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网名大全正文

沫组词唯美两字网名 沫字组词语有哪些词语

  身在乐山,时时感受到一代大家郭沫若的影响。比如,经常性地听到或见到:“郭沫若”名字里的“沫”是指大渡河,“若”是指青衣江。这种“若为青衣江说”,其实远远不止见于乐山一地的文章,可以说影响遍及全国;它也不仅仅存在于一般的文化文学作品,就是在专业论文里也屡见不鲜。

  

  笔者早年也一度受此说影响颇深。但随着接触的史料增加,发现此说可能存在一定的讹传。经过一番认真而痛苦的思索,现在笔者的观点修正为:

  其一,从文献、地理等研究上说,“若”不是指青衣江,而是宜宾市之上金沙江(长江干流)的一段,及其支流雅砻江。

  其二,“若为青衣江说”可以看做又一段“文人雅趣”。这就类似于大文豪苏东坡当年做《赤壁赋》,误把没有发生战斗的“黄州赤壁”当成了三国曹操大败的“乌林赤壁”,即“文武赤壁”的典故出处。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乐山的历史上并没有“汉嘉”的郡县建置,苏东坡却径直把“嘉州”称为“汉嘉”,形成另外一个典故(笔者称为“东坡汉嘉”)。

  言“若”就是指青衣江的说法,真正来源就是郭老。由于他不仅是大文学家,又是大历史学家(今天中国历史学的最高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所以对于这种存在已久的说法,笔者本篇“自以为是”的指正,其实是有一定压力的,可能会让部分乐山人不太乐意。但是,正像郭老所一贯倡议的实事求是、勇于质疑权威的那样,笔者也就冒昧试论一下。然而学识有限,期盼大家批评。

  

  1

  “若为青衣江说”的出处

  1.第一次释义

  郭老在1919年9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新诗《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和《鹭鸶》时开始用“沫若”之笔名,后来遂以此名世。他后来曾经在《创造十年续篇》(发表于1937年中)里,专门提到这个笔名的由来——

  “他(范允臧)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MoJo)两个字,是不是取自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沬若’(MeiJo),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沬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沬若’的一句,便是那两条河并举的开始了。”

  这是关于“沫若”之笔名的第一次解释。这里的释义,本身是很清楚的。但郭老在这里犯了个错,“关沬若”的原文是“故乃关沬若,徼牂柯,镂零山,梁孙原”(注:限于篇幅,这里暂时不讨论沬、沫的演变),乃是出自《难巴蜀父老文》,而非《喻巴蜀檄》,二者是西汉司马相如于不同时间所做的不同文章,确是他记混了。后者是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前者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他从京都长安出使蜀地时分二次的作品。

  就“沫若”的释义而言,郭老言“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何为“故乡”?一般而言,在四川省内可以说乐山县或嘉定府是故乡;而到了外省则四川省就是故乡了。

清同治三年嘉定府城境图

  不知道当时他所言的故乡是指四川省还是乐山县?如果是指四川省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后来的他的第二次释义来看,可能指乐山县的倾向性更强一点。

  2.第二次释义

  郭老后来曾经于1939年9月写了一首《登乌尤山》的诗(有句“李冰功业逾海通,竟使濛水为之驯”),后来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其中郭老的自注是:“濛水,即今之铜河,嘉定位于铜河与岷江合流处。铜河古名沫水,雅河古名若水。”这里的濛水、铜河、沫水其实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渡河(青衣江实际上是大渡河的支流,而非岷江的支流),则在郭老眼中名“若水”的雅河,自然是青衣江了(别名平乡江、平羌江、雅河,名“雅河”是因其从雅安流下来)。

  这第二次释义,其实充分说明了,很多年以前在他心目中,“若水”就是青衣江,青衣江就是“若水”。

  能把故乡之水用于自己的名字以寄托思乡之情,而且因为他的影响把这“故乡的两条河”带来世界性的影响,这是乐山之幸,也是“沫若”二水之幸!

  由于他在中国文史界的巨大影响,“若为青衣江说”的说法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乐山本地的一些普及性文章更是乐于使用,但据笔者百度,都没有指出郭老的这个“记忆之误”。在一些图书、文章里,也频频见到此说,如2003年成都出版社《放舟三百里》的一篇《丝绸之路古航道,蚕丛故里是青神》言:“后人就把若水叫做‘青衣江’。”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专家对“若为青衣江说”的说法发表多篇论文,提出了质疑。

郭沫若故居

  2

  何为“若水”

  哪一条河是“若水”?既然郭老自己给《登乌尤山》的注里提到“雅河古名若水”,那么只能说郭老认为青衣江是若水。

  其实,早期的文献里,并没有青衣江是若水的说法。据春秋时期晋魏史官所作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即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1984年在洪雅县止戈镇八角庙村四组发现的青衣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王华遗址”,可见青衣江早已得名,这一带早就开发了。

  据《汉书·地理志》“蜀郡”条载:“旄牛,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入绳,过郡二,行千六百里。”若水入的是“绳水”(即金沙江),显然不是青衣江。

  到了地理巨著《水经注》里,卷33《江水》有这样的记载:“(江水、长江或大江,亦即岷江)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今眉山市彭山区),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来,合而注之。……又东南过僰道县(今宜宾市)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从西边来汇入长江的只能是金沙江,这里青衣江和若水是并列的。其卷36里,青衣水、若水和沫水是单独叙述的三条河流。《青衣水》的“经文”亦载:“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若水》的“经文”载:“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这里说得也很清楚:若水是汇入长江的。

  

  这些是《水经注》的“经文”(魏晋时期的),另有“注文”(北魏郦道元作),在这一段比较原始的文字里,可以明白看到,“青衣水”和“若水”分明是二条不同的河流,“青衣水”在今乐山注入长江,即今青衣江;“若水”在今宜宾市注入长江,即今金沙江——在明朝徐霞客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岷江才是长江的正源,哪怕到了民国的《清史稿》里仍然如此。

  而且,再看“若水”的流向可知,它根本没有流入犍为郡。这已经很明白了:“若水”是金沙江部分,肯定不是“青衣水”。

  古人本来地理就不发达,误记、混记的情况并不罕见;加上后人的多种说法,要么是遵循古籍,要么是误会,如清代乾隆时期的湖北京山人李元的《蜀水经》里,把涐水(其言:“涐水谓之大渡水”,是对的)和沫水、若水分别罗列,它将若水单列是对的,但是却没有“青衣江”之名,从其描述的经过雅安县、洪雅县、夹江县来看,显然他所指的“沫水”就是青衣江(其误言:“沫水亦名铜江,在古为青衣水。”)。从这些文字来看,这部《蜀水经》里多有混淆之处。实际上,北宋太宗时期的《太平寰宇记》卷74《嘉州》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大渡河,一名沫水。”

《三江都市报》2017年2月23日版面截图

  关于“若水”究竟是一条什么河,是不是只涉及金沙江呢?有多种争议,其中比较占优势的说法是金沙江下段和雅砻江的合称。今人熊茂洽和曹诗图合著的《〈水经注疏·江水〉校注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言“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至四川宜宾市的一段,古时也曾有若水之称。”

  3

  正确对待得失

  “若水”是一条古代非常重要的河流,因为事关中华民族的来源。

  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现在各地都在抢这个“若水”,倘若能与“若水”挂钩,该是多么光彩!倘若它真在乐山是再好不过了,可惜能与今天乐山挂钩的只有“江水”(即岷江,应该也还是不错了。)——当然,确实也曾经能够和乐山挂钩: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川政统一,6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当时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设乐山县,辖乐山、峨眉、犍为、马边、屏山、峨边、雷波7县,至1957年2月9日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这一时期共22年里乐山是可以与“若水”挂钩的,可惜已经是“过去式”了。

  

青衣江风光

  言“若为青衣江说”,应该说对乐山颇为有利,也蕴含了乐山人对郭沫若的感情。但笔者一贯以为:是乐山的应该据理力争,不是乐山的也不必强求,否则便是“得不足喜,失不足忧”。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尊崇郭老,在我们为郭老对于故乡乐山拳拳深情感动之时,也看到了一些同志因为他是名人,就把他的文字奉为圭臬,不敢有丝毫的怀疑,其实这既是大可不必的,无需“为尊者讳”。何况,“沫若”里面已经有了一个“沫水”(大渡河),已经够了。其实,乐山本地的一些学者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如2012年在乐山举行的“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收录的《论文集》(下)里,有一篇乐山大佛文物管理所的张明军先生的《若干错讹》(后来又在2013年第1期《郭沫若学刊》发表《郭沫若乡土记述中的若干错讹》)就言:“青衣江并不是‘若水’。”

  张明军先生不迷信权威,这个精神值得学习。笔者这篇小文也是参考了多篇文章包括他的文章才写出的。但问题是,时间过去好几年了,除了在专业范围内有少数的人知道这个有趣的“误记”之外,在普及性的报刊上仍然没有这样的介绍性文章,以至于旧说仍然流行。因而笔者不揣冒昧抛砖引玉,希望以正这个“文史雅话”。

  来源:三江都市报

  作者:罗家祥

  编辑:华夏地名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9576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