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退休了会轻松些,没想到比上班时候还忙。”坐在透亮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68岁的王百姓憨厚地笑了。
从黑发,到白头;从平凡,到英雄,身边的战友死的死,伤的伤,他深知自己能平安地退休实在幸运。
王百姓,河南省公安厅原副巡视员、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他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再到2012年退休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岗位上干了50年。
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中碰到一次炸弹就足够惊心动魄了,而对王百姓来说,却成了常态。谁都可以出错,唯独王百姓不能。
从1987年至今,他历尽艰险,先后排除了各类炮、炸弹两万多枚,“只要有一枚爆炸,我就‘壮烈’了!”
“穿上排爆服那一刻,每一次排爆都是与死神较量,要么活着,要么死去。”王百姓说,“要问这50年里带给自己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这些命悬一线的经历,让我对生命的态度除了敬畏和珍惜,还多了一份坦然。”
12岁起跟随父亲上山采石
“我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在郑州市金水路上的写字楼里,满头华发的王百姓坐在落地窗前,忆起过去感慨不已。
▲王百姓在工作。
1951年11月,他出生在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黄龙冈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
童年时期的王百姓品尝了不少苦涩,他的哥哥和妹妹因病先后夭折。满月时,母亲带着他吃百家饭,并给他取名“柏姓”。上初一时,班主任认为“柏”不如“百”,就将他改成了“百姓”。这一改,他的三个弟弟也跟着改了名,“二弟叫王百年、三弟叫王百喜、四弟叫王百顺,很有那个年代的特色”。
“八九岁时碰上‘三年困难时期’,太遭罪了,榆树皮、红薯叶、柳树叶、茅草根都吃过。”王百姓说,为了生计,12岁起他随着父亲一起上山采石,安装炸药。“现在这种活动是非法的,但那时,却是乡亲们谋生的唯一途径。”
由于乡亲们不懂爆破理论,仅凭从祖辈那里学来的经验开山凿石,放炮打眼。所以,意外事故经常发生,时常有人被炸得血肉模糊。炸药爆炸时,惊天动地的冷酷;亲人惨别时,撕心裂肺的痛苦,都让年幼的王百姓刻骨铭心。
那时的他就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降服爆破这只“猛兽”!
“村里离城里一二十公里,那时也没有钟表,挑农货进城时鸡叫三遍就出发。”王百姓回忆,1965年,他和父亲各挑了几只鸡子进城卖,结果起早了,“那时候福华街一片全是麦田,我和父亲就地睡了一会,天亮后发现跑了两只,急坏了。”
在鸡子卖完后,王百姓就和父亲一起到附近麦田里找,还真找到了。“小时候,我和父亲进一趟城得走3个多小时,卖完了鸡子、桃子、杏子等,回家时会在二七的小赵寨吃点东西,米饭4分钱、肉菜8分钱,吃得津津有味。”
▲王百姓在央视开讲
从军营到警营,初心不改
1969年,18岁的王百姓正在读高中,恰逢兰州军区来学校招工程兵。那个年代,军人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怀着对军营的憧憬,他说服父母,弃学从军。
在闷罐车中坐了两天两夜,他从郑州赶到了兰州军区宁夏某部。凭着年少时采石放炮学来的真本事,他被部队安排到爆破岗位。
爆破教员的用心传授、数不胜数的爆破书籍和高频度的实战训练,使他的爆破技能得到了飞速提高。由于他勤学好问,不怕吃苦,很快得到了上级首长赏识,3个月入团、8个月入党,1971年8月,他被保送南京工程兵学院学习地雷爆破。
1973年,顺利从南京工程兵学院毕业,这为他一生的排爆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到兰州军区工程兵大队担任爆破教员,他也完成了由战士到教员的嬗变。
那时,王百姓常常提醒自己:从事爆破工作,错了,危险是一个人的;但从事爆破教学,错了,危险就是所有学员的。这一干,就是12年。
▲1982年10月,王百姓一家三口。
“爱人陈金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我们结婚后长期两地分居,1980年2月,独生女王琦出生后,我对家乡郑州的思念越来越深了。”王百姓说,1984年,他在休探亲假时,时任开封市公安局副局长武和平来家小聚,让他印象深刻。
“在爱人单位分的小房子里,爱人做了满满一桌子菜,牛肉9毛一斤,习水大曲两块多一瓶,一共花不到10块钱,那时已经很奢侈了。”他说,当时自己的月薪是58.5元,爱人的月薪是30块钱。“一番交流,坚定了我干公安的决心。”
1985年1月,因地方民爆工作需要,王百姓被特招至河南省公安厅治安处,负责河南省爆炸物品、枪支弹药管理,从此一直在坚守在排爆岗位上。
从橄榄绿到公安蓝,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本色。角色不同,初心不改!
“两万枚可装满整列火车”
入警以来,王百姓始终奋战在公安排爆一线。他把安全留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迄今,他先后排除了包括战争时期遗留的各类炮、炸弹20000多枚。
“这些炸弹,摞起来,可以装满一整列火车。”他也被称为“和死神打交道的人”。
这些炸弹,或发现于闹市区,或发现于居民区,弹体严重锈蚀,不易分离,引信底火外露,排除难度较大。王百姓深深知道,他时刻面临着死神的召唤,曾经很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义无反顾地抱起一颗又一颗炸弹。
▲办案现场
1998年,郏县三郎庙发现一枚汽车炸弹,在全省是首次发现。那是一种自制的遥控炸弹,接收天线清晰可见,而且罪犯还没归案,“如果在排爆期间,他按动开关,我肯定就完了”。
为此王百姓让拍照录像的同事在远处为他拍照,“万一我完了,一是给家人留个最后的交待,二是可以给后人留个资料。”
这场景使许多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等情绪稳定后,他毅然钻到只有30厘米高的车下,首先剪断炸弹接收天线,然后将电源线、雷管脚线一一剪断,最后一点一点地解开炸弹的外包装。“如果稍有不慎,瞬间就会车毁人亡。”
事实上,他经历的危险太多了,全国各地都留有他排爆的足迹。
▲立功了。
2006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 ,警徽上有国徽。”
2012年退休前,他先后排除了各类炮、炸弹1.5万余枚;退休后的7年里,他先后主持排爆几十次,排除销毁各类炮炸弹5000多枚。只要其中的一枚发生爆炸,王百姓就是一个烈士了!
在公安部评出的9位排爆英雄中,他是唯一一位四肢健全、毫发未损、从未失过手的人,“这个记录,保持了很长时间”。
“遇危险,咱不干谁干?”
很多人都说,王百姓是幸运的。
“说我幸运一点也不假,很多全国的同行在排爆中牺牲或致残,但我还幸运地活着。”他说,这种幸运又常常使他对同事、对战友、对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深怀感激之情,对已牺牲的战友也更加怀念。
有一个同行,令王百姓难过了好久。2002年11月16日,三门峡公安局民警任俊卿在排爆时发生爆炸,一条腿炸飞几百米远,当场壮烈牺牲,年仅45岁。
王百姓去三门峡参加任俊卿的遗体告别仪式。
“他家人哭得死去活来,一直喊着我,看着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亲的儿子,说什么都无济于事。”王百姓哽咽着说,“弟妹,我来晚了,你多保重。他儿子跪下来给我磕了个头,说王伯伯你可算来了,爸爸说春节领着我去看您,你来了,也算了却了爸爸的心愿。”
“这里危险,你们离远点。”这是任俊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王百姓在排爆现场。
王百姓说,可以这样说,排爆手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不过说句心里话,每完成排爆任务,心里也是后怕好几天,我也是一个有家有口有血有肉的人。”
每次接受排爆任务,妻子总是默默给他准备行装,放两个苹果,离开家门时总是说完成任务打个电话。
在侦破石家庄一起特大爆炸案件中,因为连夜开会研究案情,他忘记了给妻子打电话,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女儿哭着给他打电话说:“爸爸,你为啥不给俺妈打个电话,让我和妈妈一晚上没睡呀!”
听到女儿哭声,王百姓也哭了。但他说,“遇危险,咱不干,谁干?”
“多少年来,每年出差一般在200天左右,总觉得愧对家人。”王百姓说,女儿王琦受他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在河南警察学院外语系当了一名教师。
▲幸福的一家三口
王百姓说,有时为了怕家人担心,都不敢告诉家人在哪里。他最为珍视的,一直压在玻璃板下和随身携带的,是张全家福。只有他,才明白,那张普通的照片,对他不平常的意义。
为重病女孩捐助19万善款
几十年来,除了排爆外,王百姓还先后资助了三十多名学生和困难人员,凡遇到群众有困难就尽力帮,能办的事尽量办,不给自己和老百姓留下遗憾。
2001年,他听到几个大学生很困难,心里很难受,就和爱人商量把“全国劳模”获得的5000元奖金捐给这几名学生。此后他还把公安系统“一级英模”5万元、“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的3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困难学生。
▲王百姓资助的贫困孩子。
2016年春,王百姓在南阳讲课时从一个学员得知,“当地一名白血病女孩,配型成功,却无钱治疗,在家等死,问能不能帮助她,我说行”。
这个女孩叫王玖禹,生于1992年,家住南召县板山坪镇献房村。
2016年6月24日,王百姓接到了王玖禹的电话,说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无钱治疗要出院。他立刻赶到医院,看到她那无助的目光,还有床头上放着的遗体捐赠协议,感触很深,当天拿出1万块钱,并协调企业,帮她在郑州完成治疗。
7月14日,王玖禹转到北京空军医院后又拨通他的电话:“爷爷,我不治了。”
“为什么?”
“钱不够,家里尽全力了,才凑了12万元,差太多了。”
王百姓随即与医院联系,被告知最低费用也要30万。
在求助几个老板被拒后,他回到家里,把事情告诉了老伴,并决定再次用自家积蓄帮助女孩。老伴陈金娥一听犹豫了:“咱们家里也不宽裕,就那点家庭储备金,没急事不能用啊。”
“这算急事吧?可毕竟18万啊,我脚上穿的皮鞋才50块钱,这也是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多年积攒的,我真傻了吗?”王百姓说,他内心有挣扎,但不愿选择。
老伴看他焦急的样子就说:“这样吧,就当咱又多了个女儿。卡给你,去吧、去吧!”王百姓气喘吁吁地从家里跑到工行,向空军医院一笔汇去了18万元。
这事,在空军医院轰动一时,医护人员纷纷说河南人真仗义。
“有人说,你图啥,我说不图啥,只图心里安宁。”他说,“虽然能力有限,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王百姓给患病女孩王玖禹捐助了19万善款。
如今,王玖禹治疗很成功,早已康复出院,外出打工了,她也改口称王百姓为“爸爸”。“如果没有王爸爸的相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一辈子的恩情忘不了。”
成立“工作室”搞好传帮带
“退休了,我也可以带着老伴,过悠闲、安静的日子,安享晚年,但总觉得人不能颓废,要老有所乐才行。”王百姓说,“排爆是我干了一辈子的事情。”当遇到排不了的炸弹和清不掉的危险,当全国兄弟公安机关遇到困难时向他求援,他还是会担起这份责任,抢先冲上去,亲自勘察现场和排爆操作。
▲王百姓在作报告
此外,他发挥余热,经常到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上课、作报告,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为年轻人解惑,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参加“感动中国”队郑州马拉松。
王百姓说,排爆手是世上公认的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排爆学院,所以,如何培养更多的“排爆专家”,成了公安系统的一大难题。
2018年2月,在省公安厅党委支持下,河南警察学院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王百姓工作室”,搞好传帮带,让战友少一份危险,多一份安全。
作为全国知名的排爆专家,他受到过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郑州也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王百姓说,他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作为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要淡看生命长短,重视生命价值。
“作为一个技术员,一个老党员,就应该像当兵打仗一样,只要冲锋号一吹响,明知道前面要牺牲,也得上。”王百姓说,面对党和政府的重托,面对亲人的理解,面对群众的赞誉,他仍是那句老话:报答人民养育情,生生死死挥手过!
这是王百姓的铮铮誓言,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受访者供图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537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