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虾
南京离镇江很近,几年来,无论是工作还是游玩,至少每年都会去一两次镇江。有时候坐在车里望着窗外,就会想起小时候念过的古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明白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如今路过镇江、瓜洲等地,倒是从空间和时间上更真切地感受了镇江这座城市。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古时候曾称宜、朱方、谷阳、丹徒、京口、润州等,镇江地名古老而历史悠久,宋徽宗政和三年,因这里背山面江、形势险峻,为镇守江防的有利地形,遂取名“镇江”。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及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其得天独厚的滨江山林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从远古时代以来就吸引了人们扎根于此,代代劳作,生息繁衍。
镇江的地理位置是不折不扣的“江南”,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镇江经过不断的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了这方有山有水,人们性格宽和的江南乐土。
历史上,镇江有四次规模较大的南北文化交融。
周朝时期,因为权力争夺失败,太伯、仲雍南下之后,曾经栖息于镇江一带。那时候镇江称为“宜”,北方的周文化南下,与吴地的荆蛮文化结合,产生了吴文化,镇江的吴文化比太湖流域的吴文化还要早。
第二次是著名的北人南迁。六朝时期,“永嘉之乱”使得大批中原移民沿淮水南下,京口成了北方移民最集中的地方,“过江名士多如鲫”便是最为形象的说明。北人南迁给镇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名人学者,都给镇江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和经济动力。六朝的镇江人文荟萃、群星璀璨,由此而掀开了镇江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
第三次是晚唐五代及宋金对峙时期,黄淮人口和北方文化呈现规模趋势,使镇江文化北化现象更为突出。
第四次是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战乱与灾荒的频频发生,淮民及苏北难民纷纷 南下镇江。
除了历史上不断进行南北文化交融之外,东西文化也在镇江不断碰撞,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文化,从而产生出新的优质文化。在镇江文化的肌体内,既有北方文化粗犷、豪放、率真的性格,又有南方文化细腻、婉约、执著的精神, 还有西方文化开放、创新、进取的意识。镇江文化的包容、开放等特征,又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尤其是饮食文化的特征与风貌。
镇江菜的发展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镇江东部是肥沃的平原,自古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农作物和水产资源极其丰富;西部是低山丘陵,植被丰富,水果和山珍野味富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饮食风味。其次,镇江秀丽的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富商巨贾前来游玩、贸易,极大地促进了镇江饮食文化的发展。镇江菜也因此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特点。
镇江菜是淮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镇江厨人的精心制作和不断创新,使得镇江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提到镇江美食,你的鼻子是不是闻到了一股子酸味儿?没错,那是醋。镇江香醋与佳肴搭配,实乃锦上添花。宋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时,曾作诗赞美:“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鲥鱼,与刀鱼和鮰鱼并称“长江三姐妹”,镇江地方美食有“三鱼两头”和“三怪”,“三鱼两头”中的“两头”是“蟹粉狮子头”和“拆烩鲢鱼头”,“三怪”即香醋、水晶肴蹄和锅盖面,正所谓“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
三月就要到了,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跟着小肥虾,一起去镇江尝尝鲜吧!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698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微小说: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