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走向共和》第12集中,有一个桥段:翁同穌、庆亲王等大臣,上班前在宫里吃早点摊儿。
就聊聊这大臣们,到底在官里怎么吃早点吧。
《走向共和》里这些大臣吃早点,是在故宫实景拍摄,地点是在景运门外。景运门和与之对称的隆宗门之间这个区域,叫“天街”,这个天街把皇宫分成了外朝和内廷(也就是后宫),这两门也就成了后官的禁门。大臣们上班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就要在这两座门外搞定了。
景运门
有位举人寿森寿逸庵,在步军统领衙门供职,进宫公干,就在隆宗门外吃过早点。这位寿爷不光吃,还给记下来了,写了首《望江南》:“前朝忆,忆得出隆宗。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铺猷日初红。”
他自己还有个注:“乾清门外东曰曰景运,西曰隆宗。隆宗门外罩壁后,于黎明时,有苏拉戴红帽卖食物,为奔走小吏调饥之所,各种食物之美,至今人称道不衰,殆饥者甘食也。”
隆宗门
寿爷这资料太棒了,连菜单都给了:苏造肉、芝麻烧饼、炒肝、杏仁茶。
苏造肉是太监们很拿得出手的佳肴!这与南府太监有很大的关系,自康熙后,宫里接收了很多苏州一带戏曲艺人进南府供职,他们带来了很多南边小食的做法,苏造肉也是其中之一。
上面这条史料应当就是《走向共和》这个桥段的直接来源。只是把隆宗门换成了景运门,为什么呢?《走向共和》这个电视剧是2001年到2002年拍的,那个时候隆宗门外的区域还没有对外开放。当然现在隆宗门外慈宁宫南至冰窖、断魂桥、武英殿已经完全开放了。
武英殿
有人问了,那官里还能私自摆摊卖早点?能啊!别说早点雄儿了,还有正经饭馆呢!曾经的东长房,现在是“故官文创馆”,卖点这个那个什么的。据升平署(前身即为南府)太监耿进喜讲,前清的时候,这就有俩饭馆,一个叫四合义,一个叫六合义,大约是内务府借职务之便开到宫里的。
顾客全是内务府的和宫里太监,经营模式和外头一样。另外一位慈禧太后跟前的司房太监“神仙张”则讲:四合义是在官内西河沿,现在这里是“文物医院”,故宫的专家们就是在这里修文物。四合义的掌柜姓王,专营“猪羊二荤、大饼炒菜”,内务府工匠可以来吃,太监也可以来点酱肉卷饼外加碗豆儿粥解馋,甚至后妃等也派太监来买。
仿木纹釉碗敢情这官里的大锅饭是一直都不好吃,要不那个著名的卖馒头的小贩也不能有市场(成丰年间有个卖慢头的小贩捡了别人丢的腰牌,就混进官里大街小巷地卖馒头,混了小三年,大概生意还不错……后来有一次卖到这个隆宗门外,被护军给逮了)
当然,也有在宫外边吃早点的。
齐如山在回忆北平的小文中曾提到:“各官员到东华门外,都要吃一点东西,因为都是一点多钟就起床,匆匆出门,自己家中预备吃者很少,所以在此都要吃点。中下级的官员,都在大街饭推上吃,无非是馄饨、老豆腐、大米粥等等。
东华门
堂官则在小饭铺中,也无非是吃些甜浆粥、小油炸果等等。我随先君(注:齐如山之父齐令辰,翁同穌门生)上朝过两次,都是在大街上吃的,一次吃的格豆,乃用绿豆面所制,亦颇适口,此食只北平有之:一次吃的烧饼馄饨。”格豆今日在河北尚可吃到,多用白薯面做。
这样的情景在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倾国烧倾城》中可以看到。
朱家溍先生曾为这部片子写过影评。朱先生说“一群朝珠补褂,顶翝辉煌的人”在街
上吃豆腐脑,这算“有失官体”。
齐二爷倒是也提到了这一点:“请问穿戴着顶子、花翎、蟒袍、补褂、朝珠珠等等,蹲在大街上吃东西,这像一件事情吗。然而有清二百多年,永远如此,这已经够腐败的了。”
朝珠
那么古代单位就不给预备饭吗?也不是。
前清吏部主事何德刚写了本《春明梦录》,里边写道“余每到军机处启事,其廊下必排烧饼油扎果(注:就是油炸果、油条啊)数盘,为备枢臣召见下时作点心也。古人宰相堂餐,断不如是之节俭。当日枢臣,似尚有羔羊素丝之遗意也。”别管他后面那一大堆,那是夸“柩臣”节俭的,反正节俭不节俭,也不用自己花钱,也就是说进军机处的大臣早饭公家能给报销啦!
其实明朝皇上就管过大臣们的饭。明朝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明太祖洪武爷(那时候京城在南京)上朝,在奉天门(相当于北京故官的太和门)或华盖殿(相当于北京故官的中和殿)或武英殿,大臣们奏完事,按级别顺序排好磕头、吃饭、再磕头、走人…就这么吃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礼部说皇上咱现在人忒多,吃不起啦,别让他们吃啦,皇上说好,这事就算完了……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556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历史,是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