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时代变迁的取名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10 3 0

人名是人们利用语言来与他人相区别的特定标志.它跟其它语言现象一样,同纷紧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在给宝宝取名时,固然考虑到字雅音美,含义丰富,也要自觉不自觉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一方面社会文化对人名有种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从人名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窥视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文化心态和行为规范.

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差,相信鬼神的力量。而他们跟鬼神的沟通,主要是靠巫的精神状态和巫的文化形态来实现的.有的巫本身就是专施占卜的官.巫是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最早的文人(知识分子),他们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测今世,知来世,融科学和人文于一体.学术也集中于观(男巫)巫的手里。他们善歌舞音乐(以歌哭呼号、舞蹈跳跃的方式,求神降福,拔灾除祸),会医治疾病,又能参与国事.当时巫非常吃香.所以人们多以巫取名。《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更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又《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笙,此20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相传还有殷祖乙的宰相、巫咸的儿子也叫巫贤.《书·君爽(shi) ):“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弃经典而敬老庄,蔑礼法而尚放达,值清谈,崇虚玄,甚至喜用虚词取名,如用“之乎也者,的“之”取名者或名后带“之”者很多。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刘穆之、刘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都是.特别是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7个儿子,分别名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个孙子分别名祯之、靖之.还有两个曾孙名翼之、悦之,祖孙4代相继以“之”字名,且不汁避讳之俗,在中国人名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事情。

有晋一代,以虚词“阿”(词助)为小名(“阿某”)的人也很多。仅以当时王姓一大族部分影响较大的人物为例则可见一斑.王衍兄、王澄的小名叫阿平;王坦之弟、王处之的小名叫阿智;王导从兄、王敦的小名叫阿黑;王导的小名叫阿龙;王导的长子、王悦的小名叫阿太;王导的次子王恬的小名叫阿蜻;王洽之子、王殉的小名叫阿瓜;王绥之父、王戎的小名叫阿戎;王和之父、王胡之的小名叫阿龄;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小名叫阿敬;王坦之之四子、王忱的小名叫阿大;哀帝(司马巫)王皇后父、王津的小名叫阿奴;王像之子、王蕴的小名阿兴;工蕴之子、王恭的小名叫阿宁。

唐宋时佛教盛行,一些赋闲居家的文人喜在雅号之后加“居士”一词(“居士”为梵文“家主”的音译.佛教用以指称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①。如唐著名隐士伍洪自号抱朴居士,五代毛胜自号无馋居士,宋翁挺自号五峰居士.何群自号安逸居士,郑汝谐自号东谷居士,林师点自号竹村居士。

元代尊崇道教,文人中又风行在雅号之后加“道人”的字样。如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月山道人”,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

近代,鸦片战争后,内优外患,国势衰微,民不聊生,危机四起,不少志士仁人取字号都带有强烈的争国权、强国力、逞国威的梢神.如《洪秀全演义》的作者黄小配取号“黄帝嫡裔”;华兴会创始人之一的陈天华取号“思黄”;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烈士取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年青时取号为“复生”,又号为“壮飞”。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有感于推翻“三座大山”的喜庆,翻身作主的欢悦,出生的孩子有不少取名为“解放”、“新生”、“民安”、“福兴”等。当时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也有些人为孩子取名为“抗美”、“援朝”、“卫国”、“保家”之类。

在大跃进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日子里,人们都沉浸在建成“共产主义”的憧憬之中.干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事业。这时,有些人特地给孩子取名为“跃进”、“卫星”、“超英”、“胜美”、“建设”、“建新”、“大公”(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三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岁),等等。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传统的文化遭到浩劫,人们的思想也被扭曲。这时许多人给孩子取名为“文革”、“四新”、“卫东”、“崇彪”、“反修”、.红卫”、“红兵”、“爱武”、“学军”等,如若名字中有“道、德、忠、孝、礼、义”等“封资修”字眼的也要改过来,改成有“工农兵”色彩的名字。根据文字改革委员会统计分析,建国前“红”字入名的比例是0. 136%,而10年文革时猛增到2. 151%.跃居人名用字之首。

解放以来,我国社会上人们取名的变化,常常受到某个时期政治的影响.但是无论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变化,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情神和优良的传统美德都始终反映在取名之中。这一“道统”,古今不二.近代尤为突出。

据80年代初普查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各个时期人名用字非常集中的前6位的字分别为:

第一时期(1949年9月30日以前):英、秀、玉、珍、华、兰。

第二时期(1949年10月1日一]966年6月5日):华、美、玉、明、秀、国;

第三时期(1966年6月6日一1976年10月):红、华、军、文、英、明;

第四时期(1976年11月一1982年6月):华、丽、春、小、燕、红。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人名用字追求形义并美,甚至有点“阴盛阳衰”,有点不顾重名,.但是最主要的表现还在于“中华”的“华”字始终处于突出地位。全国解放后,“华”字一直高居于人名用字之首(只有第三时期由于“文革”的影响,“红”字居第一位,“华”字屈居第二)。还有与“华”名有关的“爱国”、“立国”、“建国”、“振国”、“兴国”、“富国”、“强国”等名字,在各种书刊上、在我们身边的人名中随处可见.

80年代后,有人又对全国及六省市现行的人名用字作过计量分析,也分别排列出非常集中的前10位的字,不仅都有“中华”之“华”,而且“华”字大都在前四位(福建、陕西分别在第六位和第七位):

全国:英、华、玉、秀、明、珍、文、芳、兰、国;

上海:英、华、芳、明、珍、妹、金、宝、林、秀;

辽宁:玉、桂、英、华、素、兰、凤、秀、春、椒。

陕西:英、芳、秀、玉、兰、文、华、建、明、军;

四川:华、秀、英、明、玉、清、琼、珍、德、成;

广东:亚、英、华、明、玉、丽、珍、芳、文、秀;

福建:丽、秀、治、美、玉、华、水、英、金、明。

当代学者郭绍虞先生《诗品集解》引述了无名氏对《诗品·旷达》的一段注语:“……达则能悟.识古今之变。所以通人情,察物理.验政治,观风俗,鉴山川,吊兴亡,其视得失枯荣……”这里主要是讲通过品诗识古今之变。同样,我们通过辨名.来体察古今之变及其影响变化的诸多因素,也是颇有意义的.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736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