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古桥,述说着光阴的故事,也铭刻着岁月的痕迹。
水乡宁波,多桥,桥为水乡添韵致。保护、传承与弘扬古桥文化,我们在通往古桥的路上。
颖之星语陆续推介古桥游赏线路,欢迎关注,助你了解更多古桥故事。
古桥游赏线路之四,从悬慈桥到大方桥,一路风景如画。
【1 悬慈桥】
悬慈桥,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悬慈村。
公元1127年3月,北宋徽钦二宗(赵佶和赵桓)被金人掠去,北宋倾亡,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宋时代。
南宋王朝继续受到金兵侵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有孝子张无择负母逃至此,闻金兵将至,见有一井,遂悬挂慈母于井中,逃过一劫,后人感其孝,立庙祀之,名悬慈庙,村中石墩木结构风雨桥改名叫悬慈桥。
悬慈桥初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南宋时正式称为悬慈桥,历代都有整修,民国五年,1916年重建。
悬慈桥是宁波唯一的石伸臂木梁单孔平板廊桥,廊屋两端建有元宝山墙,正中开着石拱门。
桥上有两座石碑,分别叫“義塔碑”和“茶会碑”,共有六幅对联,每联都含义丰富。
绀水千寻迴象麓,飞虹弌曲映狮峰。
接大岚通剡溪行踪络绎,望驼井对孝庙风景依稀。
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
地近诗人高尚宅,亭邻佛氏永丰庵。
停车邂逅成知己,立马斯须别故人。
入座尽是风尘客,过桥皆成萍水人。
悬慈桥下的清源溪改道后,桥下之水大为减少,悬慈桥的通行功能也下降,成为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与记忆。
2013年,整体重建,古桥添新颜,又是一起古桥保护的典范。
【2 鄞江桥】
从四明山旖旎而来的樟溪河,至龙观乡与龙千溪(即五龙潭所在溪流)等水流汇合后,称为晴江。
晴江经鄞江镇的它山堰工程分流,从它山的江渚上一分为二。
南侧的一条与清源溪相汇,称鄞江,也叫蕙江,穿过洞桥镇,流经喇叭口,汇入奉化江。
北侧的一条叫南塘河,与星罗棋布的水网相汇,从南水关进入宁波城内,曾经是行洪、排涝、灌溉、航运及城区淡水供应的主要通道。
打开地图,鄞江和南塘河就像两条蓝丝带,穿过平原,奔江入海。
鄞江,鄞江桥,鄞江镇,镇以桥名,桥以江名。
鄞江,是鄞州之根,也是宁波之源。
鄞江桥位于晴江之上,始建于唐代,位于它山堰下游约500米处,最早是一座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简易木桥,当时叫“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为纪念王元暐建它山堰的恩德而名。
南宋有个宰相名叫楼钥,也就是废掉广德湖的楼异之孙,曾经登上鄞江桥并留下了诗句:
它山堰头足奇观,
百万雷庭声不断。
谁把并州快剪刀,
平剪波澜成两段。
北宋元丰年间,大德木桥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廊桥,并更名为鄞江桥。
鄞江桥历经多次维修或重建,清道光十四年,也就是1834年,鄞江桥重建后,宁波知府吕仲英曾书桥匾“八邑津梁”于桥南,观察(官职名)周涧东题桥匾“四明锁钥”于桥北。
1979年,鄞江桥被拆除,原址修建了水泥大桥。
2014年,鄞州桥在原址以西约百米处,集资重建完成,鄞江桥终于重回人间,又是一起古桥重建的典范。
鄞江镇,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有温度,人文与风景荟萃,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总能收获不同的感动和温度。我至今已经去过22次。
【3 光溪桥】
它山堰北侧的人工河叫南塘河,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建成它山堰,同时从它山堰上游,向三江口,挖出了一条河,当时叫光溪河,为三江口的淡水供应及航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沿南塘河而下,约一公里处,南塘河畔,有座古桥,名叫光溪桥。
光溪桥,也叫许家桥,建于明嘉靖三年,即152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
光溪桥有引桥向西连接官池墩。桥孔两边上端有石匾额,东匾横书“光溪桥”。西匾题“四明首镇”,边款署“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修,仲夏二月立”等纪年字样。
桥孔两侧置有向外悬眺的石雕龙首,其下为长条柱联,书对联:
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谰,
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
【4 万安桥】
从鄞江镇,沿樟溪逆流而上,到章水镇密岩村,可以游赏万安桥。
清咸丰二年,即1852年,村中83岁老人应元粥将其一生的积蓄,加上民间集资,建造了“万安桥”,万安桥曾是蜜岩到许家岩下的必经之路。
万安桥桥体看起来轻盈悬空,堪称建筑的艺术。
【5 白云桥】
密岩村上游是皎口水库,沿右侧的荷梁线公路前行,可以到达余姚市鹿亭乡的中村,村口有座古桥,名叫白云桥。
白云桥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始建年代比后塘河上的望春桥早400多年,比高桥早300多年,千年古桥,实属罕见。可算是宁波境内现存古桥中建得最早的,后经多次修缮,现存之桥为清光绪16年,即1890年重建。
白云桥下的小皎溪,又叫晓鹿溪,发源于斤岭一带。
白云桥为单孔拱式石拱桥,如长虹临空,轻盈俊秀,增加了行人的安全感,并增设了引道,引道的设置减少了上桥的陡坡度,又加强了拱桥的稳固性,这也是白云桥的独具一格之处,当然,更令人称奇的则是桥南边蹬步石的巧妙利用。
白云桥南端溪中地势较高,因此就地利用溪床的岩石,按步幅设置成一个个蹬步石,形成一线,远看好像一只只露出水面的乌龟背,这是山溪特有的水上蹬步,不铺桥板,雨季时洪水可从石步磴间流过,行人可踏石渡水,人们称之为踏步桥。明代诗人王锡衮赞之:
飞梯何经借鳌背,
金绳直嵌山之侧。
横空贯索插云溪,
补天镶地真奇绝。
桥孔两侧刻有楹联,西联是:“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邨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这是白云桥造福两岸村民的真实写照,两岸居民以龚姓和郑姓居多,白云桥下游原属鄞州,上游属余姚,是原鄞州和余姚的界桥。
东联是:“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邨留月影界画鄞余”,这副桥联形象地写出了桥的轻盈飘逸且有虹贯之势,恰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飞架雄奇突兀。
南宋宰相楼钥,有诗赞之:
客路随云流水远,
征舆坐与白云高。
野溪清浅渡危桥,
径策枯藤上紫霄。
清代文人万斯同在《贸西竹枝词》中写道:
天井山高不可攀,
龙藏五窟绝人寰。
鹿亭樊榭无多路,
定有仙人此往还。
这里是原鄞州区和余姚交界之地,现在是海曙区与余姚市的交界地了。
小皎穿村而过的中村,在水一方,有历史,有故事,更有风景,我至今已经去过17次。
【6 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位于中村上游的李家塔村,横跨晓鹿溪支流北溪之间,始建于南宋初年。
李家塔板桥,又叫会龙桥,相传公元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到李家塔村岭后岙,金兀术战马停蹄不前,赵构安全脱险,这里因此被称为“马停蹄”,宋高宗亲赐匾额建造“会龙桥”。
板桥采用石墩屋盖式结构,整座桥只有一个桥墩,桥上有“天医殿”,相传修桥时民工受伤严重,幸遇“天医”救治,村民因此建“天医殿”以示感恩。
【7 大方桥】
大方桥位于小皎溪上游,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初建于清乾隆55年,即1790,重修于光绪乙己年,即1905年。
大方桥是单孔石拱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皎两岸的两山夹峙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养就了山中闺秀—鹿亭。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古桥中。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她,还在说话。
更多古桥故事,下期分享,欢迎关注!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390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瓯网丨天柱景区白水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