中,并与顺宗宠臣王叔文交好。

永贞元年(805年),韦执谊被王叔文荐为宰相,先担任尚书右丞、同平章事,后改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协助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宪宗继位后,王叔文集团尽遭贬斥,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韦执谊最终死于崖州。

64.

韦天强(1909—1948),原名世刚,字近仁,曾用名文耿、永仁,1909年10月18日出生在广西武宣县东乡上平岭村一个农民家庭。

韦天强从小就受到革命的熏陶。他的家乡——武宣东乡是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就是在东乡称天王的。当年东乡许多农民跟随西王肖朝贵(东乡人)投奔太平军,太平军几番转战于东乡,给予清军沉重打击。大革命时期,东乡的农-动搞得热火朝天。这些革命事迹和斗争活动使韦天强深受教育。

1922年至1924年,韦天强在东乡读高小。那时候-、反对-条约的运动遍及全国,他常参加街头演讲和演戏等宣传活动。

1925年至1927年,韦天强在武宣中学第五班读书,毕业后不再升学。从1928年至1938年,他先后在本村小学、妙皇中心校和东乡中心校任教师。

韦天强在本村任教期间,与本乡上武兰村一个在北京读书回来的姓梁的同学交往甚密,梁的家里有很多进步书刊,他几乎每周的周末必到梁家住下看书,从此,思想日益进步。1937年1月,他在东乡中心校任教时,由武宣中学教师覃秉寿(中共党员)介绍,在武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中共广西省工委委员黄彰到武宣,建立中共武宣县工委,韦天强任宣传委员。不久,韦天强在东乡介绍刘德明和潘亚德入党,建立中共东乡支部,并任支部书记。

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韦天强积极订阅共产党的报刊《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曾把周恩来的演讲词《过去与将来》抄贴在东乡乡公所门边墙上,给人民群众观看。并向学生和群众讲述沦陷区人民的悲惨情景和义勇军在东北、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日的事实,激发人们的爱国抗日热忱。

1938年底,韦天强和弟弟世常、世宽考取广西学生军,为抗日救国而投笔从戎。临走时他作诗数首告别乡亲,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故乡诚可爱,亲朋情更深。为了民族故,献上我青春。”另两首立下这样的誓言:“愿将世界重新造”、“誓将捷报慰乡亲”。

韦天强在学生军第二中队任第一班长,党内任第二中队支部书记,是学生军地下党的一个重要骨干。在学生军中,他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对同学十分关心体贴,每次行军,他都帮体弱的同学背武器行李。他对同学的政治进步尤为关心,当时生活书店在桂林发行很多进步书籍,他买了不少《论持久战》等毛主席著作并组织同学们阅读,对同学进行启发诱导,使大家树立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国民党广西当局不容许学生军变成真正的抗日队伍,于1941年4月下令将学生军解散。韦天强经党组织安排,与一批同学参加广西省第二期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并担任合训班党总支书记。9月,训练班结束后,他与党员-芳和一些进步同学共10多人分别到柳城县政府任合作指导员。这些党员受柳州特别支部领导,特支指定韦天强负责组成柳城党的核心小组。在柳城期间,韦天强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既不轻易把党组织和党员的身份暴露,又积极进行党的活动,宣传发动群众。他在县城成立了“学生军同学会”,把学生军的进步青年团结起来,当时的柳城中学校长倾向进步,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韦天强等经常下到凤山、沙埔、东泉、太平等地发动农民组织信用社、供销社,帮助农民办理贷款,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很受农民欢迎。他们在农村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给青年学生看《新华日报》和《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

1942年7月,桂林发生-的“七九”事件,中共广西省工委负责人被捕。不久,柳城当局也乱抓人,韦天强得到通知后,即从沙埔赶到东泉,向党员-芳交待工作后,立即撤离柳城,刚离开柳城,国民党政府就通令缉拿他。韦天强转移后直回家乡。

在隐蔽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是,他对革命仍满怀信心。

1943年4月,韦天强离开家乡,到修仁县西元乡三江圩崖头村他堂叔家隐蔽活动,后到庙村廖时全家住下。在那里又与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改名“文耿”,以教书为掩护,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党内职务是修仁县党支部书记,支部由省工委桂东特派员黄嘉直接领导。他白天和廖时全合伙杀猪卖,夜时开夜学班,教的学生有庙村、崖头、孔雀、平步、寨觉、寅子等村廖、韦、李、徐四姓的青年农民10多人。三江是偏僻、穷困而且危险的地方,土匪经常出没,韦天强住的是茅棚,吃的多是杂粮,行的是崎岖山路,书报很少看到。但他从不计较这些,而是服从组织安排,党指向哪里,就安心在哪里。由于他的工作出色,使地下活动能从修仁至广平至三江连成一片,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1943年下半年,经当时在四排小学任教的韦纯束介绍,韦天强到四排小学任教师。

1944年春,韦天强离开四排,到贺县狮洞中心校任教师。5月,省工委派黄嘉到贺县,把在贺县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武装,发动群众抗日,黄嘉找到党员路伟良和韦天强,传达省工委的决定后,即在狮洞中心校建立贺县特支,韦天强任特支书记。不久,韦天强发展了小学教师黄菲等人入党,建立了鹅塘小学党支部。

1946年4月,韦天强领导中共鹅塘支部在鹅塘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反破孩的斗争,五六百名群众挑着箩筐到乡公所要粮,迫使乡长开仓拨出3500公斤稻谷分给群众度荒。

1947年6月,钟山英家举行六五-,-失败,叛徒供出贺县党的组织情况,韦天强不能在贺县继续活动下去,便于7月13日撤离贺县经梧州回武宣东乡。他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通知在来宾南泗教书的三弟世宽回来,商量购买0组织游击队搞武装起义的事;接着派世宽到通挽与地下党武宣县工委书记韦敬礼取得联系。同时派大弟世祯到大片塘了解国民党桂(平)武(宣)联防办事处骨干陈兰祥的思想倾向,想争取他起义。9月29日,廖联原在贵县龙山举行了中秋起义(队伍叫达开纵队),韦敬礼率领游击队参加(队伍叫一二一纵队),韦天强闻讯,即派世宽到桐岭去见廖联原和韦敬礼,商量起义事宜。几天后,韦天强接到一二一纵队任他为第十二支队队长兼政委的派令(派令同时任刘铁民为副支队长),于是召开骨干会议宣布第十二支队成立,并布置分头做好解放东乡的准备工作。他和父亲商量后拿出家中稻谷2500多公斤解决游击队伍的吃饭问题。起义前夕,他把参加起义的五个弟妹召来说:“三国时徐庶跟随刘备,反对曹操。后来曹操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只好离开刘备去投曹操。我们起义后,若是敌人用曹操对付徐庶的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怎么办?”经过讨论,大家说:“宁可牺牲父母妻儿,也不向敌人投降。”10月25日晚,韦天强率领第十二支队100多人一举攻下了国民党东乡乡公所,东乡解放。10月23日攻打三里,不克。于是,武宣 当局立即派兵对游击队进行围捕,并纵火烧韦天强和其叔家的房子大小共45间。游击队寡不敌众,只好转移峡江一带隐蔽。11月中旬,省保安副司令莫树杰亲率保安团到武宣东乡“围剿”,悬重赏捉拿韦天强。贴在三里街上的告示写着:“咱们出重赏,捉拿韦天强,谁人能捉到,赏钱五万大洋。”12月23日,副支队长刘铁民被敌杀害并割头游街示众,惨不忍睹。韦天强对敌人怀着深仇大恨,他对战友们说:“只要我们没有死绝,敌人就莫想太平无事。”

这时,省工委桂柳区特派员陈枫得知韦天强在东乡领导武装起义失败后的困难处境,便派人通知他转移柳州。

1948年3月22日,韦天强离开家乡取道中平、里雍到柳州,接受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后,便前往柳北。柳北地下党交给他的任务是到桂黔边界的贵州省从江县宰便区工作。因宰便区禹甸乡有个年收两千担租粮的大地主莫御,掌握一批人 ,是个地方实力派。为了开辟桂黔边游击根据地,扩大未来武装斗争的回旋余地,并争取同盟者,削弱敌人营垒的力量,根据上级指示,柳北地下党先后派得力干部到宰便做莫御的-工作。4月,上级决定韦天强协助做好争取莫御,开辟宰便区工作。韦天强愉快地接受任务。5月2日韦天强和朱世琪前往宰便,次日途经罗城县三防区杆洞乡时不幸遇敌被捕,朱世琪拒捕被 杀牺牲,韦天强被押解到三防区公所关押。 区长对他进行严刑逼供,他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始终坚守党的机密。他严正地告诫敌人说:“我们革命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要打要杀,任由你们。但是解放大军就要渡江南下,全国很快要解放。你们是继续与人民为敌,还是转过来拥护革命?你们如拥护革命,以往的一切,共产党和人民是可以宽大的。你们何去何从,现在是到选择的时候了。” 区长对他用刑越来越残酷,他终因刑伤过重,于5月5日凌晨在三防区公所监狱壮烈牺牲,时年39岁。

韦天强和朱世琪牺牲后两个多月,仍在宰便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文纵,回到广西永乐向柳北地下党领导人汇报了二位烈士遇难的经过。当时正在永乐溪滨寨参加桂柳区工委武装斗争干部学习班的同志们,包括代表区工委来指导学习的路,桂北来的阳雄飞、陈亮、付一平、诸葛鑫,桂中来的韦章平、林立、都宜忻来的莫江北,柳北来的莫矜、谢之雄、林润葱、韦克、文纵等领导人全体起立,向韦天强、朱世琪二烈士默哀。

后来柳北游击总队司令兼政委莫矜曾写诗两首悼念韦天强和朱世琪二烈士:

韦朱大斗共商行,为辟新区上宰便;

痛恨三防遭敌害,惊闻噩耗悼英年。

慷慨牺牲为自由,韦朱临难未低头;

烈士精神垂不朽,誓承遗志报深仇。

莫矜说:“韦朱两同志一贯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坚决执行党交给的任务,他们在牺牲前始终坚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工作条例,丝毫不泄漏党的机密,因而整个柳北地区没有为此而受损失。他们这种对党忠诚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1964年4月,中共武宣县委作出决定,追认韦天强为模范共产党员。

65.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

66.

韦起云(1514—1557年),字葵轩。韦虎臣之长子。父亡时,他年仅三岁,由叔父韦虎林代理州务,长成后,才直接掌管州事。

嘉靖十三年(1534年),韦起云奉调与那地州官合兵攻入田州,逐出窃居土司职之许永宣(岑邦佐之姐夫),扶岑邦佐为土官。

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韦起云将土司署由武篆迁到木兰峒(今东兰城)。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奉调征剿马平县五都(今柳江县)诸蛮。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奉调征剿贺县弓山、黄峒等“巢贼”。

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我国沿海地方常受倭寇侵扰,皇朝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为军务大臣,督调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进剿;张经曾在两广总督军务,素知“俍兵”悍勇善战,奏请朝廷下令征调。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下令:授田州瓦氏夫人为总兵参将,东兰州韦起云为总兵副将,起调田州、归顺、南丹、那地、东兰等州俍兵共6800人。其中东兰750人, 组成抗倭队伍,由瓦氏夫人率领,韦起云为前锋,途经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历时数月,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农历三月中旬抵抗倭前线,进驻金山卫(上海境属),四月中旬,张经以田州兵配合俞大猷的官军在金山卫为中路;东兰、那地、南丹的土兵配合邹继芳的游击官军在闵港为西路;归顺州和思恩东莞兵配合参将汤克宽的官军在乍甫为北路;张经指挥各路兵层层包围倭寇。在浙江的嘉兴、王江泾、石塘湾等战役,歼敌3000余人;在陆经斩倭300余首级,烧毁倭船30余艘,威震江南。

时因朝廷奸臣严嵩,纵其义子赵文华虚构军功冒报,陷害张经下狱。军无主帅,将士寒心。瓦氏和韦起云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班师回乡。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韦起云在东兰州署病故,享年43岁,葬于隘洞龙盘山。

67.

韦蟾 [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大中七年登进士及第,辟徐商襄阳掌书记。咸通中,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为鄂岳观察使。咸通末,终尚书左丞。其在襄阳与徐商等唱和诗编为《汉上题襟集》,已佚。《生平事迹见《翰苑群书》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旧唐书》卷一八九、《唐诗纪事》卷五八。蟾所作诗,《全唐诗》今存十首。

68.

韦素园(1902~1932),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六月十八日出生在霍邱县叶家集北大街一个小商家庭,其父韦美堂。韦素园兄弟5 人,排行老三,大哥韦崇华(凤章)、二哥韦崇义(少堂)、韦素园原名韦崇文(乳名文魁)、四弟韦崇武(丛芜)、五弟韦崇斌,还有1 个妹妹韦崇贤。韦素园自幼聪明,8 岁入私塾,11 岁与四弟韦丛芜进霍邱县立小学读书,民国3 年(1914 年)转入叶家集明强小学高级班读书,同班有台静农、李霁野等。在同学中,他不像“一般孩子似的爱嬉笑,总是沉默的时候居多,穿着黑色的背心,身体微微的弯曲,在别人谈笑时,他总爱咬着指甲,-在一角向上凝视。然而在他沉着开口说话时,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听他用缓慢但却宏亮的声音,发出考虑过的意见。这常常是热烈争论的终结。”。(李霁野《忆素园》)因此,他在同学中威信很高。当时辛亥革命虽已发生几年,但镇上的大人、小孩还大多拖着辫子,在韦素园的倡议下同学们首先剪辫子,然后推倒明强小学所在地三圣宫(火神庙)里的神像,曾引起过部分守旧派反对学堂的风波,可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他幼年就已形成。

民国4 年秋,韦素园小学毕业后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仍刻苦学习,且胸怀报国之志。一年假日,他与几位同学游离叶集5 里的胜塔寺,见寺中清游观里塑有赵匡胤手持蟠龙棍的塑像,随吟诗道:“愿借蟠龙棍,摧毁众妖魔,拯救我民众,建立新中国。”他在“大丈夫应马革裹尸而还”的思想激励下,17 岁便投笔从戎,毅然离开阜阳三师到当时风云际会的北京,参加了段祺瑞的参战军。不久便识破了段拥兵自恃,祸国殃民的骗局,决然离去,依其大哥到长沙政法学校读书。这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韦素园积极投身其中,并参于了驱逐 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民国9 年夏,随兄长到安庆转入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进校不久,安徽教育界要求拨给教育经费的“六二” 兴起,军阀马联甲竟开 打死学生,使得群情激愤, 波及全省。韦素园被同学推举到省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工作。他不分昼夜编写、刻印、散发传单,积极宣传鼓动群众支持学生的-,直到斗争胜利。同时,他阅读了一些马列主义书籍,并经常把《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寄给家乡亲友,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10 年,韦素园从安庆去上海,入上海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院补习俄语,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与刘少奇、萧劲光、任弼时、曹靖华、蒋光慈等人历经艰险,行程3 月有余才到达莫斯科,正赶上莫斯科的共产国际第三次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召开。他们作为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会后,韦素园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莫斯科期间,尽管饥寒交迫,他还节约下零钱购买字典、词典和苏俄文学书籍。次年因病回国时冒险将这些书籍带回。

回国后,他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帮助李霁野译校《往星中》,自己选译了梭罗古勃的《蛇睛集》。他和学友当时生活困难,常-卖文和典当衣物以解断炊之虞,韦素园就是这“堆”苦而有志青年的核心。

民国14 年春,经李霁野介绍韦素园去拜访鲁迅,经鲁迅推荐,他曾在北京担任《民报》副刊。同年夏,在鲁迅的倡导下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组成未名社,韦素园的小屋便成了社址“破寨”。次年创办《莽原》半月刊,韦素园任责任。他不但看稿、编稿,自己还译完果戈里的《外套》,经常笔耕至深夜。

韦素园爱憎分明。他在从事文学活动的同时,还为中国革命倾注满腔热血。他曾介绍霍邱籍的中-员赵赤坪拜访过鲁迅;曾以未名社工作人员为掩护安置过王青士、王冶秋、李何林等一批霍邱革命者;为了表示对北京女师大 校长林素园的憎恨,曾改名为“漱园”;还毫不妥协的与 文人进行斗争……。正如鲁迅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持久呢。”韦素园终因肺结核恶化大量咯血,一病不起,于民国16 年春住进北京西山福寿岭疗养院。

在生病治疗期间,他一面卧床就诊坚持翻译和写作,一面关心未名社工作,支持友人们的战斗。

民国21 年8 月1 日晨,正当“而立”之年的韦素园逝世于北平同仁医院,葬于北平西山碧云寺下的万山公墓。鲁迅得到韦素园辞世的消息深为悲痛:“这是中国的一个损失”。他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素园逝去,实足哀伤,有志者入泉,无为者住世,岂佳事乎。”鲁迅不但手书了:“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而且著文《忆韦素园君》,对韦素园做了高度评价。

韦素园译著主要有果戈里的《外套》,以及《黄花集》、《最后的光芒》,出版创作丛书《未名新集》等。

69.

韦荣初(1884-1911),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家中排行最小,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教士。与韦树模为兄弟关系。

1905年与韦树模等一起加入同盟会。

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进攻两广总督署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转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激战一昼夜后,与韦树模、韦统钤、韦统淮等一起阵亡,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70.

韦温(?-71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朝宰相,韦皇后堂兄。父韦玄俨,许州刺史。

神龙中,累迁礼部尚书,封鲁国公。景龙三年,迁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遥授扬州大都督。既居荣要,熏灼朝野,时人比之武氏。唐中宗驾崩,韦温总知内外兵马,守援宫掖。李隆基发动政变,韦氏宗族无少长皆死,语在《韦庶人传》。

71.

韦统泰(1917~2013.06.27),男,山东省曹县人,1938年入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班长、参谋、股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涞灵、牛岗、水口、蔚广、东邰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副团长兼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绥东、锦州、营口、承德、辽沈、平津、湘赣、衡宝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西南剿匪、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2013年6月27日,韦统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6岁。

72.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军,兄弟五人爱打抱不平,被称为“五虎将军”。统铃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但他身躯伟岸,力大无穷,能挑两百斤的担子,可将碾禾的石磙双手举起。由于受父辈影响,他从小疾恶如仇,对清廷更是满怀仇恨。他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先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出署后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退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牺牲,时年34岁。一同战死的还有同族人韦树模、韦统淮、韦荣初,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葬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73.

韦祖珍(1912-1982),广西东兰人。壮族。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七军连指导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保卫部科长。1934年参加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南支队保卫科长、军委总政治部保卫部副科长,八路军南下三支队二团政委,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政委,热东军分区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五师政委。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空军军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委,广州军区政委兼广西军区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毕业,空军少将军衔。 1982年10月11日在南宁病逝。

74.

韦谌: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名损。生卒年不详。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己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一人。考官:中书舍人庾承宣。试题为《王师如时雨赋》和《骐骥长鸣诗》。取状元后入仕,官祠部员外郎。大中二年(848)为义武节度使。大中五年任武昌节度使。大中六年(852)代李景让节镇郓州。后不知所终。

75.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字子骏,钱塘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

皇祐五年(公元一0五三年)进士,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76.

[唐](公元?年至七七一年)字、里、生年均不详,卒于唐代宗大历六年。

韦元甫

少修谨,敏于学行。初任白马尉。探访使韦陟深器之,奏充支使。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书右丞。出为淮南节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今存之木兰歌,相传为元甫得自民间。他曾拟作一首,亦见乐府诗集及全唐诗中。

77.

韦统淮,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韦统淮虽然是个杀猪佬,却粗通文墨,可将《千字文》《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倒背如流,身材也长得魁梧壮实,自己就能把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掀翻在肉案上,故人封以“大力士”外号。

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78.

韦厥, 上林县人(据《大清一统志》)。汉朝韦元成之后裔。唐武德七年(624年),韦厥接受唐王朝的命令,招抚了附近各分散的部落,统一在唐王朝之下。韦厥因功被封为澄州刺史,在今上林一带作官,很有威信。子孙相继,繁衍为粤西一些州县的首领,韦姓也为最古老的壮族姓氏之一。后来他隐居于智城洞,与诸子都封侯庙食(据王象之《舆地纪胜》)。

79.

韦琮(生卒年不详),唐朝唐宣宗时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父亲是韦乾度。

人物生平

公元847年二月,到白敏中任宰相执政之时,凡以前受李德裕鄙薄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地加以重用。唐宣宗听白敏中的荐举,任命卢商为武昌节度使。任命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韦琮为中书侍郎,三人并为同平章事。

80.

韦立仕,1960年出生于广西都安县澄江乡甘湾村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他的家乡历来是革命热土,流传着许多民族志士为抗击外来侵略,为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英勇抗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学校老师讲述的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更是在韦立仕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1978年韦立仕初中毕业,毅然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昆明军区某部的一名战士。当时,越南侵略者疯狂地-排华,韦立仕和他的战友亲眼目睹了越军 杀我边民的惨景,个个义愤填膺。不久,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在战场上,韦立仕作战勇猛顽强,荣立三等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班长。

越军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了,但敌人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当人民解放军回师祖国后,越南当局又派兵侵占我神圣领土——边防要地扣林山,肆无忌惮地开 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使我边民有地不能种,有家不能归。怀着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韦立仕更加抓紧临战训练。为尽快提高全班的作战能力,他带领全班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苦练杀敌本领。

1981年4月,我军奉命收复扣林山。听了部队-的战斗动员,战士们个个磨拳擦掌,斗志昂扬,决心在战斗中英勇杀敌,为人民立新功。在三连表决心大会上,韦立仕代表七班9位战士,向连党支部表示:“我们决心在这次战斗中冲锋在前,决不后退。像邱少云、董存瑞那样,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贡献自己的一切。”

4月29日,我军开往前线,在某地待命。5月6日深夜,部队接到命令:“一定要在天亮以前,穿过敌人的-线,到达指定地点。”当晚,天下着蒙蒙细雨,夜黑沉沉的,伸手不见五指,山路葛藤缠绕。战士们凭着练就的一身夜老虎的本领,秘密地穿越长满荆棘的险要山路。一路上,韦立仕走在前头开路,为了争取时间,在一段下坡的路上,他把钢 往怀中一抱,从刀刃似的草丛上直往下滚,钢针似的“虎掌刺”划破他的手和脸,坚硬的石锋和锋利的竹桩戳得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他全然不顾,硬是用自己的身体滚出了一条约200米的通道来。韦立仕的模范行动鼓舞了全班战士,超强度急行军,终于按上级要求,到达指定的位置。

5月7日拂晓,总攻开始了。我军的火箭炮、 炮、迫击炮一齐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声,一发发炮弹在敌军阵地上开花,打得敌人四处逃窜。在炮兵的掩护下,韦立仕端着机 带领全班往上冲。突然,敌人扔来一枚手 ,在刚入伍的新战士伍继兴的身旁嗤嗤冒烟。韦立仕急忙一脚把手 踢开,同时将伍扑倒,手 在七八米远处0了。他不顾抖落满身泥块,爬起来又带着战士们往上猛冲。经过几小时的激烈战斗,守敌全部被歼,我军胜利地夺回了扣林山。

扣林山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战斗由进攻转入防御。为了保卫好这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神圣领土,韦立仕多次向连长请求:“把30号高地交给我们吧。”

30号高地是在扣林山主峰17052高地前沿300米处的一座小山丘,这里与越南一线相连,是整个扣林山的前哨,敌人要争夺扣林山,必先争夺30号高地,军事位置特别重要,易攻难守。连长看着韦立仕——这位硬骨头班长,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

30号高地坚守的战斗激烈限险。被打下去的敌人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常常向扣林山的我守军开 开炮,-我军补给线。战士们喝水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到两公里远的扣林村去背,来回需要三四个小时。后来敌人-更加严密了,后勤供应的粮食越来越困难,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上一顿饭,韦立仕常常把自己的饭分给战友们吃,自己啃那难咽的干粮。最后,连压缩饼干的供应也发生了困难,韦立仕忍着饥饿,把自己省下来的干粮,悄悄地放到战友的餐盒里。在多雨的五六月,阵地上常常是泥泞不堪,工事常被雨水冲塌,韦立仕带领战士们抢修,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见战友们累了他命令大家休息,自己却拿着铁铲不停地干,直到把工事修好才放手。晚上,他在杂草丛生的山腰上放哨,成群的蚊子不时嗡嗡地向他扑来,敌人腐烂发臭的尸体就在眼前,令人作呕。尽管这样,为了让战友们恢复体力,他一上哨就是四五个小时,困倦时,就把口袋里的辣椒往眼皮上一擦,驱走倦意。一个多月的阵地战斗生活,韦立仕脸上沾满了污垢,头发脏乱,眼睛布满血丝,人也消瘦多了。但他忠诚卫国的钢铁意志,却锤炼得更加坚定,随时准备接受更严峻、更残酷的战斗考验。

1981年6月11日凌晨3点10分,副班长韦国吕在夜色的浓雾中隐约发现两个黑影从高地东侧鬼鬼祟祟地摸了上来,他喝问:“口令!”这时对方射来一梭 ,韦国吕机警一闪,随即扣动 ,两个黑影立即滚下山去了。韦立仕预感到情况复杂,他提着 ,走遍战壕,一个个地鼓励战士们:“今晚敌人可能要来大的进攻。不要怕,如果敌人敢来,我们坚决把他们消灭在阵地前沿。”

果然不出所料,凌晨4点50分,越军向30号高地进行猛烈的炮击,阵地上顿时火光冲天,弹片横飞。韦立仕叫战士们伏在猫耳洞内,自己不顾生命危险从这一弹坑跳到另一弹坑观察敌情,借着0的闪光,韦立仕看见约有一个排的越军分3路朝阵地上扑来。他立即向上级报告,营长命令炮兵开炮,顿时,一发发炮弹在敌群中开花,炸得敌人四处逃窜。越军在上司的督战下,硬着头皮往上爬。面对敌人的猖狂反扑,韦立仕沉着镇定,叮嘱大家“不要慌,放近一点打。”敌人越来越近了,50米,30米,20米,韦立仕大喊:“投手 !”一排排手 在敌人中间开花,敌人被打得连滚带爬,败了下去。但越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驱赶一批“敢死队”冲上来,勇士们又甩出手 ,把敌人炸得死的死,伤的伤,败下阵去……如此几番较量,敌军的第一次进攻被打垮了。过了几分钟,敌人像输红了眼的, 徒,又出动两个排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的掩护下,第二次向七班阵地冲来。这一次,狡猾的敌人吸取了上次惨败的教训,对30号阵地采取半圆形的包围攻击。韦立仕看出敌人的阴险企图,当机立断,改变战术,当敌人冲到离阵地三四米远时,全班的机 、 一齐开火,并不时地投手 ,打得敌人焦头烂额,只得变换花招,拼命向七班阵地投手 、 和0包。突然,一颗 飞到离韦立仕很近的地方,他正在指挥战斗,当发现 时,已来不及躲避了。一声巨响,韦立仕的手臂、大腿、腰等多处受伤,鲜血直流,顿时昏了过去。

敌人的炮火更猛了,一发发炮弹雨点般地落地阵地上,七班的掩体、堑壕全被摧毁,激烈的炮声把韦立仕从昏迷中惊醒。当他发现战友祝云华正为自己包扎伤口时,一把推开了他,说:“不要管我,阻击敌人要紧。”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韦立仕强忍疼痛,再一次带领全班战友发出了:“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钢铁誓言!右手不能打 ,他就用左手投手 ,直到第四次负伤,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他还断断续续地向副班长韦国吕交待:“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一定要带领全班守好阵地,同敌人战斗到底!”

“为班长报仇!”战士们发出了愤怒的吼声,他们顽强战斗,连续打退敌人四次冲锋。

战斗胜利后清理战场时,人们发现一个极为壮烈的场面:在一个炸塌的哨位旁,一位烈士侧身躺在弹坑里,双腿被埋在泥土中,胸腹有20多个弹孔,整个面部血肉模糊,难以辨认,他的身子前倾,两眼圆睁,直盯前方,保持战斗射击姿势。在保存下来的半边领章背面,清楚地写着:“韦立仕”三个字,他的身旁重叠倒卧着4具尸体。

根据韦立仕在战斗中的表现,昆明部队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授予韦立仕所在的三连七班为“九勇士英雄班”。

81.

韦洸(?~591年),字世穆,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名臣韦世康之弟。自幼善长骑射,性情刚毅,初仕直寝上士,参与过不少战争,东征西讨,建立功勋,累迁开府,赐爵卫国县公。

北周末年杨坚任丞相时,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韦洸曾随其父韦孝宽参与过平定尉迟迥的战役,

拜为柱国,进封襄阳郡公。开皇十年(590)八月,文帝遣柱国襄阳郡公韦洸,同上开府东莱郡公王景一起持节巡抚岭南,百越皆服。不久,突厥犯边,韦洸奉命领兵前去征讨,寻拜江陵(今湖北江陵)总管。母丧谢职。后来官复安州(今湖北安陆)总管。灭陈战役,韦洸领衔行军总管。南朝陈灭亡后,他出任江州(今江西九江)总管。那时,陈朝余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徐澄还占据一席之地,韦洸派遣开府吕昂、长史冯世基分别率兵进攻徐澄。兵临城下时,徐澄诈称投降,当天夜里就率二千多人袭击吕昂,吕昂与冯世基合兵相击,生擒徐澄。高梁女子冼氏率众迎战韦洸,也被击溃,遂平岭南。隋文帝杨坚下书赞韦洸:“若使干戈不用,兆庶获安,方副朕怀,是公之力。”【注:见《隋书》卷十二】后来兵至广州时,韦洸又力劝陈朝旧将渝州都督王猛投降。岭南初定,杨坚大喜,拜韦洸为广州总管。

一年后,番禺的王仲宣聚众反隋,韦洸率兵抵抗,作战时中箭而亡。赠上柱国。

82.

韦镒,京兆万年(今陜西西安)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孙,梁州都督韦令仪之子。玄宗开元间登进士第,又以宏词登科,试判入高等曾任京畿县尉。天宝初,曾充使监选黔中。历任礼部、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及礼部、吏部、户部侍郎。约卒于天宝末年,年49。事迹见《吕衡州文集》卷六《韦武神道碑》。《全唐诗》存诗1首。

83.

韦旻, 上林县人。于书无所不读,宋元 乡试落榜后,隐居山明水秀的胜地罗洪洞,号称白云先生。潜心学道,集书一楼,闭门诵读,乡人称之谓书楼。宣和年间,许德言以显谟阁待制南迁到宾州,曾与韦旻讨论治心养性、守气安神的道理,问答很详细。韦旻善于内养,活到一百多岁。另一说,“年八十五无病而逝”。

84.

韦赏(生卒不详),西汉丞相韦贤之孙,东海太守韦弘之子。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曾以旧恩为皇帝重用,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 ,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

八十余岁寿终。

85.

韦圆成,字天保,京兆杜陵人,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唐太宗妃子韦贵妃父,韦孝宽之孙,韦总长子。隋开府仪同三司、陈沈二州刺史,袭爵郧国公。

子韦义节,官至刑部侍郎、襄城郡公。曾孙韦慎,担任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彭州刺史。夫人彭城刘约,隋常州晋陵县令刘行之的孙女。

86.

韦虎臣(1495—1516),韦正宝长子,东兰土州第十一任土官。幼年,勤读书、好武艺,从师五台觉空禅师,专习兵机韬略技击。时土司署在东兰武篆旧州。韦虎臣在署附近的银海洲上,筑城堡,建演武厅、辟跑马射箭场,勤奋演练,为人精通韬略,武艺高强,膂力过人。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韦虎臣年十五岁,随父到广东惠潮征剿倭寇。九连山战役,正宝受伤,他奋力突阵,力斩敌酋,后继父职,他身先士卒,因此俍兵戮力效命,无不以一当十,全歼九连山倭寇, 后又转战闽粤沿海。 倭寇披靡。沿海居民安居,重整家园,感德歌颂。

“将如虎、兵如狼,敌寇尽丧胆,保国卫家邦。”捷报到京,帝喜日:“今得虎臣及俍兵,东南沿海无忧矣!”明正德五年(1510年),韦虎臣继任东兰知州。正德八年(1513年),他又奉命率领俍兵随王守仁赴江浙,征剿大帽山、大庚山、横水、左溪等地海盗,大小数十战,都获胜利。又在福建武夷山歼击倭寇。因战绩卓著,明皇朝赐予“哀孝忠勇”匾额。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凯旋班师,为奸臣严嵩毒害。时年22岁。其妻王氏真情实奏朝廷,经朝廷查明冤屈。谥封“武夷侯”。从优抚恤,运尸回东兰,葬于纳腊村岩石山(现纳腊小学),立碑铭二座,雕石人、石马、石狮、石禽等百具,陈列墓前两侧。

87.

韦敬一, 上林县人。壮族。唐朝检校无虞县令。是韦敬办的同宗、下属,《智城碑》就是他撰写的。韦敬一的文学素养较高,序文用骈文体裁,是六朝文风的余绪。描绘智城山景的幽丽奇峭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文章典雅,博古通今,表现出较高的文字功力。

韦敬一可说是壮族文人的先驱。

88.

韦筹:籍贯、生平俱不详。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戊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七人。有杜牧等。考官:礼部侍郎崔郾。试题为《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等。取状元后入仕。宣宗时曾官博士之职,不显而终。善属文。《全唐文》存其《原仁论》、《文之章解》两篇。

89.

韦云淞(1889—1950) 字世栋,号云浦。容县人。毕业于陆军讲武堂工科,曾在田南警备军任职。1922年加入李宗仁自治军,任第三支队营长,之后在定桂军、讨贼军历任营长、团长,参加了讨伐陆荣廷、沈鸿英的战役。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六旅旅长,兼容(县)苍(梧)公路局总办,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至1928年,先后任第十五军二师副师长、代理第十三军二师师长、第十三军副军长、军长,参加滦河会战。后回广西,任独立第一旅旅长。1930年任第一方面军特务团团长兼南宁卫戍司令。1931年兼广西全边对汛督办和镇南绥靖督办。1933年任广西省政府委员。次年率部参加追堵长征过广西的红军。1936年1月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四十八军军长,参加淞沪会战,在上海市郊大场,协同友军反击入侵的日军。1938年2月任第三十一军军长,参加徐州会战,负责据守津浦铁路南段的明光地区,与日军血战逾月。7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桂南会战,率部在邕龙公路附近歼日军200多人。1944年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官,指挥桂林保卫战。因弃军逃跑被撤职查办。1948年任广西禁烟督办。广西解放前夕旅居香港。

90.

韦永清,壮族。原籍平果县榜圩乡乐圩村巴艮屯。民国20年10月9日生。

韦于1956年考入百色师范简师班,毕业后分配到乐业县逻西乡百仲村做小学教师。后在百仲屯与一农家女子结婚,一直在该屯教书。该屯距逻西乡政府10多里山路,距县城120里。

这里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数户人家,韦初到没有校舍,便借民房作校舍。没有黑板和简易教具,韦永清亲自制作。部分学生没有课桌、椅子,他无偿帮助制作。有的贫困学生交不起书学费,他用自己的工资垫支。1960年前后经济十分困难,他带学生挖山薯充饥也坚持上课。

后来,别的民房借不到,他便整理自己家的两间房来上课。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给予补课。80年代初,上级拨了几千元校舍修建费,才开始修建学校及操场,由于建校费较少,韦永清校长带领教师和学生们用课外时间搞义务劳动,挑砖挑瓦,砍树抬木、平整房基、开挖操场等。还带头及动员群众捐献建校材料。数月内建了两幢房子,一幢作教学用, 一幢作教师宿舍。建了1个简易篮球场。添置了黑板、桌椅及一些教具,改善了办这条件。

韦永清的学生一届届毕业,有的进了中学、大学,有的参军或当干部。但他30多年还坚持在边远、生活条件艰苦的百仲屯教学,为边远的少数民族培养一代代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7月1日起获小教一级教师技术职称。多年来他身体患病还坚持教学,1987年12月因病情严重被抬到县医院紧急抢救,终因抢救无效,于23日逝世,享年56岁。

91.

韦继新(1810~1866年),字芹塘,龙岩乡久乐村雅龙屯人,是环江清代不可多得的才子,名见经传的人物。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举人。八年后到北京,在京逗留三年,参加会试未考中。从京城回到家乡,先是办理团务,搞地方武装,后掌教书院,从事讲学教书。在执教期间,接到挑选为浙江省钱塘县知县的委任状。正准备赴任之时,却不料苗兵突至攻城,中流弹身亡。

韦继新一生勤于笔耕,每每有感即发,且往往一题数首。他到北京参加会试一事,就写有《将进京会试感吟四首》、《到京感吟二律》、《都门杂咏四首》和《出都门回感吟二首》,家人团聚,有《小妻携-至寓所》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已失传。今人所能见到的,仅文赋3篇, 诗歌31题,分别散见于民国《宜北县志》、 《思恩县志》、解放后《广西壮族文人文学史概要》和《历代壮族文人诗选》四部书中。在31题诗中,《步和军中原韵》为五排,《翻译蛮歌》为七绝,其余均为七律,几种体裁兼有,尤以律为工。从内容看,杂感、叹情、咏史、写景、赠别、悼亡,涉及面相当广泛。

《壮族文学史》对其作品则只评不收,在《绪论》和第四编《古代文学》(--)中两次提到韦继新的《戒洋烟赋》和《今日安闲恃父兄》,认为这两篇在当时壮族文人的散文和骈赋中别开生面,用语生动,主意严切,深具时代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92.

韦鼎(约513~592年),字超盛,京兆杜陵(治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祖父韦睿,梁朝开府仪同三司。父韦正,曾任黄门侍郎。韦鼎自幼博通经史,通晓阴阳八卦,工于诗,尤善长相术。曾先后在梁、陈、周、隋四朝为官。

梁朝时,传说他是个神奇人物,曾先后做邵陵王主簿。侯景之乱时,司徒王僧辩将他引为户曹属,后历任太尉掾、大司马从事、中书侍郎等职。他曾言陈霸先将取代执政的王僧辩并建立新朝,陈霸先闻言大喜,因而定策建立陈朝,拜他为黄门侍郎,又迁司农卿、司徒右长史、贞威将军等。陈宣帝时,又为散骑常侍、秘书监、宣远将军、太府卿等。曾作为陈朝的使者聘问北周,在长安与执掌北周政权的杨坚结交,认为杨坚当代周而兴,陈朝亦必为杨坚所灭亡。陈后主继位,他看到陈朝灭亡在即,于是变卖了全部家产,客居寺院。友人问他何故,他说:“江东王气尽,我当葬在长安。”

他投奔杨坚后,颇受重用。先授上仪同三司,待遇丰厚。当时兰陵公主守寡,杨坚为她求夫,选择了亲卫柳述和萧等,让韦鼎来定夺。韦鼎说:“当封侯,无贵妻之相,述亦通显,而守位不终。”杨坚便采用韦鼎的建议,选柳述作了驸马。

开皇十二年(592)韦鼎任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刺史,他用仁义之旨教育下属要为政清廉。对州中的豪绅善言劝戒,教他们改邪归正。曾经有一游客与店主家小妾私通。游客走后,其妾便盗走家中珍宝财物深夜逃走,后被人杀于荒野。店主上告游客杀人盗物而逃。县衙判游客当斩。案呈韦鼎,他经过一番深思,认为是僧寺和尚杀人盗物。重新调查,果然如此。从此,人们对他肃然起敬,不仅称他秉公执法,还赞他办事有神。光州境内秩序井然,道不拾遗。韦鼎到晚年,由于多病,被召回京师。病死在长安。

93.

韦天宝(1786—1821),字介圭,号絅斋。罗波乡凤林村韦静屯人。少年入私塾,19岁补弟子员后就读于桂林秀峰书院, 其“刻苦自励, 寒暑不间”,学问日益长进,时人赞为“粤才之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考取举人,与其父韦有纲(嘉庆举人)成为县内父子同朝举人。韦天宝中举后,更加用功博览先儒理学诸书,旧方志称其“向义日广,文章日醇”。凤山土州(今属凤山县)土司慕其才华和名气,以优厚报酬聘为幕僚。他赴凤山土司,邀聘时沿途见土州辖区内的老百姓十分贫穷,而赋税、徭役深重,极为感慨,在《抵凤署感作》一诗中道:“十月兰阳道,穷檐不忍看!官贪征赋急,少丁避徭难。鸡黍供宾减,人烟入望寒,辖轩谁下问,康济苦无端!”就任后力劝土官栽减徭赋,土官也勉强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徭赋有所减轻,受到百姓称颂。由于土司残暴而顽固,因议事不合,他愤然离去。

嘉庆二十四年秋,到山西省代州(今代县)执斗山书院山长,严谨治学,改变教学风气,当地官民赞为“鹅湖鹿洞”之风再现。次年秋考取进士,授四川省重庆府巴县知县。道光元年(1821年),至成都5个月病卒,年仅35岁。著有《斗山书院学规十则》1卷;《存悔堂遗集》4卷, 分《读书解悟》、《师友讲论》、《治平要语》、《时文》等,由其子韦丰华整理刊行;此外,还有一些诗文,多已散失。

94.

韦云卿,男,汉族,广西永淳。出生年月:1873年,牺牲日期:1911年

后被保皇党构陷,复入狱两月余。出狱后抵暹罗(泰国)曼谷。1911年初,闻革命党人酝酿发动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偕同人到香港,被编为第二先锋队(敢死队),4月27日起义发动,随队进攻督署,击退守门卫队,攻至督署右旁横街,遇大队清军,展开激战,且战且退,势不支,被执。4月30日行刑就义。后经审定增立一碑,被补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95.

韦义光,又名韦家瑞,字伯甫,1892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三江镇美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思想较开明,身材魁伟。他曾拜师学得一身好武功,被各村庄的农民兄弟称为“拳师傅”,为人耿直,不惹是生非,但爱打抱不平,平生务农,在农闲时传授武功,或逢各墟镇集市日从事“相牛”(指观察牛后估计这头牛的价格,从中得些收入)生意。大母一贯在乡间耕种,没有生育能力。其父在五十余岁时为了传宗接代,续娶后妻,生下一男孩,父喜不自胜,按族谱辈序取名为韦家瑞。后来生母病故,靠大母抚育长大。1917年秋韦义光考取琼山中学,倾向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每逢假期回到家乡,就向村中父老兄弟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以及革命道理。1921年被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后来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农学部)录取,由于经济困难,断断续续地读了4年,1925年度下学期毕业。同年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之子)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1925年刚毕业,韦义光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前往香港发动省港大-的斗争,并被指定为省港-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协助苏兆征、邓中夏等人搞好-委员会的工作,分工负责讲演、工运宣传、海运组织等,在海员中发展党组织,培养骨干力量。他发动香港工人坚持-声援上海工人,开展募捐活动,捐款捐物支持上海等地的工人斗争。由于在香港发动海员大-取得胜利,有了名望,立即遭到英国当局密探的注视,1925年底被捕并驱逐出境,返回广州。1926年3月,被聘任为广州农民讲习所教员,讲授农业知识、农业实践等课程。

1926年9月11日,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广州农讲所第六期学员毕业,被分配到全国各地从事农-动。不久,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广州农讲所解散停办,韦义光以韦德明、韦德义为化名,主要以医生这个职业作掩护,从无间断地从事党内上层组织关系的联络与-工作。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国民党右派乘机夺取北伐战争胜利果实,叛变革命,对改组后的国民党进行“清党”,对外则大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按照党组织的安排,韦义光被疏散到广西田东县平马市,任平马市中学校长,不久调往桂林,担任桂林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约一年。1929年,又调往武汉工作。不久,突然接党组织要其迅速撤离的通知,由于情况急、时间紧、敌人又要来搜捕,只好匆忙疏散,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络。1930年,他重返香港寻找到党组织,受党的派遣又从广州经广西转贵州入四川,在四川山区遭土匪捕获,被洗劫一空,遭拷打成重伤,幸得当地群众帮助照料,养好伤后,调往上海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组织派遣韦义光到东北寻找抗日联军,向抗日联军负责人马占山转达我党有关党内外开展抗日活动工作意见,后被派任抗日联军范石生部队副官。不久,东北全境沦陷,他重返上海,被党组织指派往十九路军司令部,担任蔡廷锴的尉官,实际上是与蔡廷锴沟通和共产党的关系及合作事宜。在中共上海局的领导下,韦义光为我党对国民党上层人物进行联络、-以及策反等工作。1935年下半年受党组织派遣任浙江省农业厅技正,传授农业机械设备维修、驾驶等技能,不久又调到浙江省金华县农艺学校任农业机械师兼事务主任。

1937年初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中共上海局为贯彻中共中央“开辟抗日大后方”的指示,把韦义光派遣回海南,协助琼崖党组织进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并随带中共上海局赠送给琼崖特委的电台一部(由于轮船上敌人搜查严厉,无法过关,韦义光只好忍痛将电台潜入海底)。回乡后他利用职业作掩护,在三江市保生堂国药店当中医,暗中联络党组织关系。村中侨胞曾叫他赴南洋当医生可发大财,都被他谢绝。不久,他终于与琼崖特委接上关系,并征得冯白驹的同意,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琼山县第三区府工作。1938年间,被委任为县参议员、第三区长及该区游击队大队长。上任后,创办过一期抗日小报,由韦学仕和王雁秋担任。他委任我党推荐的人员任茄芮、塔市、新埠、三江、溪尾、金堆、苏寻三、马凌沟还有演丰、罗豆等乡长,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或是国民党左派,为我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9年秋,由于被免去职务,韦义光将该区游击大队大部分进步的战士和好,交给琼崖独立队,只留几个战士和几条破枪移交。1940年8月,为了维护团结抗日协议,琼崖特委决定,琼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长符克同志,地方知名人士、我党秘密党员韦义光同志为代表,由8名手枪队队员护送他们前往定安县翰林墟,同国民党琼崖当局琼崖守备司令部共同商议抗日大计。在商谈中国民党顽固派多方刁难,无理污蔑。符、韦据理力争,双方争辩得十分激烈。后符克、韦义光同志被国民党顽固派枪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符、韦惨案”。

96.

韦昌明,龙川人(现龙川附城)。史载:秦末略定南越,从关中徙民至粤,使与土著杂居,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即韦、官、任、赵。韦家传至韦昌明时,已三十五世了。

韦昌明少时聪明好学,工诗赋。青年时曾居板圹大石岩攻读。唐朝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昌明中进士及第。他是东江子弟第一个中进士的人。

唐穆宗即位时,唐朝已历十二个皇帝,国力衰微。昌明青年及第,拳拳之心,欲报于国,尝上 书宰相李逢吉,责以协恭和衷之义,逢进很称赞。昌明累官校书郎,转秘书监丞,又授御史、翰林学士。他出入喜欢乘坐鹿四。做事亦勤谨。清嘉庆县志言昌明因过于劳累,竟死于任上,此说颇疑。因昌明于唐长庆四年及第,于乾符五年撰写《越井记》,中间相隔59年,已是古稀之人,不可能留在任上。况他一直在京城做官,未放过来外任;不是致仕之日,是不可能回到循州的。故一说,昌明晚年辞官致仕,回到循州隐居,改名思明。

明清《广东通志》、《惠州府志》、《龙川县志》均入传。乾符五年(878年),已是古稀老人的韦昌明感念赵佗的恩泽,为家乡越王井撰写《越王井记》,被收录于《全唐文》中。他回顾自己家族史时写道:秦末略定南越,从关中徙民至粤;使与土著杂居,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即韦、官、任、赵。韦家传至韦昌明时,已三十五世了,实与越井相始终。

97.

韦庄(约836-约910),字端己,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重要词人,代表作有《浣花集》十卷《秦妇吟》等。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韦庄的闺情词亦写得非常出色,词语与闺中之美人浑然融于一体,见词尤见人,词音即人语,可谓风韵臻于极致矣。韦庄作品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俯腑。

人物生平

韦庄(约836~约910),晚唐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咸通四年(863),曾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

咸通七年(866)刘潼代李福为西川节度使。

乾符五年(878),长安应试不利,更名为韦庄。广明元年(880)应举不第。适逢黄巢军入长安,迁居洛阳。中和三年(883)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府中任职。

光启元年(885)为赴宝鸡“迎驾”卜居衢州,次年出发前往宝鸡,听闻僖宗已到兴元(今陕西汉中),亦尾随而至。

此后沿渭、黄河而返,在孟津上岸,原计划由许昌东南方向经安徽直达润州,不料七月间(桂花时)秦宗权攻占许州(今许昌),杀节度使鹿晏弘。看来此路不通,韦庄改变了计划沿黄河东去开封,打算从开封南下返回润州(河南开封)。不幸此时润州周宝后院起火,手下大将张郁醉酒后叛乱。在这种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

大约在光启三年(887)正月,许昌战事已毕,韦庄再一次来到许昌,打算按原计划由许昌走陆路返浙。又得知润州周宝因府中将领刘浩叛乱,逃往常州。据之,周宝已经不能再行依附,润州之事也无所牵挂,韦庄决定就此向北游历。他先来到河清县(今济源),又到泌阳小住。

韦庄由泌阳出发,登上太行山,直达山西境内的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

约光启三年三月份路过太行山貂黄岭,从壶关开始向东行走。大约在四月份,途经林、辉州之间,打算从内黄县出发经山东返回浙西。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烟又起。韦庄索性由此向北,一路来到了正定(今石家庄)。再向北,又到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长城。离开古北口,沿着长城一路向东,直达榆关(今山海关)。他以山海关为北游的拐点向西返回,至蓟(今京)杭(杭州)大运河乘船返回南方。

约光启三年秋,途经清河县,在此上岸后得知,江南战事已毕,决定就此返回浙西,遂经山东境内,直达徐州。在徐州稍作停留。

光启四年春,乘船沿中运河到达扬州,在此上岸稍歇。在客栈遇见一个见面熟的“饯客”,韦庄与他聊的很投机,从他的口中将扬州之战做了详细的了解,得知江南局势仍然不稳,就打算向南躲避。他打算先到石头城(南京)暂避一时。在石头城小住期间,游览了上元县,即今南京市区台城、蒋帝庙、长干里等地。后又沿江南下,经当涂县,向东到了苏州。再南下到湖州,继续南下至富春,经桐庐县,折向东到了绍兴,再向东到宁波。由此向西,又到西施故里暨阳县,再往西到了东阳。再往西,到婺州(今浙东金华)小住,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

龙纪元年(889)冬,他从衢州出发到江西,在边界处拜访了居士楚公,下一站到了信州(今饶州)。此后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饶州(今鄱阳县),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阳湖到九江,寻访至庐山东林寺。接下又来到了南昌,由南昌再向南到抚州,从抚州向西行再到宜春。在此,韦庄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长沙的行程,转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阳、娄底的交界处。此后又转向东南到了耒阳,由耒阳再向东向南到了赣州,由赣州准备返回。接下来,从赣州往东到西江(今会昌),再由此北上到建昌(今南城县)。

大顺二年(891)秋,由建昌经信州(今上饶县)返回衢州。

韦庄湘鄂行

景福元年(892)秋,五十岁的韦庄准备长安应试。他从衢州出发,经江西信州、鄱阳、九江到湖北境内。先到达黄石,第二站到了齐安郡(今黄冈县西北)。又经鄂州到夏口(今武汉)。

景福二年(893)正月,到了商南(今陕西商南县)境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长安。不幸的是这次他又落榜了。韦庄听从黄滔的建议,立刻动身去河东道去找郑尚书。他出了潼关,乘船顺黄河向东,在垣县上岸,直奔绛州(今新绛)。又由此继续北上到了平陵(今文水县东二十五里),再渡过黄河到绥州(今陕西绥德)。离开绥州,韦庄乘船沿黄河边向南直到潼关,返回长安。

乾宁元年(894)韦庄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于对时局中兴的期望值不高,韦庄又开始为“著身”而早做打算。

乾宁三年(896)春,先来到童年时居住过的下邽(今陕西渭南),随后北上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辗转来到了宜君县。在此得到皇上诏令,才骑马匆匆相别而去。原来,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互攻击,皇帝命令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前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到蜀后,王建并不理会皇上的诏书,仍然大战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对于韦庄来说,此次入蜀,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很希望韦庄能在他手下“工作”,可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

光化二年(899),韦庄除左补阙。在此期间主要干了与政局无关,却与历史文化传承相关的两件事。其一,在历史文化遗存上,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集中收录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不但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也给妇女对中华文化事业的奉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为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奏请,追赠为进士名誉或赠官。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有三:首先是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当然包括质量两方面)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裕为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庄真的绝望了。其《赠云阳裴明府》:“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证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王建非常高兴,当即命他为掌书记。据《唐诗纪事》载:朝廷“寻召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已任。抚民方面,在任掌书记(相当于办公厅主任)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于王建说:目前“正当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难得还有人为民着想,一时间被传为美谈。王建就此而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

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思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如天祐元年(904)8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杀,“高祖(王建)颇内怀兴复”,韦庄遂“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进行劝阻。天祐三年(906)韦庄被任以西蜀安抚使。

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梁(朱全忠)复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为兄”韦庄笑着说:“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渊,后为李渊所杀一事)。”

天佑四年(907)三月,唐王朝正式寿终正寝,哀帝-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韦庄闻讯后,本着维护一方安宁的原则,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说:“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于是,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位。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据《十国春秋》蜀国:“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可谓功不可没。次年韦庄被委任为宰相。

开平元四年(910)韦庄身退归隐。

约开平五年(911),他暂名为“多情”,意欲去泉州,途经桃林场,得识韩偓。此后,又游寓了桃林蓬壶,离开泉州,“多情”迫不及待地赶到婺州李氏园去寻找李亿,当“多情”得知李亿已去了洋川一带,又急匆匆向洋川(今陕西洋县)赶去,在此与李亿破镜重圆。

乾化二年(912)春天,后梁太祖朱晃(全忠)派遣光禄卿卢玭等出使蜀,为调停蜀岐战事来到洋川。卢玭拿出地图选择入蜀路线,正好被路经此处的多情看见。

乾化三年(912)多情处理了贯休的后事后,就打算去洛阳再次应试。此时朱友珪杀死后梁太祖朱晃,假造诏即皇帝位。朝廷发生变故,政治形势动荡,多情就先来到岐山(今陕西岐山)暂避一时。又来到了“醴泉”(今陕西麟游),离开醴泉院,多情再一次回到长安,来到从前曾经住过的咸宜观旧址。

98.

韦夏卿,字云客,杜陵人。父迢,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行军司马。夏卿与爱妻生下韦丛,多年后将韦丛许配给当时未曾有官名的元稹。夏卿苦学,大历中与弟正卿俱应制举,同时策入高等,授高陵主簿。累迁刑部员外郎。

99.

韦思琪(1922-2004)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社会活动家,我市著名化学化工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一届政协副主席韦思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9月3日6时2分在重庆逝世,享年83岁。

韦思琪同志1922年2月出生于浙江东阳县。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金华中师校师范科、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年担任重庆市私营怡怡化工厂、怡大化工厂技术员、技师、厂长。解放后历任重庆民众制药厂、金刚化工厂厂长,民众化工厂主任技师,和平化工厂、药友化工厂、嘉陵化工厂技术员、工程师等职。

在1958年反右斗争中,韦思琪同志被错划为 ,遭受不公正待遇。-期间也曾受冲击。他虽身处逆境,但始终不渝地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79年落实政策,韦思琪同志恢复了政治名誉,并先后担任江北区工业局副局长、江北区副区长等职。

1981年3月,韦思琪同志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农工党四川省重庆市第五届、六届、七届主委;农工党四川省委第五届、六届、七届副主委;农工党中央第九届、十届委员,十一届、十二届常委。1982年2月后,韦思琪同志先后担任四川省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四川省重庆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重庆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副主席,曾任四川省第七届、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能源研究会、外语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重庆直辖后,韦思琪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主委、名誉主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副主席等职。

韦思琪同志思想解放、锐意改革,勤政务实,敢于负责,为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担任江北区工业局副局长、江北区副区长和市政府副市长期间,主要分管科技、卫生等工作。他真抓实干,任劳任怨,在国有企业的“挖潜”、“改革”、“改造”和扭亏为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成功组织了重庆市首届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便捷的渠道。他关心群众疾苦,认真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工作期间,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依法治市,主持制定了《重庆市科技市场管理条例》、《重庆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促进了人大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他注重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完成了《科技兴渝对策研究》、《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对策研究》、《发挥综合优势,加速发展重庆医药产业对策研究》、《关于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对策研究》等多个调研课题,曾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软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的《长江上游水污染的全程治理》、《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的建立和培养问题应引起重视》等提案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韦思琪同志是我市著名的化学化工专家。他长期从事化学化工专业工作,在化工专业有很深的造诣。他刻苦学习,勇于钻研,懂得英、日、德、俄、法五国外语,能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和技术书籍。他熟悉制药化学和化工工艺,主持开发了二硫化碳、水玻璃、-乙酸甲酯等新产品;承担了出口-的技术改进,获国家金奖,并获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成果奖;他发明的“甑法生产二硫化碳”、“含锌灰制优质氯化锌”等新工艺被广泛推广,多次获得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曾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工作者和年度标兵。他留下的《桐碱法生产碳酸钾》、《 尾气的处理与回收》等论著,是化工领域弥足珍贵的财富。

韦思琪同志在农工民主党市委的领导工作中,努力按照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要求,加强农工民主党的自身建设。他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农工党党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工党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光荣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3月,韦思琪同志从农工民主党市委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继续关心重庆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和农工民主党的建设。

韦思琪同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是重庆市统一战线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人物,他认真贯彻“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

韦思琪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农工民主党,热爱统一战线事业。他信念坚定,坚持原则,眼界开阔,敢于直言;他勤学善思,工作勤恳,胸襟坦荡,作风民主;他心地善良,宽厚待人,谦虚谨慎、廉洁正直。

韦思琪同志的一生爱党爱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重庆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为农工民主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逝世,使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亲密朋友,使市统一战线失去了一位有影响的代表性人士,是我市统一战线的重大损失。他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00.

韦晴光,男,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1962年7月2日生于广西南宁,8岁入市业余体校,1972年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并进入广西队,1984年代表广西获得全国团体、男单、混双三项冠军,次年又获得全国男双冠军,进入国家队。1987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8年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7年和1988年,韦晴光与陈龙灿合作,先后获得第39届世乒赛和汉城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退役。

1991年,韦晴光前往日本打球,1997年加入日本国籍,改名伟关晴光,2000年代表日本出战悉尼奥运会。后曾兼任日本乒乓球队教练。2007年退役,之后一度担任日本乒乓球国家队教练、青森山田学院教练等职。现定居日本,从商。

梦回丹阳之记忆(十四)韦氏名人谱③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312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