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青岛年俗之三:绿水青山看秀美崂山,贴福有故事,馒头唱主角

青岛年俗之三:绿水青山看秀美崂山,贴福有故事,馒头唱主角

中国地域广阔,民风淳朴,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地域差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韵,让山河大地呈现出瑰丽多彩的不同色彩。

作为天下闻名的海上第一名山——"崂山",以壮美秀丽的山海奇观与传承千载的道教文化著称于世,与她相依相伴的朴实百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着独具特色的年俗习惯。

崂山人眼中的浓郁年味,并非在临近年末的那几天才迸发出来,腊月里逐渐热闹的集市,已经在暗示,年的脚步临近了。

进了腊月门,几处崂山社区大集上,许多卖年货的摊位冒了出来,吉庆春联、七彩年画、浓墨福字目不暇接,百味糖果、各种干果、瓜子花生琳琅满目,来赶年集的百姓,会选上几张寓意吉祥、刚劲有力的福字春联,还有可口时令的美食带回家。

青岛年俗之三:绿水青山看秀美崂山,贴福有故事,馒头唱主角

春节贴福字的讲究

中国人发明的这个"福"字,确实很有讲究,包含了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北京恭王府的花园里,就藏着一个"天下第一福",相传是康熙爷为他的母亲祈求吉祥长寿而特别书写的。说起来,这个福字中,的确含有许多美好含义,偏旁"示"寓意祈求平安(也有社稷平安的意思在里面),右侧的"畐",可拆分为"一、口、田"三个字,意思是,一个家有平安稳定的生活环境,家里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工作、有学上,就是最大福份。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摘自宋人吴自牧《梦粱录》)

春节贴"福",是由来已久的习俗。《梦粱录》中记载了古代过年时候的热闹景象,摊位上摆满了各种货物,家家户户挂桃符、贴门神,迎接春牌进门。这里所说的"春牌",就是写在木牌上的福字,迎"春牌"又称作"请福"。

贴福字的传说

据史书记载,贴"福"的习俗始于周初姜太公吕望。当年这位老倌跟随武王出征,取得了伐纣的胜利,按照元始天尊的要求,在封神台上举行大典,三百六十路神仙都被分配归位,姜太公想收摊回家,突然见不远处忽忽悠悠一片黑云,带着无数怨气滚滚而来。

姜太公开神目一看,原来是前妻,丑陋粗鄙的马氏夫人。她心有不甘,想来讨个神位。姜太公没办法,就把这个难缠破落户封为扫帚星,就是传说的丧门星。为怕她封神之后惹事生非,就告诉马氏,凡门上贴了"福"字的地方都不能去。后来,百姓们为了避免春节时候"丧门星"上门,都按照姜太公教的方法,家家贴"福"、处处放炮(鞭炮也是红纸),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家里贴福有顺序

福字请到家,端端正正的贴在大门上,意为"开门迎福"。贴福字的时间也有讲究,要在年三十的下午,傍晚时分开始,如果家里有贴窗花、红纸的习俗,也都是这个时间。贴福的顺序,是从大门口开始,贴抬头福和门福,然后一路向内贴门福,最后在容器上贴倒福(如水桶、垃圾桶和橱柜等处)。这个顺序是意味着引福到家。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老子《道德经》)

贴倒福的民俗,细想起来,与道家还是颇有渊源的。之所以要在容器上贴倒福,是让空空的容器里装满福气,这其实就是"无中生有"的道理。不知道这种习俗,最初是不是源自道家,但从老子道德经来看,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相通无疑的。

青岛年俗之三:绿水青山看秀美崂山,贴福有故事,馒头唱主角

沙子口大集鱼获丰富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老渔盐民族,滨海靠山的崂山百姓,将鲜美的海产作为餐桌上的美食,接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当地素有丈人节送鲅鱼的习俗,在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更少不了水产和鱼货的身影。

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让当地百姓食用鲜鱼的同时,也掌握了长久保存的方法,即制作鱼干晾晒。传统制作的鱼干有两种,咸晒和甜晒,前者是用盐腌制,后者则是淡盐晒干。这些传统方法一直传承到今,经过不断改良进化成科学的流程,让容易腐烂的鱼肉变成了可以长久保存、鲜美无比的日常食品。年节期间,鲜鱼和鱼干,都是过年饭桌上必备的美食。

沙子口码头,是渔船的停泊地,由此形成的大集,也是崂山著名的集市之一。集市上除了其普遍的干货、福字、糖果等物品之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水产海鲜。这里与码头相邻,赶海的渔民回港,带回最新鲜的海味,就地售卖或批发商家,过年时想要买到正宗不掺假的海味,如新鲜海货、时令特产,还有沙子口金钩海米、甜晒鱼、海蜇、海蛎子等,非沙子口大集莫属。

青岛年俗之三:绿水青山看秀美崂山,贴福有故事,馒头唱主角

王哥庄大馒头名扬天下

除了采购福字、糖果、鲜干水产之外,崂山王哥庄的大馒头也是不可或缺的桌上客。有经验的师傅,可以凭借十几年的经验,做出三四十种不同的花样,像"老虎"、"燕子"、"锁子"、"龙凤"、"寿桃"等等,还有年年有余、喜鹊登枝等吉祥图案的卡花馒头。过年的时候,消费最多的是大馒头和枣饽饽,除了食用,面食也用来"压锅"和走亲访友。

据《崂山志》记载,当地百姓每到过年的时候,除了给老人、孩子做新衣(以前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成年人会把里子翻出来做一下,当成新衣再穿一年),做年饭,还要做几样有寓意的吃食,为来年祈求平安。

蒸豆包,谐音是"都饱",希望全家不会忍饥挨饿;豆腐,取谐音"都福",希望家人福气满满,赶走霉运;年糕,取意年年高升、蒸蒸日上,希望全家工作顺遂,取得新进展;发糕,发糕是米面制成,表示兴旺发达;再有就是,猪肉意味着财富,鱼象征年年有余。除此之外,还要每年添购新的筷子,筷子的寓意增加吃饭的人口,是"添丁"的意思。

青岛年俗之三:绿水青山看秀美崂山,贴福有故事,馒头唱主角

祭祀仪式庄严隆重

《礼记祭统》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治理社会的方法,礼是最有效的,而礼的各种形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可见,丧祭之礼在礼乐文明中的特殊重要性。曾子曾经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认为将重视丧仪会提高民众道德和品格涵养,是提升社会层次的重要手段。

"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孟子《离娄》篇)

亚圣孟子关于孝道,在《离娄》篇中直接强调,在对待亲人死亡的这件事情上,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孝道。中国人的传统是怀念先祖和敬畏亡灵的,过年时的隆重祭祀仪式,是自古流传的规矩,也代表了后世对前辈祖先的孝敬和对累世家风的继承,这是精神信仰的传承在现实仪轨的表现。

除夕那天,要在中堂悬挂宗谱,全家祭拜祖先,奉上供品。北方的风俗,要在年前烧一碗饭,一直到过了年之后才吃,叫做"隔年饭",取个"年年有余、吃喝不尽"连年有粮吃的意思,讨个节日吉利。过去,这碗隔年饭都是用大米、小米混合蒸制,几种粮食混合起来,有黄色有白色,也有个特别的说法,叫"金玉满堂"、"金银满盆"。有的还要在饭上面放上红枣、硬币,都是想为来年讨个吉利的口彩。

太阳落山后,家里主事的男性,会带着香花火烛和供品,提上灯笼,到祖茔前,恭请先辈亡灵回家过年。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在自家大门外燃放鞭炮,点香烧纸,这第一挂鞭炮,是迎接上天言事的灶王爷爷回家,称为"接灶"。祖先接回家后,要在大门内撒上谷草,用来喂祖先的坐"马",还要在门口放上棍子,防止祖先的"马"跑丢了,也防止搞怪的鬼神趁过年之际跑到家里。

小编在此拜大年,感谢各位支持!祝各位看官猪年大运,过年好!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968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