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潼关,因有太华相阻,而益增其奔涌;
风回三峡,因有巫山相隔,而益增其怒号。
石家庄历史文化被割裂、被忽视、被曲解,而有志之士挖掘、宣传、弘扬石家庄历史文化的决心和动力则益见其大。在这些诸多有志之士之中,又见到一位独辟蹊径的同志柳叶。她从细处入手,通过写村志宣传石家庄历史。写村志而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中,广泛采访村民而严加科学考证。这样做,实际上是最扎实地发动群众学习石家庄历史,是深入挖掘石家庄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今天,就看看她是如何考证戚继光的祖籍在石家庄义堂的。
戚继光像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早在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当朱元璋刚与郭子兴决裂,进军定远之时,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赶来投奔,立下了很多功劳。后来朱元璋听到戚祥战死,下令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嘉靖年间,戚继光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抵御倭寇有战绩,升都指挥佥事。
嘉靖三十四年,任浙江参将。看到卫所之兵素质不良,便招募金华、义乌丁壮,严格训练,长短兵器配合,有严格战斗队形。从此,戚家军之名大振。在台州、横屿、兴化等地屡歼倭寇,平定浙、闽倭患,提为福建总兵官。
台州戚继光庙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调至蓟州,在长城上增筑敌台,编练车营,用以掩护步兵、骑兵,并加强训练。蓟镇之兵成为沿边诸镇之冠。因此,被张居正看重,提拔至左都督。张居正死后,遭排挤,调广东,不久又被罢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
柳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戚继光的祖籍在今石家庄桥东区义堂村。
戚继光的祖籍在义堂
近几年,我在撰写《义堂村志》挖掘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戚继光与义堂的关系。
据石家庄史志记载:明洪武初年,由于常年战乱,造成了:“天地荒芜、居民鲜少”,“民物凋丧、千里丘墟”,“租税无所出”,军需供应困难成为明王朝建立之初的一个严重问题。为了缓解军需不足的矛盾,朱元璋推行以屯养戍的政策。规定在全国普遍设立军屯,每军受田50亩为一份,给耕牛农具,以所收“贮屯仓及供奉本卫所官军俸粮”。当时真定(今正定)共设军屯七十有二,义堂村曾是当时真定卫的官庄。
据义堂村的《戚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在这里屯垦的戚、解、俞三姓氏的军人落户为民形成村落,取名为“行军庄”。明代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死后,义堂村民在村西戚氏墓地立了一块墓碑,碑上刻有“明威戚大将军继光之墓”。村民还筹资为戚继光建了一个祠堂,取名“忠义祠堂”,后改名为义堂,以示纪念。(摘自石家庄地名志)由此可以认定,义堂就是戚继光的祖籍。
戚继光之墓
义堂村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村西戚氏墓地曾有一座古墓,是赫赫有名的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之墓。为了确定其真实地点,笔者于2001年仲夏专程走访了时年85岁高龄的解增福老人。据他回忆说:在60年代初期,他曾专门回村到墓地看了一下。该墓的具体地点是铁路以西,当时由一个东西走向的田间小道,道路以南三四十米之处。墓前有一石碑,碑下有石座,石碑的正面中间刻有一行大字:“明威戚大将军继光之墓”。左下方是一行小字:“真定府、真定县西南元行军庄”。右上方也有一行小字,已记不清了。石碑的后面还有详细介绍,大概是戚继光的生平和立碑的缘由。据解增福老人讲,此墓碑毁于60年代后期,运河桥修建时,把石碑弄去修桥了。70年代,他曾找过,但没找到。
义堂村为什么会有戚继光的墓碑呢?我带着这个疑问,遍访义堂村的老人,他们都说:据老辈人讲,戚继光晚年仕途不佳,受排挤,死后是正定的梁阁老将他偷偷葬于义堂村的。
梁阁老是何许人呢?我翻正定县志方才明白,梁阁老就是梁梦龙,和戚继光是同时代人。
梁梦龙,真定县雕桥庄人。梁氏一族自明洪武初年从蔚州迁居真定北圣坡,至梁梦龙而大显,成为明清两代正定的显贵望族。梁梦龙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太子太保。
梁、戚两家的祖先都是从外地迁入正定的,戚继光的祖先是军屯的将士留驻义堂的。梁梦龙生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戚继光生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梁梦龙在担任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时,戚继光正是驻守蓟门的总将领。本来,戚继光受命抵御广东、福建一带入侵倭寇十几年,平息了倭寇的侵扰以后,又被调至蓟门驻守边境,抵御蒙古游牧族的侵犯。戚继光和梁梦龙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朋友,他们的相识相知很可能因为他们是同乡。戚继光去世时,梁梦龙正赋闲在家,他将戚葬于义堂,一定因为这里是他的祖籍。
在义堂村,还流传着改戏词的传说。有一年过庙接来戏班子,村民们点唱戚继光的戏,扮演戚继光的武生上场一亮相,念了两句道白:“末将戚继光,祖籍在洛阳”。这一念不要紧,台下乱了套:“不对,唱错了!”还有的往戏台上扔东西。戏班子老板赶紧上台问怎么回事,群众说“戚将军不是洛阳人,是俺们义堂人,不信去看看他的墓”。后来他们改词为“末将戚继光,祖籍真定府,家住在义堂”。台下掌声雷动。
实际上戚继光1528年生于山东济宁。始祖戚详(祥?)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父亲戚景通,熟识军事,曾官至神机营副将。将门之子戚继光16岁就承袭父亲的武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他的戎马生涯。他出生时距义堂军屯已过去了170多年,这期间,是他的祖先,戚详的子孙承袭武职,驻在山东,所以戚继光生在山东。
祠 堂
据获鹿县志记载,明代后期,村民集资为戚继光建了一个祠堂,取名“忠义祠堂”,所以村名由行军屯改为义堂。
那么这个祠堂在什么位置呢。经过几年的调查分析确定,解放前坐落在义堂村大街中央的那座大庙便是400多年前(1588年)义堂村民筹资为戚继光修建的祠堂。
据解增福介绍,该庙坐北朝南,占地约2亩,北房五间是起脊式瓦房,两间东房,三间南房均是普通平顶房。该庙正殿的正座上,有一尊1米高的铜铸像,武将文饰,其他的都是2尺高的木制像,可以想象当年祠堂的建造规模。1906年,提倡废私学办学堂,义堂村也将此庙改为义堂初级小学,当时只把东房和南房改为教室,五间正房保留原样,直到解放后1950年,才把破损的正殿扒掉建起了新房,办起了扫盲班,铜塑像不知去向。
从祠堂的情况来看,戚继光的祖籍就是义堂,否则,村民们为何为其建造如此规模的祠堂,义堂村民再怎么崇拜英雄,也不会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立碑建祠堂吧。
“齐”是“戚”的谐音
义堂村现在有10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口,其中四分之一姓齐。令人不解的是,史书记载,解、俞、戚三姓军人是义堂村的创始者,600年以来,解姓人家已发展至200余户,1000余人;俞姓人家留下大片墓地,由吴姓看守,产生了吴家庄村。那么戚姓人家呢?怎么会在义堂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呢?而现在的齐姓人家在全村占四分之一,而且在村址的重要位置建有齐家街,俗称齐家旮旯,坐落在村西北角处。义堂村没有北大门,只有村东、西、南门,北面是封闭的,这说明齐家处在村子的最里面,应该是建村之初就有的。从这些现象分析, “齐 ”是 “戚 ”演变来的。
据义堂村齐胜雷回忆说,1955年,他在柏林庄读高小时,校长刘英科说,戚继光祖籍是义堂人,满人建立大清后,要根除明朝爱国将领,为确保戚氏后人不受连累,而将戚姓改为齐。
分享: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367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