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江苏沛县方形坟墓主人阎尔梅的三条遗训都实现了吗?
人死了都要入土为安的。民间诙谐的说法,就是“窖上了”。在古代,穴地为墓,封土为坟。在墓穴的上方还要堆上土丘。成为坟。
封坟之法,始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考古发现,这一时期许多达官贵人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
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在“坟”的高低大小、形制上,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花样来。
现在,我们见到的坟墓多数是圆形的。
然而,在沛县大沙河畔的杏花村口,有一处由九座方形的四角棱台形坟茔组成的墓地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复社成员、反清义士阎尔梅的家族墓地。
(张倩手绘阎古古先生之墓)
整个坟丘像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像一个倒着置放的斗,这种形制,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形。
上回说到,明末义士阎尔梅,从小天资聪颖,幼时即有“穷经长恨古人欺”句,被视为神童。16岁入县学,21岁起游学江南,26岁中举。但因天生桀骜不驯,爱憎分明,得罪阉党,被取消会试资格。他自此决心不再应试,从此积极参加复社活动,与顾炎武等交游,成为复社江北党魁。
明亡后,加入史可法抗清阵容,后参加山东榆园起义军反清,失败后逃亡各地,甚至削发为僧亡命江湖,被捕入狱不失气节,反清之志至死不改。
纵观阎尔梅的一生,可以说此君是地地道道的风骨文人,虽不能说前无古人,但完全可以说后无来者了。
阎尔梅临死前留有遗训,遗训总结起来有三句话:
①待吾百年后,尊汉制筑方坟,墓不立碑。
②后世子孙只读书不仕清。
③后世子孙起名班辈用明皇朱家五行之法。
先来看第一条:
阎尔梅后世子孙依古古山人遗志,百年之后皆筑方坟,状若覆斗。四百年以来,封坟之法,一如既往。
今沛地原野之上,常见覆斗状墓群,皆为古古山人之后裔坟墓。这不仅是一种历史丧葬文化,更体现了沛邑阎氏的民族气节。
墓不立碑之训,也是古古山人反清复明思想的一种体现。立碑当书年号。古古山人卒于清康熙十八年,如若立碑,那个年代不可能继续用明之年号,书大清年号又违其意愿,故而不立。但为纪事,将墓志铭勒于石上,只记干支年份,埋于墓前地下,称之为“卧碑”。古古生前在迁其父母坟茔时,自撰亲书《阎母墓志铭》就采取这种“卧碑”的形式,深埋于父母坟前。
再看第二条:
“后世子孙只读书不仕清”之训,古古山人生前对于他的两个儿子科举与否,态度还是比较开明的。
康熙八年,逃亡在林虑、天平一带的古古山人在给儿子的书信中云:“功名事,在汝兄弟自斟酌之,我不劝亦不阻。正为一生苦节,不欲使人笑一伙首阳子弟为卿耳,试与汝弟商之。”
在此情景下,颇负才学的古古山人长子阎炅、次子阎焸均放弃了清代科举。后来古古山人的孙子阎圻为振家声,以河南籍考取进士。
第三条:
五行班辈之训,“木火土金水”采用明代刘伯温的五行论制定,阎氏后辈在起名时,只要名字中含有“木火土金水”的偏旁即可。
采用刘氏五行论,也隐含着心向大明之意。阎圻为古古山人的孙子,却入仕清朝中了进士,为表达其祖父不仕清的思想,在制定其后人班辈上,以隐晦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心思大明江山的内心世界。
“玉石丝竹,日月山川。”实际为:予实思朱,明朝山川。
古古山人生前仿乐府中的《郊庙歌词》制《帝统乐章》18章歌颂山人心目中以代表正统的中华历代帝王。除了代序一篇外,歌颂了自盘古、三皇至明太祖的16位帝王。
其中没有魏文帝、晋武帝、南北朝诸帝、隋高帝、五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和元世祖。
山人解释为:“曹丕继汉而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诸家,篡弑偏安,兼而有之,只可谓僭逆。”“赵匡胤受周氏之托而竟篡其孤。偏安大粱,未能混一,可得上承帝统乎?胡元戎荻,又不足复道矣,故尽删之。”
显然古古山人继承了《春秋》“大一统”和“夷夏之辨”的主张,进而暗喻清朝虽入主中原,却并非正统。
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云:“古古《帝统乐章》排扩猾黠,言尤痛切。”
由此可见,古古山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反清复明之思想从未改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历史的车轮碾过人世间的兴衰,中华民族在不断撕裂和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覆斗形的坟墓,如今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就是文人的风骨,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今后,还会有覆斗形的坟墓吗?
相关链接:
奇怪!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517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新生儿宝宝的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