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关 相 查 荆 游 权 逯
关氏图腾释义
【释义】关,本义是门闩。
得姓始祖:关龙逢(夏代末年大臣)
始 祖 地:河北栾城
郡望堂号:陇西、渤海;武圣堂、忠义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34位/约15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394位
【起源】关姓主要源自:董姓、姬姓
1、源于董姓,出自远古帝舜时期养龙高手董父,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姓源》、《通志·姓氏略》记载,颛顼有个后代叫董叔安,擅长养龙,古代称马为“龙”。董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在帝舜执政时期负责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在古代,“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关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关龙氏族人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关龙逄,是夏王朝末期夏桀执政时期的一位大夫,曾因功受封于黄河北邑,因此史称其地为“关邑”。一直到了春秋时期的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公元前587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被封于关邑,才改置关邑为“栾邑”,就是今河北省的栾城市。
在关龙逄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关氏、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关氏史称正宗。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关氏族人大多尊奉关龙逄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军事重镇函谷关任关令(今河南灵宝),世人称其为“关尹喜、关尹令”。也有的学者认为,“尹”就是周王朝时期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名,“喜”为人名,实名应为姬喜、或姬熹,他的官职为尹,负责守函谷关,因此史称“关尹喜”。相传,当年道家老祖老子李聃西游出关时,曾为关尹喜的热情款待而感动,因此为其写下了著名的道家真典五千言。关尹喜将此文誊写为《道德经》传播于世以后,也弃官追随老子学道去了。后来,关尹喜还道成为仙,羽化飞升而去。
在关尹喜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多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尹氏、关阳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尹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3、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越国官吏关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弓,就是弓箭手,是春秋时期越国对使用弓箭为主要兵器的军队之称谓,其统领即称“关弓”,分属各级军制。在典籍《集韵》中记载:“持弓关矢也。”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记载:“将注豹则关矣。关,引弓。”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孟子》一书中记载:“越人关弓而射之。”
在关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弓氏,世代相传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不作guān(ㄍㄨㄢ),而读作wān(ㄨㄢ)。
4、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津,是春秋时期专职掌管市场货物的进出关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其职类如今天的海关署官员。在典籍《周礼·地官·司关》中记载:“关津,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
在关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津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5、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关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人,是商王朝时期就有的官吏称谓,就是专职管理贵族墓地的官吏,多由墓主家族人充任。在古代,“关”就是指墓门。西周时期,关人之职由春官府司管辖,兼责巡视历代君王墓地,以防盗掘。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及墓,嘑启关陈车。关,墓门也。”
在关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6、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关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孔,实际上是一种军制工匠的称谓,原来是在斧、钺一类兵器的锛部钻孔,以便绑在木柄之上。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不断进步,关孔逐渐改为专职负责在斧、钺类兵器的刃部锻镶青铜、康铜、钢口,使该类兵器更加锋利和经久耐用。关孔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冬官·车人》中记载:“关孔,首六寸,谓今刚关头斧。时斧近刃,皆以刚铁为之。又以柄关孔。”
在关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孔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关氏、孔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7、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东关嬖五,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东关,晋东关嬖五之后。汉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嬖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大夫,他是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最受恩宠的大夫之一,受封在都城东关,因此史称其为“东关嬖五”。这个东关嬖五,就是流传千古的“二五”这类嘲讽人之口头禅的源头。
在东关嬖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关氏,世代相传,直到汉朝时期,还有大将军北亭侯东关义,就是东关嬖五的后裔。在东关氏族人中,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关氏、东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9、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瓜尔佳氏,满语为Korgia Mongu,是非常古老的东北地区姓氏之一,人数很多,既有古代辽西鲜卑形成的锡伯族人,也有海西女真形成的满族人,还有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甚至还有汉族,皆在很早的时期就拥有此氏。一般来说,其姓氏形成的核心地带在宁古塔地区(今黑龙江宁安),后分散至各地。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满清入关以后,还产生了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许多分支。瓜尔佳氏主要有四个分支:宁古塔地区主要是Susu Mongu,汉义“紫”;中朝边境地区主要是Sungjan Mongu,汉义“白”;Koskja Mongu,汉义“青”;Oshja Mongu,汉义“黄”。瓜尔佳氏部族后来与Kitar Hala及Nimaci Hala又汇合形成一个特殊的部落团体Kojail-Mandu,祭祀时用猪羊。数百年的明朝时期,前氏族又分衍出一支Ara Hala,后皆转为汉族。
在锡伯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姓氏的汉义为“隘口、关卡”,清朝中叶以后,瓜尔佳氏多冠汉姓为关氏。该支锡伯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10、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该支赫哲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相氏图腾释义
【释义】相,义为细看。《周易》说:“地上可观的,唯有树木。”相字的甲骨文,则是上下结构。树木在上,双目在下,意指人类正在仔细的“相”树。
得姓始祖:帝相(夏启之孙)
始 祖 地:河南鹿邑、商丘、濮阳
郡望堂号:西河、巴郡、天台;讽贵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47位/约17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96位
【起源】相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姬姓
相[相,读音作xiāng(ㄒㄧㄤ),亦可读作xiàng(ㄒㄧㄤˋ)]。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迁都他处,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为姓氏。相荣是晋代的著名辞赋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当官,善诗文。
xiāng 读第一声的相氏,根据《姓谱》的记载,河南商丘的相氏,是商帝相土的后裔。相土,是商汤的十世族,传说他是马车的发明者。
xiàng 读第四声的相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后汉的武洛山出了四大姓,第二个就是相氏,殷的故城,殷地是以地为姓氏的,即武洛钟离山的四姓之一。
1、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期盘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帝号为氏。冉相氏,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继承了黄帝以道为教,无为而治的精髓,后来他接替几遽氏成为华夏族的帝王,将国家管理得非常好。冉相氏逝世后,指定由容成氏继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在《庄子·杂篇·则阳》一书中叙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在冉相氏的后裔子孙中,诞生了最早的相氏、冉氏,是以先祖帝号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2、源于姒姓,出自夏朝王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夏朝有帝相,在其后裔支庶子孙中,有的人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相氏。上古时期,夏王朝第五代君主名叫姒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史称夏帝相,执政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5~前1978年,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濮阳市的相陵。
在夏帝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3、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河亶甲之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商王朝时期,第十二代君主商外壬子发执政时期(公元前1473~前1459年在位),将自己的儿子子整封于相地(今河南内黄亳城乡,一说在今河南安阳西部),因此又称其为相土。后来子整在公元前1458年继位,是为第十三代君主商河亶甲。商河亶甲在位时期,商王朝再度衰落,他曾一度将都城迁于自己的原封邑,建有相城,后又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商河亶甲于公元前1450年逝世,其子子腾继位,是位著名的商中宗祖已,他将父王葬于相城,然后再次将都城迁走,迁至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后又迁都于庇(今山东鱼台)。
商中宗再次迁都之后,留居原相城的商族人便以故都名称为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
4、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方相氏,就是远古黄帝时期的嫫母,黄帝曾令嫫母为方相氏。嫫母相貌极其丑陋,似逐疫驱鬼之神,故有以嫫母为逐疫之神的传说,逐渐成为上古礼制中的重要神祇,专司傩仪与葬礼。西周时期,方相氏为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傩仪过程中的驱鬼逐魔。随着历史演进,方相氏的社会地位在历代宫廷傩仪中逐步降低,再后竟然成为散制武士的官称,隶属于夏官府司大司马管辖,下属有狂夫四人。在典籍《周礼》中记载:“夏官司马所属有方相氏,设狂夫四人。方相,旧注谓系放想可畏怖之貌。” 所谓散制武士,就是没有爵号的武士,时称“狂夫”,共有四人,武艺高强,是从全国武人中选拔而出。狂夫身披熊皮,头套面具,上有黄金铸成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朱色,执戈举盾,率领众隶人。在大型典礼活动中,狂夫负责驱逐疫鬼精怪,平时则专职守护宗庙。
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相氏、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冯相氏,亦称乘相氏,原为西周时期的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天、日、月、星宿、君王之大祭,还负责掌管岁月。随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逐渐了解,冯相氏后转变成为观察并记录天文、天象之专职官吏,隶属于春官府司之太史令管辖,下属有中士、下士及府、史、徒等隶员。在典籍《周礼》中记载:“春官所属有冯相氏,设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及府、史、徒等员。”在典籍《周礼·春官·冯相氏》中也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在典籍《国语·晋语四》也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的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因此在史籍《后汉书·荀爽传》中说明:“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在历朝历代的冯相氏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乘相氏、凭相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相氏、冯氏、乘氏、凭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相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而由冯相氏所分衍形成的单姓冯氏、乘氏、凭氏,则读音皆作píng(ㄆㄧㄥˊ)。
6、源于姬姓,出自古巴族人及其首领廪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相氏,去声,亦作平声。<;汉书>;曰:武洛山出四姓,其二曰相氏。姚秦有相云:作猎德赋,世居冯翊。望出西河。”其中所描述的相氏,为古代武洛钟离山巴族人的四姓之一,在秦、汉时期史书中所称的“西南蛮”,即指古巴族人以及古蜀人。廪君,是古代巴族人的第一位首领,已姓巴氏,名叫崐务相,亦称巴务相。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源出周族,与姜姓盘瓠后代的枳巴(五溪蛮、板楯蛮)不同。廪君便成了巴国人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传说,一旦巴国人有难,白虎就会现身呵护族人,因此巴国人所崇拜的图腾就是白虎。其后,巴国人中有许多人以崐务相的名字和族姓为自己的家族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从东汉时期至今,土家族中的原族人皆称自己就是廪君崐务相的后裔,因此有仍然有世代相传的古老相氏。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7、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之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相”,本为官名,与“象”通义,是春秋时期由齐国的“中兴之主”齐景公姜杵臼(公元前547~前489年在位)首次设置的官位,取“辅相天地之宜,用劢相中国家”之意。齐景公先是设有两名“相”,分为左相、右相,为齐国王室最高辅佐官吏,即君主的左右手。在史籍《史记·齐世家》中记载:“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后来齐景公又改以贤臣晏婴为单一国相,使已经衰落的齐国再次强大起来,称霸于一时。从此以后,各诸侯国乃至周王室皆纷纷效仿。后世则专指宰相,主政军国大事、要事,统领百官,督辖属国,史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如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总理、首相、国务卿之类。要注意的是,自从齐景公设相之后,史官们方将历史上的历代前朝君主的最重要辅臣之官称相应对位,在此之前历史上实际上没有“相”之官称。两周时期,君主拜相如同封王,因此“相”又称“相王”,拜相之后,相受到诸侯与满朝之臣的尊敬。随着相位的出现,各诸侯国对其官职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北方的诸侯国多称为相、宰相、相国、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等,江南的一些诸侯国则有称为象、宰象、象国、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且国不论大小,皆设有相。在相、宰相、相国、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象、宰象、象国、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相氏、或象氏,世代相传。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与第四个渊源一样,该支相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例如:宋、金时期,在女真族中有个纳合部,即后来满族、鄂温克族中的纳哈塔氏,满语为Nahata Hala,族人在金国时期诞生了一个名人,叫纳合·椿年(纳合·乌野),他发明创造了女真文字,深受女真族人以及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尊敬,后在贤君金世宗完颜雍执政时期(公元1161~1189年在位)官拜左丞相,号称一代贤相。在纳合·椿年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为满族相氏之源。
再如: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有个孙子斡罗纳儿,他组建了斡罗纳儿氏族,其后人以斡罗纳儿为姓氏。到了元朝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执政时期(公元1295~1307年),斡罗纳儿氏族中出了一名大官,名叫斡纳儿·哈剌哈孙,官至元朝摄太尉、中书右丞相,掌管中书省政事。在斡纳儿·哈剌哈孙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为蒙古族相氏之源。
另相氏与向氏有亲联关系。
得姓始祖
夏帝相(姒相)、商河亶甲(子整)、廪君(崐务相、巴务相)、纳合·椿年(纳合·乌野)、斡纳儿·哈剌哈孙。
查氏图腾释义
【释义】查,同楂,同樝,即山楂。一种果木的名称。以楂树为图腾。
得姓始祖:查延、齐顷公(齐国君主)
始 祖 地:山东淄博
郡望堂号:济阳、齐郡、海陵;清容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72位/约10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97位
【起源】查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出于姬姓,属于汉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因以地为氏。查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
查[查、柤,读音作zhā(㞢ㄚ),不可读作chá(ㄔㄚˊ)]
1、出于姬姓,属于汉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因以地为氏。查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
2、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时期炎帝后裔齐国公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赐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楂邑(今山东济阳),该地盛产山楂。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楂氏。后来又将木字偏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齐顷公为得姓始祖。
3、出自芈姓。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楚王为芈姓)食邑在柤(古查字的异写体,故址在今湖北南漳西),子孙以邑为氏。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诸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被分封于柤邑(今湖北南漳)。
在春秋时期,由于其封地的名称“柤”也写作“查”,这二字在当年同义通用,因此他也被认为是查邑的封主。以后,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查氏、柤氏,二氏实一,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楂树图腾。传说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树为图腾,因而世称其为“查人”。(据传说,济阳历城是炎帝丹鸟部族农耕之地,丹鸟氏居济阳,建齐国。周初周武王封姜尚于齐。“查人”善造船,齐国得“查人”之助,航海业十分发达。齐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鱼盐之利,因而齐国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东方大国。)
6、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称郭洛罗斯氏,源出元朝时期豁罗剌思氏后裔,世居查木拉(察布齐勒,今黑龙江肇源东二站)、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察哈尔蒙古内扎萨克部中也有此姓,以部为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Gorlos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郭尔罗斯氏多改汉姓为郭氏、高氏,亦有以世居地“查木拉”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查礼特氏,亦称扎哩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arit Hala,所冠汉姓为查氏、陶氏、秦氏、扎氏等。
⑶.蒙古族扎噜特氏,以地为姓,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alut Hala,所冠汉姓多为查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沙氏、边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谢氏。
⑵.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蒙古族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的满族同胞中即有此氏,后大多改汉姓为刘氏,亦有少部分族人称查氏。
⑶.满族满扎氏,亦称满查氏,满语为Manj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库察(今新疆库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哈达城西(今辽宁开原)等地,所冠汉姓为查氏、满氏、扎氏等。
⑷.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查库木(查昆木、查坤木、扎库木、甲孔木处,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查氏、唐氏、谭氏、舒氏、劳氏等。
⑸.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满语为Usun Hala,满语有汉义“水”,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温古孙氏(吾古孙氏、乌孙氏),以部为氏,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属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数众多,所冠汉姓为查氏、孙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⑹.满族查库塔氏,亦称扎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珲春图们江沿岸)、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姓为查氏、张氏、包氏、石氏、朱氏等。
⑺.满族查鲁察氏,亦称扎鲁察氏、扎兰努德氏,满语为Jaluca Hala,世居杜贤(今河北石家庄),所冠汉姓为查氏、张氏等。
⑻.满族查特黑氏,亦称扎特黑氏,满语为Jatehei Hala,世居额穆赫索罗(今吉林敦化蛟河境内额穆镇),所冠汉姓中即有查氏。
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均有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荆氏图腾释义
【释义】荆,为一种丛生灌木,亦称楚。马鞭草料,牡荆属。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
得姓始祖:熊绎 公孙庆克
始 祖 地:湖北秭归、荆州
郡望堂号:庐江、江陵、广陵;邠庆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91位/约25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99位
【起源】荆姓主要源自:芈姓、姜姓
1、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的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就是楚之先祖。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郑国,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
2、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3、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战国末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公孙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在晋国还有庆郑,皆为齐桓公之支庶。在先秦时期,被燕国太子丹收买并派往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的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刺客荆轲,即是该支由庆氏分衍的荆氏族人。
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
4、始祖荆王贾(高帝从兄也)后人
游氏图腾释义
【释义】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游,古代旌旗正幅下沿连缀的垂饰。”因为其飘逸、张扬而得名。
得姓始祖:故子游
始 祖 地:河南新郑
郡望堂号:冯翊、广平;美秀堂、广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66位/约10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401位
【起源】游姓主要源自:姬姓
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
游姓的得姓始祖是故子游,考证于《元和姓纂》一书。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2、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游孙伯,为王子游后裔。
3、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囿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囿游,是周朝时期王室贵胄宫内(府内)负责管理花园、菜园、果园、陆园之类园林的小官吏,即专职仆役,其时负责掌管王宫门阕的小官吏,也称囿游,或称阍人,如同现今的门卫蒹收发、通禀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有记载:“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在囿游、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囿游氏、阍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4、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斿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飘带)的旌旗,或指多牙状旗帜。旗帜上的流旒数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制,无爵及其以下者皆无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有的官职,主要负责掌管王旗;在军制中亦有斿人,也称旒人,就是执掌标志性军旗者,多是英武盖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汉。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有注释:“游,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传·桓二年》中所记载的“鞶厉游缨”中的“游缨”,就是指这种“游人”腰束“鞶厉”,手执“旒旗”,冲锋陷阵或耀武扬威的样子。
在斿人(旒人、游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斿人氏、旒人氏、游人氏,后通称游人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读作yóu妥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5、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的王先益,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据《游氏族谱》的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秀篆乡开基。由于当时游氏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遂改姓游氏,称游先益,从此子孙繁盛,这一脉游氏后裔遂称“王游派”。“王游派”分居于龙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带,传到第五代,改支游氏裔孙的四个健儿追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加入剿倭队伍,消灭倭寇,保卫家乡,立下殊功。俞大猷将军为了褒奖他们,特赐给匾额,亲笔大书“四勇奇勋”四个大字。其后游氏族人就在龙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并将匾额挂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乡的许多游氏族人都跟随郑成功入台建基立业,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等地,人丁兴旺。但是,秀篆乡的王氏家族自从王先益过继给游氏为嗣后,却反而一直发展不顺,人丁不旺。于是,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于清乾隆年间从台湾返回秀篆龙潭,过继给王氏家族为嗣,并改姓王氏,称王祖送。后来由王祖送传衍的一脉王氏人丁大大地兴旺起来,也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从此,秀篆的王、游两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6、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的瑚图哩·甫福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瑚图哩氏,满语为Huturi Hala,汉义“福”,世居黑龙江两岸一带,后多冠汉姓为福氏、游氏、甫氏等。该支满族游氏、甫氏皆源出清朝末期著名的地方官吏瑚图哩·甫福海。
瑚图哩·甫福海,吉林扶余人,伯都讷副都统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图哩·德成之子,累官至游移协领。
“协领”是满清政府的各省驻防将军下属官员,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时有兼任副都统者。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游移协领”可跨辖区行使军政权利,如辑盗、击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行政权利,如民政事务等。
瑚图哩·甫福海一生节俭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当地爆发灾荒时,毅然开仓赈济灾民,活者数万。在他逝世时,万民齐悼,哀声恸数里。
瑚图哩·甫福海病逝后,其后裔子孙以及当地民众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权氏图腾释义
【释义】权,“黄华木也”。是一种开黄花的树。权的另一义为:“錘”,公认的称重量用的标准物。权者,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引申出权量、权力、权威、权利等义。
得姓始祖:武丁 楚斗缗
始 祖 地:河南新郑、长葛
郡望堂号:天水、陇西;贞孝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05位/约23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03位
【起源】权姓主要源自:子姓、芈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权姓源出于子姓。商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 ),后来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姓有荣耀的王族先祖,并可追溯到远祖黄帝。而《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后来,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所吞并,而楚武王封公族大夫斗缗为权县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结果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此,但斗缗的子孙却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权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姓的得姓始祖。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君主武丁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商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之后,传至第二十三代君主为商高宗武丁(子昭),将自己的后代子元封于权邑(今湖北当阳),公爵爵位,建立了权国,史称权文丁。从权文丁子元开始,权国在商王朝时期承传了十五位君主,其世系为:权已公→权丙公子痕词→权丁公→子虎甲→子董→权仲癸→权少辛→权安伯→权满伯→权风公→权宣公→子空帛→子丑→权归公子黑肩。由于子董早亡,并未承位,因此实际上只有十四代君主。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再封子嘉为权国君主,号称权甲公,是西周时期权国的首任君主。权甲公是周武王之内弟,承周武王之命继任权国君主之位,以持古权国之地。西周至春秋初期权国君主共有六代,其世系为:权甲公→权横父→权江父→权山戊→权倥父→子诜。由于权国境地在今湖北省境内,因此在西周时期成为楚国、巴国的邻邦。到了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为了扩张势力,开始向汉水流域的诸夏发动一系列的战事,在子诜为权侯之时出兵攻占并吞灭了权国,将其地改设成权县,命楚若敖之孙斗缗为县尹。亡国后的权国残余被迫向西南迁徙,不久即被巴国所灭。后来斗缗又联合原权国的贵族叛楚,被楚军围而杀之。之后,楚武王为避免原权国的贵族再次死灰复燃,便将其皆迁往楚国的那处城(今湖北荆门那口城)监管控制。
亡国之后,权国的贵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迁居地名为姓氏者,称权氏、那氏、荆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是很古老的姓氏之一,其权氏一族史称权氏正宗。子姓权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武丁(子昭)、权文丁(子元)、权甲公(子嘉)为得姓始祖。
2、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之孙斗缗,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楚武王灭了权国后,改原权国为县,以楚若敖之孙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失败后被杀。在楚斗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主辖之邑名为姓氏者,亦称权氏,世代相传至今。这就是典籍《韵会》中所记载的:“楚斗缗尹权,后因为氏。”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权,芈姓,颛顼之胤封楚,楚若敖之孙斗缗尹权因氏焉。秦灭楚,迁大姓于陇西,因居天水。又,传云,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岭南郡当阳县东南有权城。”所指即芈姓权氏一族。
芈姓权氏族人大多尊奉楚斗缗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权氏合谱。
3、出自伏羲氏。《山海经》记载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在古墓之中伏羲氏所做图腾之中记载有一段古文:“渭河之中得此磅礴,故后世据以权为首头,后裔不已牺皇,德语三山,位在三十三天外天,功为人皇得权,以权为氏姓,以金磷角爪蛇(金龙)为灵,以太昊群山为居,以檎龙四伏水为功,以通灵为言,以眼填天,以口填地.”意思是:“从渭河出关发展得以成就,命后辈以权为名字的开头,不得以伏羲为姓(伏羲又称牺皇),语言出自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祖宗牌位在第三十三层天外天(道教始祖,创世始皇都在这层天内立牌),得尊称为人皇后立权字,以权为姓氏,以金龙为坐骑,以天下群山为地领,修行檎龙四伏水功法,以通灵为语言交流,以天为眼,以地为口!”
4、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时期古帝葛天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路史》的记载:“古帝葛天氏之后有权氏、葛氏。”葛天氏,是远古时期位于中原长葛地区的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对古代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有三:乐舞、种麻、纺织。在典籍《诗经》中,对葛天氏有近乎神祉般的赞美。葛天氏发明了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乐舞形式,因此被人们尊为“乐神”。他还发现了“葛藤”这种植物,不但其根茎可食用,其藤枝纤维更能造福部落之民,教会人们用其纤维纺织制衣,从此人们不但有了抵御自然风寒的衣服,也使原始氏族社会跨入了文明阶段。
在葛天氏的后裔子孙以及部落族人中,有分衍为权氏、葛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5、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钟离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初期,商汤的子姓后裔、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周公旦封建宋国,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钟离(今安徽临淮关一带),所以有后裔子孙“以邑为氏”,称钟离氏。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钟离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燕台人(今陕西咸阳)。据史书记载,钟离权后来在游安徽庐山时遇到了吕洞宾,见其有道根,遂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吕洞宾成为钟吕金丹派的始祖之一(即纯阳始祖),对宋、元时期的道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元朝时期,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封钟离权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孛尔只斤·海山再加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在钟离权的后裔族人以及弟子中,在元、明之际的扬佛抑道过程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权氏、云氏、房氏,还有称寂氏、正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6、自一位高丽开国功臣新罗贵族金幸,被赐姓权。
逯氏图腾释义
【释义】逯,本义指引走谨慎。作为姓氏,一是出于地名;二是自逮氏演化而来。
得姓始祖:秦国大夫(封于逯)
始 祖 地:山西太原
郡望堂号:广平、临河;敢言堂、孝子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410位/约11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404位
【起源】逯姓主要源自:嬴姓、芈姓
1、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邑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逯”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古邑名,时称逯(今陕西咸阳旬邑),后来有一秦国的大夫被封于该邑,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逯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
2、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邑名,亦以邑名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在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中的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者,称逯氏,世代相传至今。#国学#
3、出自他族改姓。#人生#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步六孤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鲜卑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将步六孤氏改为汉字单姓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国学经典#
今回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逯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逯氏,世代相传至今。#国风大典#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890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