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得錾字石,就出不了陈状元
潘鹤年
罗田錾字石这个地名,从小就有印象。
大集体时,湾里的长辈常到錾字石贩卖甜柿补贴家用。
錾字石盛产甜柿,有“中国甜柿第一村”之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尝鲜或写生。
金秋时节,随朋友到錾字石游玩,偶遇一位会咵天的熊姓老人,津津乐道向我们讲解錾字石“前世今生”,从千年古村万树柿,说到自然风光十八景,细数当地历史名人八大贤。
老人侃侃而谈,让我意外捡了一篓子故事,最引人入胜的是,老人讲到嘉庆科考状元陈沆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冇得錾字石,就出不了陈状元。
陈沆是蕲水(浠水)巴河人,与罗田錾字石有么渊源呢?老人如数家珍向我道来:
陈沆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当地的“大先生”,在家设馆授徒;父亲中举入仕,官授知县。在长辈熏陶下,他专心经史子集,练习琴棋书画,被乡邻称为“神童”。
福无双至,少时陈沆体弱多病,遍访名医难治。錾字石有一位熊姓隐士,与陈沆父亲义结金兰,两家互拜干亲。经商量,熊隐士将义子陈沆接来錾字石,奉读五宝庵,求医龙兴观,读书治病两不误。
錾字石是一块藏风聚水的宝地。风水先生说,这里千年古树环抱群山,聚宝盆地遍洒金果,一条小溪气运绵长,富猪古城北守财门,释道儒家和谐共鸣。预测将来有“文曲星”下凡。
熊、雷两姓是当地名门望族,熊姓族人以耕读传家、行商坐贾为主,雷姓族人以悬壶济世、习武强身为主,两姓和睦共处几百年。錾字石有一庙一观,遥相对望。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座落鹅峰山腰,由熊公子明学士倡议捐修,本村一节妇捐银奠基,所以取名“五宝庵”,而不叫寺或庙。庙里方丈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高僧,这里不仅仅是山乡信众烧香拜佛的场所,还是历代塾师在此绛帐授徒的讲坛。五宝庵对面仙人石旁,由雷姓族人捐资修建一处道观,名曰“龙兴观”,观里住着一位精通医道命相的雷道长,又叫雷真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春天,八岁的陈沆随父来到錾字石。在五宝庵拜师大佛,跟高僧学文习诗。高僧对陈父说:“令郎天资聪慧,敏而好学,绝非池中之物,他日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陈父谦逊笑答:“犬子生性顽劣,心浮气盛。大先生佛光四照,德隆望尊,还望高僧不吝赐教,精心雕琢,打磨成器”。
接着,到龙兴观拜会雷真人。听说熊隐士引荐陈知县儿子来看病,雷真人赶忙下山相迎。宾主寒暄后,雷真人亲热地把陈沆抱在怀里,一会儿眯着眼睛号脉问诊,一会儿目不转睛端详面相。不到一袋烟工夫,雷真人突然站起来向陈知县和熊隐士抱拳作揖,恭维道:“令郎天庭饱满,慧根深厚,是难得一见的文曲星之相,恭喜!恭喜!”两位干亲大人满心喜悦拱手还礼:“雷真人是得道高人,对令郎谬赞了,然小儿自幼多病,四面访医,八方拜佛,仍不见好转,求取功名随缘,您是华佗再世,有劳真人为儿辨症施治”。雷真人爽快应道:“我和令郎有缘,其实令郎也无大恙,病发气血亏虚,只要精心调理,静心休养,方可大愈。”
听完雷真人的话,陈知县心里石头落地了。辞别时,雷真人又轻轻耳语地说:“论才学令郎将位及三公,但天命难违,从命理推算,必定文状元,紫禁城做官,年过不惑岁,官运六七年。”陈知县长叹一声,这都是命啊!雷真人一语成谶,陈沆在京做官7年,41岁病逝,这是后话。
陈沆在家仆陪伴下,寄居錾字石熊隐士家。在巴河望天湖畔长大的陈沆,被深山古村迷人的景色陶醉了,决心留在这里静养治学。
每逢双日在五宝庵奉读。五宝庵高僧是一位饱学之士,在庙里设馆授徒,为乡贤子弟启蒙开智,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和《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传统文化。陈沆幼承家学,对这些小儿开窍读本早就背得滚瓜烂熟。高僧专为他开设“小灶”,量身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学说和《资治通鉴》、《史记》等帝王兴衰史,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培养。五宝庵旁有一块似“书案呈前”的四方巨石,名曰读书台(现为状元台),陈沆跟高僧在这里学文习诗,抚琴作画。
高僧反对弟子读死书,所以,到了单日子,就叫陈沆到龙兴观调养身体。雷真人对陈沆疼爱有加,视如己出。早晨,空气清新,带他到鹅峰山仙女洞修炼道家心法,教授太极拳谱。白天,带他上山挖药,采食野果,放鹰逐犬,捕猎禽兽。龙兴观属道教“正一”教派,除不能娶妻生子和禁食“四腥”(牛肉、狗肉、乌鱼、鸿雁)外,其他“荤”(葱、蒜、韭)“腥”(一切肉食)不忌。从水边到山里,由“圈养”到“放养”,陈沆找到了快乐。在这里,他没有在家时的禁锢,进山砍柴,上树捣鸟,下河捉鱼,打闹嬉戏,儿童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一晃,陈沆在錾字石度过了五年光阴,当初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的“病秧子”,调教成身强体健、满腹经纶的帅小伙。一天,陈沆的义父熊隐士将高僧和雷真人请到家里,对两位高人说:“陈父来信说要送儿子到黄州府参加童试,义子承蒙二位大师教诲,已学有所成,略备薄酒答谢。”二人欣慰的说:“义子聪颖好学,天生奇才,已青出于蓝,我们再教下去,恐误人子弟。”熊隐士请求说:“二位高人是当今鸿儒,能收义子为徒,乃三生有幸。还望高僧、真人勉励几句。”
说罢,叫陈沆取出文房四宝,铺开宣纸。高僧挥毫泼墨赠言:孝悌谨言,爱众亲仁;雷真人狂草八个字:顺其自然,外圆内方。陈沆手捧力透纸背的墨宝,激动的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日若遂凌云志,回乡叩首报恩师。”
陈沆状元卷(局部)
陈沆参加科举考试顺风顺水。嘉庆三年(1798年)童试,独占鳌头;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名列榜首;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会试,蟾宫折桂;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殿试,被嘉庆皇帝朱笔钦点进士一甲一名(状元)。
相传陈沆应殿试时,嘉庆皇帝问他的祖籍,陈沆回答说:“家住火龙岗,门对望天湖”。又问他家里有多少人丁,他说:“日有千人撒网,夜有万盏明灯”。陈沆不落一般文人洋洋洒洒俗套,言简意赅、诙谐幽默说出了嘉庆治下太平盛世,皇帝龙颜大悦,亲赐陈沆“唯楚有才”金匾、“进士及第”牌匾和半副銮驾(即轿子,皇帝坐的是八抬大轿,赐给大臣的是4人抬轿)。陈沆高呼叩谢:“万岁、万岁、万万岁”!
陈沆高中状元,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据考证,自唐朝首开先河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年,近1300年共产生592名状元)。京城报喜官八百里加急,风驰电掣赶到陈家送喜报。儿子金榜题名,其父陈光诏喜不自禁,连忙出门恭迎,跪谢皇恩。立即吩咐家仆张灯结彩、置办酒席,宴请宾朋。
陈沆在礼部举行授官仪式(授予翰林院从六品修撰)后,在八名侍卫和八名衙役护送下,日夜兼程,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一连数日,巴河望天湖畔陈氏宗祠,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府州县三级主官、当地乡贤名绅、各地陈氏宗亲长辈等,纷纷前来祝贺。
送走客人,陈光诏对儿子说:“你有幸高中状元,得益于錾字石三位大师谆谆教导,‘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那是你第二故乡,做人要知恩图报。”又告诫他:“皇上赐给你的三件圣物,‘进士及第’牌匾留着光宗耀祖;‘唯楚有才’金匾这个殊荣你载不住,送到武昌府悬挂黄鹤楼上;半副銮驾应赠予錾字石三位大师享用。”
状元今日披红花,省亲故里錾字石。一大早,陈沆骑匹白马、陈父坐着官轿,在众亲友和衙役陪送下,晌午时分就赶到錾字石。听说今天新科状元来錾字石省亲,三乡五里的乡亲、鄂东四十八寨的寨主、蕲黄州县的官员,接二连三前来一睹状元风采。熊隐士、高僧、雷真人等三位大师忙前赶后招呼客人,弟子取得功名,为师脸上贴了金,心里的喜悦比吃了蜜糖还甜。
錾字石居住熊、雷两大望族。吃完午饭,来不及叙旧,陈沆在三位大师陪同下,先行登门拜望乡亲,并每户送上一份薄礼。两姓族人视他为本族子弟,所以家家户户以最隆重的礼节恭迎状元临门,那是祖宗积了德、祖坟冒青烟的喜事。
三位大师也各自收到一份礼物:送五宝庵高僧一套袈裟和一个紫铜香炉,龙兴观雷真人笑纳一件道袍和50两捐银,熊隐士喜得一副唐名家山水画。还有一顶嘉庆皇帝赐给陈沆的“半副銮驾”,原想送给义父熊隐士,他婉言谢绝地说:“我一介乡野平民,皇上圣物承受不起,送给你的先生高僧吧!”高僧也辞让道:“我是一个跳出三界外的出家人,早已淡薄浮名,还是赠给雷真人,他对你有救命之恩。”雷真人摆手推让:“我一游方道士,坐銮驾化缘有辱圣恩。”
大师你谦我让,陈沆的父亲赶忙打圆场说:“三位大师对犬子有再造之恩,作为弟子当涌泉相报。这次省亲要即刻进京赴任,日后无暇侍奉。把銮驾留在錾字石陪伴各位先生,外出游方化缘、游学布道用得上。”经几位族中长老商议,将“半副銮驾”存放五宝庵。可惜,这件宝物在同治年间被太平天国义军抢走,从此下落不明。
陈沆省亲,适逢錾字石林红柿子繁的金秋季节,山岭丘坡一片金黄,千年柿树满山遍野,一棵棵压弯枝头的柿树上,缀满了红如灯笼的熟果。又是一年柿子红,到錾字石贩柿子的商贩络绎不绝,乡亲们像过年一样庆祝柿子丰收。陈沆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自言自语地说:“柿子这边独好,农历九月柿子春”。差人拿来纸笔,龙飞凤舞“柿子春”三个大字,又行云流水题写“上元春去,下元春来,国富民强,百业不衰”。后来,当地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丰收节”。
在錾字石住了两天,陈沆准备打道回府,义父熊隐士说:“族里有个大户人家办婚事,公子是五宝庵高僧弟子,与你同门,想请你主婚,沾点状元喜气”。陈航欣然前往。
他从小寄居錾字石,熟悉当地民俗风情,亲笔书写婚礼仪式“八行书”,也就是结婚八个礼节。陈沆意犹未尽,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撒帐歌”(新婚之夜男女对拜坐床后,众亲友向床上撒吉祥物):进洞房,喜洋洋,满心欢喜来撒帐,一撒撒在床上沿,熊朱两家好姻缘;二撒撒在鸳鸯枕,郎才女貌都称心;三撒撒在金玉床,夫唱妇随福满堂;四撒撒在红绫被,两个新人同床睡;五撒撒在床上边,生的儿子中状元;六撒撒在枕里边,生的儿子做高官;七撒撒在床外边,生的儿女成大贤;八撒撒在柜上边,绫罗绸缎穿不完;九撒撒在箱子边,金银财宝堆成山;十撒撒在梁上边,荣华富贵万万年。这个大户人家,后来真的出了两个秀才,并入仕做官。
风景如画的錾字石,让陈沆流连忘返。这里有难忘的乡愁、难舍的乡亲、难变的乡音。如今身在公门,没有不散的宴席。第天一早,他辞别众乡亲,踏上了进京入仕之路,这一去,竟成永别。
据史料记载,陈沆于嘉庆二十四年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大主考,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后任四川道监察御史(从五品)。道光六年(1826年),“一代文宗”、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的陈沆状元,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一,病逝于京城,后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錾字石的五宝庵到今年有445岁,虽经磨难,依然香火旺盛。当地人为纪念陈沆状元,在五宝庵读书石旁建有状元台。
尽管陈沆驾鹤仙游近200年,但他在錾字石的故事还在流传。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618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