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服饰
婴儿出生后,民间以为其头囟还开着缝,头部怕风,要用袼褙剪成两三尺长的小围屏,外裱以红色的绸缎布面,绣以蝙蝠、云头等吉祥图案或长命百岁的吉祥语,立于婴儿枕前,挡住头部,叫“头挡儿”。婴儿用的小枕头为彩色花布或红绫做表,圆柱形状,上面挂一个用红布缝成的小红葫芦花,用以压邪;枕头里面放绿豆,可清小孩头火,或放荆种子,可压惊辟邪,也有装小米或谷糠的。
包裹婴儿的布或者被褥俗称“包被子”“包褥子”“小被子”“小褥子”“小毯子”“尿窝”,要用软和的布料缝制,不磨破皮肤,也不会过敏。一般是花布面、白布里,约是成人被褥的四分之一大小。布料一般“喜旧厌新”,担心新的不软和,损伤了小儿皮肤;最好是用高寿老人的旧裙袄做成。农村将穿旧的衣服洗净,或者用软洋布做成大小不一的尿布(俗称“褯子”),大的可以将其腰部裹过来,并用缝上的布带束好,小的专门用来垫屁股、换洗屎尿。双腿也要用褯子裹好,否则要长成罗圈腿。在城镇,人们买小包褥子和小毛毯,或者“尿不湿”(纸尿裤)作礼物。
婴儿褂子和棉袄多为长袖,防备婴儿手乱抓抓破脸;用小布带扎系,不锁扣眼,不钉纽扣,怕小儿不舒服,也怕小儿含吞纽扣。城镇多为对襟,乡村多为大襟。夏天则用小布兜兜代替褂子,主要是保护肚脐,免受风寒。婴儿裤子,讲究的人家也要单、夹、棉各几件,为大开裆,式样有一般中式和连脚裤。连脚裤裤腿有底,连脚兜住,脚脖处钉一布带束住,防止脚滑出。
婴儿穿带有兽形图案的小鞋。鞋分棉、夹两种,皆手工绣制。常见的有虎、豹、龙、狮、牛、兔、羊、猫、狗等生命力强的兽形图案鞋,取繁衍旺盛、辟邪、易养易活之意。娘家送的这些兽鞋,一般要三双、五双、七双,要奇数,忌偶数,一直穿到三四岁。
旧时在农村,当婴儿出生时,奶奶便用早已经准备好的大襟衣襟,或干脆用自己的大襟褂子,将婴儿裹得结结实实,为的是让孩子一生下来,就闻到亲人的气味,认识自己的家,也因为奶奶年长,用她的衣襟,可以沾她的寿气,以祈孩子长寿。
孩子的第一件真正的衣服,叫“迷魂衫”,是奶奶送给小宝宝的礼物。迷魂衫名字,来源于民间传说。民间以为,孩子是由送子奶奶送到人间的。送子奶奶共有三个,一个送男,一个送女,都很健壮,容易成人,三奶奶送的孩子聪明漂亮,但是都留有记号,随时要收回去,不能成人。人间不知道孩子是哪位奶奶送的,只好做一件迷魂衫,遮住婴儿身上的记号,让老眼昏花的三奶奶认不出来。
迷魂衫要用一整块红布做成,红可以辟邪,保孩子安全。制作时由奶奶用手撕,而不能动剪刀,以防对产妇、婴儿不利。这也是包含着用特殊制作方法使魂找不到出路跑不出去的意思。在迷魂衫的后领,还要剪一摞三个不同颜色的布葫芦,叫“带着宝葫芦吓不着”。
迷魂衫讲究“人等衣裳”,即必须等小儿生下来以后才开始制作,不能衣裳等人。民间以为,人死变成鬼是衣裳等人,那么,下生由鬼变成人就要人等衣裳。迷魂衫要一直穿到百日,然后要用一件蓝布迷魂衫代替。蓝,谐音“拦”,意为将孩子拦下来。三个月后,三奶奶找不到她放出的孩子,就会返回天庭,孩子就保险了,从此就可以不穿迷魂衫了。
民间讲究,姑姑必须给婴儿做一件暖肚,要与其他暖肚不同,黄色的最好,并且在上面绣上吉利话。之所以要姑姑做,意思是姑姑盼望侄子们长大成人,兴旺发达,这是娘家强盛的势力,可使她免遭婆家的欺负;即使遭到欺负,也有娘家的侄子出面报仇。所以,侄子一出生,姑姑就要有所表示,以显示对侄子的亲热。之所以要用黄色,是因为民间以为黄为富贵之色,意为盼侄子长成富贵之人。姑姑的暖肚,绣有一定的图案。旧时多绣五毒老虎图案或凤凰牡丹、荷花鲤鱼图样。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绣“天真活泼”“祖国花朵”等字样。
婴儿出生后,民间有穿旧衣习俗。有的向亲友索要别家小孩的旧衣,以为好养,小儿穿着也柔软舒适。菏泽一带,婴儿降生必须由其外祖母或姨母为他做一双鞋,鞋底不全纳,只纳一段,留一截麻绳,俗称为“根”。这样的鞋子,就叫“扎根鞋”。
小儿出生后几天,姥姥家亲友要送粥米,还送小儿服饰,一般有一年四季小儿穿戴的衣裤、鞋帽、抱裙、斗篷、被褥、尿布、金银首饰等。由于担心都送婴儿服饰,所以有些亲友就购买儿童服饰,或者送一些布料,或者干脆送20元钱。胶东一带在送粥米时,在盒子上搭上大被子、小褥子、毛蓝布,在盒子的第一个格里放虎头帽子、银铃、手镯、长命锁等金银首饰,第二格里放四季帽、虎头鞋、花兜兜、小衣裤等花团锦绣。这些服饰,多是女儿怀孕后住在娘家偷偷做成的。送粥米必须有一条小被子和一个小棉袄,都用细花布,俗云:“不穿姥姥的花,先死他妈。”
孩子满月时,姥姥要送一身小花衣服给其穿上,这身衣服叫“蜕毛衫”,表示孩子已经蜕去胎毛。蜕毛衫必须是姨母亲手缝制,叫“姑的布,姨的手,小孩活到九十九”。
在鲁南,娇贵之孩,有认僧道为干爷的习俗,或者寄名,俗称“舍在庙上”,要戴僧道冠,穿僧道衣,叫小和尚名,意味着已经舍给佛门道观了。道袍要请观中的道士制作,红衣,沿黑边。孩子每到生日的时候,还要穿上道袍到道观中拜见道爷。
山东境内多有给男孩子扎红、带红的习俗,即在其衣服领子上钉一块红布,做成红领子,用以辟邪。孩子要一直戴到12岁满。此后,只要是在本人的属相年(即本命年)过生日都要举行此仪式:穿红背心、红裤衩,带红兜兜,扎红腰带。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本命年扎红”,以此祛除邪恶,祈求吉利。
(二)幼儿服饰
旧时儿童日常服饰有刺绣精美的兜肚、小腰子、小花袄、饭巾、斗篷等,比之大人的衣服更富有装饰性,也更能体现民间文化的艺术特点;长命锁、百家衣和虎头鞋、帽等则寄托了长辈为孩子消灾免难的心愿。特别是病弱和独生子女,更要穿戴这些祈求福寿的服饰。
民间通过给儿童戴饰物来祈求长命,旧时最常见的是挂长命锁。长命锁也叫“百家锁”。民间取锁的双关义“锁住孩子,不让跑掉(夭折)”,可以压惊辟邪、驱鬼禳灾、祈福祷寿,故不论贫贱富贵,都要为孩子配上一副长命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可分为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或镀铜、镀金、镀银几种。百,取“圆满、完全、百岁”之意,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住小儿的生命。早先的长命锁多为银制,呈旧式锁状,一般正面镌刻着“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背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有的家庭太贫穷,干脆不买实物,用乳名替代,给孩子起名叫“金锁”“银锁”“铜锁”“玉锁”“铁锁”“大锁”“锁住”“小锁子”。长命锁一般在孩子百日时佩戴,叫“锁关”;摘锁的时间在小孩12岁的时候,叫“开关”。
长命锁
手腕脚腕处也要戴能套住魂魄的东西,一般是手镯、脚镯。有的在脚镯上缀有几颗铃铛,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叫“响亮”。鲁南一带还时兴戴银莲蓬和菱手镯。
百家衣,也叫“和尚服”,是幼儿常服的一种。在幼儿百日时,由其亲朋好友敛百家布片拼缝在一起做成,故名百家衣;幼儿平时穿的上衣也是这种红布缝成的斜襟、无领、系带而不钉扣子的和尚服式。这种风俗与和尚有关系。和尚大部分是因为从小灾病多,父母觉得不好养活,才交给佛门寄养的,他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得以成人。所以,民间认为如果穿他们的衣服,叫他们的名字,就相当于出了家、交给了佛门,鬼神邪魔再来加害时,就有佛法保护,在尘世中就找不到他们的影子了。因此,百家衣成了男婴的护身衣。
“和尚服”
民间认为,小孩的衣服鞋帽常常对另一个小孩产生神秘的影响,一个顺利成长、身体健壮的孩子的衣服借给另一个孩子穿用,就会对他产生保护作用;而一个夭折的孩子的衣服就会给穿用他衣服的孩子带来厄运。因此,民间有将小孩子旧衣服送人或者向人家讨要旧衣服的习俗,也有弟弟妹妹穿用哥哥姐姐旧衣服的习俗。
很多地方还有男孩穿花衣的风俗。如果是独生子,或经常生病的小男孩,民间往往将他打扮成女孩子的样子。俗认为女孩子命贱,好养活;男孩子为传宗接代的香火,命贵难养。如果将他们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穿上花衣服,就可以混淆性别,蒙骗邪魔鬼怪,使他们免遭侵袭,得以成人。给男孩子留头、扎耳朵眼、戴耳坠,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不过只扎左耳、只戴一只耳坠。
20世纪末,鲁中南地区流行一种“刺猬衣”,它由两个造型像刺猬的面团充作刺猬,八个茶杯口径大小的圆形面柱作刺猬腿,一件新买的衣服作刺猬皮而组成。据说,姑妈给侄子送刺猬衣,可以使侄子祛病辟邪,长命百岁,而侄子家必须还给姑妈一箱面。
民间尚虎,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借它的形象除邪祟、镇妖孽,给孩子壮胆,保护孩子顺利成长;孩子能像老虎那样,虎头虎脑,身体健壮。人们用杏黄色的棉布制作虎头鞋,在鞋头绣上虎头:圆睁的大眼睛黑白分明,凸起的鼻子,大嘴巴,嘴旁几道黑胡须,还有威风凛凛的额头上的“王”字。小儿周岁时,穿上新做的虎头鞋,可以辟邪壮胆。
虎头帽,又叫“老虎头帽子”,多为黄、红颜色,有夹有棉,棉的留一片棉布遮掩后脖颈,帽脸很低,周围缘一溜茸茸的白兔毛。帽顶竖有两只耳朵,大大的,周围也缘有白兔毛,并且耳朵和帽体结合处是中空的,一是要小儿耳聪,二是便于通风透气。戴上后,帽子覆盖多半个额头,既暖和,又可防止小儿跌倒磕破额头。
儿童的动物帽子
狗头帽也很有特点。帽子做成狗头形状,两只耳朵高高支起,两只眼睛乌黑有神,嘴巴大大的,露出用丝线做的锋利的牙齿,帽脸和帽边缘上黄色或者黑色、杂色的带毛的狗皮条。孩子戴上以后显得机敏而又威风。狗头帽一般为冬季帽,脑后有披风,长可到肩,下缘成波浪形,两旁各缀有一根飘带,有的披风末端缀有几颗银制或铜制小铃铛。之所以戴狗头帽,是因为民间有“狗保”的说法,说有一家人家生了个孩子,刚生下来就断了气,父亲便把他扔到了乱坟岗,而到了第二天,这家的大黑狗却又把他叼了回来,孩子哇哇啼哭。原来是婴儿岔了气,狗在乱坟岗守了他一夜,待他缓过气来,才叼他回家。这家人非常激动,遂把孩子命名“狗保”,以纪念狗的功劳。
此外还有小猪鞋帽、兔头鞋帽等。猪头鞋小女孩穿,红底黑帮,齐头作猪嘴状,鞋头缘红布边,绣朱红鼻孔,眼、眉毛绣为人模样,做两片猪耳朵,后缘口缝猪尾巴用以装饰,也作提鞋把手。民间以为,猪能吃,不挑食,好养,又丑陋,不招邪祟。
动物服饰寄托了父母对小儿的祝福和厚爱,其绣工精细,造型潇洒自然,色彩强烈丰满,是女红中的绝活。
儿童虎头鞋
民间儿童帽子的式样、种类很多,有尖尖帽、围脖帽、辫子帽等。
尖尖帽,是冬天戴的帽子,多为红色,圆锥形,下口外缘有一圈柔软的兔毛。有用棉布缝成的,中间套以棉絮;有的用毛线织成。有的有护尾,有的有帽脸,边缘装饰或帽顶装饰,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但都在下巴处织两条宽宽的系带,交系于后颈。
围脖帽,也叫“马兜帽”“狗钻笼”“瞒头撸”,为套头式样的帽子,为冬季所戴。它有两种样式,一种帽体长,帽尖用毛线扎住,上头缀一个小线球;一种在帽体上挖出脸部,脸部上边做上帽檐。它们都是用毛线钩制的,长及脖子,既当帽子,又当围脖。
辫子帽,由帽垫发展而来,形似半块西瓜皮,多用绸缎,色泽黑里透亮,帽顶结一个红绒球疙瘩,帽口处镶一溜窄窄的帽饰,脑后拖一尺左右的细细的假发辫子,为一到三岁儿童戴用。
软底鞋。婴儿出生一个月,不用穿鞋。此后的鞋,也是用两层布缝制的或者用毛线钩制的软底鞋。
小绑鞋,取义“绑住孩子好养活”。鞋底、鞋帮用同一块红布或蓝布做成,鞋背上缝有一块小绣花圆布,鞋底贴布绣猫蹄花,鞋后跟钉带子,穿时系在小孩脚脖子上。
割花鞋,男女均可穿至12岁。鞋头花用绒线绣制,既美观又结实。绣时将一双鞋面对贴,中间夹几层玉米包皮,玉米包皮的里层,又放两层密实的布对贴,纳绣完毕,先用小锤捶结实,再用面糨糊涂抹鞋面里层,黏死所绣针脚;然后用刀从中间割开,脱掉里面的布和玉米包皮,毛茸茸的花就在鞋面布上了。20世纪80年代后,儿童的鞋帽丰富多彩,主要装饰还是动植物图案,或者在鞋帽布料花色、图案上做文章。90年代后,出现两种运动童鞋,一种在鞋后跟部加上一个风哨,每走一步,就会发出哨子般的响声;一种鞋后跟部安了光亮装置,每走一步便发出红光绿光,深受儿童喜爱。
民间把小儿围嘴和肚兜笼统地称为“兜兜”,其功能是防止小儿吃饭弄脏了衣服,保护小儿不受凉。围嘴也叫“围嘴嘴”“腌旮旯”,围在婴儿颈部,防止婴儿涎水或者吃奶吃饭时弄脏衣服。围嘴是用布缝制的一个圆环形垫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湿一片,就转动一下,使下巴接触部位总是干的。围嘴有的用素布或碎花布拼成,有的用纱布多层缝制,多做成老虎形、青蛙形、莲花形,既实用,又美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儿童服饰
肚兜,是婴幼儿的小衣服,夏日儿童赤身穿着,其他季节作内衣用。式样为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豁形状,叫兜兜口子,半圆两边角上缀系带用来挂在颈上;下角或尖或圆,男孩子圆,女孩子尖,通过小腹覆盖腿间;横的两角上各缀带子,用来扎在腰间。儿童的肚兜主要是护住肚子,避免腹部受风寒侵袭,即俗话所说的免受“凉气”“风气”。肚兜上一般都绣有或印有饰花。主纹一般为“莲生贵子” “连年有余”“艾虎克毒”以及“福”字、“三多果”(即石榴、寿桃、佛手)等,都是求吉利、避灾邪的图案。绣花肚兜,多为红色,绣有“金鱼游荷”“刘海戏金蟾”等。
关于带克毒图案的肚兜,泰山一带有这样的传说:有一个青年人父母双亡,要饭为生,在路上遇到了一条小蛇,把它带回家养大了。小蛇饭量很大,小伙子没有办法,常常自己饿肚子。有一天,蛇开口说话了:“大哥呀,我不连累你了,我要走了,给你一双鞋子,想我的时候,穿上它就会找到我。”后来,小伙子娶不起媳妇,就穿上这双鞋子,翻山越岭,找到了蛇。大蛇便给了小伙子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让他回家娶媳妇。小伙子回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颗夜明珠。小伙子用它换来了许多银两,盖起了房屋,娶上了媳妇。后来,皇帝要走了这颗夜明珠,下令要小伙子再向大蛇要一颗来凑成一对,否则就杀了小伙子。小伙子没有办法又穿上鞋子找到了大蛇。大蛇告诉小伙子,原来的夜明珠就是它的左眼睛,如果再将右眼睛挖出来,它就会死去,但是为了救自己的恩人,它愿意跟小伙子到朝廷上去。于是,皇帝取出了大蛇的右眼睛,放了小伙子。大蛇死了。小伙子为了让刚出生的孩子记住大蛇的恩情,将大蛇的形象绣在小孩的衣兜上。有大蛇的形象在,别的害虫就不敢伤害他的孩子。
罩衣,也叫“围兜兜”,为长方形,单片,下摆成一条直线,或者裁成弧形,或者镶边牙子;上半部分裁成荷花瓣形状,或者长命锁形状,或者荷包形状;颈项处留圆孔,中间缀有带子扎系腰间;也有的做上肩部,穿时套上胳膊。在罩衣靠近脐部处,缝缀有白色绣花月牙形的兜袋,用以盛放少量食品。
在微山湖,渔家妇女特别为小孩子设计制作一种装束,叫虎头袢子。人们用黄色棉布为底色面料,后面贴一层衬布,中间夹一层做鞋帮子用的袼褙,剪成虎头形状。虎头长约七寸,宽约六寸。剪出轮廓后,再用黑色、白色、褐色等布片剪虎眉、虎牙、虎鼻子。眉毛和胡须用黑线绣扎,眼球、鼻子用棉花包起鼓凸,虎耳朵用黄布填少许棉花,纳成凹瓣。虎头后面做交叉袢带,一寸多宽,用三四层红布细针密纳,一定要厚重结实。襻带上再连接两条六七尺长的细针密纳的布带,布带的末端做一个用碎布拼成而内实棉花饱鼓鼓的既像菱角又像铁锚的饰物。在船上,人们把虎头襻子戴在小儿胸前,把连着襻子的长布带拴在船尾或者“将军柱”上,既显得孩子虎虎生气,又免得孩子滚趴落水。一般只为头胎孩子缝制虎头襻子,并且通过它显示渔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发式上,小鳖尾巴与茶壶盖儿是农村男孩子的两种典型发型,在上小学之前留。小鳖尾巴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前,到80年代基本绝迹;现在城市小孩又开始有留这种发式的。给两三岁的小孩理发时,可以用剃头刀子将大部分头发剃去,每次只留下脑后下方的一片,几年以后,这一片头发就会长得长长的,或散乱着,或在脑后梳一条细细的小辫子,民间将它叫作小鳖尾巴。这是因为用剃头刀子理发特别疼,越剃到最后的脑后部分,小孩越是忍受不住,只好作罢。还有一种说法,小孩留小鳖尾巴,是因为“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鳖”,民间以为鳖为长寿之物,以祈求长寿。茶壶盖儿,就是只剃去头顶和脑后的头发,留下头顶前部的头发,就像一把茶壶的盖子一样,目的是护住脑囟门部位,以避风邪。在80年代前,特别是用推子理发没普及的70年代前,这种发式是民间孩子的基本发式。
还有一种儿童发式叫“光头栝楼”。民间以为,头发越剃越黑,越剃越旺,如果不剃,就会又细又黄,不健康。于是,从婴幼儿起,孩子的胎毛就被剃去,有的甚至剃得光光的,一丝不留,不论男孩女孩,头部被太阳一晒,明光光,青荡荡,就像青皮栝楼,故名。
女孩子要留头,有满头留和留头顶两种发式。前者一丝不动,包括胎毛;后者只剃头的四周,留下头顶部位,一直到十五六岁,叫“留头大闺女”。头上发饰主要有红头绳、发卡、花朵、花结儿、蝴蝶结儿。
小孩下装中有特色的要数婴幼儿的连脚裤和开裆裤。开裆裤不用腰带而用背带,儿童上学以前穿用。民间认为小儿的屁股最禁冻,不怕冷。为了防小儿随地乱坐受凉,人们还在后腰处缝一个双层布垫,叫“掇帘”或“掇裙”。旧时孩子长到五六岁,现在长到三四岁,就要合裆。自己会穿裤子,穿合裆裤子,会系裤腰带,是大孩子的标志。
连脚裤又叫“连身俏”,为连脚棉裤,就是上衣、下衣和鞋、袜都缝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戴,也特别暖和。“连身俏”有的仿照老虎等动物,后面缀有小尾巴,刚学步的孩子穿上,更添一番生气。穿的时候,上衣背后有纽扣扣住,脚脖处用布带子捆住,然后穿上棉鞋。
蓑衣裤是用织布剩下的栓机布头做成的。将剪下的布头上的残线捻成小穗,染成绿色,做出裤子的垂穗,如同蓑衣的样子。这种布头不结实,所以有“一穿一了,白头到老”的说法。
现在的小儿衣裤,式样、颜色丰富多彩,以小背带裤和小连衣裙为基本式样;青少年则喜欢穿运动服,平时穿校服。
小儿服饰忌讳很多。小儿忌讳出生百日内穿裤子,只能穿小褂子。民间认为,小儿不穿裤子腿脚灵便,如果将要夭亡,也可以迅速转生;如果穿了裤子,就会绊住腿脚,到了阴间一去不返。
双胞胎民间叫“双生”“双棒”,忌讳穿戴不一致,否则以为有失天象。其实,给双胞胎穿同一种衣服,打扮得一模一样,是父母的一种炫耀。
此外,杨姓小儿忌讳穿老虎服饰,以避“羊入虎口”之嫌。
晒洗小儿衣物,忌讳搭在高处,怕引起小儿惊恐;忌讳小儿衣服过夜不收,据说夜间多鬼鸟,恐怕被它们玷污了衣服,使小儿患疾病;也有的说夜晚的露水含有毒气、邪气,对小儿不利。
小孩还要经常在腮上点胭脂,俗以为点上以后,送生娘娘就分不出了;也有的说,是为了出门吓退妖魔鬼邪的,所以最好用朱砂。还有额饰,在额上眉间点一个小红点,俗称“饽饽点”。
民间习惯,一方面讲究“会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泥娃娃”,就是服饰太好了,限制了小儿的调皮活泼,或者好衣服穿不出好穿来,很容易被弄脏弄破;另一方面,又讲究在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里,把儿童打扮得花枝招展,领着游玩、走亲戚、过姥姥家。所以一到过年,孩子们都盼望能有一件新衣服,故有顺口溜说“小子盼放炮,小妞盼花袄”。如果过节也穿得破破烂烂,肮脏不堪,会被人们耻笑。另外,为了祈求儿童身体健康、顺利长大,民间还习惯在一些节日给儿童戴配饰。
节日里,小孩都有相应的穿着打扮。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要穿新衣服,叫“初一新,一年新”。女孩子的新衣,旧时多为大红上衣。妈妈给女儿做件缎子棉袄,红底金花、黑丝绒盘扣。女儿过年穿上走亲戚。一进门,这件新花衣便给满屋带来喜气,亲人们往她口袋里装入的糖果也特别多。但是,小孩子的新衣,忌讳正月里穿坏,以为晦气。春节期间,大人还买一些红头绳、绢花、漂亮发卡、发带等,送给女孩子作头饰。
戴布鸡,也叫“戴红鸡”“戴公鸡”“戴春鸡”。用花布条或彩色碎布缝制成菱角状,内裹棉花,一角当鸡尾,缀以布条;一角当鸡头,缀花椒仁或者辣椒种作鸡眼,叫“春公鸡”“春咕咕”,大约一寸长。立春这天把它戴在小孩的胳膊上,一直延续很多天。有些地方要在第二年元宵节或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扔掉。鸡谐音“吉”,俗以为可保孩子一年无病,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有的还将它戴在小男孩花花绿绿的虎头帽子上,更加威风。此俗一直流传到20世纪70年代。
在荣成,二月初二儿童有戴“娘娘”的习俗。妇女们用五色布剪成铜钱大小的圆形,中间用小块高粱秸秆瓤串成一长串,给小孩、猫、狗、驴等戴上,叫“戴娘娘”,俗以为可以驱虫祛灾。荣成黄山等乡镇则用彩纸剪成人形,也叫“娘娘”,戴在小孩胸前。
五月初五,父母将五色绒线搿在一起,系在不满12岁孩子的手、脚脖子和项颈上,俗云:“初一戴,十一开,不得病,不招灾。”(选自山东省志民俗卷,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710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