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朝阳岩的花样年华

朝阳岩的花样年华

杨中瑜

朝阳岩的花样年华

《朝阳岩》板书 潇湘意提供

朝阳岩又名西岩,位于永州市零陵古城西南二华里,潇水西岸之临江峭壁。唐永泰二年(公元765年)道州刺史元结诣都计兵,途经永州,维舟岩下,喜其山水秀丽,崖石奇绝,因其岩口东向,取名朝阳岩,并撰《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飧于石壁。柳宗元贬居永州后,常到此游览,著有《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朝阳风光,从此闻名。后人纷至沓来,迄今留下150余方石刻,书体有篆、隶、楷、行、行草、狂草,诸体俱全,风格多样,具有甚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原本是零陵古城潇水西南方向的一处巨岩,从群玉山延伸而来,仿佛是一个灵秀的孩子,被母亲的手牵着。母女二人临水而立,在尘世的风霜中展示出一种令人惊艳的绝美。此处绝壁危崖,松柏枝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崖下有一古洞,洞口向东;崖腰嵌一亭,琉璃八角。每当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照到崖上、亭上,就会流光溢彩,美如画屏,人称“朝阳旭日”,乃“永州八景”之一。

凡到零陵旅游的人,无不被朝阳岩的胜景所折服。可是,有谁知道,一千二百五十五年前,此地还是荆棘丛生、藤蔓蒙蔽的穷乡僻壤,它能拥有今天如此高的知名度和独特魅力,完全得益于元结这位道州刺史的慧眼。因为元结的偶然发现,潇水河畔的巨岩,就不再寂寞地独听涛声;因与元结结缘,它就成为零陵的一处名胜,成为吸引历代名人骚客的一道亮丽风景。

朝阳岩离我家很近,少年时代经常来玩。当我在庚子孟冬时分,来到这个十分熟悉的地方时,心里涌起无限感慨,不禁想起她曾经的花样年华来……

唐永泰丙午年(公元766年)的一天,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奉湖南观察使之命到衡阳商讨军机大事,坐船途经零陵,因为在船头的偶然一瞥,感觉这一带的石头十分怪异,于是停船上岸,带着随从探寻,便发现了这一处幽胜。这里的风景,令元结十分喜爱,他为此写下《朝阳岩铭》:

永泰丙午年,自舂陵至零陵,爱其郭中有水石之异。泊舟寻之,得岩与洞,於戏!岩洞,此邦之形胜也。自石蒙之,亦无名称,以其东向,遂以命之焉。以摄刺史独弧(湎)为吾剪辟榛莽,复摄刺史窦泌为吾创制茆阁,于是朝阳水石始为胜绝之名。已而铭刻岩下,以眎来世。铭曰:

於戏朝阳,怪异难状。苍苍半山,如在水上,朝阳水石,可谓幽奇。岩下洞古,洞中泉垂。彼高岩、绝崖,深洞、寒泉,纵僻在幽远,犹宜往焉。况郡城并邑,岩洞相对,无人修赏,竟使芜秽。刻铭岩下,问我何为?欲零陵水石,世有人知。

写完之后,元结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朝阳岩诗》:

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

零陵城廓夹湘岸,岩洞幽奇当郡城。

荒芜自古人不见,零陵独有先贤传。

水石为娱安可羡,长歌一曲皆相劝。

当时的元结,因为在道州任上带兵击退前来抢劫的西原蛮,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并写奏章请求减免税赋获代宗诏准,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贼退示官吏》,在全国颇负盛名。所以,永州刺史独孤愐得知他发现朝阳岩之后,就赶来为他剪茅开辟,窦泌为他创制茅阁。

由此看来,元结是朝阳岩的开辟者。

其实,朝阳岩有上下两个岩洞。上洞很浅,对外敞开,筑有一亭,这就是柳宗元笔下的西亭,不知何年,又被人改称赏胜亭。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知府杨翰复建,取名篆石亭,现在俗称八角亭。

下洞很深,贯穿至群玉山西面的田侗(现为人工湖)。因洞眉有明嘉靖陈天然题刻的“朝阳洞”和洞侧石壁有宋嘉祐五年张子谅书、卢臧题“朝阳洞”三个大字,故名朝阳洞。又因洞内有清泉流出,注入潇水,洞眉还有一处明张勉学的“流香洞”题刻,又称流香洞。两洞之间,原为悬崖峭壁,近人始将二洞打通,修凿石梯,称为逍遥径。逍遥径一带的石壁上有一些炮眼,是1968年至1969年修建零陵东风大桥时所钻,所幸当时没有毁掉朝阳岩,只毁掉了东南方向的群玉山。群玉山因为建桥开采石头,后来变成附近村民烧石灰的地方。其西南方向的火星岩,则被水泥厂开采石头而毁,甚为可惜。朝阳岩下洞的洞口附近石壁,是石刻精华所在。下洞的西北角,有一个小洞,名曰小有洞。明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年间,施高翔曾在此闭关并题记。

朝阳洞与小有洞之间,原无路相连,仅在朝阳洞口下有石头,上覆淤泥。以前人们从朝阳洞去小有洞,要先从朝阳洞跳下一米多高的坡,再从水边的石头上爬过去。1982年建设朝阳岩公园时,扩建了逍遥径,在朝阳洞口搭建了一个两级平台,使朝阳洞与小有洞相连,便于游览。

而朝阳岩零虚山东南,往群玉山方向的护坡,也是当年建设朝阳岩公园时所筑。从零虚山进入朝阳岩上洞的石径,为当年在清代的基础上改建。八角亭和寓贤祠也在当年进行修葺,焕然一新。

朝阳岩的花样年华

朝阳岩石刻 杨中瑜 摄

在朝阳岩众多的石刻中,不佞以为,清代咸同年间永州知府杨翰的几方石刻很值得关注,包括咸丰十一年重刻《朝阳岩铭并序》、同治元年《同子贞丈游朝阳岩别后以诗见示次韵寄荅》诗刻、同治三年重刻元结《朝阳岩下歌》、重刻黄庭坚《游朝阳岩》、摹刻黄庭坚像、《自辟零虚山小径安棊局书一诗于石》诗刻、《朝阳岩摩厓记》《伏日游朝昜岩用山谷韵》诗刻、《秋日游朝昜岩再用山谷韵》诗刻。

杨翰,字海琴,号息柯,清代直隶宛平(今北京)人,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以名翰林出守永州,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擢升辰永沅靖道,离开永州,晚年卜居祁阳,死后葬于祁阳。杨翰任永州知府八个年头,正值太平天国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太平军炮火轰击永州,城里建筑和文物古迹大都被战火所毁坏。作为地方官员,杨翰不仅带兵反击,保境安民,而且在战后又投入到城市重建工作中来。在他任职期间,曾重修或改建了朝阳岩、绿天庵、愚溪、柳侯祠、元颜祠等古迹。在募资过程中,他曾数次登门,找官吏、富豪化缘,请他们捐钱捐物,而且将捐到的钱物要文书一笔笔记好,定期张榜公布,从不乱花乱用一分一文,接受老百姓的监督。更令人感动的是,在捐款修缮期间,杨翰的母亲患病,他的幕僚对他说:“大人的母亲常年有病,可否从捐款中先借出一些钱给老人治疗?”杨翰毫不犹豫地说:“捐款是捐来用于修缮文物的,不是捐来私用的。”永州的不少文物古迹正因为得益于杨翰的重修和改建,才延续到今天,所以说,杨翰堪称永州文物保护的功臣。只要是研究永州历史文化的人,无论你走在永州古城的哪一个角落,似乎都能看到杨翰勤政廉政的背影;无论你走到哪一处名胜,都能发现他为之重建改建时流下的汗水;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来回望,都能感觉出他对永州这块土地的挚爱热情。

杨翰是官员,也是诗人,更是书法家。他跟永州道县籍大书法家何绍基是好友,书法也学何绍基,甚至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

杨翰重刻元结《朝阳岩铭并序》,元结的原文内容前面已经提及,在这方石刻后面,还有杨翰的附记:

昔元次山爱此岩,搜奇表异,摩石勒铭。岁戊午,予来典郡,寻次山铭,已不可见。因念次山当中兴时,得以萧闲文字,寄讬山川。今则干戈扰々,一切皆如浮云。独深谷高岩,寿足千古。因属古皖邓守之作篆,补刻岩上,以还旧观。后之览者,当快然于扶筇腊屐时也。咸丰十有一年岁在辛酉季夏,督亢杨翰记。

这方石刻高 65厘米,宽 210 厘米,三十六行,共二段。《朝阳岩铭》《序》及署款,邓传密篆书,大字,二十六行。题记及署款,杨翰隶书,小字,十行。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杨翰《秋日游朝阳岩再用山谷韵》诗刻内容如下:

秋日游朝阳岩再用山谷韵

游山爱及秋,黄叶飘吟肩。孤岩插瀟水,松桧盘千年。

次山耽水石,山以铭词传。我来古人后,但见秋涛溅。

身世随俛仰,桔槔尚灌园。何处买修竹,汲水炊寒烟。

旧迹惜圬塓,扪治重馋镌。不见元季子,我愧观察袁。

每有思古情,常来听山泉。到此万缘尽,一心随潺湲。

江云忽滃起,危楼挟飞仙。我将弃圭组,去放西岩船。

同治甲子九月,补书寄刻。上谷杨翰。

诗刻在朝阳岩上洞,高 98 厘米,宽 93 厘米,十二行,行书。

根据诗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方石刻实际上是杨翰于同治三年五月高升为辰元永靖兵备道之后,由于永州仍为其所属。同治三年八月,杨翰在辰元永靖兵备道任上不到三个月,又来永州巡察,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诗是回去写的,寄过来请人镌刻石上。杨翰于将离任时作有题记,刻于石亭旁崖壁上。记云:

清咸丰戊午岁,督亢杨翰□永州。秋八月来游朝阳岩,寻元次山铭不可得见。披荒榛,下危壁,风水撞击,震荡心目,乙未寇大,至事平后,葺补元崖,倚山□楼刻元铭及诗。辟路疏泉,俾使登陟,复于七贤祠畔增置二椽。补刻山谷诗,并和诗于石。暇日集宾僚载酒赋诗,时得幽趣。同治甲子五月去郡,□刻岩石以示后人。

当我在朝阳岩及朝阳洞寻到杨翰的石刻时,几乎是用一种仰望的心情来对待的。对于朝阳岩来说,真该感谢三个人:唐代的元结、明代的曹来旬、清代的杨翰。前者是朝阳岩的发掘者,他把朝阳岩炮制成“网红”景点,导致历代文人骚客竞相来此“打卡”;后两人则是朝阳岩的重建者,让朝阳岩的摩崖石刻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没有发掘,朝阳岩可能依旧默默无闻;而没有重建,朝阳岩的诸多文物也可能早就灰飞烟灭。

朝阳岩的板书有很多,而保存最完好、字体最具气势的当属上洞八角亭里的“何须大树”四字。这也是朝阳岩的第一块民国石刻,为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望云亭刻题榜。榜后题云:

丙辰伏日,天久不雨。流金烁石,忧心如焚。避暑朝阳岩,凉风颯然,不减其踞长松下矣。题此志慨,舞陵望云亭

这方石刻很娟秀、大气,很多人到了朝阳岩,都会以它为背景拍照留念。有一次,我曾见过一对年轻人在八角亭玩耍,女孩发现这四个字很好,要男孩蹲下来为她拍照。拍完之后,女孩问:“你说‘何须大树’是什么意思啊?这个题字的人又是什么来头呢?”男孩用手机对着石刻拍照,放大看了之后,说:“题字的人叫望云亭。‘何须大树’应该是指这个岩洞看起来就是一个敞开的亭子,不用大树再来建设了吧。至于望云亭是什么人,我再百度一下。”过了一分钟左右,他向女孩报告:“望云亭,(公元1854~1919年),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今湖北宜昌),著名清末民国初将领、政治家……早年在左宗棠部入伍,随军入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九月,随湖南督军汤芗铭至湘,出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令官兼道县知事。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授零陵镇守使,陆军中将衛。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病逝于北京。”

我听了之后,觉得男孩很可爱,能结合现场实景来解释字义,而且把题字者的身份也查到了。遗憾的是,他这回解释却搞错了,“何须大树”不是不要树木来搭建的意思,而是有个典故的,还是冯氏家族的家训。

传说东汉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年轻时曾南征北战,战功卓越,后为刘秀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但引起了同僚的嫉妒。好在冯异一直为人谦虚忍让,从不骄傲自夸。他命令部下,在没有交战打仗时,行军要走在各营后,与各将领相遇,要引车避道,进退有规矩。而且每当战后各将领并坐论功时,他总是独自躲在大树下,从不参与计较。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攻破邯郸后,刘秀对部队将领进行调整,军士都说愿意归到“大树将军”名下。从此,凡是冯异后裔,家中堂屋神榜的横额多写“大树家风”四字。这“大树”二字,浓缩了冯异忠、孝、仁、爱的高尚品格,冯氏家族就把这种品格作为家风代代相传。

记得早几年的某个夏日,我曾陪两位外地作家到朝阳岩寻访,他们对朝阳岩上洞石壁上的“何须大树”四个大字凝望良久,赞不绝口,还相互拍照并要我为他们拍合影。当时,我就想:“‘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岩不仅名源《诗经》,而且洞口朝阳,此乃历代贤达登临之地,你们能拍得朝阳岩的诸多景观,但能触摸到朝阳岩丰富的内在精神吗?

朝阳岩的花样年华

《游朝阳岩》拓片 潇湘意提供

朝阳岩的花样年华

朝阳岩远眺 陶旭日 摄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375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