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安氏家族的印记,给子孙取名一定要带字辈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延续传承。

族辈字排得最好的就是孔子家族,孔府专门颁布《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古代孔姓是天下第一大姓,当孔姓出现这种排辈方式的时候,天下人争相模仿,故而,这个用来区别族众的长幼尊卑和次序,并表明家族世系辈分的字,也叫“吉字”。逐步演变为以“姓+族辈字+名”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国古代家谱文化的盛行。字辈成了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是家谱中独含的家族文化密码。

从道光十一年(1806年)第五次修谱时,我们家族十五世以上行辈不统一,所以由十五世邦哲、恩远二公集合有学识的长辈们,经过反复推敲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光绪十五年(1899年)第六次修谱时,发现由于人口繁衍众多,每世限用一字,导致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其顺序为“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这些五绝吉字前后连贯,讲究押韵,富有内涵。

而到了七修族谱时(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完工),安氏丁口已逾数万,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任选一字,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三十五世也:

“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在运用的时候,把相应的辈分吉字放在姓和名的中间,不管年龄大小,在一个家族中,大字辈的辈分比小字辈大。相声界的辈分似乎要求很严格,如今提起相声,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德云社。“德云社”,顾名思义,就是以“德”字辈和“云”字辈排列的社团,是按照入门时间早晚分为“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科,这八个字是当年张文顺老先生给定的。比如“郭德纲”之后的“何云伟、曹云金、岳云鹏、刘云天……曹鹤阳、郭鹤鸣、刘鹤春、阎鹤祥……"

翻阅我们的族谱,你会发现,我们的先人起名,是非常有学问有讲究的,即使前几世出现部分单字,也大都使用字形字义接近的字来取名,十六世以前没有统一的辈分,但兄弟或近支兄弟名字的用字,那绝对是有学问,要么讲究字义,要么讲究字形。

五世“佐”、“佑”,“寕”、“守”、“定”、“家”

八世“大年”、“大觀”、“大有”、“大寿”

不胜枚举:

安氏家族的印记,给子孙取名一定要带字辈

安氏家族的印记,给子孙取名一定要带字辈

安氏家族的印记,给子孙取名一定要带字辈

安氏家族的印记,给子孙取名一定要带字辈

安氏家族的印记,给子孙取名一定要带字辈

1966年,毛爷爷为北师大女中学生赐名为“宋要武”,之后全国掀起一股改名风潮。过去的族辈字多用诸如“仁、义、理、智、信”等,都有了“封、资、修”色彩,提心吊胆要改名,叫文革、爱国、爱民、卫东、卫国、旭东、朝晖、建国、建平、建设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现,中国人开始一改传统家族族辈字起名法。当然,后来大伙儿都感觉到,名字有了时代感并不好,社会是发展的,有时代感就会有落伍过时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家族聚居方式被打散,家族成员散布于各地,取名就更不讲究了,很多人都不了解家族的辈分排行了,采用辈分取名也就终止了。后辈们或外出求学,或外出务工……落脚天南海北,失去祖源信息,取名随心所欲,名字百花齐放,取名讲究查五行、看时辰,辈分不再重要,或直接省略不用,或使用错别字,甚至取名出现乱用辈分的情况。字辈是一个家族特有的印记,没有字辈引导来显示家族世系和源流,即使相逢也互不关注,因为名字里已经没有了很直观很容易就能辨别宗系的族辈字了。古人通过字辈方式牢固了宗室家族的意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实际上,传承家谱字辈的传统,除了能避免重名外,更重要的还是亲族亲情的维系。一个带着族辈字的名字,就是一个亲情符号,能让散居各地的亲人彼此牵挂,时刻感受到亲情的存在。然而,过去中国人特别看重几百年的东西,曾经人人都有,如今很多人都没有了。

由于特殊年代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缺失,我的名字就没有带辈分,在现在看来,是十分遗憾的,如今的社会,成年人想改名字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所以给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体现了字辈弥补。今天整理了这段小文,就是呼吁家人们,以后在给儿孙取名的时候,千万不要失去了字辈,这是安氏家族的印记,也是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复苏。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984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