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
作者苏登科先生重申,对稿件内容及表述的正确性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即署名发表的著作、文章或报道,如出现政治、学术、技术性错误或史实情况,由原作者本人承担责任。
苏姓入闽肇基祖史料综述
苏登科
福建,简称“闽”。在古代,闽不是指现今福建。福建在唐朝以前叫“七闽”。《周礼·方》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 的记载。“七闽” 是指古闽越族有七支部落:闽族、百越、千越、越族、安家族、木客族、山都等。其活动范围,除了福建全境,还北涉浙江温州,南入广东潮州,西接江西余干。
秦兼并天下,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今人林汀水先生在《福建人口迁徙论考》(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认为:福建人口的迁徙,可归纳七个时期,凡十次。其中以战国末越国人的入闽、西汉武帝时闽越人的被迁徙、三国吴的移民入闽和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影响最大。移民入闽规模最大的时间是在靖康之乱和宋末元初,而大规模的移出,是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以至于整个清代。大致说,前期是以入徙为主,后期则以迁出为主,转折期是在宋末元初。
据统计,福建省自古及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编纂有省、府(州)、县三级志书638种,现存287种。其中省志8种,府州志42种,县志237种。福建存世最早的志书,当推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撰写的《三山志》。
拙著《福建苏氏人物志(古代部分)》一书,主要依据现存志书所收录的福建籍苏氏人物进行编写,总计720人。其中福州苏氏17人,宁德苏氏47人,漳州苏氏120人,泉州苏氏290人,厦门苏氏61人,龙岩苏氏90人,莆田苏氏35人,三明苏氏10人,南平苏氏50人。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苏氏历代进士(含特奏名、武进士)达100人之多,举人(含武举人)124人,贡生(含五贡)145人。可谓人杰地灵,栋材辈出。
本书所收录的唐以前苏姓入闽定居先祖计9人。他们是:南朝苏清(侯官),隋苏惟忠(福安)、苏惟智(福安)、苏惟信(福安)三兄弟,唐苏道(漳州)、苏发(晋江)、苏谅(晋江)、苏义(南安)、苏益(同安)。简介如下,以飨诸位。
1.苏清
据南宋淳熙《三山志》卷三三《寺观》的记载:“侯官县南涧寺,州西南。梁大通六年(534年),居士苏清以宅为之。唐乾宁二年(895年),闽王创天王殿。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笔者认为这一记载,可以将苏姓入闽时间推至南朝初期(公元420-534年之间),甚至可以推至更早的晋代。
三山是福州的别称,淳熙《三山志》即南宋福州地方志。该志是福建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地方名志。侯官县,始建于西汉。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长期隶属于福州府,与闽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
南涧寺,原址在今福州乌山南麓神光寺东边,清末毁弃。南涧寺的命运在《闽都别记》中写得很清楚:“南涧寺,在乌石山之东。梁大通六年,居士苏清舍宅为之。唐乾宁二年,建天王殿,三年号南涧寺。天宝八载(749年)五月六日,风雨雷电涌出佛像,欧阳詹作记。宋大观中(1107-1110年)赐额,建普明庵。至明嘉靖间(1522-1566年),寺为沙门所蚀,仅存屋数椽。万历初(1573年),知县周裔光从里人请,始复为寺,视旧址不及半。寺之西,旧祀瘟神,祈祷踵接,里人增构亭台其上。”文中提到的瘟神就是元代以后流行于福州的五帝,清时官府视五帝庙为“淫祠”,认为“五帝庙”举行的迎神、出海、查夜等,既劳民又伤财,并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下令查禁并拆除神庙,南涧寺也因此湮灭,其上殿也改名为“高爷庙”。当年的十二庵堂保留至今的仅存慈善堂。
苏清,生平不详。但《三山志》所载事迹已说明,他早在南朝时就居住在侯官县,并拥有房屋十数间。可以说,苏清或者他父亲及上辈人,应该是高官或富商之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舍宅为寺,是南北朝盛行的一种佛教无极布施,是王侯显宦富商为其建功德、求福报以及为亡故亲属追福乃至祈求其特定愿望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原汉民南迁进入福建是在汉晋之际。《三山志》所载苏清定居侯官县,应该是福建历史域地内最早有关苏姓的记载,亦即苏清是苏姓入闽定居第一人。
除了《三山志》之外,有关苏清的记载,还可参见清乾隆《福州府志》卷十六、乾嘉《闽都别记》第一回、民国《闽侯县志》卷二十、民国《福建通志》总卷十三。
2.苏惟忠 苏惟智 苏惟信
据清光绪《福安县志》卷终《氏族》载:“坑头苏氏:武功郡,今陕西西安府乾州武功县。始祖惟信,隋大业中(605-618年)由洛阳入闽,居乌石山,后迁于长溪穆洋奏儒峰下墺里。嗣圣元年(684年),又迁狮子岩下,取名苏家坂。元至元间(1271-1294年),复迁阳源,即今坑头。国朝光绪二年(1876年),始建祖祠。外塘苏氏:始祖惟忠,官金紫光禄大夫。自隋末入闽,居长溪苏家坂。后唐同光间(923-926年),迁苏阳。宋崇宁间(1102-1106年),再迁外塘。祠建村内。”
另据2012年管成学主编《新编苏氏总族谱》第六册《福安苏氏渊源》所载,现今宁德苏氏计有5万人左右。福安市(原长溪县)有六个苏姓村社为最早入闽聚居地,即:穆阳镇的澳里村、穆阳镇苏家阪村(今周宁县苏家山)、穆阳镇苏堤村、赛岐镇苏阳村、甘棠镇外塘村、范坑乡吉溪村。入闽始迁祖为苏惟忠、苏惟智、苏惟信三兄弟。时间在隋大业年,公元605-618年之间。
由此可知,福安苏氏入闽始祖为苏惟忠、苏惟智和苏惟信兄弟三人,亦是见于史书苏姓入闽的第二次记载。时间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由河南洛阳入闽,先到达省城福州,后迁至福安县穆阳下澳里。唐嗣圣元年(684年),又迁狮子岩下,取名苏家坂。后唐同光间(923-926年),迁苏阳。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再迁外塘。元至元间(1271-1294年),复迁阳源,即今坑头。清光绪二年(1876年),始建祖祠。
3.苏道
苏道是苏姓入闽开漳始祖。西汉时期,在今福建泉州至广东潮汕地区之间还分布着众多的闽越族后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这些在当时被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发生“啸聚”叛乱。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从中原统军南下, 历经40年才将他们平定下去。这次平乱,先有陈政所率申、光、蔡三州府兵3600人,将校132名;后有陈元光随军眷属、后勤人员、商人、平民百姓,其人数超过两万人。这些人后来都定居下来,范围包括今福建漳州、泉州、龙岩、广东潮汕地区在内。
唐初中原移民入闽这一历史事件,最早见于南宋宝祐《仙溪志》卷三,另见于明万历《闽书》卷四十、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三二九、嘉庆《云霄厅志》卷十、光绪《漳州府志》卷二二。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远远大于第二次王潮入闽。这次移民有三大特点:一是唯一一次由朝廷组织进行的大规模移民;二是目标明确,直接到达泉潮地区平乱,并且明确到达目的地后就地安家,作长期扎根准备;三是时间长,陈氏家族连续治理150多年。由于数代人在这一地区开发建设,兴办学校,移风易俗,从而使该地区成为唐代安定繁荣的区域。同时,闽南作为中原民众南下的目的地,唐末王潮的再次入闽,也是以第一次入闽为基础的。第二次王潮入闽,其影响主要在闽东和闽北。史学界早有定论,闽南民系的形成,闽南方言之流布,均与唐初入闽这一事件紧密相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次入闽,两批共有64个姓,连同随军眷属共有87个姓氏,形成了众多的漳州姓氏开基祖。记载在《漳州府志·兵纪》里,也是唯一一个姓苏的,就叫作苏道。他是陈政、陈元光132名将校当中的一员。苏道,入闽时为府兵队正。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授封昭德将军,附祀陈圣王庙。这是见于史书苏姓入闽的第三次记载。
陈圣王庙,俗称漳州北庙,是祭祀陈政、陈元光及132名将校场所,亦是历代漳州府重要祭坛,享有官府祀典。可惜,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攻占漳州时,遭到严重损毁,事后官府虽略有修缮,但一直未能恢复原貌。民国时期作为糖市,牛墟,日渐荒废。1949年,漳州浦头浸水埕石田堂苏龙宝和田中央崇德堂苏炎坤二位族老,将道公神像和神牌移奉至石田堂。2008年,漳州浦头浸水埕石田堂重新修建,使大宗祠堂焕然一新,并重塑开漳始祖道公神像于大堂左侧。
在龙海太江村苏汉水家,还保存着一篇写于民国三年的祭文。全文如下:
漳州北庙祭开漳始祖道公祝文
主祭裔孙 等,谨以羊首牲醴,庶差粢盛,果品香楮。
昭告于
唐昭德将军开漳始祖道公之神,曰:惟苏开闽,惟公开漳,源衍闽乡,钤谋鸿富,韬略鹰扬,丝纶载敕,弓矢斯长,圣王柳营,试马松寨,启疆南蛮,衣被北庙,锡福穰穰,连登科甲。
漳州苏氏第一祖居地在云霄火田,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设九龙江平原,苏氏后裔随州治迁徙,蕃衍龙溪、漳浦二县。据《漳州府志》载,宋时,龙溪苏姓已有苏颃(1008年登第)、苏逢(1027年登第)、苏廸(1038年登第)、苏传(1079年登第)、苏绍(1124年登第)、苏良翰(1157年登第)、苏叔和(1190年登第)、苏竦(1199年登第),苏溥(1220年登第)等九位进士及第。其中苏颃是福建苏氏第三位进士。南宋末期,由于政权更迭,战乱频繁,致使苏道族群消失融入虎渡族群。如今,我们虎渡族群已分布漳州60个村社,还有外徙厦门、龙岩、广东、浙江、台湾和东南亚各国,是闽苏一大派系。
4.苏发 苏谅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素有“泉南佛国”之美誉。南宋大儒朱熹曾撰联赞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最著名的开元寺,就在市区西街(古代西城外),始创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在寺内水陆院西侧,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建造于唐大中八年(854年)的经幢。该经幢通高178厘米,为六角形,每面宽25厘米,分别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序、经文诏译,以及信众募缘题名。有姓名者达八十人,其中有苏发、苏谅二位施主。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名字,而是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早在唐中期泉州(晋江)就有苏姓族人居住在那里。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又改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陀罗尼经,是佛教密宗的咒语,寓吉祥、祛灾、避凶之功效。
唐大中的经幢序文,主要叙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故事,从故事经历的非凡,来说明其经能“救拔幽显,不可思议”的效用。清代末期陈棨仁编撰的《闽中金石略》和民国《福建通志》总卷二六《金石志》,均有收录此经幢。
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尊胜陁罗尼经幢》入缘者名单,计260多人。有姓名者80人,32个姓氏。另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八《户口》所载:“泉州开元中(713-741年)户三万七千五十四,乾元中(758-760年)三万三千八百有奇,元和中(806-820年)三万五千五百有奇。”这就是说,在唐中期泉州已经十分兴旺发达了。不仅有三万多户口,属“上州”之列,还拥有包括我们苏姓在内的众多姓氏。一句话,族谱所谓泉州苏氏在“唐末入闽”,应该重新改写。
5.苏义
关于苏义,康熙、民国版《南安县志》,均缺记载。但南安苏氏现存墓志铭(计36件)都有提及始祖“大郎公”及其事迹,故本文予以收录。
1993年南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南安县志》第三章《人物表·武职》这样记载:“苏义,唐光启(885-888年)。行伍。泉关涧埕镇守。光州固始人。与弟苏益从王潮入闽。苏荣宗,世袭,泉关涧埕镇守;苏义裔孙;降宋,任原职。苏达,宋嘉定(1208-1224年);荫袭;泉关涧埕镇守。”
明宣德《重修阜阳一世至七世祖墓碑记》载:“吾苏之称阜阳者,有传朝议大夫敔公,先任曲阜,甚得民和,以州为号。又传朱紫阳,隐泉访朝议故地,留览山水尽晦而去。谓武荣东溪其阳,独此为阜,故以阜阳名。自始祖大郎公,由光州入闽居泉南涧埕,世管里长,为灵感里主。”
明成化《明斋处士苏公墓志铭》载:“其先为光州人,唐季从刺史王潮入闽,居武荣灵感里之阜阳。至宋绍定元年(1228年),九世祖达公始分西房。十一世从祖曰敔,登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已未进士,累阶朝议大夫。”
明成化《顺斋处士苏公墓志铭》载:“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从王潮入闽,星居泉邑,族大以蕃。其居雪峰之麓者,又苏氏之大宗也。”
明弘治《质斋处士苏公墓志铭》载:“其先曰大郎者,由光州入闽,卜居于南安之灵感里阜阳谷口,则其始迁之祖也。”
明万历《明处士守愚苏公暨配慈庄陈氏合葬墓志铭》载:“吾苏之先,自初祖大郎公,从光州固始来入于闽,即居于泉郡南邑二十都阜阳谷口,今号为霞舒里。”
明万历《明故庠生梅石苏公暨孺人勤敬陈氏墓志铭》载:“南安杨梅山下,阜阳之谷,有梅石苏公者,许州太守希栻之父也。公讳灿,字君晢,自远初祖唐时大郎公,由光州入闽,即世居之十五传至梅斋公讳英,生六子,其次为顺斋公讳镇,生逸斋公讳澄,生梅山公讳彬,配梁氏,生公。”
明万历《明处士肖梅苏公暨配孺人王氏叶氏墓志铭》载:“吾远初大郎公,唐末由中州,世居南邑杨梅山下,地号阜阳谷口,故称阜阳苏氏。南宋渡丁产最旺盛,兼有甲第载在谱志。”
明万历《明郡庠生约轩苏公暨配孺人慈淑黄氏墓志铭》载:“苏氏之先,源出光州固始,唐时王潮入闽,居南安之阜阳谷口。其上世有显者,讳敔,登宋理宗开庆进士,以恩任子贞知楚州。数传而仕雄公生六子。”
明泰昌《明奉直大夫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九十翁阜山苏先生墓志铭》载:“先世大郎公,以唐光启年,自光州固始入闽,世居武荣之梅山下,称阜阳苏氏,十五传至梅斋公英。”
明崇祯《明四川中江令雨生苏公墓志铭》载:“苏之先系出中州固州,唐末入闽,散居武荣阜阳谷口之间。数传为梅斋公,生六子次子顺斋,顺斋生次子隐斋,隐斋生陶庵,陶庵生怀亭,怀亭生约轩公,则君王父也。”
清康熙《皇清伯考儒生八十五翁淡远苏府君墓志》载:“我阜阳之苏,原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远祖大郎公,唐光启二年(886年)丙午始来闽,居于阜阳之谷口,故号阜阳。”
清康熙《大父衷明苏公暨大母慈恬孺人傅氏墓志铭》载:“自始祖大郎公由光州固始入闽,居阜阳谷口。传十五世而至梅斋公,生六子,其四为:质斋公。”
清康熙《清显考廪生岩叟苏公暨妣七十八翁贞孝潘孺人墓志》载:“先世自远祖大郎公由光州固始入闽,居于阜阳之谷口。十五传而为始祖梅斋公,开六派,其四为二世祖质斋公。”
上述志文,均录自《阜阳苏氏·零草汇考》一书。南安,雅称武荣,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为泉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安苏氏,堂号阜阳堂,自始祖大郎公,由河南光州入闽居泉州南安以来,历1100多年,是苏姓大家庭中一支光芒闪烁的家族。南安苏氏现存墓志碑铭,是阜阳堂历史及墓主人生平事迹的真实写照,可以弥补族谱和史书的不足,亦是研究苏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6.苏益
有关苏益身世,最早见于北宋《新唐书》和《魏公谭训》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四《苏氏》载:苏奕世系排列为苏诜之孙,苏益为苏奕五世孙,其余未明。而《魏公谭训》卷二《家世》的记载,比较详细。录文如下:
“六代祖讳光诲,五代末为漳州刺史,性至孝。母夫人年逾八十,旨甘皆亲调。每旦朝节序,召州之官吏士子若祖母,与太夫人年相若者,具酒馔,与太夫人宴游终日,以娱亲心。太夫人有疾,衣不解带,药必亲尝。焚香祷祠,寝食皆废。邻郡闻风向慕。及留从効纳款中朝,檄喻漳州豪杰率数千人拥太守拒之,六代祖初未知适从,既而从効遣将来援,具言司徒忠孝,今将委质上都,必识顺逆之理。六代祖开门纳从効之众,从効复以计召六代祖,举族居之晋江。乾符之乱,吾宗自光之固始迁泉之晋江,同王潮诸族行,曾鲁公之先亦迁焉。今闽人之仕于朝者,多固始族也。”
另据明万历《闽书》卷九十《苏绅传》的记载:“苏绅,字仪父,初名庆民。曾祖益,随王潮入闽。”
又,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六《苏光诲传》载:“苏光诲,父益,乾符中(874-888年)隰州刺史,自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
又,民国《同安县志》卷三十《苏光诲传》载:“苏光诲,父益,乾符中(874-888年)隰州刺史,自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
据此得知,苏益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唐相苏瓌八世孙,乾符中(874-888年)袭封隰州刺史。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入闽,遂居泉州之晋江。
7.结语
综上,福建苏氏是由众多的家族组成的。苏姓先民凭智慧和毅力肇基创业,传下了一脉脉子子孙孙,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他们的功德应该受到后世的缅怀和颂扬,他们的经历应该在苏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写下光彩的一章。研究苏史,就必须将家谱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和理解,充分利用历史研究的结果去伪存真,更客观地认识我们苏姓的发展历史。我们都是苏姓大家庭中的一员,理应共同扶持,共同发展,这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才是世苏会“敦亲睦族”的本来宗旨。
参考文献
北宋欧阳修、宋祁纂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北宋苏象先撰《苏魏公文集·附魏公谭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修纂《三山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年)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赵与泌修《仙溪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明弘治三年(1490年)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怀荫布修《泉州府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李维钰、双鼎修,官献瑶纂,光绪三年(1877年)沈定均、吴联薰等续修《漳州府志》(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
清光绪十年(1884年)张景祁修《福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国十八年(1929年)林学增等修《同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传家风|扬正气,从关注开始
声明(本平台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展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本平台同意,违者必究!)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769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