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胡遵远 等 责任编辑:任爽
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我们欣慰地看到,这支军队的成员在其英勇战斗的过程中,始终坚定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模范遵守铁的纪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留下了许许多多打动人心的鲜活故事。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打铁自身硬的历史回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我们欣慰地看到,这支军队的成员在其英勇战斗的过程中,始终坚定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模范遵守铁的纪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留下了许许多多打动人心的鲜活故事。
在全军和武警部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我们辑录了以下这组我军将帅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故事,以期在彰显老一辈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动人风范的同时,激励今天的人们慕贤而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编 者
邓小平在大别山。资料照片
邓小平与百姓耕牛的故事
■胡遵远
1947年8月29日,刘邓大军南渡淮河进入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一天晚上,邓小平和李达参谋长在下楼房村与漆店区委书记江川一起研究土地改革问题,一位姓漆的老人来告状,说他的耕牛被解放军牵走了。房东吴大娘说:“你胡讲什么,这里住的是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他们怎么会拉你的耕牛呢?”这时,邓小平刚好从屋里出来,问吴大娘发生了什么事。吴大娘就向邓小平说了漆姓老人找耕牛的事。邓小平便详细地询问了他丢失耕牛的情况,并且说:“真是解放军牵了你的牛,他们一定会还给你的。”邓小平心想,这肯定是一场误会。于是,就叫江川和区武装工作队好好查查。第二天中午,江川报告说,前天夜晚,第2纵队第13团在黑河村和抢劫老百姓财物的土匪打了一仗,耕牛是土匪抢去,又被第13团同志抢回来了,因为当时不知道耕牛是谁家的,所以就放在团里养着,他们准备开个群众会,让群众来认领。邓小平听了,高兴地说:“13团考虑得很好,要让他们在群众会上好好宣传一下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欢迎人民群众监督人民军队。”
第二天早上,漆姓老人提了一篮糍粑和一袋红芋来见邓小平,连声说:“我是来请罪的,你们军队这么关心老百姓,我却冤枉说你们牵了我的牛……”邓小平说:“一点误会,没有关系,你丢了耕牛向我们报告,说明你老人家相信我们。”漆姓老人一定要邓小平收下糍粑、红芋。邓小平说:“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请你老人家理解我们。”但老人坚持说:“你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穷人,你们不是说军民一家吗?”邓小平看一时难以说服他,又见他满脸惭愧之情,便说:“我们可以收下你的东西,但必须付钱。”他叫警卫员拿一块银元给老人。老人惊讶地说:“长官,你吓死我了!这点东西最多值几十文钱,你却给我这么多钱,我怎么也不能收啊?”邓小平说:“军民一家,就算是我们互赠的礼物吧。”
“树叶训令”倾注爱民情
■朱新春
1942年春,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日本鬼子为了把华北变为“大东亚圣战”的供给基地,对根据地进行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再加上连年的旱灾,一片沃土的冀中平原和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老百姓只好以树叶为“粮食”来度过春荒。
当时,不仅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连八路军部队也没有粮食了,只能靠采摘树叶来勉强充饥。
没几天,村子里的树叶就被吃光了。
面对这种极端的困难局面,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朱良才,焦虑地看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的乡亲们和饥肠辘辘的年轻战士们,心想:“都没粮食吃,都在挨饿,可终究战士们年轻,又受过军事训练,手脚灵活,爬树摘树叶肯定比老百姓快多了。这么下去,战士们是有吃的了,可老百姓怎么办?军民关系怎么办?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来解决这个关系人民群众生死,关系根据地存亡的问题。”
为了不与民争食,为了保证不饿死一个老百姓,朱良才向聂荣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汇报了自己的考虑后,立即亲自起草和签署了我军乃至世界军队史上唯一一个不与民争树叶的政治训令——“树叶训令”,并将训令写成大张纸的布告,张贴在每一个驻有八路军的村庄,命令全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到远离村庄的无人区采摘树叶充饥。
一直到70多年后,已经90多岁的赵福晨和田顺心两位八路军老战士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每天不仅要跑十几里的山路去摘树叶,而且山上的野果还不能摘,也留给老百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良才还建议聂荣臻司令员以军区党委的名义,组织部队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当时,晋察冀军区领导班子非常精干,除了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就是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和政治部主任朱良才。于是,朱良才亲自组织部队帮助老百姓春耕、种树,亲自向最困难的老百姓发放部队官兵的捐款。与此同时,部队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种粮、种菜,饲养家禽、家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终于成功渡过了难关。
毛主席为罗章题词“以身作则”。资料照片
获领袖题词褒扬的罗章
■海 曦
罗章,是从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赣、湘赣革命根据地走上长征道路的红军指挥员。抗日战争中,他所在的红6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这支部队经历了数百次的作战创造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太行人民铁的子弟兵”的称号,在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更是成绩卓著,为人民军队发挥“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作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时任第359旅供给部政治委员的罗章,因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中共中央授予了“生产英雄”的称号,荣获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以身作则”奖状。
1938年秋,武汉、广州相继失陷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进行政治诱降,并逐渐转移其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停发了我军的军费。为此,党中央、毛主席作出战略决策,其一,增加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其二,号召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从华北前线调回延安的第359旅,在担负保卫延安任务之际,又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入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去。
第359旅在长期的作战行动和大生产中,能够取得卓越成绩,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做出表率是个重要因素。当时,负责组织全旅开荒生产工作的罗章,随身带着一个大镢头,走遍了全旅十万亩土地的各个生产点。当他看到南泥湾有比较丰富的水源,就把家乡江西种水稻的经验搬到陕北并获得了丰收。可是他却由于过度劳累,跌进了深沟,受了重伤,是他心爱的战马独自跑回部队,带领着人们来到他严重摔伤的地方,被同志们用担架抬回驻地。
目睹此景,王震旅长心痛地说:“这个罗章,真是个无论打仗、还是生产,什么事情干起来都不要命的硬汉子。”
由于第359旅各级干部在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战士们备受鼓舞,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生产热潮,把昔日满目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为此,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罗章题写了“以身作则”的奖状,他的事迹和奖状一并刊载于当时的《解放日报》上。
1950年3月7日,第18军军长张国华在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上发言。资料照片
张国华背女誓师进藏
■吴 冬 陈 苗
解决西藏问题,事关新中国的和平稳定和民族团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问题早已在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中达成共识。1950年1月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和彭德怀并请转发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根据中央的指示,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书记的邓小平和刘伯承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派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委的第18军进藏。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服从并不意味着思想上能完全想通接受。尤其是当时官兵刚走出战火,过上平静的日子,突然面对这个临时调整的方案,从“天府之国”去往“不毛之地”,部队中的消极情绪随即出现。
在全军进藏誓师大会上,大家惊奇地发现,张国华军长背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进入了会场。大会开始后,军长接过话筒动容地说道:“同志们,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人民,不准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寸土地,保护和建设祖国边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交给18军完成,是毛主席、党中央和刘、邓、贺首长对18军的最大信任,也是全体干部战士的光荣!”看看主席台下的干部战士,将军又回头看了看台上的小女孩,继续说道:“今天我把女儿带到会场,就是要表明我的态度。不但我要进藏,我老婆要进藏,就是我的女儿,也不留在内地,也要跟我们一道进军西藏。”
原来,台上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就是军长的女儿难难。大家一下子全明白了,军长带着女儿到誓师大会会场就是要让全军将士知道:我张国华“背女出征”坚决进藏,义无反顾。此情此景,让官兵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被迅速激起。会后,大家纷纷向党支部递交了血书、请战书,立志誓死收回西藏!在重大的历史关头,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进军高原之路。
难难是将军的第一个孩子,张国华妻子临产时,村庄被敌人包围,只好躲在老乡的牲口棚里分娩。她在日记里记述道:“黑灯瞎火,冷风习习,举目无亲,一边是驴的叫声,一边是我疼痛欲绝的呻吟声,真是难呀!”于是,便给孩子起名“难难”。
就在大军将行,万事繁忙之际,警卫员报告张国华将军,难难病了,高烧不退,嘴里不停喊着“爸爸……”正在主持会议的张国华犹豫片刻说了句:“我抽不出身,你们去照顾一下。”会议又继续进行。到了晚上,张国华赶往医院时,难难已经手脚冰凉,永远闭上了眼睛。为了国家和人民,张国华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未能在女儿临终前看上一眼,成为终身之憾。
在进藏路上,第18军官兵同甘共苦。一路上,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经常将自己骑的马让给病号或驮体弱多病战士的背包,自己与战士们一起步行。
1951年10月26日,第18军进藏部队经过了3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拉萨。
毛主席为罗章题词“以身作则”。资料照片获领袖题词褒扬的罗章
■海 曦
罗章,是从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赣、湘赣革命根据地走上长征道路的红军指挥员。抗日战争中,他所在的红6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这支部队经历了数百次的作战创造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太行人民铁的子弟兵”的称号,在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更是成绩卓著,为人民军队发挥“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作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时任第359旅供给部政治委员的罗章,因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突出表现,被中共中央授予了“生产英雄”的称号,荣获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以身作则”奖状。
1938年秋,武汉、广州相继失陷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进行政治诱降,并逐渐转移其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停发了我军的军费。为此,党中央、毛主席作出战略决策,其一,增加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其二,号召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从华北前线调回延安的第359旅,在担负保卫延安任务之际,又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入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去。
第359旅在长期的作战行动和大生产中,能够取得卓越成绩,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做出表率是个重要因素。当时,负责组织全旅开荒生产工作的罗章,随身带着一个大镢头,走遍了全旅十万亩土地的各个生产点。当他看到南泥湾有比较丰富的水源,就把家乡江西种水稻的经验搬到陕北并获得了丰收。可是他却由于过度劳累,跌进了深沟,受了重伤,是他心爱的战马独自跑回部队,带领着人们来到他严重摔伤的地方,被同志们用担架抬回驻地。
目睹此景,王震旅长心痛地说:“这个罗章,真是个无论打仗、还是生产,什么事情干起来都不要命的硬汉子。”
由于第359旅各级干部在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战士们备受鼓舞,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生产热潮,把昔日满目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为此,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罗章题写了“以身作则”的奖状,他的事迹和奖状一并刊载于当时的《解放日报》上。
李达给杨立三关于用自己钱买广柑事的信。资料照片
档案见证杨立三严守制度
■曹军民
作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档案馆的一名档案工作者,论及革命前辈“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给我印象极深的有这样三份档案,生动地展示了我军后勤的奠基人、开拓者,长期担任军委后勤部主要领导的杨立三严以律己严守制度,保持清廉本色的崇高风范。
“无功不受禄”,杨立三写给秘书的信。资料照片
第一份是1948年9月4日杨立三部长写给秘书徐镇江、尹文清的便笺,内容是:“基于下面两点理由,把分给我的钱退回去。一、无功不受禄;二、攫取他人劳动果实,谓之剥削。古语今云,其义一也。”原来,当时后勤部机关将业余生产所得红利按人头分给了杨立三一份,但他认为自己出差多、参加劳动少而加以拒绝。
第二份是1950年7月15日杨立三部长写给后勤部秘书处的信,信的内容如下:“我从医院回来3天了,不知从哪里又来了一个新制度,每天配给水果了。第一天送来水果以为是偶然的事,第二天我就有点怀疑了,但今天仍然又送来了,这就不是偶然的,而是成为规矩了。查我们吃小灶的,小灶规定是两个菜一个汤,并没有规定有水果。现在不知不觉来了水果,这完全是超制度的了,超制度就是违法。我既从来未享受过此待遇,上级也未规定有,又何必使我们违法呢?因此,从今后不得再超制度送水果来,送来也不收。同时小灶也必须坚持两个菜一个汤的规定。如其他同志不同意我的意见的话,则对我必须如此,其他我可以不管了。并应将这几天要送水果的原因告之我。”秘书处本想对患病出院后身体仍很虚弱的杨部长有所照顾,却想不到遭到了他的严厉批评。
“超制度就是违法”,杨立三写给秘书处的信。资料照片
杨立三这种严守制度、公私分明的脾气品行,他的老战友几乎都知道。这第3份档案是1952年4月24日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李达写给杨立三的便笺,说“带来川产广柑一篓,约一百斤,请你给健民仲民各廿斤,其余由你及尊夫人食用,这是发还补助津贴以后拿自己的钱买的,已经不是公私不分的东西了!”健民、仲民是李达的两个儿子,寄养在自己没有孩子却又很喜欢孩子的杨立三夫妇家里,李达给孩子送水果的同时又送了一点给杨立三夫妇,担心杨立三怀疑他“公私不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说明。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048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打拳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