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原创」《中国汉前排箫十三谈之六》箫食 武建全编著

「原创」《中国汉前排箫十三谈之六》箫食 武建全编著

河南省安阳张盛墓出土的吹排箫俑

内要句述

孔夫子欣赏箫《韶》之舞乐后,“三月不知肉味”。

目 录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闻《韶》

第三章 简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一章 序 言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原来是由于目睹聆听了箫之《韶》乐!

可見,箫《韶》之魅力!

魏晋时的陆机有一首五言四十句的《日出东南隅行》: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

高台多妖丽。濬房出清颜。

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

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

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此诗产生了一句四言成语:“秀色可餐”: 形容秀美异常。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秀色可餐也,而乐色亦可乐餐也,这便如孔夫子欣赏了箫《韶》后,便“三月不知肉味”。此篇便取名《箫食》

第二章 闻《韶》

(一)出处:

此语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二)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三)《论语》和《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是《论语》三十八章中的一章。

《论语》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论语·述而》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第三章 简析

(一)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也够夸张了,能让他如此入迷的是啥何方神圣?原来就是周朝的《韶》乐。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注:①刘鄂《绝唱》。②《绝唱》是清代刘鄂《老残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写一个被人称作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一路游历中的见闻和行动,展示了清朝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着重揭示了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的种种行为,突出揭露了所谓的“清官”的暴政,作者的立意在于“谴责”朝政。)

(二)

引申为成语:

故事是发生在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邑。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

寒暄已毕,二人对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杯热茶,冒着盈盈的水气。主客都三十五六岁,只是苌弘体貌清峻,几缕黑须垂挂胸前;孔子却微微发胖,一部茂密的落腮胡子。谈话逐渐转入正体,孔子双手抱拳欠身一拱,谦恭地说:

“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孤陋愚顿,须请教者甚多,然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

苌弘略一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既光临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

孔子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

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

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

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

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

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三)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锺,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四)

《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五)

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事的记载,多了 “学之”两个字,“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大概司马迁认为孔子光听到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有点不可思议,于是加上“学之”二字。因为孔子自述其“好 学”,并且“发愤忘食”,为了学习韶乐的演奏,三月不知肉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过这是不是司马迁臆测,很难断定。

(六)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了孔子跟师襄子学鼓琴的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还不可以学新曲。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

对于音乐,孔子钻心到如此地步,不仅熟习乐曲,熟练掌握弹奏的技法,而且能够从中领会乐曲的意蕴志向,甚至体会到了乐曲作者之为人,看来,对于至美的音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绝不是夸张之辞了!

后来人们便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第四章 结论

我已经介绍了舜作《韶》乐的基本常识,本章又重点介绍了孔子为什么听《韶》乐而“三日不知肉味”的出处及成语故事。那么舜作之《韶》乐乃是排箫之乐、排箫之曲,并配之其他乐器和舞蹈;或换言之是以排箫为主的音乐。因此,孔子“三日不知肉味”是因为听了排箫伴奏的舞曲《韶》乐而致。

此篇为《中国汉前排箫十三谈》之六:《箫食》。

武建全编著

2019年3月4至3月19日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949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