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立捐资重修的石拱桥,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名立撰写的《蚕桑辑要序》
宋明立《汝州续志》序
□尚自昌文图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是《千字文》的名句。前两句分别出自《诗经》与《尚书》。意思是: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所以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妄念,努力仿效圣人。后两句承前意为养成了好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名声也自然随之而来;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也随之正直庄严一样。不知清代汝州知州、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名士宋名立(1698—1757)的名字是否来源于此。宋名立在汝州任职五年后离开时,士绅称赞他:聿兴学校以作人,广建仓廒以积谷;士敦诗书弦歌比户,农服田力桑麻遍野;案无停留之牍,狱无冤滞之囚;工商各安其业,市廛悉平其争。
1
重视农田水利
乾隆五年(1740),宋名立从裕州调任汝州直隶州,下车伊始,先对汝州的地理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汝州河道纵横,开挖河渠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他要求各县普查和疏通旧有渠道,规划和开挖新渠,充分利用河水发展农业。他对水利建设方面的重视可从他编的《汝州续志》得到证明。在水利一目中,计渠64条及一堰一堤,均按水系排列。对于新渠,特别详细地注明渠的长宽及渠两旁植树护堤的措施。这在地方志中十分罕见,受到史学家好评。
明清时期汝州农村土地管理复杂,军屯与民田交错,常因地界、出路、用水和排水等问题发生争执,有时互不相让,军民关系不很融洽。宋名立来汝州的第三个月下乡查看秋作物生长情况,在宝丰县看到数百顷秋庄稼泡在水里枯萎一片。陪同他的宝丰县马县令告诉他,这一带是军屯和民田交错的地方,矛盾很复杂,几十年了也没人能处理好。宋名立了解了事情原因后,与军屯负责人和宝丰县令就排水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了协议,田地不分军田民田统一规划排水渠的走向和密度,谁的田地由谁挖排水渠。方案一出,饱受水害之苦的百姓踊跃参加挖渠行动,很快出现了水渠成行的景象。排出水后的洼地成了高产田,水渠旁还可以种耐涝的树木,弥补了开渠占地的损失。其它县的洼地也纷纷按宝丰的模式进行排水规划和建设。宋名立高兴地写下了《渠成行》的日记,记述了这件事的经过,后收入他主编的《汝州续志》中。
2
引进高产作物
宋名立来汝州前,汝州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高粱、谷子、稻谷和豆类,不仅产量低,管理费功夫,而且易生虫害。乾隆八年,汝州发生旱灾,大部分春作物没有收成。见多识广的宋名立知道海南岛普遍种植的高产作物番薯(红薯)和番麦(玉米)可以在汝州种植。于是就派人到海南岛购买红薯苗和玉米种子,并重金聘请种植能手来汝州指导。玉米和红薯在汝州经过两年的推广,逐渐被群众所接受,后来成为种植的主要作物。特别是红薯种植简单,耐干旱,适应在丘陵、河滩等贫瘠的沙土地生长,产量又高,解决了当时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的问题。汝州是河南较早种植红薯和玉米的地区,对周边府州影响很大。直到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下谕“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法”,要求在全国推广。不知乾隆皇帝是不是受汝州成功经验的启发才下诏种植红薯的,但宋名立的决策能让汝州提早受益不能不说是个有远见的知州。我们应该
记住汝州的红薯、玉米是宋名立先生在任汝州知州时引进的,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3
鼓励种桑养蚕
宋名立在汝州东部农家,发现大多农户把耕地的一多半种植棉花,棉花采摘后纺线织布出售。农户家中大都有织机,纺线车一家有好几架,农家女七八岁就会纺棉花。一到晚上她们把纺车搬进院里,对着月光边纺线边拉家常。宋名立在赞扬汝州人勤劳和朴实的同时,也发现了种棉不如种桑效益高的问题。查汝州史料,周代时汝州是王畿之地,种桑织丝有很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对汝州桑女的描写。在清代丝绸的价格远远高于棉布的价格,而种桑养蚕劳动力投入也低。于是他借鉴在裕州种桑养蚕的成功经验,编写了指导种桑养蚕的农科书籍《蚕桑辑要》,其中主要摘集植桑的方法14则,养蚕抽丝的方法22则。宋名立还为该书作了序,他在序中要求书刊印后发到农户家中,要让“汝人家喻户晓,群焉习之,相率成风”。他向农民描绘的前景是“三四年内,云雨桑田,绿荫满野,缫茧鸣机,克供妇职,黄考有挟,纩之温穷,得贸丝之利”。
宋名立在汝州大力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受到河南布政使的表扬,农民广受其利。
4
保护文化古迹
隋唐以来汝州一直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汝州寺庙林立,政府专门设立僧政司管理宗教事务。但经过明末战乱,汝州人口减少,经济衰落,寺庙等名胜古迹荒芜。
崇文好古的宋名立任汝州知州时,经济已经恢复,寺庙等文化古迹的修复成为百姓的愿望。宋名立因势利导,组织对文物古迹进行了普查造册,将重要的古迹碑文拓印保存,并采用参与、鼓励、题词、亲写记事碑文等形式,对一些重要古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重修关帝庙。关帝信仰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关帝集忠、勇、仁、义、礼、智、信于一体,一直成为各行各业所推崇的一种精神。清代对关帝的信仰达到高峰,民间素有“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的说法。宋名立任职时关帝庙十分破旧,大门颓塌,房屋失修,东院墙倒塌,与州治所在很不相配。宋名立组织捐款择日动工,将关帝庙整修一新。
重修风伯庙。风伯庙是为祭祀风穴山风穴洞里的风神而建。古时汝州多大风,人们认为风来自风穴山风穴洞中,就在山下建庙祭祀风神,希望它少给人们带来灾难。清初范承祖任汝州巡道时,组织对风伯庙进行了重修,规模和建筑数量可以和风穴寺相媲美,成为汝北重要的庙院。乾隆九年夏天,汝州久旱不雨,百姓惶惶不安。有人向宋名立报告风伯庙求雨甚灵,宋名立按惯例带领州府官员、绅士、百姓一早步行来到风伯庙向风神祈祷求雨。事毕不久,天下起小雨,到晚上大雨如注,之后雨时下时停,持续一个多月,秋庄稼长势喜人。
巧合的事情帮助宋名立提前实施了修复风伯庙的计划,群众纷纷捐款捐物,至年底将风伯庙修缮一新。工程竣工后,宋名立主持举办了庆祝活动,并召集当地士绅,查实原有庙产,出售的赎回或无偿捐出,被占的追回,立碑要求今后任何人不得动用庙产。对修庙设计、出力、出工、出资的人士全部刻在石碑上表彰。
据《汝州续志》记,宋名立任职期间修复的寺庙有城西演武场关帝庙、法行寺、南禅寺等共20多处。
保护邓禹墓。邓禹(2—58),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在刘秀建立东汉的大业中,邓禹辅佐刘秀,审时势,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注重谋略,智勇兼备,有“东汉中兴,功盖诸将”之誉。24岁时,拜东汉首任大司徒,总理朝政,治国兴邦,贡献卓著,被封为梁县(今汝州、汝阳一带)侯。东汉邓家出了三个皇后,八个将军。
一次宋名立因公去辖县伊阳(今汝阳县),路过邓禹村时见高大的墓冢,便下马问当地老农。老农告诉他是东汉大臣邓禹的墓地,墓旁之村叫邓禹村,村里大多是守墓人的后代。宋名立心存疑问,回府查阅州志,未发现记载,但村名叫邓禹不能不说没有来历。考其来历,有两种可能,一是邓禹死后先葬封地梁县后迁葬南阳老家;二是死后在梁县起衣冠冢,以控制梁县的封地。宋名立认为不管是哪种可能,邓禹墓对汝州来说都是重要的古迹,不能不引起重视。于是他专程来到邓禹村,将邓禹墓地划界确定四至,扩其墓地为三亩多,立碑要求对墓地进行保护,墓地内禁止放牧砍柴。
修复北城门望嵩楼。汝州唐宋时州衙后园有望嵩楼,有江北第一名楼之称,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的诗作。此楼毁于元未,明清以来汝州士绅多次吁请重建,因工程浩大,未能如愿。1741年在修复旧学宫时挖出了元代汝州通判尚野的《望嵩楼记》石碑,宋名立让其移放州衙保存。此碑的出现再度引起士绅们重建望嵩楼的呼吁。但修望嵩楼汝州财力不够,也不是民生的当务之急。这时北城门年久失修,已不能够保护城区的安全。北城门也名望嵩,宋名立决定将北城门楼扩大规模,仿望嵩楼式样重修,将士民对望嵩楼的思念寄予北城门上。北城门修好后,宋名立特书写“望嵩楼”石匾嵌置门上,并撰写《新修北城门记》刻石嵌之楼壁。
5
创立汝州诗宗祠
汝州人杰地灵,诗人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是唐代刘希夷,《旧唐诗》艺文志收有《刘希夷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录《刘希夷集》四卷;《全唐诗》刘希夷的诗独占一卷,收录诗歌35首。宗端修是金代汝州进士诗文俱佳,元好问《中州集》卷八中收录有宗端修的诗,诗前有《宗端修小传》。吴治汇是清初顺进士,爱好诗文,官至刑部郎中,《汝州志》和《风穴志》均收录有他的佳作。清代的任枫学识渊博,精于诗文,编写《风穴志》,还著有《史勺》《琐记》《硱庄诗集》等书。这四人均入祀学宫乡贤祠中。
重修汝阳书院以后,有人向宋名立建议修个诗宗祠,将汝州历代有名气诗人的灵位放在里面,一可对先贤进行表彰,二可以激励后人奋进,以此来兴汝州士风。宋名立听后“不禁欣然神往”,认为是个好主意。于是在汝州书院内建汝州诗宗祠,挂其画像,敬其神位,让书院学生时时祭拜,不断增强进取心。
创建地方诗宗祠是宋名立的创举,之今未见有二。
6
编写《汝州续志》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编修方志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地方贤吏关注的一件大事。宋名立在裕州任上续修《裕州志》6卷,在四川达州任上续修增刻《直隶达州志》四卷,现均已影印重版。
清康熙三十三年,王登魁任汝州知州时编写了康熙《汝州全志》,至宋名立莅任时已有50余年未有续修。适逢宝丰县编写《宝丰志》,让其为之作序,宋名立认为汝州志要马上续写,就请郑州训导韩定仁,汝州乡贤、候补翰林院孔目屈启,汝州举人王敦纪、罗一玉等人负责编辑,组织大批乡绅文士,对前志遗漏的内容深入采访,以增补的形式收入志中,书成后被后人称为“宋志”,共八卷。此书对于旧志资料一般不转载,所载者全为增续与补订的新资料,无新内容则注“详旧志、不载”字样。每目有宋名立撰写的按语,以说明本目编辑旨意与具体内容。重要地方宋名立亲撰文加以注解。宋名立在序中写道:“使我想望前贤,颜忸怩而不宁者多矣。”既讲述了志书启迪后人的功能,又表达了一个贤吏为民的心声。
7
修桥筑堤倡善举
汝州河多,水患也多。西城门外与西关相通的洗耳桥大石桥被洪水冲垮多年,影响西关与城区百姓的交往。明万历年间在洗耳东岸修筑的箕山石堤俗称棋盘山多处被毁,已危及城区的安全。但修堤复桥工程浩大,州财力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只有靠两岸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方能实现。宋名立带领州府的官员捐出一个月的俸银后,绅士纷纷捐款捐物,百姓自愿出义工参与。不到一年时间,将箕山大堤修整完毕,并建造了坚固的新石桥。桥和堤修成后撰写《募修築汝州西门外堤即土名棋盘山并建洗耳河石桥疏》,将捐资人等刻于石,立以桥头以表彰。
汝州城东黄涧河上的是洛许古道上的重要桥梁,自明代建石桥后,多次重修。1742年,也就是宋名立来汝州任职的第三年秋被冲坏。当地村民商议集资筑堤改水流修建木桥。宋名立闻讯后来到黄涧河,查看了河流走势,认为以前筑的堤太直,河水直泻,对桥的冲力太大。新筑的堤应曲回杀水势,减轻大水对桥的冲力,否则会前功尽弃。另筑木桥不如建石桥坚固,并表示采石的钱从自己的俸禄和养廉银中出。石桥从1744年10月动工,到第二年春竣工。黎民给这个桥起名为宋公桥,并邀汝州进士屈其贤撰写《宋公桥记》碑立于桥头。
汝东沿黄涧河古道谢湾村前有三孔石桥,创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年(1737)六月,天降暴雨,河水骤涨,洪水漫桥而过,致使两侧引桥、券脸石、桥头石狮子、桥栏、桥面等悉数被毁。桥被冲毁之后,乡绅商议重修此桥,因所用资金问题,迟迟未动工。乾隆八年宋名立下乡巡查从此经过,村民邢指告知此桥久坏未修的原因。宋名立当即捐款支持,附近村民纷纷响应。一年后新桥建成,宋名立应邀作《重修侯家湾石桥记》刻碑于桥头。此桥今天仍在,是河南保存较好且工艺价值较高的明式石拱桥,2016年10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推荐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崇师重教修学校
汝阳书院是河南有名的书院,明清时几经兴衰。宋名立到任时书院年久失修,院墙倒塌,房屋漏雨,教师、学生流失。于是他多方筹集资金,对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并新盖了学生食堂和宿舍。为了保证书院的费用,对书院旧有地产重新丈量划界,收回了因种种原因被私人侵占的地产,动员乡绅为书院捐赠地产。
书院修缮完工后,又重金聘请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枞阳县)人方锦江来书院任讲席(院长)。安徽桐城方氏家族,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历久不衰,被认为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让这样有名气的文人主政书院工作,不管是对政治和社会影响,还是对学子学业长进都是很好的创意。
养蒙书院在中大街二程祠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称圣学书院。距宋名立任职时已有200多年。宋名立任职时,书院已徒有虚名,宋多方筹集资金,对书院进行了修缮和扩建,计有大门一间,二程祠三间,养正堂三间,齐房斋戒的居室,后上房三间,后临街房三间。并将其改名为养蒙书院,名出《易蒙》一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经过教养除去童蒙的地方。宋名立之后经不断增修,成为汝州第二大书院。
在教育方面,宋名立还采取由政府补助的办法鼓励私人办学,促进了汝州教育的发展。
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汝州学宫,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崇祯初迁至州西北部,后原址逐渐荒凉。汝州士人非常痛心,多次要求重修无果。宋名立重视文化教育,士人向他请求重修学宫。书院修复后学宫再次被摆上日程。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士人建议将距学宫太远、不便管理的义田变卖,所得资金用于修复学宫和购置新的祀田,并发动属下官员、士绅捐款,修复了部分旧有殿堂,重建圣殿五间,就近购买了几十亩学田,以保证祀奉的灯烛之用。
9
关注民生民瘼
关注民生民瘼是宋名立在汝州任职期间做得较多的事情。
建常平仓仓廒。常平仓是政府用于调节粮价设置的地方官仓,丰年高于市场价收购,歉年低于市场价发放,一般一个县设一座。宋名立来汝州后查看州县的常平仓的情况,发现多个仓廒质次陋简,有的是借用寺庙的闲房。有的跑风漏雨,老鼠乱窜。便下令州县速建新的粮仓,确保这些救命仓的安全,以备灾荒之需。
创建便民仓。汝州明代有汝州卫,在苑洛古道设有多个军屯垦荒,清代汝州卫撤销后这些军屯转为民户仍归汝州直管,其中丁屯、余屯、沈屯、孙屯四里较大,均辖100多村庄,且远离汝州,与叶县、鲁山、宝丰等县交叉,常平仓对其非常不便,遇灾荒年束手无策。为解决这个难题,宋名立决定在远屯设便民仓,由官绅捐资建仓,让屯选择德高望重者管理,丰年收购或富户存放余粮,灾年低价出售或借用,丰年余粮偿还。这一措施得到远屯民众的欢迎。屯民建宋公生祠堂敬之。
临汝镇是汝州的西大门,是苑洛古道上的重镇。镇中曾有义士出资购地建造的公馆,是供过往穷人避风借宿的义馆,由于年久失修,后来成为摆设。乾隆三年,几位老者出资重修,并修门面房供其费用,以一劳永逸。宋名立在临汝镇设便民仓时来此相地,决定在馆中建社仓五楹,并将镇北的鳌头里的便民仓合二为一,得到几位老者的赞同。宋名立特撰写《临汝镇修复公馆记》立石对几位老人的善举以表彰,称“临汝为义乡”。
汝州城有庠生杨升階的妻子,临汝镇孙得云家人等多人先后得惊吓生病,吃药无效。请巫婆看病,说是某鬼附体,须州大老爷出面向城隍告状才能治愈。宋名立知这是惊吓所致,须心理治疗。自己的官威能吓走鬼神,在迷信的人有很好的心理治疗效果。因此只要有人求助,他都会出面配合。或陪患者到城隍庙释压,或让其家人带着自己的证物代表亲临。
汝州温泉可以医疾疗伤,是最廉价的药物。特写《温泉铭》广为宣传。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研究汝州历代市志,宋名立是最勤政爱民的好官,其德其行其事,无愧其名。
(作者为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文学角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樊忠义
江城十月喜空前,四海群英带笑妍。碧水映楼迎客面,秋风纳瑞泊军船。百团鏖战凌功底,万矢齐飞竞技先。大赛如飙兵马踊,流芳七运写宏篇。
新声韵·老来福
□朱建国
无情岁月鬓添白,但喜夕霞染两腮。侍老携孙帮内助,飞南驰北探蓬莱。推平敲仄雕琼玉,泼墨挥毫写壮怀。醉梦天伦常笑醒,每思谁把幸福栽?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091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